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拣麦穗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2
《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拣麦穗》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__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活动设计一、教师导语“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
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
”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__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
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
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__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1)阅读__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拣麦穗》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
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子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
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我的篮子里再掉到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她又戏谑地说:“大雁,告诉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目夾了目夾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是啊,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一样嘎嘎地叫着。
笑啥嘛!我生气了。
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写的《拣麦穗》,她是__________(时期)女作家。
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2.为什么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题目为“拣麦穗”,课文主要写的是拣麦穗吗?为什么以“拣麦穗”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二姨问起“你要嫁谁”时,“我”脱口而出“那个卖灶糖的老汉”,结合课文考虑,为什么“我”会这么惦记那个卖灶糖的老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张洁当代2.童心的真实体现3.文章一开始用不少的笔墨交代了“拣麦穗”的原因。
后文的“我”与老汉的故事是由“拣麦穗”引发出来的。
(意对即可)4.体现了“我”童心至真,惦记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仅仅是儿时的馋嘴,还有卖灶糖老汉“很慈祥”。
(意对即可)拓展:拣麦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张洁,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1937 年生于北京。
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⑵基本解读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农村妇女的命运。
她怀有深情,但不直露地表达,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命运体现出来。
虽然其中也有欢快的叙述,但文章的基调是让人忧伤的,总的来说是令人伤心、惆怅,学习的时候得找准这个基调。
文章以微带感伤的情调.从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写起,描述了两种梦想的破灭:一是姑娘们拣麦穗时生出的对未来生活的种种美梦的破灭,这可以算是文章的大背景;另一个是“我”加入到拣麦穗队伍中所产生的奇特梦想的破灭,这是一个具体的“个案”,可以看作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的却又别样的“注脚”。
课文前半部分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以及出嫁时这些美丽的梦想的破灭。
农村姑娘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嫁妆,寻觅幸福。
但是“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 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的不同呀! ”然而,更让人悲哀的是,她们很快就忘记了由这种失落所带来的悲伤,“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
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
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所以“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还有什么比没有梦想更可悲的呢?作者描写这些时,带着难言的悲凉和苦涩其心情的沉重.不仅仅因为这些美丽、幸福的梦想将会破灭,更因为这些梦想的主人对于梦想破灭的麻木、顺受的姿态,以及她们从此以后不再梦想、也没有梦想的灰暗人生。
拣麦穗张洁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不熟悉拣麦穗这回事儿呢?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拣麦穗的那段往事。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时节,也许是顶能引动姑娘们幻想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稀的清晨,挎着一个空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的破窑洞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唉,她能想什么呢?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从这一粒粒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幻想。
她拼命地拣呐、拣呐,一个拣麦穗的季节,能拣上一斗。
她把这麦子换来的钱积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
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着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
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这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
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
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
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跤。
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再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拣麦穗》的教案《拣麦穗》的教案(通用9篇)《拣麦穗》的教案篇1教材: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理解:《拣麦穗》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记事散文,作者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在此文中让我们体会到人性的至真、至纯、至美。
教学设想:此文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全文虽较长,但大部分是人物的对话,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教师对此文可以大胆的尝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把握,培养学生一种仁爱思想。
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的主旨,树立仁爱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回想在童年时最让他们动心及难忘的事。
二、学习目标展示:1、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文的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三、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文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提问:1、写了什么故事?2、你读后是一种什么心情,哭?笑?……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四、反馈评价:1、写了什么故事?读后的心情?一、背景农村姑娘纯真的梦和梦想破灭拣麦穗(忧伤) 二、我的梦“我”和卖灶糖老汉的纯真情谊以及对其的怀念五、问题探究:1、了解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
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
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爱”和“美”为创作主题)。
2、请找出大雁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通过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思考为何二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作者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爱)3、(反馈评价)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在这一老一少之间,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话的小孩稚言,而老人却为一个贪吃的孩子付出了他朴素的爱;也因为童言无忌,“我”使一位饱经生活风霜的老人在孤独中品味到了一丝温情。
