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思考论文(共3篇)
- 格式:docx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5
生态环境的论文1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环境保护问题对策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
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
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
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重。
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 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
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
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
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
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科学思维方法论文3000字集合3篇第一篇:科学思维方法论文3000字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
“环境保护”在现行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要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环境责任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把“第一课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一、由被动接受变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
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三、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想结合,加强直观性与时代性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
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生态环境的发展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然而,生态环境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本文将以生态环境的发展为主题,探讨其重要性和发展策略。
生态环境是自然界的一个复杂系统,包括大气、水体、植被、动物以及微生物等各种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于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如水、空气、土壤等。
同时,生态环境的稳定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此外,生态环境还具有保护和改善人类健康的作用,如清洁空气、净化水源等。
然而,目前全球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此,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策略。
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和处罚,鼓励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环保科研和技术研发的投入,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心。
教育部门应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媒体和公众组织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全球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各国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共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环境问题。
总之,生态环境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学校、媒体和公众组织等各个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共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精选论文8篇)-科学发展观论文-政治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下面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8篇,供大家借鉴参考。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论文第一篇: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应用摘要: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结论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之深刻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
经济与环保在价值指向、理论基础、实践认识、历史经验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一致性,这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是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和实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均取得了很大成绩,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从我国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无疑仍是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唯此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协同发展; 新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uided by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FENG Hongwei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Abstract: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t only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but also a major principle for promoting modernization,which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profound lessons of human developmen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highly compatible and consistent in value orientation,theoretical basis,practical knowledge,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other aspects,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certain sens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 of sticking to the unity of logic and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the 18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China ha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tarted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aking Chinas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nto consideration,it is no doubt that the newdevelopment concept is still the guiding principle that must be followed in the fu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ly in this way,can we build up a beautiful China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同志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环境生态整治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环境生态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区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
护力度,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下面我将就我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整治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体系,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同时,我们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对排放超标的企业进行了严格处罚,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其次,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湿地保护、草原恢复
等工作。
我们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努力打造生态良好的环境。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水平。
