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36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39.09 KB
- 文档页数:2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护理发表时间:2017-04-18T16:11:05.84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1期作者:陈薇[导读]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环境(紫外光、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中心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211)【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4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积极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发热护理、疼痛护理及预防感染及宣教进行分析。
结果:40例患者中,病情相对稳定出院38例,自动出院2例。
经临床随访2年,均预后良好,病情控制平衡,无复发。
结论:加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护理, 可缓解病人症状,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严格执行药物护理,加强对患者并发症护理。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措施;康复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1-0191-02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风湿病。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环境(紫外光、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
SLE首选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活动期病人采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多可缓解,十年存活率在85%以上。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58±3.5岁。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36例,关节疼痛22例,肾脏损害15例,皮肤损害28岁。
1.2 治疗与结果活动期SLE首选强的松,1.0~1.5mg/(kg·d),分次口服,4~6周后视病情控制情况开始减量。
一般每次减总量的1/3或1/4为宜,且间隔时间递增。
当减至10mg/d进可以维持数月,服药总疗效不应少于2年。
狼疮性脑综合征病人及狼疮性肾炎的病人,可行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每日1.0g静脉注射,连用3日,必要时1周后重复1次。
醋酸泼尼松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36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来氟米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定期给予CTX(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给予来氟米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平均皮损消退时间、平均起效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优于对照组恶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皮损消退时间、平均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率上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系统性红斑狼疮;来氟米特;醋酸泼尼松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理,现阶段临床并未彻底明确,该疾病具有较强的隐袭性,发病缓慢,患者临床表现多样。
来氟米特属于新型免疫制剂,近几年,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有研究表明,来氟米特在无重要脏器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1],笔者采用氟米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
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0.5±6.7)岁,病程1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1±0.6)年。
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30.4±6.2)岁,病程在2个月至4年,平均病程(2.2±0.4)年。
辨证分型治疗盘状红斑狼疮36例临床观察
钟力;高建华;赵树山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3
【摘要】用同病异治的方法辨证治疗36例盘状红斑狼疮,结果显效25例(69.44%),有效5例(13.89%),无效6例(16.67%),总有效率83.33%.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钟力;高建华;赵树山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风湿病研究所,广州,518040;广东医学院风湿病研究所,广州,518040;河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69.593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 [J], 白云潇;马艳美
2.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临床观察 [J], 杜学俊
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临床观察 [J], 黄封黎;曹秀秀;张斌;董旭;刘庆;冯涛
4.辨证分型治疗月经不调临床观察 [J], 廖春华; 罗菊兰
5.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J], 李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诊医学中级考试主治医师试题及答案(风湿性疾病)36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通过正规治疗可以使病情得到完全缓解B治疗原则中包括去除诱因C环磷酰胺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D最重要、应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是免疫抑制剂E重症患者可行激素冲击治疗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
37患者,女,23岁,高热,口腔溃疡,多关节酸痛,盘状红斑,抗核抗体阳性,抗双链DNA抗体阳性,应诊断为A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B类风湿性关节炎C白塞综合征D混合性结缔组织病E紫瘢性肾炎正确答案A38患者,女,35岁,反复口腔溃疡、雷诺现象3年,近1个月乏力、脱发、低热,化验血常规血小板38xlO∕L,ANA、抗SSASSB抗体阳性。
最可能的诊断为A系统性红斑狼疮B白塞综合征C干燥综合征D过敏性紫瘢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正确答案:A39、SLE可检测到的自身抗体中与习惯性流产有关的是A抗RNP抗体B抗Snl抗体C抗SSA抗体D抗ACL抗体E抗dsDNA抗体正确答案:D40、与SLE疾病活动性相关的抗体是AANAB抗Snl抗体C抗RNP抗体D抗dsDNA抗体E抗PCNA抗体正确答案:D41女性,42岁。
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3年,未定期复查,激素治疗不规律,近2个月停药,近半月来无诱因出现食欲缺乏,口腔溃疡,关节痛,发热3天,伴头痛,抽搐2次来诊,急诊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除实验室检查外,该患者最急需做的检查是A腰穿查脑脊液常规、生化、病原体检测等B肝胆脾彩超C肺CTD心脏多普勒超声E头MRl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目前最急需的检查是腰穿,以便尽快除外感染性病变,及时应用激素治疗控制病情,其他检查可以等病情平稳后进行。
