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世界的背后
- 格式:docx
- 大小:24.69 KB
- 文档页数:3
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分析1. 宏观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益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投资和贸易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两大主要特征。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
2. 全球化趋势下的金融市场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
首先,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家之间的金融市场日益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世界一体化的巨大金融市场。
其次,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逐渐加强,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调整。
3.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的。
具体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跨境投资的逐渐增加。
由于跨境投资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国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作为投资的主要手段之一,股票、债券和外汇等各种金融工具都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
(2)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随着金融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各种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创新。
这些创新性的金融工具和产品包括各种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投资组合和基金等。
(3)金融市场的全球监管机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相连。
因此,各国间也建立了11个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以此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4. 可持续性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可持续性金融发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体来说,可持续性金融发展需要以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1)可持续性投资。
投资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可持续性投资能够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健的回报,并且能够鼓励企业和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性的经营方式。
(2)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层面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披露。
为了说明企业或基金的投资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也在不断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与影响经济全球化,简而言之,就是全球范围内的商品、服务、金融资本以及劳动力等的流通,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资本和技术转移、产业结构变革等一系列经济现象。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全球各国都在逐步建立起联系更为紧密的经济关系和贸易体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深度影响了全球的政治、文化、环境等各种方面。
经济全球化背后的动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商业自由化、技术进步和跨国公司的影响。
商业自由化一般指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等。
技术进步包括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捷,给经济全球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它们正在成为全球战略投资和全球产业竞争的中心,是维系全球经济联系的重要纽带。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主题,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更加高效的物流和资本途径的建立,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贸易和商机。
不少发展中国家也通过全球化的外向型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创新。
其次,经济全球化还带来许多大型公司的兴起,这个过程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甚至把传统敌对的国家也联系了在一起,很好的缓和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同时,全球化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国际优势。
第三,全球化的发展也带来了科技的变革,特别是通讯技术的发展,它改变了之前国家间沟通的难以跨越的壁垒,使得沟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迅速降低,全球在人口、商品、资本、技术等资源分配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平衡。
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坏处也不可忽视。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的是贫富差距的问题,社会分层越来越明显,边缘化地区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扩大贫富差距带来了社会和政治压力。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带来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有的国家因此面临就业流失等问题,导致经济萎缩、民生改变和社会不稳定。
另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与气候变化也越来越突出。
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17世纪,英国银行体系开始完善,货币发行制度也相继出台。
在同
一时期,英国商业银行成立,开始运用销售货款等金融服务。
18世纪,
英国经济发达,金融业形成规模,外汇买卖也从银行开始受到认可。
这时,金融机构也开始承担起管理国家财富的重任。
19世纪,世界金融业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个以金融市场
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诞生时期。
包括股票交易所、证券交易所等在内
的金融市场开始逐渐发展壮大。
英国也成为当时金融布局的象征,证券交易、金融机构、创新和国际金融体系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迅速,金融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美国、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开始发展本国金融市场,引入了护航制度和发行规则,金融创新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像美国分级债券、金融期货以及金融投资
等金融产品都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末,金融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
警惕全球金融风暴【摘要】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着严峻挑战,近年来频发的金融风暴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从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和影响入手,分析了其原因、发展趋势以及防范措施。
