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化学第二轮复习 专题六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5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氧化还原反应1、下列能量转化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 A.硅太阳能电池工作时,光能转化成电能 B.锂离子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C.电解质溶液导电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D.葡萄糖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时,化学能转化成热能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化学方面曾做出重大贡献。
下列描述的过程中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B.河上姹女(汞),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尘埃C.硝石、猪油、松树脂与雄黄(As 4S 4)炼之,引之如布,白如冰(As 与As 2O 3的混合物)D.练帛,以栏为灰(草木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蜃(含氢氧化钙) 3、下列水处理方法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用明矾处理水中的悬浮物B.用2Na S 处理水中的2+2+Cu Hg 、等重金属离子 C.用4FeSO 处理含2-27Cr O 的酸性废水,再调节pH 除去3+CrD.用NaOH 处理含高浓度+4NH 的废水并回收利用氨 4、根据下表信息,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④ KMnO 4 浓盐酸 Cl 2 MnCl 2A.表中①反应的氧化产物只能有FeCl 3B.表中②生成1mol 的O 2将有4mol 的电子转移C.表中④的离子方程式配平后,H +的化学计量数为16 D.表中③还原产物是KCl 5、2SO 气体与足量()243Fe SO 溶液完全反应后,再加入227K Cr O 溶液,发生如下两个化学反应:①32-2+224SO 2Fe 2H O SO 2Fe +4H ++++=+ ②223+3272Cr O 6Fe 14H 2Cr 6Fe 7H O -+++++=+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性2-3+272Cr O Fe SO >> B.22K Cr O 7能将23Na SO 氧化成24Na SOC.每有1mol 22K Cr O 7,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A 6ND.若有6.72L 2SO (标准状况)参加反应,则最终消耗0.2mol 22K Cr O 7 6、以氯酸钠等为原料制备亚氯酸钠的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3NaClO 在发生器中作氧化剂B. 吸收塔中1mol 22H O 得到2mol 电子C. 吸收塔中温度不宜过高,会导致22H O 的分解D. 从“母液”中可回收的主要物质是24Na SO7、五氧化二钒(25V O )是一种两性氧化物,具有强氧化性,其制备方法如下图所示。
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概念。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和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能应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规律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能配平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包括常规配平、缺项配平、离子方程式配平、简单的有机反应配平等)。
3.掌握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等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并能进行判断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考每年必考的内容,从考查试题类型来说可以是氧化还原概念的应用、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和书写或有关氧化还原的化学计算等等。
近几年有深化加难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的学习,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一般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理解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加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观念。
(2)通过一些配平技巧、配平的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创造和发现化学学科的科学美、规律美,从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技巧,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发现配平的规律,提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能力。
教学方法和过程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以K2Cr2O7与浓HCl为例分析K2Cr2O7 + HCl(浓)——KCl + Cr Cl3 + Cl2 + H2O问题1 判断上述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既是特征也是判断依据)。
【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和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有什么关系?(引出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深化】凡是反应物中原子或离子有电子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3.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实验、教学资源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带有习题和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特征;3. 解释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法。
三、示范实验(20分钟)1. 教师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演示;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3. 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示范实验和讲解内容,完成相关习题;2.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澄清疑问。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写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氧化还原教案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特点。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3.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特点,基本规律。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解决问题。
三、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特点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转移的过程,其中一部分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另一部分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1)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反应中,氧化剂是指受体,还原剂是指给予体。
氧化剂受体能力强,促使其他物质失去电子,自身还原成较弱的物质;还原剂是给予体,它能够将电子输送给氧化剂,自身被氧化。
(2)氧化数氧化数是一个反应物中某一元素的当前状态,氧化数的变化表明了该元素在氧化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氧化数的计算方法需要根据元素不同的性质和价态来进行。
3.应用例题例题1:将以下化学方程式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标注。
