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汇总
- 格式:pptx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30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1.1 大气圈大气圈是围绕地球表面的一层气体,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臭氧层和中间层。
1.2 水圈地球上水的分布不平均,主要来源于雨水和冰雪融水。
1.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做旋转,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运动。
1.4 太阳能太阳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太阳能可以通过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等设备来转化成电能或热能。
第二章中国地理环境2.1 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和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2 中国的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多样,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不同类型的地貌。
2.3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主要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季风气候。
2.4 中国的水系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这些河流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3.1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不均等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问题。
3.2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主要分为城市化、农村流出、国际移民等几种类型。
3.3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环境4.1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类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4.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对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3 水资源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但全球范围内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4.4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群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五章世界地理环境5.1 世界的大洲世界上的大洲有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
5.2 世界的气候世界的气候多样,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地气候等几种类型。
七下地理知识点整理(中图版)七下地理知识点整理第四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气候、矿产、生物、水、海洋资源等。
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循环利用的)和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少一些)两大类,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要注意节约使用。
2、我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地球日:4月22日。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4、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XXX、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XXX少。
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我国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
5、解决我国水资源严重的状况,第一要合理利用和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路子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
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路子是:建筑水库。
6、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山地多,平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7、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常见的有:耕地、林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
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类型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9、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部和南北方的差异。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有我国的四大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都是著名的畜种)(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种植业: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东北、西南、东南;渔业: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10、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分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中国地图出版社)第四章⾃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节⽔资源及其开发利⽤p4—p11⼀⽔是重要的⾃然资源1、⾃然资源:⼈类直接从⾃然界获得、⽤于⽣活和⽣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然资源。
2、主要包括:⽔资源、⼟地资源、矿产资源、⽓候资源、⽣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分类①可再⽣资源:可以持续利⽤,利⽤后还能循环再⽣、或者不断更新。
(阳关、空⽓、⼟地、⽔、⽣物等)②⾮可再⽣资源:⽤⼀点就少⼀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越⽤越少。
(煤炭资源)4、淡⽔资源的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湖泊中的⽔、⾼⼭积雪、冰川以及地下⽔等。
(地球上⽔量的97.5%为咸⽔,淡⽔只占2.5%,⽽且68.7%的淡⽔以冰川形式存在)5、淡⽔资源主要来⾃⼤⽓降⽔。
降落在地⾯的⽔,⼀部分沿地⾯流动,形成地表径流;⼀部分渗⼊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随降⽔的变化⽽变化。
⼀般来说,降⽔多的地区,淡⽔资源丰富;降⽔少的地区,淡⽔资源贫乏。
⼆、我国⽔资源的时空分布1、中国的⽔资源总量占世界第六位,⼈均占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均占有量的1/4。
2、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
在时间上,河川径流夏秋季节丰沛,春冬季节⽔量减少。
影响:⽔旱灾害。
降⽔过于集中,夏季洪灾,春季旱灾;降⽔的年际变化⼤,造成径流年际变化⼤,连续⼏年的丰⽔或连续⼏年的枯⽔。
在空间上,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状态。
影响:北⽅平原⼴阔,耕地⾯积⼤,⼈⼝密集,⼈均⽔资源量少,加剧北⽅缺⽔的状况。
3、⽔污染原因:⼯农业发展,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把未经处理的污⽔直接排⼊河流、湖泊。
北⽅地区⽔资源缺乏,⽔污染更为严重。
淮河、海河和辽河是我国受污染最重的河流。
三、合理⽤⽔保护⽔资源1、供⽔紧张原因:利⽤率低、浪费严重、⽔污染也降低了⽔资源的利⽤价值。