另外,我们还注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我们开展了大
量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播环保知识,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促使全社会形成了共同关注环境保护的氛围。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建立了健全的环境保护责任
追究制度。
我们对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核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及时整改。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整治氛围。
总的来说,我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
新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将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环境整治工作,努力打造生态良好的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木兰溪流域水生态治理和发展的思考水是宜居莆田的点睛之笔,水是文化莆田的典型元素,水是美丽莆田的不竭源泉,莆田的发展史是一部治水兴水史。
笔者通过到城厢区木兰陂、仙游木兰溪上游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并参阅相关部门资料,对木兰溪流域的水生态治理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
标签:木兰溪流域;水生态治理;发展一、木兰溪治理概况及水生态现状(一)木兰溪综合治理概况木兰溪是莆田人民的母亲河,是我省重要河流“五江一溪”之一,发源于仙游县西苑乡,自西北向东流经仙游、城厢、荔城和涵江4个县区,至三江口注入兴化湾,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干流总长105公里。
1957年,我市就开始规划整体治理木兰溪,前后进行五次规划,两次可研,三度上马。
1998年11月正式动工建设下游防洪工程,近二十年的努力,共筹资20多亿元建成了木兰溪防洪一期、二期郑坂段和霞林段、三期荔涵段工程,共整治河道15.34公里、新建堤防28.03公里、21座水闸(涵洞)以及2座旱闸。
实现了木兰陂下游河段防洪堤闭合,洪水归槽,结束了莆田市主城区不设堤防的历史。
2012年,水利部将木兰溪列入国家“三位一体”规划,开启了木兰溪全流域治理的新征程,工程总投资规模19.36亿元,新建堤防104.62公里,护坡91.23公里,新建堤顶沥青混凝土防汛道路97.77公里,新建水闸等穿堤建筑物共109座。
分为六段分期建设。
建成后木兰溪防洪工程将发挥整体效益,實现干流全线防洪安全。
规划建设河口宁海闸,实施木兰溪水环境改造和生态景观建设、滨江水景绿带,打造更具生态文明的莆田“外滩”。
目前,万达、万科、正荣、联创等全国著名地产商聚首木兰溪,莆田城市建设步入木兰溪时代。
(二)木兰溪水生态现状从市环保局提供的6个断面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上半年木兰溪干流水质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基本上达到省政府与我市签订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16-2020)》和《2017年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中的水质目标要求。
产业财经 Industrial Finance26摘 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是探索出建设生态文明新道路的重要前提。
政府,社会,市场与居民群众等主体共同参与所构建的“共同体”将有助于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社会治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制约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构建美丽中国既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机遇。
一、生态文明倡导下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的建设是促进经济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为公民提高美丽、安全、和谐、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
社会建设是为合理的分配社会中所存在的资源和机会而建立起的相应的结构或机制,是在该建设过程中形成相应的社会团体、凝聚的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社会中的关系进行良性的调节;此外,也是一种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在不断的处理和完善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处阶段的生活、工作或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具有某种表现、特点或特定趋势的问题和风险。
多元主体参与的、齐抓共管的治理新格局建设不仅是国家政府的事情,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
当然,在社会各组织、团体或个人参与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相应的法治保障。
(一)号召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组织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的,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能反映群众意愿、表达群众诉求、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群体。
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团体如果能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治理、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将会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在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中社会组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他们的存在有效的弥补了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对于某些具有公益性的,适合于社会组织处理的事物,政府要大胆的交给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
这项措施的实施必然会促进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
生态文明论文1500字生态文明,我们俗称之为环保。
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经济的大力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不断的提高和丰富。
不过却带来了一系类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危害性已使人们逐渐重视并开始解决它。
当然,作为我们高中生,也需为环保贡献一份力。
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少用一张纸、一个塑料袋,少砍一棵树等等,这些都是节约资源的行为。
人人低碳生活,不是返璞而旧,而是要人人返璞创新,也是尊重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
环保作文: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享受着新科带来的种种欢乐。
蓦然回首,身后已是无穷无尽的环境污染。
小河不再清澈,天空也不再蔚蓝。
环保,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爱护我们的家园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
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不能左右化工企业的污染排放,也没能力去阻止那些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上路……但是同作为一个地球居民,我们有责任及义务去保护环境,也许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其作用必令人瞠目结舌。
下面是一个鱼和大海的的故事,有一天,大海退潮了,沙滩上躺满了“搁浅”的鱼,眼看就要干死了。
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在岸边,把鱼一条条捡起来,然后扔回大海。
一个成年人走过来,不屑的说:“沙滩上有这么多鱼,就凭你,能救几条,有谁在乎呢?”小男孩捧着鱼,坚定地说:“这条在乎!”……环保,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点点滴滴做起!个人的环保行动就似一盏灯,一盏灯亮了,给我们带来了些许光明,如果大家都点亮手中的那盏灯,世界将一片光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环保:听音乐把音响和电视声音开小一点,减少噪音;洗衣服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污染。
交通出行方面少开私家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选择环保型的汽油和柴油;尽量购买本地产品,少用一次性制品;不随地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废纸,弯腰将其捡起;生活垃圾合理分类,集中废旧电池,送进废旧电池回收箱,不可回收的垃圾扔进垃圾箱。
农村水污染危害现状发展对策思考及保护论文(共5篇)第1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水污染的法律保护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在城市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
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在发展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抓经济建设,而忽略环境的保护。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依然淡薄,农民依旧习惯于乱扔垃圾,滥用农药化肥,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导致农村水污染和化学污染,破坏了农村水环境。