2Na + Cl2 → 2NaCl答案:2Na被氧化成Na+,Cl2被还原成2Cl-。
例题2:求得FeSO4在H2SO4中的氧化数。
答案:FeSO4中Fe的氧化数为+2,O的氧化数为-2,S的氧化数为+6。
四、教学方法1.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规律。
2.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测试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思维的清晰程度。
3.作业布置,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和计算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2.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元素的氧化数,练习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3.撰写一篇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小论文,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4. 能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二、教学内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分析;
4. 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氧化还原反应过程的分析和解释。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
2. 学生讨论;
3. 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验演示或图示,引导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现象和特点;
2. 学习: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判别方法和计算方法;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4. 总结: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巩固学习成果。
六、作业
1. 阅读相关教科书内容,复习本课时的知识;
2. 完成相关习题,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本课时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专题一】氧化还原反应【考点突破】考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例如:方法点击为了方便记忆、快速解题可采用如下口诀:升失氧、降得还;剂性一致、其他相反。
(“升失氧、降得还”即反应后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反应后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剂性一致”即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其他相反”即氧化剂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还原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氧化产物。
)考点2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①非金属单质:如Cl2、O2、Br2等。
②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浓H2SO4、HNO3、KMnO4、MnO2、KClO3、K2Cr2O7等。
③某些金属性较弱的高价态离子:Fe3+、Ag+、Pb4+、Cu2+等。
④过氧化物:Na2O2、H2O2等。
(2)常见的还原剂①活泼金属:K、Na、Mg、Al等。
②非金属离子及低价态化合物:S2-、H2S、I-、SO2、H2SO3、Na2SO3等。
③低价阳离子:Fe2+、Cu+等。
④非金属单质及其氢化物:H2、C、CO、NH3等。
方法点击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相遇时,一般都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H2SO4(浓)与金属、H2S、S2-、HI、I-、HBr、Br、Fe2+、P等。
SO、H2SO3等。
Cl2与金属、H2S、S2-、HI、I-、HBr、Br-、Fe2+、H2、SO2、-23SO、H2SO3等。
HNO3与金属、H2S、S2-、HI、I-、HBr、Br-、Fe2+、P、SO2、-23O2与金属、H2S、S2-、HI、I-、Fe2+、P、Si、H2等。
考点3 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规律1.依据反应式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口诀:比什么“性”找什么剂,“产物”之“性”小于“剂”。
2.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当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依据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来判断。
专题06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一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1.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与分类标准 ⑴氧化反应C+O 2=CO 2 3Fe+2O 2=Fe 3O 4 CH 4+2O 2=CO 2+H 2O ⑵还原反应H 2+CuO=Cu+H 2O 3CO+Fe 2O 3=2Fe+3CO 2 C+2CuO=Cu+CO 2 ⑶分类标准:得氧失氧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有氧化一定有还原,二者对立统一于同一个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H 2⑴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两者统一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⑵有得氧失氧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无得失氧的反应不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氧化还反应化学反应 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点二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得到或失去氧原子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⑴无论有无氧原子的得失,只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⑵化合价升降是氧化还原的基本特征,可用来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典例1下列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CaCO3==CaO+CO2↑B.Mg3N2+3H2O=3Mg(OH)2↓+2NH3↑C.Zn+H2SO4= ZnSO4+H2↑D.NaHCO3+HCl= NaCl+CO2↑+H2O【答案】C【解析】A. CaCO3==CaO+CO2↑,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B. Mg3N2+3H2O=3Mg(OH)2↓+2NH3↑,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C. Zn +H2SO4= ZnSO4+H2↑,Zn从0价升到+2价,氢元素从+1价降到0价,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 NaHCO3+HCl= NaCl+CO2↑+H2O,没有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 错误。
变式训练1-1下列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B 用煤气灶燃烧沼气,为炒菜提供热量C 牛奶放置久了变质腐败D 把1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20mL到沸水中,边加边振荡.【答案】D【解析】铁生锈是铁由0价升高到+3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煤气燃烧,CO、H2生成了CO2、H2O ,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牛奶放置久了变质是被氧气氧化了,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饱和三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20mL 到沸水中制备胶体,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能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学生能够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学生能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生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判断。