解决⽅法:合理利⽤和节约⽤⽔。
(喷灌技术是农业节⽔及增产的重要措施。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汇总.pdf第四章⾃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第⼀节⽔资源及其开发利⽤1.⾃然资源:⼈类直接从⾃然界获得、⽤于⽣活和⽣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然资源。
⾃然资源主要包括:⽔资源、⼟地资源、矿产资源、⽓候资源、⽣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然资源分类①可再⽣资源:可以持续利⽤,利⽤后还能循环再⽣、或者不断更新。
②⾮可再⽣资源:⽤⼀点就少⼀点,不能更新,也不能再⽣,越⽤越少。
(矿产资源) 2.淡⽔资源:存在形式:江河、淡⽔湖泊、积雪、冰川、地下⽔。
主要来⾃⼤⽓降⽔3.降落在地⾯的⽔,⼀部分沿地⾯流动,形成地表径流;⼀部分渗⼊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
径流量⼜随降⽔的变化⽽变化。
◆分布特点: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不平衡: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改变⽔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程。
◆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库。
丰⽔期蓄⽔,枯⽔期防⽔,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资源严重短缺地区:(1)最严重地区:华北——地多谁少,⼈⼝城市密集,需⽔量⼤(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少◆南⽔北调:将长江⽔调往华北、西北。
(⽬标)P7图E(1)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利⽤京杭运河输送⾄天津和北京。
(可调⽔量最⼤)(2)中线:从长江中游及其⽀流汉江的丹江⼝⽔库,⾃流供⽔⾄北京和天津(3)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渡河引⽔⾄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地区的缺⽔问题。
(⽔质最好)节⽔措施:农业⽤⽔:喷灌,滴灌,⼯业⽤⽔:循环使⽤,污⽔达标排放,⽣活⽤⽔:⼀⽔多⽤第⼆节⼟地资源与农业1.我国⼟地资源类型多样:林地、耕地、草地(⽐重最⼤)、沙漠、⼽壁等。
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草地、⼽壁、⽯⼭、⾼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特点:①总量丰富,但⼈均占有量少。
(总⾯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五位。
)②⼭地多,平地少。
七年级地理知识要点总结1. 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大约4万千米。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极和南极分别是900N和900S。
所有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2. 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3.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4.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作代号。
5. 国际上习惯用20oW和160o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通过,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6. 人们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7.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和时间的差异。
8.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66.5o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
9.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其分界线分别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10. 五带的特点: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分明;寒带-终年寒冷,有极昼、极夜现象.11.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2. 比例尺有三种表达形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13.比例尺大小与图幅内容详略关系: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X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14. 在地图上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向。
最新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一、自然地理
1.气候与天气
气候类型、常见天气现象、气象仪器
2.水资源
水循环、地下水、水的污染与防治、节水措施
3.地貌与防灾
地貌类型、山地灾害、防灾减灾措施
4.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土地退化与治理、耕地保护与利用
二、人文地理
1.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城市聚集、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交通
2.交通与通信
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新能源交通
3.文化与旅游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旅游发展
4.经济与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三、地理技能
1.地图的使用
地图类型、地图符号、地图制作、地图阅读
2.测量与制图
方位角、高程角、地图比例尺、制图技能
3.计算与分析
经纬度、区域比较、空间分析
以上是最新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全面知识点归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技能是此书的三个主要部分。
该书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地球与人类文明、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技能,丰富身心世界,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成绩。
七年级下册必背地图知识点地理是一门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学科,而地图则是地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地图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地理学。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必背地图知识点:一、地球与坐标系统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球体,有赤道和南北两极。
为了方便表示地球上的位置,可以使用经度和纬度来确定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
经度是从东到西的距离,以本初子午线(0°)为基准,单位是度。
纬度是从南到北的距离,以赤道(0°)为基准,单位也是度。
通过经度和纬度的组合,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的准确位置。
二、中国地图的绘制中国地图是七年级下册必备的地图之一,它由国家和地区的边界、行政区域、城市、河流、山脉、湖泊等地理要素组成。
在中国地图的绘制中,需要注意比例尺、符号、颜色等绘图要素的使用,以及地理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世界地图的分类世界地图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来划分,包括自然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等,其中最常用的是政治地图、物理地图和气候地图。
政治地图以国家和地区的行政区域作为主要要素,用来表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地理位置。