《拣麦穗》教案教案:《拣麦穗》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拣麦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表达对于劳动的态度和看法。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这篇课文的课本、教师课件和PPT。
2. 针对课文的相关问题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导入:1. 向学生介绍《拣麦穗》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讨论关于劳动和团结合作的话题,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
阅读理解:1. 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找一个同桌交流他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整体阅读课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主要事件和情节。
教师可逐句解读和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拓展练习: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分工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拣麦穗》的海报或小册子,展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设计问题供其他同学回答。
2. 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写作、演讲等表达对于劳动和团结合作的态度和看法。
归纳总结:1.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归纳总结课文传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
2. 应用这篇课文,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参与过类似的团结与合作的活动。
五、课堂延伸:1.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作品,来扩展学生对于劳动和合作的理解和体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实际劳动场所,如农田、工厂等,以深化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六、课堂小结:1. 针对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2. 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反思和总结。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与《拣麦穗》相关的练习和问题,如课后习题、写作等。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文章或故事,并写一篇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情况,评估学生对于《拣麦穗》的理解和感受,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拣麦穗(1、2课时)第一篇:拣麦穗(1、2课时)拣麦穗【教学目标】1、尝试“对话式”和“品悟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体悟细节的能力。
2、进入文本,理解“寻梦”的内涵,体会人物对梦想追求的内心世界。
3、重点品味两个关键句段,学习象征手法,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拣麦穗”所透出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启发学生做一个有梦而又追梦的人。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把握“梦想”及“寻梦”的内涵。
2、难点:理解文中物象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人性内涵。
【教学方法】“对话式”和“品悟法”的教学方法【课时】二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
谁没有童年呢?谁的童年没有秘密?谁的童年没有五彩缤纷的梦想呢?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张洁的《拣麦穗》,伴随一颗颗麦穗串成的一段段往事,凝成的千般梦想,万种情怀,一起共同开始我们的人生寻梦。
二、初步感知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字词的积累。
3、学生粗读文章,了解大致内容。
• 提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哪些具体的事物?主要的事件是什么?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人物——农村姑娘们、“我”、“卖灶糖的老汉”;具体事物——麦穗、灶糖、小火柿子、烟荷包;主要事件——“我”与“老汉”之间的情谊。
三、文本品味大家仔细研读一遍课文,带着以下几个问题:1、面对梦想的破灭,姑娘们是怎样的一种态度?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顶多不过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这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她们不敢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
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她们虽然无奈,却已经习以为常了。
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地出嫁持否定态度,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2、文章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了设立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语文复习一、《拣麦穗》本文最初发表于1979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收录于《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张洁》属于记事散文体裁。
涉及人物:一、农村姑娘——梦想的幻灭者。
二、“我”——执著的寻梦者。
三、卖糖老汉——孤苦的漂泊者。
张洁(1937-),当代作家。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艺术特色:首先,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其次,作品在艺术上以“丑”显美,将两个人物形象都描画而为“美丑联体”的意象,外面都具有“丑”的特征,通过形“丑”与神“美”的错倒、反差,达到人性“美”的讴歌;寓意的深沉含蓄也是文章的一个特色;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也是艺术上的鲜明特色。
或参考答案二:(一、构思独特。
文章的第一部分所写拣麦穗姑娘的种种美丽幻想,对展示情节、凸显主题起着铺垫作用。
一是从内容看,第一部分对后面两部分有统领作用。
二是从情感气氛上看,前面拣麦穗姑娘的梦的纯真和丢失的困惑,正与后面那个典型故事的情调一致,从而形成了笼罩全篇的基本情感气氛。
三是铺垫部分与主体部分在内容、氛围的基本一致之中,还包含着一层不同。
二、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
三、通过简洁传神的行为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四、文章中象征手法的应用。
小火柿子象征老人对我无私的关爱永不退色,我对老人的怀念之情也不会变化;烟荷包象征了我童年梦想的失落,老人的去世也表明了作者失去了一份真爱。
)文章主题:《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语文教案《拣麦穗》语文教案《拣麦穗》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教案《拣麦穗》,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拣麦穗》1上课之前,我参看了很多的资料,包括别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但发现大多雷同,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对人间真情的呼唤”这个点上,我总觉得不能体现文本淡淡的忧伤的感情基调。
我又找了一些对作品解读的资料来看,最后,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捕捉体味作品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反思层解读文中“梦想”的内涵,探讨悲剧的“人性”主题;2、领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3、品味作品的语言,借鉴文章通过有特色的景物描写、叙述语调来营造氛围、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
把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感悟文章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上。
首先初步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接着深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然后思考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小组合作),先解读农村姑娘的“梦”,后解读“我”的“梦”,再比较农村姑娘的`梦和“我”的梦有何异同,探究童年的梦想对于人生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作者的忧伤和惆怅?最后重点选取两个片段鉴赏作品语言。
结尾的拓展部分考虑到本文风格特殊,感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设计时选取了一首课外的风格相近的小诗来辅助阅读,并且通过诗歌的创作来进行阅读的延伸,在读写的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用时两个课时,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风格独特的美文,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有着重要作用。
尽管是新课标下的教学,也不能架空文本盲目拓展探究,首先还得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解读,在解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散文的美首先在于意境美、情感美。
本文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美文,所以教学设计把感悟作品含而不露的忧伤之美作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