《水污染防治法》中虽然有专节提出“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但是其内容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现行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基干法律,没有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适用范围、规制的主要领域等做出统一规定,因而无法协调农村环境保护与自然保护、城市环境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的关系,难以对农村环境保护活动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准确的调整和规制。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也没有配备专职环境状,着手制定一部综合性的、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争取在落实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有所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
应尽快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事关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应尽快制定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健全农村水环境监督管理机制,提高农村水环境管理队伍的执法能力。
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仅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的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无法实现对村庄的有效管理,因此,农村水环境保护管理应该在现行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分管部门齐抓共管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行农村水环境保护的垂直管理制度,即在各乡镇建建设,发挥司法所在广大农村的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完善我国以乡镇司法所为中心的法律援助体系,加强司法所的组织建设,促使法律援助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援助倾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主动关注农民的水环境权益。
“生态文明与环境法制建设”笔谈(三篇)作者:来源:《中州学刊》2008年第02期编者按:2007年环境保护领域最激动人心的关键词莫过于“生态文明”,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将其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蔡守秋教授、徐详民教授、王曦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法与生态文明问题,他们在文中或从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关系谈起,主张“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或认为“应该按照能否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来思考环境法的修改问题”,或“建议新一届全国人大将制定防止资源环境领域里的‘政府失灵’的法律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事项纳入立法计划”。
本刊将这三篇文章组织在一起隆重推出,希望能对我国环境法制进程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2—0072—09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实现环境法律的生态化蔡守秋一、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关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年12月)强调,“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①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目标,不仅表明党和国家已经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从行为实践提高到文化、理论和伦理的高度,而且为新世纪的环境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又称绿色文明,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指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来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措施-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水利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 引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
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1],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2].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农村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污水。
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导致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无法满足农田灌溉。
加上气候等原因,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4].2.2工业污染逐渐加重技术含量低、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导致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生存环境和管理水平都较薄弱的乡镇企业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和资金支持,治理污染困难,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工业化污染问题。
加上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厂迁到农村,或将城市垃圾直接运往农村,形成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5].2.3畜禽粪尿污染量大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
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5,6].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全体同学,就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议题发表我的看法。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1.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2. 生态文明的意义(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子孙后代永享蓝天碧水。
(2)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3)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现实需要。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
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大气、水、土壤污染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比重较大,传统发展模式尚未完全转变。
3.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一些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漏洞,执法力度不够。
4. 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们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1.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我们要深入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2.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我们要关心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对永嘉楠溪江生态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的论文对永嘉楠溪江生态环境的调查与思考笔者直面永嘉楠溪江的生态环境日趋失衡,水质污染日渐严重的态势,深感忧虑。
为此,立题剖析现状与困局,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与一江清水之浅见。
1.楠溪江区域特色和发展态势永嘉楠溪江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瓯江下游左岸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主流长公里。
楠溪江水含沙量仅为每立方米万分之一克,水质显中性,ph值为7,符合国家一级水标准,被誉为“天下第一水”。
楠溪江是永嘉县人民最重要的饮用水资源,有近50万人饮用楠溪江之水。
随着省重点工程——楠溪江引水工程的建成引水,实现了跨区域向乐清市供水,有效解决了乐清人民饮水的困境。
目前,楠溪一江清水供饮人口将近150万。
楠溪江又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林美”的独有特色和以田园山水见长而闻名遐迩。
