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新课改表格教案完整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8
一、教案基本信息《短文两篇》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五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短文两篇》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短文两篇》。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记忆。
4.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纠正发音。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短文两篇》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课文录音。
4. 课堂练习册。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课文《短文两篇》的主题思想分析。
2. 学生创作练习,仿写短文。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七、教学步骤第三课时:1. 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学生进行创作练习,仿写短文。
4.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创作成果。
5.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创作成果,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达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对课文的感悟。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短文阅读和理解。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表达和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能够通过短文的学习,提高对文学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短文选择选择两篇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内容应具有相关性和趣味性。
2.2 短文分析对两篇短文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短文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2 短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内容和主旨。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3.3 短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篇短文进行详细分析,包括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并讨论两篇短文的异同点。
3.4 写作练习学生互相交换并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表现。
4.2 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和收获。
5.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短文材料提供适合学生水平的短文材料,包括文本、图片、音频等。
确保短文材料具有相关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播放器等,辅助教学。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短文两篇》分别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袁宏道的《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和袁宏道两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5.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5.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6.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短文两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两个独立的短文。
这两个短文分别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短文两篇》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如何针对这些困难进行教学?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步骤二: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步骤三:合作探讨,分析主题步骤四:情感体验,感受作者情感步骤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3.2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4.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等。
5.2 教学资源利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学卡片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提高。
6.2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6.3 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材料和思考题,引导他们进行拓展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短文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的主要内容。
(2)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对短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对短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事先阅读并研究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
(2)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和问题,如: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短文的写作技巧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短文解读、写作练习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新课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关于蝉和贝壳如此小的东西都有认真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例如:(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2)我喜爱回顾,是因为我不喜爱不记得。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好像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然而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不记得。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可不能停顿可不能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二、介绍作者1、小思简介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课题:短文两篇课时: 2一、教学内容分析《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是2则文言神话,被编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险篇中。
本单元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习探险的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学会翻译课文,并在课堂内背诵。
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并锻炼概括分析的能力。
情感学习夸父、共工的精神,并将其用于学习、生活之中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是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中,而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有所掌握,学习的方向也大致明确。
同时,这则神话的篇幅很短,因此学生在字词理解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教师只要提点一下重点字词,学生应该可以疏通文义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探究法。
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夸父和共工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学生对于古人的情况不太了解,极有可能对主题的理解产生一些偏差,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题,还增加了一则《后羿除害》,让学生比较分析。
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
)六、板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a.从“怒”看其表现——“触”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d.从“怒”看其人——七、教学反思八作业布置1、课后字词2、自主练习题九、教学过程怒正面:勇敢坚强、豪气,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刚烈、偏激任性、不计后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三、教师介绍《山海经》。
1、《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2、《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追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或自不量力。
四、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教师明确:(1)字词积累: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 àng)逐走(竞跑,赛跑)饮于河(到)(黄河)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欲得饮:想要。
大泽:大湖。
(2)古今异义。
河:古义:黄河;今义:一般江河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教师明确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二、复习有关神话知识。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
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
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学生齐读2遍。
(齐声朗读)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师生互动学生批注积累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画面比较直观,夸父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夸父的力量,更容易进入“逐日”的话题。
以上环节的手杖,化成桃林。
5、小结。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五、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
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那么,什么是“邓林”呢?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师生互动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学生批注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
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默读回答交流“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旨在让学生寻找重点文言子词,这对他们古文阅读很有帮助。
因为往往掌握了重点字词全文的内容就容易把握。
而同桌的合作能扫清一些障碍,在合作中学知识、共进步。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只有深人分析文章,对内容才会有更深入、更深层的理解,让他们学会思考。
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六、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一、导入:出示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
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作品简介:《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
“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师生互动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师生互动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学生回答学生批注积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两遍。
设计次环节就是要让学生明白,生活、学习中会有很多障碍,要想喝到“水”,就要学习夸父的精神。
画面比较直观,共工强壮充满力量的形象能产生较强视觉冲击,从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共工的力量,更容易进入“怒”的话题。
4、教师补充说明:“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
是炎帝的后代。
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
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
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
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
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6、教师指导“不周山”释义: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
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
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四、问题探究1、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认真听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