同时探讨了国际合作在应对金融风险中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强调了警惕全球金融风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应对金融风暴的思考和加强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只有全球合作,加强监管,增强风险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化解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冲击,确保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才能实现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全球金融风暴,警惕,引言,背景,影响,原因,发展趋势,防范措施,国际合作,挑战,结论,重要性,未来思考,国际金融风险,建议。
1. 引言1.1 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导致全球货币体系呈现波动。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风暴的传播速度也变得更加迅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金融风暴的首次爆发,引发了一系列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
随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将全球金融体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导致全球股市、房地产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荡。
从此之后,全球金融风暴频繁发生,包括欧债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等。
全球金融风暴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金融市场泡沫破裂、资产价格泡沫、贸易战、流动性风险、政治不确定性等。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全球金融体系更加脆弱,金融风暴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
对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亟需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挑战。
1.2 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严重的。
金融市场的动荡不仅会影响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利益,还会波及到实体经济,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失业率上升,社会稳定受到影响。
金融风暴还会扭曲市场价格,影响货币价值和通货膨胀,甚至引发通货紧缩。
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后果2008年的9月,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开始崩盘,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随之而来。
这场危机导致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衰退和失业率的上升,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它给全球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哪些后果?下面我们来一探究竟。
1. 引爆点美国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大力推动低利率政策,使得房贷利率大幅降低,许多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人也能够轻易地获得房贷。
同时,大型银行开始将数量庞大且经济实力不太好的低质量抵押贷款汇集成证券,转售给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而这些证券被称为“次贷证券”。
但是这些贷款中的许多人却无力偿还,导致金融业的狂热投机和泡沫化,最终在20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了全球金融系统中的信任危机。
因为多数银行都以次贷证券作为资产,这场危机随之蔓延,并使得全球的许多银行和投资公司遭受了重创。
2. 影响这场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
2007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GDP降低了约4.5%,数以百万计的人失去了工作,许多企业破产,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和社会不平等问题因此加剧。
许多企业陷入了破产崩溃的边缘,工人的福利待遇祭祀,失业率上升,很多人也无法支付他们的房贷,房市也出现了泡沫的崩溃,导致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除了经济衰退,这场危机还引发了一场信任危机,它揭露了金融世界的利益和勾当。
很多人对金融机构失去了信任,并感觉到在现代社会,金钱的力量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3. 改革对于全球各国而言,需要在政策层面上对这场危机做出应对。
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以缓解该危机的影响。
例如,在美国,当时的总统奥巴马推出了一项刺激计划,将近830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经济,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经济增长。
这项计划确实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影响,但是对于某些国家,这些措施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
此外,金融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浅议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安全问题论文报告一、引言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及其优缺点1.金融全球化的背景2.金融全球化的优点3.金融全球化的缺点三、金融安全问题的表现及原因1.金融危机的表现2.全球化的金融安全问题原因四、金融安全的保障机制1.国家宏观调控2.内部风险管控3.全球金融监管机制五、案例分析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2011年希腊债务危机3.2015年中国股市大跌4.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5.2021年土耳其危机六、结论引言金融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资产、金融服务和金融信息共同形成的完整体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金融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得金融安全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金融全球化的背景及优缺点及金融安全问题的表现及原因进行讨论,并阐述如何建立金融安全的保障机制。
同时,还会通过分析五个国际金融案例来探究金融安全问题的表现及应对办法。
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及其优缺点1.金融全球化的背景1970年代后期,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出现,世界金融市场积极地融合。
1980年代,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199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使得国际金融一体化趋于深入。
2001年,金融泡沫的爆发和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2.金融全球化的优点①促进了经济增长:金融全球化促使各国间开展更紧密、更广泛的经贸往来,扩大了市场,推进了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
②提升了国际金融稳定性:通过金融全球化,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相互联通,促进了国际金融稳定性和市场透明度,降低了金融风险。
③推动了资源优化配置:金融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各种金融工具和服务,使得国际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更加高效。
3.金融全球化的缺点①是发达国家的利益: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享有了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或者贫穷国家则受到了不均等的待遇。
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历程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金融市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关键事件、技术革新和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历程。
历史演变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贸易交换。
随着商业活动的扩大,人们开始使用货币进行交易,金融活动逐渐兴起。