(2)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1)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的正确使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等。
(2)提问学生这些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讲授新课(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初中学习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角度分析反应,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2)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给出一些化学反应方程式,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说明判断依据。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理解。
(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以钠与氯气的反应为例,分析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电子的得失。
以氢气与氯气的反应为例,分析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电子的偏移。
总结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高考说明中的要求及要求层次氧化还原反应(层次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层次Ⅰ);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层次Ⅱ);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配平反应方程式及有关计算(层次Ⅲ)。
2.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始末,高三学生站在已学习完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的高度上,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层面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全面整理、归纳、提升。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高三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书写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习的台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方法为主线。
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六人,组长负责制。
技术准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具体如下:①试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
②用5毫升医用注射器,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得出反应原理(5分钟半开放) 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
②5毫升医用注射器,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实验,观察后记录、描述实验现象、书写反应原理并交流,填写在学案上。
高考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3.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4. 能够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2. 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电子的转移电荷守恒3. 判断方法元素化合价的变化电子的转移方向4. 配平方法升降价法电子守恒法强制法5. 应用实例化学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实际问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征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习题,检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的掌握。
3. 配平练习:让学生尝试配平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检查其配平能力。
4. 应用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检查其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
专题六 氧化还原反应
[考纲要求]
1、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3、初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应用。
[考点点拨] 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基本概念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要求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
掌握重要氧化剂、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
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近几年主要高考题型
有: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命题的趋势:继续保持原题型,可能增加与其他学科、实际生活的联系。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例1】对下列反应,反应②中MnO 2作 ,反应③中MnO 2作 ,反应①中HCl 作 ,反应③中HCl 作 ,反应②中KClO 3作 ,反应④中KClO 3作 ,反应②中KCl 是 ,反应④中KCl 是 。
(从“氧化剂、还原剂、催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中选填)
O H 3Cl 3SO K 3SO H 3KClO KCl 5O H 2Cl MnCl HCl 4MnO O 3KCl 2MnO KClO 2H ZnCl HCl 2Zn 2242423222222
322+↑+=++++∆
+↑
+↑
+=+∆④③②①↑
答案:催化剂;氧化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还原产物;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①高价态离子和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KMnO 4、K 2Cr 2O 7、KClO 3、Fe 3+等②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氧气、臭氧等③氧化性酸如HNO 3、浓H 2SO 4、HClO 、HNO 2等④过氧化物如双氧水、过氧化钠等 常见的还原剂:①金属单质②低价态的离子和含有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2价的硫元素、
-1价的碘元素、H 2C 2O 4等③某些非金属单质如氢气、炭等④中间价态的,如+4价的硫元素、Fe 2+
、醛基、CO 等。
【思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mol Cl 2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2mol 电子
B 、1molO 2完全反应一定转移4mol 电子
C 、1mol Na 2O 2与CO 2反应转移1mol 电子
D 、1molFe 完全反应一定转移3mol 电子
答案:C
2.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常用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注意箭头的指向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2)注意箭头的指向!