42女性,17岁。
因高热、口腔溃疡、多关节痛10天来诊,伴劳累后胸闷气短,查体见面部蝶形红斑,手指指端红色痛性结节浅表淋巴结轻度增大,双肺无干湿啰音,心率70次/分,心律齐,肺动脉区第二心音亢进,无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犀角地黄汤结合针灸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采用犀角地黄汤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病例区间2019年5月-2021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患者,共计36例,依据入院顺序,纳入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犀角地黄汤结合针灸治疗,组间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时间指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数据提示P<0.05。
结论: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患者采用犀角地黄汤结合针灸治疗,凸显安全性和可靠性,可进行临床推广。
关键词:犀角地黄汤;针灸;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临床常见疾病,疾病属于爆发性以及致死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会对血液、肾脏以及心脏等造成累及,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疾病发展较为迅速,未得到及时治疗,预后效果以及恢复效果均比较差,属于目标治疗工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
西医方式治疗有一定效果,为有效提高治疗质量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干预方式,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通过对2019年5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患者进行客观性分析,采用联合干预措施,探讨干预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病例区间2019年5月-2021年1月,病例来源于本院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炽盛型患者,共计36例,依据入院顺序,纳入到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8例,研究组基本资料:男3例,女15例,年龄21-68岁,均值为(48.64±4.22)岁;对照组基本资料:男2例,女16例,年龄20-67岁,均值为(48.60±4.14)岁。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已申报伦理批准。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干预治疗,选择药物为硫酸羟氯喹片,剂量为每天两次,每次0.2g,选择口服醋酸泼尼松龙片,剂量为每天一次,每次40mg,治疗时间为4周。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贫血的临床分析作者:廖兢业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分析并发贫血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方法对214例SLE患者中并发贫血与无贫血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214例SLE患者中有102例(47.7%)发生贫血,102例中重度贫血3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20例。
与无贫血的SLE患者比较,并发贫血的患者发热、皮疹、关节类的发生率较高(P均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血液学异常;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有多系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而血液系统损害又以贫血最为常见,有报道高达60%~90%[1],部分患者早期以贫血为首发。
SLE并发的贫血有多种类型贫血,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例SLE患者,探讨并发贫血的SLE患者的临床特点。
1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确诊的SLE患者共2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
214例SLE患者中,女195例,男19例,年龄10~65岁,平均(30.5±22.7)岁,病程2周~10年,平均(5.51±4.62)年。
其中并发贫血的患者(血红蛋白:男2. 实验室指标检测:血常规采用美国Abbott公司生产的CD1700血球分析仪测定。
补体C3、C4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
Coombs’试验采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血清抗核体抗体、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n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ol-70抗体、抗Jo-1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均采用欧蒙印迹法,试剂均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
3. 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均采自患者髂后上棘,涂片用瑞氏法染色后采用重庆天海公司生产的MCDS-2011超清晰度骨髓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细胞学分析。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40例临床分析作者:张小瑞高朋张胜富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方法:对40例感染组即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并与40例非感染组即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合并结核感染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感染组患者以肺结核多见,肺外结核发生率高,PPD阳性率低,CD4数值普遍偏低,肺部病灶广泛,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易误诊为其他感染。
感染组患者6个月内使用免疫抑制剂例数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既往有结核病史患者较多,T细胞亚群水平偏低,PPD阳性率及T-SPOT阳性率高,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易合并结核感染,肺外结核发生率高,PPD阳性率低,肺部病灶广泛,易误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既往结核病史、低蛋白血症、CD4细胞数低的易并发结核。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结核杆菌;感染;临床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常存在功能紊乱或低下,且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因此易合并病原菌感染[1]。
SLE合并结核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较难与SLE活动及其他感染区别,容易造成误诊、漏诊。
为提高对结核病的认识,现对我院SLE合并结核或否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就诊的住院SLE合并结核感染患者40例为感染组,男6例,女34例;年龄24~41岁,平均(33.0±8.2)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7.8年,中位数3.7年。
SLE未合并结核菌感染40例为非感染组,男8例,女32例;年龄21~40岁,平均(31.0±9.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6年,中位数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