古代的金融市场主要以货币兑换和信用交易为主,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金融市场也日益繁荣。
在现代,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从传统银行业到股票、债券、期货等多元化金融工具的发展过程。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金融机构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关键事件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许多重大事件的影响。
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重创了全球经济,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和大规模的失业。
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揭示了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和不足之处。
此外,随着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等新兴金融形式的出现,全球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这些关键事件的发生,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轨迹。
技术革新技术的发展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金融交易更加便利,高频交易、算法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层出不穷。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投资决策等更加准确和高效。
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改变了金融市场的传统运作方式,推动了金融市场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技术革新的不断推动,将继续塑造和重塑全球金融市场。
未来展望展望未来,全球金融市场将继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将深入应用于金融领域,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和风险管理将迎来新的革命。
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科技的进步,金融市场将更加开放、高效,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支持。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的演变将继续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保持警惕,不断适应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推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危机的成因比较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是近年来影响极大的两次金融风暴,它们的爆发和演变不仅直接影响到相关国家和地区,也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
这两次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些什么不同?本文将以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两个案例进行分析比较。
1. 宏观环境在宏观经济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化趋势密不可分。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时,正值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实行全球化开放政策的时期,这使得这些国家在引进大量外资和进行大规模借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如国际收支失衡、外债极高等问题。
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经济曾长时间呈现夸张和不平衡的状态,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债券交易信用违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机。
2. 金融政策两次危机中金融政策的差异也是显著的。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以促进出口和加强汇率稳定,但这种制度容易导致过度信贷和泡沫形成,国际资本快速流入也使得这些资本市场高度去杠杆降温的困难重重,整个亚洲重建经济秩序的成本也很高。
而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明显没有正常发挥作用,随意放松的政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极大波动,并陷入短暂的金融恐慌。
3. 金融监管两次危机中,金融监管方面的不力也是导致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相比,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存在严重的效率不足和缺乏权威性等问题,一些国家政府也没有及时发现或应对金融问题的能力。
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频繁实施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措施,如新加坡、中国、韩国等国家在成立金融监管机构和强制金融机构披露财务状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对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4. 全球联动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两次危机的另一个共同点是其全球联动性。
金融世界的背后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为何屡次危机重重?人类活动的真正本质究竟是什么?就这些问题,分析金融危机背后折射出的金融世界的本质。
关键字:华尔街;次贷危机;金融杠杆;世界;中国;在电影《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故事随着男主人公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产倒闭,其恩师跳轨自杀展开。
然而,影片放映的时间正好是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影片中的大环境正是出于此种背景之下。
股市,金融这些名词在我们眼中代表着一夜致富和美好的生活,所以在如今并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多人游荡在证券交易之中。
然而能够在股市中一夜致富,享受美好生活的人太少太少,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股票大跌,熊市,甚至是像电影中一样自杀的大有人在。
几年前的次贷危机影响至今未消去,我们不禁要问,股市或者说金融的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或者称之为“金融海啸”中,最具有标志性意味的,便是在08年半年之内,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五去其三。
3月16日,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公司被摩根史坦利以2.36亿美元收购;9月15日,第三大投行,美林债券被美国银行宣布以500亿美元总价、约合每股29美元收购;同是在9月15日,第四大投行,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这是继德崇证券商品公司1990年破产之后美国金融界最大的一宗破产案。
而之后高盛和摩根斯坦利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这实质就等于是最终宣告传统的投行经营模式已经彻底结束了。
而电影中的那家破产公司只不过是这其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我对于投资银行的理解就是空手套白狼的生意,用投资人的资金来进行套利。
投行穿针引线,帮助投资人寻找投资机会,也帮助需要融资者寻找合适的资金来源,然后他们自己再从中获利不菲。
从融资方式上看,传统商业银行主要依靠吸收存款,而投行则主要通过短期拆借。
、投行的融资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借新帐还旧账,一旦投行的投资出现失误或者亏损,市场对其偿还能力的预期降低,其融资方式就会出现问题。
而一旦融资出现问题,那么投行的交易就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市场甚至会拒绝与其进行交易,回过头这又会加剧融资的困难程度……,如此往复循环,投行也就做不下去了。
这里面的错误我觉得就是指次贷。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可怕的事情,任何银行都可能有坏账,按照常例来说,像雷曼这种庞然大物很难被这种小问题放倒,但是问题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在各大金融机构的各种金融衍生物的杠杆作用下,这些错误被以几何数量级放大了。
金融杠杆就是一个乘号。
