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及其作品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30
外国文学史之巴尔扎克一、巴尔扎克创作分期与主要作品: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最重要的作家,其代表作《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1829年发表的《舒昂党人》是巴尔扎克严肃文学创作的开始。
从1829年至1835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一阶段。
随后创作转向正面描写当代生活和社会风俗。
此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高布赛克》,中篇小说《苏镇舞会》《夏倍上校》,长篇小说《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其中长篇小说《驴皮记》是一部哲理小说。
2、1835—1842年是《人间喜剧》创作的第二阶段。
至此,巴尔扎克已写了70多部作品,《人间喜剧》的框架已基本构成。
此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古物陈列室》、长篇小说《塞查·皮罗托盛衰记》《钮沁根银行》《幻灭》等。
《幻灭》展示了新闻界和文坛的种种黑幕,塑造了一个青年野心家吕西安的形象。
3、1842—184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阶段巴尔扎克更加关心当代生活,七月王朝的现实成为他批判的主要对象。
《贝姨》写出了七月王朝时期资产阶级的荒淫无度、道德堕落。
《邦斯舅舅》描写了两个音乐家的悲惨遭遇。
《农民》再现了复辟王朝时期农村激烈的阶级斗争。
二、葛朗台形象:《欧也妮·葛朗台》通过葛朗台一家的故事形象的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厉害关系和冷酷的现金交易。
老葛朗台是一个通过政权更迭大发横财的暴发户,是大革命后得势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又是复辟王朝时期游刃有余的大财主。
他积聚财富的历史充满了血腥味。
他既是大土地所有者,又是一个金融资本家,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事实。
巴尔扎克写出了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过程,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聚敛财富的特点。
葛朗台的形象是对资产阶级金钱拜物教的生动写照。
三、《人间喜剧》的分类:巴尔扎克将《人间喜剧》分为三部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巴尔扎克主要作品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和
思想内涵,描写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的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其小说多以农民、贵族和市民等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集,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
该作品共由90多部小说组成,涵盖了法国社会各个方面的人物和事件,被誉为现实主
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巴尔扎克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一幅生动鲜明的法国社会画卷,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征。
《草叢》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农村小镇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这部作品中,巴尔扎克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各自追求着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这部作品被誉为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对人性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
《失落的原始角色》描述了一个失去自我、进入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年轻诗人所经历的心理历程和生活困境。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和思想的反思,揭示了现代社会对个体的异化和压迫。
巴尔扎克通过对主人公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的描绘,探讨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和生存困境,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
总的来说,巴尔扎克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了
法国19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他的作品被誉为
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高老头》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高老头》的背景知识。
(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3)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认识其现实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解读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1)对小说中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
(2)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高老头》的背景知识。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主题解读:(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联系现实,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高老头》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现象的看法。
2. 请你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高老头》中的主题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小说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高老头》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及其作品《高老头》。
1.2 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
1.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说的人物关系,明确主要人物。
2.2 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勾画出高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
2.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高老头人物形象的看法。
2.4 教师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高老头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情节梳理3.1 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3.2 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发展中高老头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3.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3.4 教师总结评价,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情节走向。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2 学生结合小说情节,分析高老头所代表的社会阶层。
4.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4.4 教师总结评价,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教师推荐与《高老头》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2 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材料,结合原著进行分析。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分享,交流各自的阅读心得。
5.4 教师总结评价,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高老头》,对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合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分析高老头的性格特点6.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高老头的性格特点,如痴情、固执、善良等。
巴尔扎克简介资料范文1:巴尔扎克简介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他出生在法国图尔城,家庭并不富裕,年轻时曾经历过一系列失败的创业经历。
但他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人间喜剧》等。