如:3Cu +8HNO 3====3Cu(NO 3)2+2NO↑+4H 2O
【例2】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如下:
KMnO 4 + KI+ H 2SO 4→ MnSO 4 + I 2 + KIO 3 + K 2SO 4 + H 2O
⑴该反应的氧化剂是 。
⑵如果该反应方程式中I 2和KIO 3的系数都是5。
①KMnO 4的系数是 。
②在下面的化学式上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KMnO 4 + KI + H 2SO 4 →
答案 ⑴KMnO 4 ⑵①8 ②
3.氧化还原反应的一般规律
(1)得失电子守恒规律 (2)价态与表现性质规律:一般来说,含元素最高价物质表现 性,含元素最低价物质表现
性,含元素中间价态的物质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
(3)反应先后规律:如:把Cl 2通入FeBr 2溶液中,由于还原性Fe 2+>Br -,当通入有限量Cl 2时,根据先后规律,Cl 2首先将Fe 2+氧化;但Cl 2足量时,方可把Fe 2+、Br
- 一并氧化。
离子方程式可分别表示为:
, 。
失3×2e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 如:3Cu +8HNO 3====3Cu(NO 3)2+2NO ↑+4H 2O
6e -
(4)价态归中规律:如 H 2S + SO 2=
【例3】(08上海卷)下列物质中,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 .F 2、K 、HCl
B .Cl 2、Al 、H 2
C .NO 2、Na 、Br 2
D .O 2、SO 2、H 2O
答案:A
4.判定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①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Mn ,Zn ,Cr ,Fe , Ni ,Sn ,Pb ,(H),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Fe 3+氧化能力介于Hg 2+、Ag +之间
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原子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F,O,Cl,Br,I,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③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2FeCl 3+Cu====2FeCl 2+CuCl 2,氧化性:Fe 3+>Cu 2+,还原性:Cu >Fe 2+。
④依据反应条件判断
① 浓度: 一般来说,溶液浓度越大,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
如: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 浓硫酸>稀硫酸 还原性:浓盐酸>稀盐酸。
② 酸碱性:一般来说,酸性越强,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
③ 温度,催化剂:不同氧化剂(或还原剂)与同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条件要求越高,则其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弱。
如:2KMnO 4 + 16HCl (浓)= 2KCl + 5Cl 2 ↑+ 8H 2O +2MnCl 2
MnO 22 + 2H 2O + Cl 2 ↑
O 2O + 2 Cl 2 ↑
氧化性:KMnO 4 > MnO 2 > O 2
【例4】下列几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2H 2S +SO 2 === 3S +2H 2O ②2KI+Cl 2==2KCl +I 2
③2FeCl 2+Cl 2 === 2FeCl 3 ④2FeCl 3 +2HI == 2FeCl 2+I 2+2HCl
⑤I 2+SO 2+2H 2O== H 2SO 4+2HI
下列物质的氧化性的强弱排列顺序中,正确的是
A.Cl2>Fe3+>I2>SO2B.Cl2>I2>Fe3+>SO2
C.Cl2>Fe3+>SO2>I2D.Fe3+>I2>Cl2>SO2
答案:A
[知能训练]
1、吸进人体内的氧有2%转化为氧化性极强的活性氧,这些活性氧能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生命杀手”。
中国科学家尝试用Na2SeO3清除人体内活性氧,Na2SeO3的作用是()
A.还原剂 B.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含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一定都是阴离子 B.化合反应不一定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C.复分解反应一定都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D.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3、[2012·海南化学卷6]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 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
产物可能是
A. M
B. M2+ C.M3+ D. MO2+
4、ClO2是一种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
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 + H2C2O4 +
H2SO4=2ClO2↑+ K2SO4 + 2CO2↑+ 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ClO2是氧化产物
C.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
5、(广东理科基础33)氮化铝(AlN,Al和N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7和14)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
域。
在一定条件下,AlN可通过反应Al2O3+N2+3C 高温
2AlN+3CO合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1molAlN需转移3mol电子
C.AlN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D.AlN的摩尔质量为41g
6、用0.1mol·L-1的Na2SO3溶液30 mL,恰好将1×10-3mol的XO4-还原,则元素x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
A +1
B +2
C +3
D +4
7、(上海)在下列变化①大气固氮②硝酸银分解(生成银、二氧化氮、氧气) ③实验室制取氨气中,按氮元素
被氧化、被还原、既不被氧化又不被还原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8、(上海)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AsH3、H2SO4、KBrO3、K2SO4、H3AsO4、H2O和一种未知物质X。
(1)已知KBr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2)已知0.2mol KBrO3在反应中得到1mol电子生成X,则X的化学式为。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
a.氧化性:KBrO3> H3AsO4 b.氧化性:H3AsO4 >KBrO3
c.还原性:AsH3> X d.还原性: X >AsH3
(4)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
向和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