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左心衰竭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左心衰的护理常规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突然发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导致短期内心排血量显著,急剧降低,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受累心室后向的静脉急性淤血。
症状体征1.呼吸困难(1)端坐呼吸(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急性肺水肿3.心源性晕厥4.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常见的体征有:①交替脉②室性奔马律:是左心衰竭的常见体征,于左侧卧位时心尖部或心尖内侧最易听到,呼气时增强。
3.肺部啰音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一)治疗急性左心衰是心脏急症,应分秒必争抢救治疗,其具体治疗措施如下:1.一般措施(1)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下垂或放低,也可用止血带结扎四肢,每隔15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肺水肿。
(2)迅速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立即供氧并消除泡沫,可将氧气先通过加入40%~70%浓度酒精湿化瓶后吸入,也可用1%硅酮溶液代替酒精,或吸入二甲硅油去泡气雾剂,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肺通气功能。
一般情况下可用鼻导管供氧,严重缺氧者亦可采用面罩高浓度、大剂量吸氧(5 L/min),待缺氧纠正后改为常规供氧。
(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证静脉给药和采集电解质、肾功能等血标本。
尽快送检血气标本。
(4)心电图、血压等监测:以随时处理可能存在的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预防护理1.及时控制或祛除心内外的感染病灶,控制由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扁桃体炎等感染灶;预防和控制风湿活动;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性心内膜炎,呼吸道感染及其他部位的感染。
2.迅速纠正心律失常:当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应迅速给予纠正,异位心律恢复至正常窦性心律,或使过缓,过速的心室率控制在安全范围,以防止心衰的发生。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4.治疗贫血并消除出血原因。
5.避免输液过多,过快。
6.停用或慎用某些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
7.其他: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过度肥胖者应控制饮食。
医院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护理常规
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脏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瘀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1.护理评估
(1)主要为急性肺水肿和心排出量降低引起的临床表现。
轻型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病人入睡后突然出现胸闷、气急,而被迫突然坐起。
(2)重者可出现哮鸣音,在端坐休息后缓解,称为“心源性哮喘”。
2.护理措施
(1)体位及休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双腿下垂,减少静脉血回流;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
保持大便通畅。
(2)纠正缺氧:增加心肌及其他脏器的供氧。
首先应吸氧,4~6L/min。
为减少气道中水肿液产生的大量泡沫对通气和弥散的影响,可在湿化瓶中加入消泡剂(如 30%酒精),以促使泡沫破裂。
如高流量吸氧(8~10 L/min)仍不能使氧饱和度维持在 90%以上,考虑使用无创通气。
(3)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补液速度,以防加重心衰及诱发肺水肿
的发生。
准确测量,并记录尿量。
(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利尿剂、氨茶碱、血管扩张剂、强心剂,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电解质问题,并监测血压,防止低血压。
(5)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在抢救急性心力衰竭的同时,应努力寻找并积极消除病因和诱发因素。
做好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和心理护理。
急性左心衰一、定义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排血量显著、急骤降低,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淤血的一组综合征。
二、病因1. 慢性心衰急性加重。
2. 急性心急坏死和(或)损伤:(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伴机械性并发症、右心室梗死;(2)急性重症心肌炎;(3)围生期心肌病;(4)药物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如抗肿瘤药物和毒物等。
3. 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1)急性瓣膜大量反流和(或)原有瓣膜反流加重,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穿孔、二尖瓣腱索和(或)乳头肌断裂、瓣膜撕裂(如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以及人工瓣膜的急性损害等;(2)高血压危象;(3)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4)主动脉夹层;(5)心包压塞;急性舒张性左心衰竭,多见于老年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
三、临床表现1.早期表现:原来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疲乏或运动耐力明显减低以及心率增加15~20次/分,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的最早期征兆。
继续发展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觉需用枕头抬高头部等;检查可发现左心室增大、闻及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P2亢进、两肺尤其肺底部有湿罗音,还可有干湿啰音和哮鸣音,提示已有左心功能障碍。
2.急性肺水肿:起病急骤,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
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样血痰;听诊心率快,心尖部常可闻及奔马律;两肺满布湿罗音和哮鸣音。
3.心原性休克:主要表现为:(1)持续低血压,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降低≥60mmHg,且持续30分钟以上。
(2)组织低灌注状态,可有:①皮肤湿冷、苍白和紫绀,出现紫色条纹;②心动过速>110次/分;③尿量显著减少(<20ml/h),甚至无尿;④意识障碍,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和濒死感;收缩压低于70mmHg,可出现抑制症状如神志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急性心力衰竭概述•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评估•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措施•急性心力衰竭的康复护理•急性心力衰竭的预防与保健0101定义02分类急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功能急剧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急性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右心衰竭,其中急性左心衰竭较为常见,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定义与分类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包括心血管疾病、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劳累等。
病因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负荷过重、心脏扩大和肥厚等。
发病机制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表现急性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其中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心力衰竭。