巴尔扎克的作品以描写19世纪法国社会的生活、风俗、人物为主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他的笔触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塑造了一大批倾注激情、意志坚定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欧尼德”这个形象,他被视作巴尔扎克小说中的代表性人物。
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独特,他擅长运用真实的生活元素来创作小说,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他的小说中融合了侦探小说、浪漫小说、自然主义小说等众多文学流派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巴尔扎克被誉为“法国文学巨匠”,他的贡献被后世广泛肯定。
他的作品不仅为法国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拥有亿万读者。
要点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了巴尔扎克的生平和文学作品,通过重点介绍巴尔扎克的文学风格和代表作品,展现了他作为文学巨匠的地位和影响。
用词方面,文章以简练、客观、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巴尔扎克的重要作品和突出特点,同时避免了使用冗长、晦涩的语言,使文章易于阅读和理解。
范文2:巴尔扎克回顾巴尔扎克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谬。
他的小说浸透着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让读者不断思索和感受。
我读过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其中最喜欢的当属《人间喜剧》。
这是一部极具针对性的小说,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与这个时代的社会现状有紧密关联。
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爱情婚姻等生活方面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深深地触动了我。
记忆方法(一)主要作家作品记忆方法(一)主要作家作品巴尔扎克,法国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等。
课文收有的《守财奴》节选自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
奠泊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300 篇短篇和长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俊友》等,课文收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
流传剧本37 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 首,代表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等。
契诃夫,19 世纪末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哀伤》、《苦恼》、《万卡》等,剧本《万尼亚舅舅》、《伊凡诺夫》、《海鸥》、《樱桃园》等。
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
著有《高尔基全集》69 卷。
其中著名的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他的代表作。
马克·吐温,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晚年著有《败坏了赫德莱保的人》。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著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等。
伏契克,捷克斯洛伐克民族英雄、新闻记者、作家,著有《亲爱的国家里》、《绞刑架下的报告》。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
著有《皇帝的新衣》、《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影子》、《老房子》、《母亲的故事》、《园丁和主人》等。
记忆方法(二)其他应该掌握的作家作品《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
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诗体,风格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
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第八讲巴尔扎克及其创作一、文学地位:“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
”“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
” ——雨果二、生平(1799~1850)1.失败的商人,成功的作家2.沉重的债务,失败的婚姻1850年8月18日,巴尔扎克带着未曾实现的梦想和莫大的遗憾与世长辞。
三、巴尔扎克的创作巴尔扎克的创作生涯,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1829到1834年,是《人间喜剧》的酝酿阶段,发表小说42篇,大多是中短篇精品。
《苏城舞会》《高布赛克》(1830)《驴皮记》(1831 )《夏倍上校》(1832)《欧也妮·葛朗台》(1833)2.1835到1842年,即有计划地为《人间喜剧》大厦准备构建的阶段,发表16部长篇、10部中篇和8个短篇,篇篇堪称佳作。
《高老头》(1835)序幕并点出整套作品的中心——金钱在当今社会中的杠杆作用。
•《禁治产》(1836)《古物陈列室》(1839)《幻灭》(1839)等3.1842到1848年,系统地出版《人间喜剧》的阶段。
巴尔扎克一面修改、汇编旧作,一面不断补充新作。
《农民》(1844)是本阶段的新成果。
《人间喜剧》以每年三至四卷的速度出版,至1846年9月,16卷本已全部出齐《贝姨》(1846)、《邦斯舅舅》(1847)补编为17卷,于1848年出版。
至此一座由90余部小说构成的《人间喜剧》大厦已基本落成。
四、巴尔扎克复杂的世界观1.哲学观:巴尔扎克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一点决定了他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宗教观:巴尔扎克并非宗教信徒, 却肯定宗教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 人间喜剧> 前言》:“基督教, 特别是天主教,”“既然是压制人类邪恶的一套完整的制度, 因此它也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最大因素。
”《巴尔扎克论文集》:“宗教就是全部社会。
它不是神的设施,而是人的需要。
巴尔扎克及其作品1.评价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代表。
马克思认为他“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格斯赞誉他作品中有着“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
2.矛盾的世界观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充满矛盾的,这正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动荡不安、斗争激烈的时代的反映。
(1)他是一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但又有残存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力图挤进贵族的行列。
(2)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也羡慕拿破仑的业绩。
(3)他接受过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接受过封建的教义。
(4)他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对神秘主义也颇感兴趣。
(5)在大革命中获利的中产阶级家庭地位,使巴尔扎克倾向大革命;但革命失败后巴尔扎克又向贵族靠拢。
(6)巴尔扎克明白宗J的工具作用,却也认为宗J对抑制人类泛滥的“情*欲”和调和阶级矛盾、防止人民革命有重要作用。
(7)巴尔扎克曾表示同情劳动人民,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是资产阶级的人道观的体现。
3.创作(1)巴尔扎克是个多产的作家,仅收入《人间喜剧》的长、中、短篇小说就有90多部。
巴尔扎克把《人间喜剧》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
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旅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个部分。
(2)《人间喜剧》包含着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是一部生动、形象的“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
(3)巴尔扎克立意要写出一部艺术的历史,要用小说来进行社会研究,要以社会为舞台,让读者看到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戏剧”。
他的名言是:“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
巴尔扎克的书巴尔扎克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人间喜剧》、《朱安党人》、《驴皮记》、《妇女研究》、《钱袋》、《高老头》、《夏倍上校》、《三十岁的女人》、《入世之初》、《幽谷百合》等。
《人间喜剧》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现实主义大师。
他以毕生心血创作的由九十多部独立而又有所联系的小说组成的巨著《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朱安党人》描述1800年法国布列塔尼在保皇党煽动下发生的反对共和国政府的暴动。
作者赋予英勇的共和国军人以应有的光彩,但也大大美化了朱安党首领孟多兰侯爵,表现出他当时对贵族的同情。
《驴皮记》讲述贵族出身的青年瓦朗坦破产后投身到社交场所,落得穷途末路,准备投水自杀时,一个古董商给了他一张神奇的驴皮。
这张驴皮能实现他任何愿望,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但愿望一经实现驴皮立刻缩小,寿命也随之缩短。