改革开放以来:永嘉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楠溪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开发高度重视,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从“沿江金色工业带、沿溪绿色旅游带、沿山特色农业带”的发展战略到“三带二级一目标”的战略深化,再到“楠溪江大生态旅游区”和“建设生态县”战略的深度实施,都紧紧围绕以保护楠溪江生态环境为主题;在制订规划和政策措施上,从九十年代初,县政府就出台文件严禁在沙头以上的楠溪江中上游区域创办污染性企业,同时整治并取缔了小楠溪流域上游的石染钼矿厂,并相继制订出台《永嘉县楠溪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实施方案》、《永嘉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方案》,《永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医疗废物污染处理工作的通知》,2004年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强楠溪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05年又出台了《永嘉县楠溪江河道疏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的政策;在《十二五规划》上,突出楠溪江流域截流纳管工程与污水主干网及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与垃圾转运站等投资建设项目;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乡镇的创建上,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首任而开展创建和整治活动。
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思考论文(共3篇)文章一: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
对环境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同时,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全球
气候变化等问题频繁出现,使环境生态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
焦点。
本文将从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出发,探讨环境生态治理的优
缺点,提出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
在中国,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困扰着政府和民众。
从2015年开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包括“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旨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这些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减排、治理、监管等,对环境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另外,在部分地区,逐步开展了生态环境修复和重建工作。
如
红树林修复、湿地恢复、森林防火等,重点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我国还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绿色产业、循环
经济等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环境生态治理的优缺点
环境生态治理优点是明显的。
首先,它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其次,它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保障可持续发展。
此外,环境生态治理还能够聚集各方力量,促进
各方的合作与共赢。
不过,环境生态治理也存在缺点。
首先,经济因素和社会施工
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环境生态治理需要协调各方利益,避免利益
冲突。
其次,治理成本较高,涉及到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环境生态治理需要时间长期推进,缺乏短期显著效应。
三、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综合来看,环境生态治理的未来发展需要继续积极推动。
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特别是提高治理和监管能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其次,推进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环境
与生态系统保护网。
此外,需要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全社会的
环保共识,推动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这些方
面有很多待改善。
总之,环境生态治理在我国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希
望未来各方能够加强协作、共建共享、共谋发展,推动环境生态治
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文章二:环境生态治理发展现状及对策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问题不断加剧,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的紧迫性不断增强。
探讨环
境生态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生态治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生态治理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环境污染
持续存在,粗放型工业化发展模式造成污染排放速度加快,大气、
水体、土壤、生态环境承受力不断减弱,环境问题对公众健康产生
威胁;其次,环境财政投入增加不足,政府投入占GDP比例较低,
绿色投融资体系缺失,环境税、资源税、碳税等体系不规范,环保
产业和环境金融发展不充分。
此外,环保责任和权利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存在冲突,环境问责制度不够健全。
二、环境生态治理的对策
为了有效治理环境生态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
实施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法律法规完善、政
策措施丰富的环境管理框架。
其次,要加强环境生态治理技术的研
发与推广,通过技术手段改善环境质量。
此外,应建立环保产业和
环境金融体系,促进环保技术和环境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要实现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投资和治理长期化,建立绿色融资机制和环
保责任保险体系,着力培育环保产业。
三、结语
环境生态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且长期需要得到有效
解决。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平衡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良
好的管理。
当下的问题不容忽视,并且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协调,引
领社会朝着环境、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
文章三:环境生态治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现代污染和生态问题已不再是政府等机构的单一领域,而是涉
及到各个层面和角度,整个社会都应该以共同的体制来激励经济和
社会的富强和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的环境生态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在保护环境生态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是重要的政策挑战。
一、环境生态治理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阻碍我国向可
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清洁环境、健康生态对于经济的难以估计。
环
境生态治理首先可以降低治理成本,保护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责任,
也应该由企业、市民共同承担。
其次,也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环境
空气清洁、水资源优化等等,能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
进而拉动消费、带动更加生态的市场环境,增加环保工程投资和环
保企业发展。
此外,环境生态健康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
链条,进一步提高就业机会和增加生产力。
二、环境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
环
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必然千丝万缕,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同样具有紧
密的关系。
有调查表明,在环境治理达标的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
也会更加健康和持续,反之,环境不能保护,固然无法实现可持续
的经济发展。
在绿色发展范畴中,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手段应相互
匹配,优先发展绿色产业、推广环保技术和绿色节能建设等等举措,
避免社会重心过于倾向经济发展在不考虑环保的情况下的近期回报。
此外,环保产业的发展,可借助大量指标和金融手段来进行资本增值,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环保工作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保措施的推广、生态修复、环保产业的建设等等,都可以对
经济发展根本起到保绿增长、放眼未来的战略作用。
唯有从战略的
层面推动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环境保护、经济发
展的双赢局面,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