诊断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等。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02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评估患者状况。
生命体征了解患者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诱因。
病史与用药情况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
症状表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支持及社会支持状况。
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评估内容与方法01初步评估在患者入院时进行初步评估,确定病情严重程度。
02动态监测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03注意事项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评估流程与注意事项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氧疗、药物治疗、心理支持等。
及时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得到最佳护理效果。
评估结果与处理03保证患者充分休息,根据心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休息与活动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高蛋白的饮食,控制钠盐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饮食指导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急性左心衰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病情a、生命体征
b、症状和体征:评估意识,有无发绀等缺氧;有无咳
嗽,是否咳粉红色泡沫痰,是否有哮鸣音、出冷汗
等。
2、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评估
4、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5、评估可能发生疾病的诱因
【护理要点】
1、休息与体位:取半坐位或坐位,两腿下垂,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2、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给予酒精湿化吸氧。
3、病情观察:观察紫绀情况,神志生命体征变化,24小时的出入量。
4、安抚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水肿患者做好皮肤护理。
5、用药治疗的护理:遵医嘱正确用药,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严格控制滴数。
及早应用镇静剂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6、宜低盐、清淡饮食,严格控制钠和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7、备好急救仪器和药品。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防止反复发作。
2、避免心衰的诱因,如过多劳累,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3、注意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与情绪激动,保证睡眠。
4、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5、遵医嘱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6、定期复诊,若有不适应及时就诊。
急性左心衰竭护理常规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来看却不算理想。
要促进患者更好预后、更快康复,仅仅靠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基于此,本文就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护理常规进行介绍,以期提高大家对急性左心衰竭护理的认知度。
1.急性左心衰竭是什么急性左心衰竭即指由急性左心功能下降导致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属于心血管内科中比较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
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有很多,如存在慢性左心衰、存在心肌病变、存在记性血流动力学障碍等,而诱发因素则包括感染、过度劳累、运动不当等。
急性左心衰具有发病迅速、快速进展的特点,一旦发病,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等临床症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
基于急性左心衰竭的危害性,就必须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抢救。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左心衰竭主要以吸氧、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为主。
一般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后,其病情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但要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预后、康复效果,则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1.急性左心衰竭的护理常规2.1病情监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即使在得到有效治疗后,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以防出现突发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实时观察患者病情,注意患者神志、呼吸、心率、心电、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在病情监测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准备好急救药物、设施,一旦监测有异常,可以第一时间展开对患者的急救、干预。
2.2一般护理在患者接受强心、利尿、镇静等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使用利尿剂要准确记录患者24h出入量,使用洋地黄需要注意患者症状及心率变化;在患者吸氧和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吸氧和输液的速度和剂量,一般输液速度应该控制在20-40滴/min,高流量氧气应该控制在6-8L/min;若患者病情严重,可用面罩给氧或使用呼吸机加压给氧,以改善患者通气效果;2.3体位护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座位呼吸的情况,对此,为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则需要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体位护理。
急性左心衰的急救护理1.确认急性左心衰的症状:急性左心衰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闷、咳嗽、水肿、疲劳、心悸等。
患者往往表现为呼吸急促和浮肿,可能伴有喘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
2.立即呼叫急救车:急救人员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和设备,可以及时识别症状并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护理。
3.给予氧气: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氧气,以帮助改善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
4.维持患者舒适:在接受急救期间,应保持患者身体平卧,头部略高于胸部的姿势,以减轻呼吸困难。
5.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
这些指标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的进展。
6.快速输液:在急诊情况下,快速输液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循环系统状态,并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
7.使用正性肌力药物:正性肌力药物能够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功能,减少心脏负荷。
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8.心电监护:通过心电监护可以实时观察患者的心脏节律和心电图变化,以及继发的心律失常。
9.迅速降低液体负荷: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患者一般伴有液体滞留,应在医护人员监护下通过药物、洗胃等方式快速降低液体负荷。
10.寻找基础病因:对于急性左心衰的患者,应寻找导致心功能突然减退的原因,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11.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12.病情观察:对于急性左心衰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尿量和水肿等指标的监测。
