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3《故乡》教案 (新版)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9
《故乡》说课设计作者: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一中吴超雄【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⑵能力目标: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⑶情感目标: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⑴重点:①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②“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⑵难点:①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②“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说明】现代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就在于把整体教学肢解为板块教学,对教材所选课文利用不够,讲解课文和写作教学结合不紧或不当,甚至完全分离,对课文的写法分析流于表面,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就草草收场,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
于是就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来希冀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各种大小作文铺天盖地,愚以为这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初中故乡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故乡》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表达。
2. 学会从文学作品中体会故乡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鲁迅作品,了解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 提问:“故乡”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分享对故乡的印象。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故乡》,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故乡》的基本情节,分析主人公“我”与故乡的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我”与“故乡”的象征意义。
3. 讲解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故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故乡对自己的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思考。
五、感悟故乡情怀(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情感。
2. 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感悟故乡情怀。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乡情怀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故乡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故乡》,引导学生感悟故乡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故乡情怀。
《故乡》中省略号用法分析《故乡》中使用省略号的次数非常多,统计全文共有28个省略号,其中有26个用于人物语言之中。
它们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闰土的话语中有14个省略号,杨二嫂的话语中有2个,其余10个在“我”、母亲和宏儿的话语中。
分析这些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可以从中体会鲁迅先生对标点运用的独具匠心。
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中,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纵观全文闰土的语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话语中都有省略号,这不能不说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
先来看看少年闰土的语言。
作者采用“我”回忆的手法来写少年闰土,其中语言描写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个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结尾都有一个省略号。
也许因为时隔20年,回忆起来有些模糊;也许因为年少时由于不熟悉闰土的生活而对他的话语感到新鲜却又无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
但作者为刻画少年闰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号却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
一般认为,这4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表示闰土说的话非常多,表现了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再来看看中年闰土的语言。
20年不见的儿时伙伴相见,自然少不了一番促膝交谈。
文中关于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有6个地方,闰土的这6段(句)话语中,共有10个省略号,4个在话语中间,6个在话语末尾。
第1个即第60段的“老爷!……”这是刚见面时,闰土在经过非常矛盾、非常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终于态度恭敬地喊出的一句话。
这省略号表明闰土心里还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怎么说,他迟疑着,同时也在斗争着。
由这个省略号,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饱经沧桑的中年闰土那一脸的尴尬和无奈,为他这一声“老爷”,也为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儿时的情谊。
第2个即第62段末尾的省略号,是闰土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水生时说的一句话。
水生怕羞,闰土便为他的失礼作解释。
省略号的意思可以理解为闰土还想补充一些话,却什么也没说出,也可以理解为闰土说了,但说得很含糊,让人听不明白。
第四单元13故乡一、素质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二、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
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
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三)讨论课文段落: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乡一一在故乡一一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写“我”到家时的情况。
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一一天真无畏、深厚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一一小市民习性更厉害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故乡》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手法,学习现代小说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情感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故乡情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变迁中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刻认识。
教学重点:鲁迅在《故乡》中所描绘的故乡变化及其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主题与现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尖锐的社会批判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故乡》课文PPT课件,包含鲁迅的生平简介、《故乡》的文学特点和相关历史背景。
与小说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旧社会生活的场景等。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故乡记忆”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反映乡村变迁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故乡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故乡》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讨论鲁迅对故乡变化的描绘和人物命运的反映。
深入探讨(15分钟)1.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闰土、杨二嫂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变迁。
2. 主题思考:讨论小说的主题,如故乡的变化、社会不平等、个人命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主题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情境。
九年级语文上《故乡》学法指导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结构特点。
帮助学生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分析《故乡》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利用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细节。
通过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第二章:课文分析2.1 课文简介介绍《故乡》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概述《故乡》的故事背景和情节梗概。
2.2 情节梳理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和转折点。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变化。
2.3 人物解析探讨主人公阿Q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分析其他重要人物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主题概述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
探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3.2 象征意义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和寓意。
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3.3 深层含义解读小说中的隐喻和暗示。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语言学习4.1 词汇学习挑选并解释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引导学生通过语境推测词汇意义。
4.2 句型练习分析课文中的常用句型和语法结构。
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
4.3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欣赏小说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表达。
第五章:课堂活动5.1 小组讨论设计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人物。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5.3 写作练习设计相关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第六章:拓展阅读6.1 推荐读物提供与《故乡》相关的其他作品,如鲁迅的《呐喊》、《彷徨》等。
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和《故乡》。
6.2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故乡》与其他作品的异同点。
九年级语文《故乡》说课稿九年级语文《故乡》说课稿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
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的基本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力目标: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主题的鉴赏方法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3.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难点:从分析人物提升主题二、教法、学法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六班的学生,这是本学期重新组合的班级,除了十个优生,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好,学习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有限。
《故乡》的教学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且《故乡》一课容量较大。
