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劝学荀子一.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通过课堂诵读,积累名句,背诵课文。
二.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教育学习和提高。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
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
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
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荀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一.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 君子生非异也二.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劝学》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了解荀子及其作品2.分析文本,理清写作思路二、教学过程及内容1.作者及作品介绍荀子的“性恶论”2.解题“劝”’是“劝勉”“学”的内容是礼仪,道德荀子在《劝学》中,勉励人们要坚持学习,培养高尚的品德。
3.创作背景介绍战国时期——教育——(士、君子、圣人)4.文本分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此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已:停止②青,取之于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习的意义)——分论点学习的意义:(靛)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提升自己(直木)猱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木受绳则直改变自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金就砺则利总结:连用五个比喻,通用比喻说理,层层推进,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③学习的作用“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结合文本,注意释义的积累)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习“见者远”——“登高”的“闻者彰”——“顺风”作“致千里”——“假舆马”善假于物用“绝江河”——“假舟楫”结论:君子善于利用外物,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④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积土成山……用心躁也”积累:积土成山……蛟龙生焉(正面设喻)对比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反面设喻)坚持:骐骥一跃……金石可镂(对比)专心:蚓无爪牙致利……用心专一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对比)结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⑤本文结构第一段: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学习的意义,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是什么)第三段:学习的作用,弥补自己,达到目标(为什么)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怎么学)⑥根据音频朗读课文。
(熟悉音,形,要求背诵全文)三、教师课堂小结(略)四、听课评价(略)。
《劝学》优秀教案第一课时《劝学》优秀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荀子》的常识,了解荀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2、学习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的方法,提高理论说理的能力。
3、掌握“绝、强、假、望、闻”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于、而”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学习本文,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坚定终生接受教育的信念。
探究重点:荀子是如何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学习的重要性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作为学生,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仅现在要学习,将来走向社会还要不断地学习,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那么荀子是如何“劝学”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
二、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风格。
三、简介《荀子》及作者《荀子》共32篇,是汉人刘向编订的,前26篇基本上是荀况所著,后 6篇,语录体文,是其门人写的。
荀子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
他在文中批评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等迷信之说,肯定了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他的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词汇丰富,又多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是先秦时代学术性较强的文章。
荀况(约前311——前238),又称荀子,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汉代因避汉宣帝的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荀子15岁时到齐国游学,在齐国曾居列大夫之职,并三次担任稷下学长——祭酒。
后遇谗又去了楚国,楚国春申君以之为兰陵令。
后又遇谗去赵国任职。
曾为秦所聘,见到昭王和范睢。
有人劝春申君召回荀子,他到楚后仍作兰陵令。
师生共用导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语文执笔:万娇杰审核:语文组
内容:劝学(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使用时间:2010年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正确翻译文中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末期赵国人,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
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他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他虽属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知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孟“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用礼、法、术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的学生韩非和李斯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
荀子曾游学齐国,后因被谗,离齐至楚,春申君用为兰陵令。
他一度到过赵国,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过兵,亦曾到秦国考察过那里的经济、地形、政治和习俗等,但都未为所用。
晚年弃官著书,后人编为《荀子》。
2、文学常识
《荀子》:《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
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
西汉刘向整理时定为32篇,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荀子亲手所著的22篇;一类是荀子弟子所记录的荀子的言行,共5篇;一类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5篇。
前两类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书的主体。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
几段的节录。
3、名家劝学名句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会与随————韩愈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的起苦————屠格涅夫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伊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陆游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不能让,然后为德。
闻之不见,虽博必谬;
见之而不知,虽知而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课堂活动
一、诵读课文
1、识记字音
中( ) 煣()砺( ) 参( )省( ) 须臾( ) 跂( )望假舆()马者假舟楫()者镂( )刻跬( )
步
2、解题。
劝学:
二、重点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释义:。
通,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通,释义:。
3、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
..之利古义:
今义:
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5、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积累成语
青出于蓝: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语出《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后因以“青出于蓝”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
比喻坚持不懈。
语出《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7、背诵名句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