《妇女研究》于一八三〇年二月完稿,最初发表在同年三月十二日的《时尚》杂志上,署名“《婚姻生理学》的作者”。
一八三一年秋,收入《哲理小说和故事》。
这是作家早期写的一篇机智俏皮的小品。
《钱袋》《钱袋》是巴尔扎克 1832 年完成的一部作品,通过对画家希波利特·施奈尔、德·凯嘉鲁埃伯爵与德·鲁维尔夫人及其女儿阿黛拉伊德之间交往的叙述,凸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高老头》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
《夏倍上校》做妻子的为了虚荣、享受、金钱、地位,不惜忍心害理,指丈夫为白痴。
奥诺丽纳是三个女性中最纯洁最严肃的一个,但因为追求想入非非的爱情,对人生抱着不可能的奢望,终于造成了无可挽救的悲剧,与丈夫同归于尽。
《三十岁的女人》本书实际上是不同时间发表的六个短篇的组合,在收入《人间喜剧》时,作者统一了六个故事的主人公姓名,总标题改为《三十岁的女人》。
《高老头》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高老头》,了解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价值。
2. 分析高老头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探讨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3. 学习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激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巴尔扎克及其作品《高老头》2. 故事梗概:高老头的一生及其悲剧命运3. 人物形象分析:高老头的性格特点、象征意义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4. 叙事技巧分析:小说中的插叙、倒叙等手法5. 艺术特色探讨: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高老头的形象特点、象征意义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2. 难点:对高老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的理解,以及对小说叙事技巧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背景、人物形象、叙事技巧等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高老头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高老头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高老头》,了解作品背景,阅读相关资料。
2.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高老头》,概述故事梗概。
3. 第二课时:分析高老头的形象特点,探讨其象征意义及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4. 第三课时: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技巧,如插叙、倒叙等。
5. 第四课时: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语言、形象、情节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六、课后作业1. 阅读巴尔扎克的其它作品,如《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了解其文学风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现实社会中类似高老头这样的人物的看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高老头》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高老头》,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的概况。
2. 人物分析:详细分析高老头的形象特点,包括其性格、命运等方面。
3. 情节梳理:梳理《高老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品结构。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高老头形象的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
2. 教学难点:作品的艺术特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高老头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真挚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高老头》,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细节。
3. 人物分析:分析高老头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性格、命运等方面。
4.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高老头》的故事情节,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品结构。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高老头的形象特点,分析其性格、命运等方面。
2. 学生能够理解《高老头》的主题思想,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
3. 学生能够运用作品中的情感元素,提升自身的道德情操。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键入文字]
巴尔扎克生平著作年表
【历史故事外国历史】巴尔扎克生平著作年表
1799
5 月20 日,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生于法国西部杜尔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祖父是农民。
父亲是大革命时期的官吏,后来他在姓氏上自行加上贵族头衔标志。
11 月9 日,拿破仑发动政变,开始大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
1807
在旺多姆市的教会学校读书。
1811
从四年级起,开始醉心于读书,并且写作,在同学中赢得了“诗人”的外号。
1814
路易十八登位,波旁王朝复辟。
巴尔扎克随同全家迁居巴黎,在保皇党开办的寄宿学校上学。
1815
6 月,拿破仑“百日政变”失败,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
1816
11 月,在巴黎法科学校学习。
以后他一边读书,一边先后在两家律师事务所实习。
1819
法科学校毕业,立志从事文学创作。
由于他违背父亲希望他当律师的意愿,家庭对他的生活开支作了限制。
8 月,构思和撰写长篇小说《斯戴拉》、悲剧《苏拉》、喜剧《柯尔萨尔》、《两个哲学家》的草稿。
1820
5 月,摹仿古典大师创作手法写出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并在家中宣读,但未能获得
1。
巴尔扎克葬词(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及其作品《人间喜剧》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学习《巴尔扎克葬词》,感受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3.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体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欣赏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巴尔扎克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 《巴尔扎克葬词》的文体特点。
3.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巴尔扎克葬词》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欣赏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巴尔扎克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巴尔扎克葬词》的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巴尔扎克葬词》的文体特点及现实主义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巴尔扎克葬词》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内容1. 巴尔扎克的生平简介:《人间喜剧》的创作背景及成就。
2. 《巴尔扎克葬词》的文体特点:墓志铭、悼词与传记文学的结合。
3. 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
4. 案例分析:《巴尔扎克葬词》中的典型人物与情节。
5. 欣赏与评价:如何正确欣赏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巴尔扎克的照片和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巴尔扎克的生平:介绍巴尔扎克的家族背景、文学成就及《人间喜剧》的创作过程。
3. 分析《巴尔扎克葬词》的文体特点:讲解墓志铭、悼词与传记文学的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形式。
4. 探讨巴尔扎克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巴尔扎克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与批判。
5. 欣赏与评价: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欣赏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作品,培养审美观。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谈谈对巴尔扎克的了解。
2. 讨论:分组讨论《巴尔扎克葬词》的文体特点及现实主义精神。
3. 分享:邀请学生分享对巴尔扎克作品的欣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