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但是这是一把双刃剑!金融杠杆的具体体现,金融衍生产品,他们只有一个作用:放大,无论是收益还是风险。
这就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杠杆的“效率”越高,也就意味着你对市场波动的承受范围越小;不能单单看它可能为你带来的利益,与利益并存的还有风险,一旦出问题,蒙受的损失越大。
证券化产品五花八门。
凡是资产或者可以预期的收入均可以作为证券化的对象,像什么大豆,玉米,石油,黄金,都可以当做期货,进行金融交易,此轮危机中经常提及的房贷抵押债券只是众多的证券化衍生品中的一种。
但是,我们并不能判别这些衍生品当中的风险大小,一粒大豆的价格很少很少,但是一旦数量庞大,再加上杠杆的效应,这结果不是任何一个公司能够承受的,更何况是房贷。
在虚拟经济发达的美国,任何可以产生预期收入的活动都可以被证券化,比如企业的预期收入、好莱坞拍一场电影、商业中的租赁甚至某个明星接拍广告。
只要你支付给投行一笔佣金,就可以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预期收入一次性变现,而投行在佣金到手之后,则无需承担你的信用风险,承担风险的是最后一个接盘的投资人,就算如此投资人也可以没有损失。
证券化产品分散了风险,同时也让投行大赚特转,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完全是一种多赢局面。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清醒一点,就会看清这实质上就是所谓的预支未来,而当非常多的人都无节制的投入到这场游戏中之后,那么,预支就必然会进一步的演变成“透支”……盖房子也好,做企业也好,都是需要时间的,而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债券可以再一夜之间变现,于是,无数金融工具出现了,这就意味着今后原本应该发生在几十乃至上百年内的预期收入在极短时间内统统变现了!但是唯一的问题是,未来怎么办?人类活动的很大一部分在于生产某种产品,然后消费掉它们,或是投入到更精密的下一级生产中,而在生产——消费——再生产……之间,将其连接起来的,就是金融。
对现代金融体系来说:货币就好比血液,各级金融机构则构成了循环系统,现代金融保证了商品的流通顺畅,就像血液循环系统保证了人体内部的物质输送一样。
所不同的是,货币这种“血液”某种程度上说,不是既有的,而是“无中生有”,是被创造出来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其核心并非在于生产,否则也不可能出现所谓的“虚拟资本主义”,它的真正核心在于“信贷”。
你生产一件产品出来,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不会因此而增加——“钱”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关系”,是借贷关系,负责创造这种关系或者说创造货币的,就是现代银行体系。
金融的作用好比是推动重物时的轮子,如果不通过借贷,那么你要生产一件产品,那就得先用一段时间来积攒本钱,别人要买走它,同样需要时间来攒钱,那么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速度就会异常缓慢,资本主义比之封建主义,在财富增长速度上的巨大差异,主要因该是源于这种借贷关系而不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反,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财富增长的期望值的急剧提高,刺激了科技的高速跃进。
除了这些借贷的企业和个人之外,最大的债务人就是政府,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政府的作用就是消费。
通过发国债,来吸收来自市场的货币,然后再花出去,而政府借债的多少(赤字的高低),就成了短期内调节市场货币流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像中东石油国家,虽然表面上因为向美国出售石油变的极其富有,但是用石油换来的美元并不会被全部花掉,中东王室总要让它们增值,那么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当然是美国股市。
也就是说美国白白拿了石油,钱依然乖乖地回到了自己的手里。
像中东国家,甚至包括中国,不得不选择投资美国,购买美国国债,因为相比较起来,美国国债依旧吃香。
如此,借与欠就构成了电极的两端,一正一负,电极之间就构成了电场,而在这里,则构成了货币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不断发展,社会财富不断的增加。
一旦信心,这个基础被动摇了,那么借贷也就无法继续发生了,而是要倒过来,要进行清欠,这样的话,一个严重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房产、股票这些东西的正常的使用价值肯定还在,房子能住人,股权能决定公司运作,但是,它们的增值部分就不一定了,在虚拟经济盛行的今天,增值部分通常对应的就是一个数字,也就是泡沫,理论上,只要大家都有信心,都相信这个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那么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个泡沫部分总是会被实实在在的财富填补上的,而泡沫也会不断增长,来维持人们的对财富的拥有感,这说到底就是一个欠新债还旧债不断滚动借账的过程。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泡沫”膨胀的速度远远大于实体财富的增长速度,实体经济非但没跟着增长,反而在几十年里严重的萎缩。
原本,发达国家靠着技术优势和对国际贸易、金融话语权的把持,还可以对发展中国家搞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将消费品制造业转移到这些国家,以此来降低成本,说白了,还是玩“剪刀差”游戏,只是以前仅仅是将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纳入到发达国家所主导的经济体系,现在则是连人力资源也纳了进来,可是,享受财富,则没有这些人民什么事情。
而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持经济体系的运转,就离不开外汇和高端产品,对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要求“被剥削的尽量公平一些”。
预支财富,其实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金融游戏不是时光隧道,所谓财富的预支,实质是财富的转移,在此,则是从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资本家和人民对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剥削。
如此,资本家们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来还旧债,当然也就会继续肆无忌惮的借新债。
说了资本主义金融的本质,再说说我们的社会主义,两者之间经济运行的本源区别是非常清晰的。
从搞经济的目的来说,资本家盯着的是利润,而社会主义国家的着眼点是放在生产和消费上,搞经济一般都是做若干个“五年计划”。
归结起来搞经济就是在搞生产,货币在这其中的作用就是一个政府发给老百姓的物资分配凭证,本质上和父辈们过去的粮票、布票是一样的性质,只不过这个是“通用”的。
这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货币显然是两码事。
让这个区别变的模糊直至混乱的,是中国的经济改革。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个很好理解。
计划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用市场经济来改革。
但是,就着经济建设的眼点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其实并没有变,还是着眼于发展生产,和建国头三十年是一样的,我们的目的没有变,变得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中国经济活动的核心至1949年起至今,其实一直是没有变化的,就是搞生产,而在实际操作中,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这样一个途径。
所以表象上看,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似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搞“信贷”。
对资本家而言,只要“钱”能“流”起来,赚到利润,那就完事大吉了。
但在中国不是,政府的着眼点还在实物生产上,“钱”的“流动”只是手段。
金融方面,这次中国银行业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得益于我们决策和运作上的保守,中国金融体系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可靠的金融产品来吸纳民间的多余资本,这些都仍是客观事实,都需要去进一步完善。
同时又必须保证始终将其限制于实物生产的从属位置——从发展角度说,让老百姓的钱赚的太过于容易,对一个民族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说藏“能”于民,要比说藏“富”于民更准确……总之,在这一场经济危机之中一定程度上为中国解决了之前当然,不是根本解决,但确实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迫于经济压力,欧美国家对华技术出口的门槛大大的降低了,所以现在中国的采购团满世界狂奔。
另一方面,这就像是龟兔赛跑,“兔子”在前面摔了个大跟头,而且一时半会儿还爬不起来了,人停我进,对缩小差距而言现在自然是一个最佳时机。
当然其中也有风险,总之,希望与问题、风险并存,但希望的比例还是要更大一些。
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李泰1110231113201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