物理地图主要描绘地球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要素,用来表示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气候地图则主要反映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气候和降水情况。
四、地图符号的使用地图符号是用来表示地图上不同地理要素的图形标志,包括线性符号、面积符号、点符号等。
在绘制地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理要素选择不同的符号,并注意符号的大小、颜色、形状等绘图要素。
五、地图的阅读和理解阅读和理解地图是学习地理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语言,了解地图上各种符号的含义和用法,掌握地图阅读技巧和方法。
同时,需要学会综合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学知识,深入分析地图信息,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形成对世界的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必背地图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学生们的地理学学习有所帮助。
7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东经73度40分至135度05分,北纬18度03分至53度33分之间。
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地形起伏较大的国家,地形类型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和丘陵。
中国的地貌特点主要包括三大板块:青藏高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气候中国跨越的纬度范围较大,南北气候不同。
主要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和寒带。
根据气候类型不同,我国主要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
自然资源中国资源丰富,其中自然资源更是存在众多。
主要自然资源包括水、石油、煤炭、大自然、稀土等。
2. 世界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洋及其特征大洋是地球表面上最大的水平面积,地球的表面积的71%以上是海洋。
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洲际海、阿拉伯海、红海、吉尔伯特群岛等。
自然环境类型及特征世界自然环境类型包括海洋环境、极地环境、草原环境、沙漠环境和热带雨林环境等。
每一种环境都有着不同的特征,需要我们逐个区分。
自然资源类型及分布世界自然资源类型较多,主要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气体资源、植被资源和動物资源等。
世界上每个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3. 山地环境的特征和资源概述山地的类型山地可以分为岳峰、山脉、连山和盆地等。
每一种类型的山地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植被和丰富的风景。
山地的资源山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底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资源。
山地中的峡谷、峰顶、悬崖等区域都是水的集中地,因此对于大多数地区,给水等多种资源都来自于山地。
4. 土地的利用及保护不同类型耕地的特点耕地的主要类型包括农田、草地和沙漠。
每一种类型耕地都有其独特的特征,需要每个地区要制定相应的规划来保护和利用土地。
土地的保护土地的保护比耕地利用更为重要。
土地保护机构需要制定出根据当地情况合理、可操作的土地保护措施,以维护土地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七年级下册地图知识点归纳地图是指以平面投影方式将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其空间关系的地理学信息图形化表现出来的专业图形。
地图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其环境的信息载体,也是地理学研究和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学术工具。
一、地图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地图的种类和分类方法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按制作方法:手绘地图、绘制渐进定比例地图、摄影地图、遥感地图、计算机制图等。
2.按应用范围:大地图、省图、市图、县图、区图、点图、主题图等。
3.按表现内容:自然地图、人文地图、经济地图、政治地图、军事地图等。
二、地图符号地图符号是地图上反映自然、社会属性的图形、颜色、线型、注记等。
常见的地图符号有以下几种:1.线型符号:代表地形、界线等,常见的有实线、虚线、点划线、双点划线等。
2.面符号:代表天然和人工建筑、行政区域、城市规划、气候区域等,常见的有颜色填充、阴影填充等。
3.注记符号:代表地名、建筑物名称等,常见的有点注、线注、面注等。
三、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旅行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获得相关地理信息。
2.阅读地图法:通过阅读各种地图,了解相关地理信息。
3.数字平台法:通过各种数字化工具,比如互联网地图、GPS 等,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四、地图制作流程地图制作需要遵循以下流程:1.确定地图目的。
2.收集或制作底图。
3.选择制图材料和制图规范。
4.绘制地理信息。
5.添加地图符号和注记。
6.装订和检查。
五、地图阅读技巧地图阅读是指通过对地图上各种符号、注记等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获取相关知识的过程。
地图阅读需要掌握以下技巧:1.了解地图制作材料和规范。
2.选取适当的地图比例和大小。
3.掌握基本地图读图技巧,如方位、比例尺、图例等。
4.理解地图符号和注记的含义。
5.掌握地图上各种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
六、地图应用地图应用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1.地理学教学和研究。
2.旅游和出行导航。
3.城市规划和管理。
七年级下地理中图知识点地理中图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是一种能够清晰、直观地表达地理概念、现象和规律的图形工具。
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了解和运用地理中图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下地理中图的相关知识点。
一、地理中图的分类1. 专题地图:以某一特定主题为基础制作的地图,例如:气候分布图、经济活动分布图、自然灾害分布图等。
2. 统计地图:主要用于表达某种统计数据,例如:人口分布图、种植面积分布图、工业总产值分布图等。
3. 分类地图:根据某种分类方法制作的地图,例如:按自然和人文分布的区域分布图。
4. 模型地图:以地球形式为基础,通过一定的比例制作的地球模型,例如:地球仪。
二、地图的元素1. 标题:简明扼要地概括地图中表示的内容,通常位于图的正上方。
2. 图例:用来说明地图中各种符号、颜色、线型等所代表的意义和范围。
3.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4. 经纬度:表示地球表面上任一点的位置,经线表示东西方向,纬线表示南北方向。
5. 方位角:表示某一地点与另一地点之间的方向角度。
6. 高程: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通常采用等高线来表示。
三、地图的制作方法1. 测量法:通过测量各种因素所在的位置,得到一些基本的和辅助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描绘在地图上。
2. 摄影法:使用摄影测量仪器对特定区域进行高空拍摄,再根据拍摄图像进行地图修制。
3. 遥感法:通过遥感数据,借助计算机技术,将遥感图像转换成图形或数字信息,然后制成地图。
四、地理中图在学习中的运用1. 帮助理解:地理中图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概念、现象和规律直观地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2. 探究地理规律:地理中图能够准确地表达地理规律,并帮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式探究各种地理规律。
3. 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地理中图需要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 开阔视野:通过地理中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全球、全国甚至自身所处位置的地理特征,开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