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对重点人物分析及主题的把握,第三课时把握其他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课时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体会。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十分熟悉课文内容,认真组织排演情景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联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来把握人物形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将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分析,按“温习旧知识-------讲解知识点--------探究知识点----------联想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过程如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及本文写作背景和情节结构2.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朗读2、12段)由问题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点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1.谁是主人公(以辩论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谁,“我”或“闰土”)教师归纳:小说的主人公不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故乡》,使学生了解故乡对人情感上的影响。
2. 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诗歌《故乡》的内容和思想。
2. 掌握原诗的朗诵技巧,体会朗诵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 通过较少的言语,抒发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增强其对诗歌的艺术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堂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朗诵一首感人的乡愁诗歌,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认识。
2.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故乡的风光,让学生了解故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等。
3. 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故乡,及其对自己的影响有哪些。
二、展开:1. 分段讲解《故乡》诗歌原文,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想念故乡,故乡对诗人有哪些影响。
2. 教师演示、引导学生朗诵《故乡》这首诗歌。
3. 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领会故乡对人的情感意义。
三、巩固:1. 利用朗诵比赛、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开展诗歌朗诵活动。
2. 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听课评课、课堂笔记总结、主题写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拓展:1. 组织学生走进故乡风情,利用学校周边环境,与学校组织的走进乡村活动等,开展增强情感体验的活动。
2. 推荐相关诗歌和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更多文艺作品。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学习诗歌《故乡》,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情感上的影响,并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课堂演示法、讨论法等,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
13.故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重点)3.探究人物变化的根源,初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几多凄婉的心声。
与文人骚客不同的是,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满腔爱国热情,以其敏锐的感觉,深沉的思索,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为救国救民,一生“三易其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背景资料。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3.读准字音。
潮汛(xùn) 鄙夷(bǐ) 装弶(jiànɡ) 惘然(wǎng)寒噤(jìn) 嗤笑(chī) 猹(chá) 恣睢(suī)髀间(bì) 祭祀(sì) 断茎(jīnɡ) 模样(mú)瓦楞(lènɡ) 愕然(è)4.阅读课文,初步思考:作者写了哪三个故乡?侧重写了故乡的哪两个人物?明确:三个故乡:回忆中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人物:闰土、杨二嫂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小说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的,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明确:闰土。
2.闰土由少年到中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对“我”和生活的态度等多方面归纳。
明确:3.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少年闰土是一个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中年闰土却变成了深受统治阶级压迫和封建思想毒害、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寄希望于神佛的“木偶”。
4.杨二嫂也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从中可以看出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透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杨二嫂是一个年轻漂亮、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而现在的杨二嫂却变成了老丑而瘦、尖酸刻薄、爱占便宜的“圆规”。
(三)疑难探究。
1.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明确:这样变化的原因,课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突出闰土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成了麻木、悲惨的“木偶”,这是表层原因。
其深层原因,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民众的压抑与毒害。
2.小说塑造主要人物“闰土”和次要人物“杨二嫂”有何作用?明确: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披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的毒害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纯真人性扭曲的总根源。
四、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小说的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2.品味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重点)3.正确把握“我”的形象,理解“我”对故乡的情感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难点)4.学习运用多方对比突出主旨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故乡》展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这些都是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的。
“我”在文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就对此来探讨一下。
二、自主预习1.找出文中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语句,说一说“我”对故乡有一份怎样的感情?明确:回故乡—急切:“冒了严寒”见故乡—悲凉:“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忆故乡—沉重、忧愤:“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见杨二嫂—惊吓、困窘:“我愈加愕然了”;“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见闰土—兴奋、惊异、悲哀:“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离故乡—失望、气闷、悲哀、憧憬未来:“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我在朦胧中……也便成了路。
”2.“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
“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明确:“我”: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别人,如杨二嫂:因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
“新”生活是消除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隔膜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三、合作探究(一)环境描写。
1.作者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分别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小说中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
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黄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
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
2.结尾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有何用意?明确:结尾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对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二)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妙用修辞,生动传神,意蕴深刻,请按要求品析。
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表达效果?)明确: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二嫂的体形之瘦,突出了其尖酸的个性特征。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1)“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
欢喜是因见到儿时的伙伴“迅哥儿”而感到高兴;凄凉是因想到自己贫穷,处境艰难,与“迅哥儿”不属于同一等级,不能再称兄道弟,所以感到悲伤。
(2)闰土的那一声“老爷”为什么会使“我”打了一个寒噤?明确:闰土的一声“老爷”,表明了闰土深受封建意识的毒害,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这使“我”打了一个寒噤。
(3)“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明确:“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
“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
“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3.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我”为何“非常气闷”又“非常的悲哀”?)明确:“非常气闷”是因为故乡的人与“我”之间有了深深的隔膜;“非常的悲哀”是因为曾经充满活力的小英雄,如今成了麻木迟钝的“木偶”,以至于“我”觉得美好生活的希望十分渺茫。
4.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本句有何深刻含义?)明确: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
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三)走近“我”。
1.“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明确:二十余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记忆中“美丽”的故乡,且它在“我”心目中是童年,是大自然,是天真无邪的小伙伴,是一幅“神异的图画”。
但是,当“我”回到故乡,却是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闰土的憔悴不堪、呆滞麻木,杨二嫂的自私、贪婪、势利、泼悍,使“我”备感失望与悲哀。
所以,“我”并非真的不留恋,“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既失望又抱着希望的,既想离开又很留恋。
2.小说中“我”是怎样的形象?小说塑造“我”这个形象有何作用?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我”在文中起到线索人物的作用;同时“我”同情劳动人民、渴望普天下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表达了“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
(四)对比手法。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是本文的独到特色。
你认为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明确:将记忆中美好的故乡与现在萧瑟的故乡进行对比;中年“木偶般”的闰土与少年“小英雄”闰土进行对比;现在的“圆规”似的杨二嫂与年轻时的“豆腐西施”杨二嫂进行对比;少年闰土跟“我”的友谊与中年闰土跟“我”的隔膜进行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进行对比等等。
通过这些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农村日趋破败,农民生活每况愈下,纯真人性被扭曲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新的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四、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
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