以上是对急性左心衰的急救护理的一些建议,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急性左心衰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尽快就医和接受专业的治疗。
只有在医院得到适当的药物和治疗的支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情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性左心衰的急救护理临床中针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接诊后需立即展开急救工作,急救效率与质量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除临床治疗外,急救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认可。
通过急诊配合可进一步强化急救效率,有序开展各项急救程序,为急救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急性左心衰常规基于一定诱因所引发,导致原有在代偿阶段的心脏突发衰竭。
也有部分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程度心功能不全,在相关诱因作用下突然恶化。
急性心衰在心功能正常或无心脏疾病患者中也可发生,例如,行某些外科手术治疗后,并发急性肺栓塞可引发心衰。
急性左心衰的诱因以高血压为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后,冠心病可并发急性梗死,尤其大面积梗死或并发乳头肌断裂可进一步诱发急性左心衰。
又如主动脉瓣膜病变与左房室瓣狭窄,病情严重时,基于过度劳累或感染等诱因可发生急性左心衰。
急性心衰发生时,心脏与血循环无法发挥原有代偿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促进心肌舒缩增强的心室或心房扩大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
交感神经张力可有所提高,心率较高,但代偿功能作用发挥不理想。
急性左心衰还可引发急性肺水肿,进一步增加疾病风险性。
急性左心衰发生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可快速升高,导致左心房与肺静脉肌肺毛细血管压力相继升高。
在肺毛细血管内静水压超出胶体渗透压后,血清可深入到组织间隙。
在渗入液快速增加下,可经肺组织间隙,通过肺泡上皮浸入肺泡,进而引发肺水肿。
肺水肿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肺顺应性,造成换气不足与肺内动静脉分流,致使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
缺氧可导致组织产生过多乳酸,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促使心力衰竭进一步恶化,引发休克等并发症。
急性左心衰发生后,患者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其中端坐呼吸属于特有特征。
具体表现为,在平卧状态呼吸急促,改为斜卧位后症状可有所缓解。
病情严重时,则被迫取坐位休息,也就是端坐呼吸。
若急性左心衰患者发生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则提示肺淤血或慢性肺淤血加重。
急性左心衰患者可并发急性肺水肿,在发病期表现为呼吸短促,患者可出现焦虑不安表现。
急性左心衰护理常规
按内科及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神志、血压,了解脑灌注、组织氧合情况。
2、观察患者的呼吸改变,有无端坐呼吸和咳粉红色泡沫痰,预防肺水肿发生。
3、评估患者有无发绀,是否缺氧,评价微循环灌注及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护理措施】
l、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限制体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
2、高流量面罩吸氧,流量为5~6L/min、浓度为40%~60%,用50%酒精作湿化吸氧。
必要时,间歇或连续面罩下加压给氧或正压呼吸。
3、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予以药物对症治疗。
4、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了解患者心率和心律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5、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水电解质平衡情况遵医嘱调整输液种类及总量。
7、做好患者安全护理.防止坠床。
8、供给低脂、低盐、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健康指导】
1、保持乐观、开朗,避免心理压力。
2、鼓励患者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3、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过度疲劳。
4、早期预防和控制基础疾病。
心力衰竭护理常规一、定义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
二、护理措施(一)、病情观察1.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乏力,疲倦,少尿等症状,提示左心衰竭。
2.如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等现象,提示右心衰竭,应尽早通知医生。
(二)、症状护理1.有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时,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可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
也可使用床上桌,让病人的头伏在小桌上,手臂放桌两侧休息。
如果病人坐在沙发上休息,应双脚抬高,以减轻下垂肢体的水肿。
2.对于不能平卧的患者将床头抬高15-30°、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安静休息,鼓励多翻身、咳嗽,尽量做缓慢的深呼吸。
3.根据缺氧程度选择氧流量,改善通气。
(1)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给予鼻导管吸氧。
(2)当患者出现急性左心衰时应积极采取通气支持疗法,在患者没有合并二氧化碳潴留时,应尽早加压吸氧。
(3)当患者出现由急性左心衰所致,应尽快使用急救药物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尽快使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
4.休息与活动: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重要方法,应根据患者心功能分级及患者基本状况决定活动量。
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Ⅱ级:适当限制体力活动,轻体力工作和家务劳动不受影响。
Ⅲ级: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或在他人协助下自理。
Ⅳ级:绝对卧床休息,生活由其他人照顾。
(三)、一般护理1.患者因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及活动受限等因素,易产生紧张及焦虑情绪,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指导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指导:给予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忌饱餐。
(1)限制食盐及含钠食物:Ⅰ度心力衰竭患者每天钠摄入量应限制在2g左右;Ⅱ度心力衰竭患者每日钠摄入量应限制在1g左右;Ⅲ度心力衰竭患者每日钠摄入量应限制在0.4g左右。
急性左心衰竭护理常规
【护理要点】
1.协助患者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限制体力活动,绝对卧床休息。
2.高流量面罩吸氧,氧流量为5~6L/min,浓度为40%~60%,用50%酒精做湿化吸氧。
必要时,间歇或连续面罩下加压给氧或正压呼吸。
3.立即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予以药物对症治疗。
4.持续进行心电监护,了解患者心率和心律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5.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
6.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根据水电解质平衡情况遵医嘱调整输液种类及总量。
7.做好患者安全护理,防止坠床。
8.供给低脂、低盐、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病情观察】
1.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了解脑灌注、脑组织氧合情况。
2.观察患者的呼吸变化,有无端坐呼吸和咳粉红色泡沫痰,预防肺水肿发生。
3.观察患者有无发绀,是否缺氧,评价循环灌注及水电解质平衡情况。
【健康宣教】
1.保持乐观、开朗,避免心理压力。
2.鼓励患者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3.注意防寒保暖,防止过度疲劳。
4.早期预防和控制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