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上册单元解析与测评 6.静夜思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
《静夜思》测评效果分析测评练习: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背(bèi bēi)课文疑(yí ní)问古诗(shī sī)静夜思(sī shī)白霜(shuān shuāng) 思念(liàn niàn) 二、默写《静夜思》。
静夜思【唐】李白()()明月(),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头()()()。
三、判断正误。
1、《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 )2、《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 )3、诗中“疑”的意思是:怀疑( ); 好像( ); 不能解决( )4、诗中“举”的意思是:提出( ); 兴起( ); 抬起( )6、《静夜思》这首诗主要写了:()(1)李白十分喜爱夜晚圆圆的月亮,明亮的月亮。
(2)李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
四、造句。
思念——效果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三十二名,本次检测中全对的有二十七人,全对率为81.2%,总体效果非常棒,优秀率为百分之百,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大题,在正确的读音下面划“√”。
正确率百分之百。
第二大题,默写《静夜思》,其中“低头”的“低”字有两个同学把底下的点拉了。
第三大题,判断正误,其中第二小题《静夜思》描写的是冬天夜晚的景色。
有三个同学判断正确。
第四大题,用思念造句,大部分同学都是结合的诗的内容写的,诸如:李白望着月亮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从练习效果来看,本节课上的还是非常成功的,个别同学可以采取单独辅导的方式,对于思念的造句要在班上集体讲,引领孩子们把思路打开,不要仅仅局限于本首诗。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此诗《乐府诗集》卷九〇列入《新乐府辞》。
⑵床:此字多有异议,今传五种说法。
一说指井台;一说指井栏;一说是“窗”的通假字;一说坐卧的器具,此为本义;一说指胡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即“马扎”。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一层银霜。
抬头看天窗外一轮明月,低头思念我远方的家乡。
赏析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李⽩所作的⼀⾸五⾔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晚,诗⼈于屋内抬头望⽉的所感。
诗中运⽤⽐喻、衬托等⼿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清新朴素⽽韵味含蓄⽆穷,历来⼴为传诵。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静夜思》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静夜思》原⽂ 静夜思 [唐]李⽩ 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井是⽊结构⽔井。
古代井栏有数⽶⾼,成⽅框形围住井⼝,防⽌⼈跌⼊井内,这⽅框形既像四堵墙,⼜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且在窗户前⾯是可能看到⽉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便可证实作者所⾔乃是室外的⽉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雅·斯⼲》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是古时⼀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就是现在的“马扎”(北⽅可折叠⼩板凳)。
在唐代以前门窗都⾮常⼩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窗⾮常⼩,⽉亮是不可以进⼊室内的。
尤其当窗户糊上纸、绫⼦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
所以,李⽩是坐在院⼦⾥的⼀个马扎上,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 明亮的⽉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轮明⽉,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的家乡。
【篇⼆】⼩学⼀年级语⽂《静夜思》教案 教学⽬标: ⼀、知识⽬标 (⼀)会读本课10个⽣字。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导语: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远在他乡,借《静夜思》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韵译】皎洁月光洒满床,恰似朦胧一片霜。
仰首只见月一轮,低头教人倍思乡。
【注释】⑴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一年级古诗赏析
这里是一首适合一年级学生的古诗赏析: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描述了作者在夜晚躺在床上看到明亮的月光,仿佛地上铺满了白霜的景象。
他抬头望着明亮的月亮,思考着自己的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思乡的情绪,特别是在晚上安静的时候。
通过欣赏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可以想象自己在夜晚仰望明月时,思念家人和故乡的感觉。
这首诗用词简练,意境明确,形象生动。
通过描绘月光和霜,以及作者仰望明月和思念故乡的动作,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清幽、安静的感觉。
这首诗的字句简单易懂,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欣赏和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文学表达的感知能力。
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他们付出爱和关怀的情感。
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静夜思》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静夜思》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注释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
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静夜思》古诗原文及赏析《静夜思》古诗原文及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前言】《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小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注释】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
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
⑷举头:抬头。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一年级静夜思知识点《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也是一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这首诗的知识点非常关键。
一、字词理解1、静:安静、宁静的意思。
小朋友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声音、非常安静的夜晚。
2、夜:指夜晚。
可以引导孩子回想自己在夜晚看到的景象,比如星星、月亮。
3、思:思念、想念。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思念家人或者朋友。
诗中的“床”可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床,在古代,“床”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说法是指井边的栏杆。
“疑”是怀疑、好像的意思。
比如“天上的白云疑是棉花糖”,就是说天上的白云看起来好像棉花糖。
“霜”是指秋冬季节地面上出现的白色冰晶。
可以给孩子们看看霜的图片,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
二、诗句解读“床前明月光”,这句诗描绘了在睡觉的床前,有一片明亮的月光洒下来。
可以让小朋友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
“疑是地上霜”,诗人看到地上那片洁白的月光,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霜。
通过这句诗,可以让孩子们感受诗人的错觉,以及月光的洁白和清冷。
“举头望明月”,“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
小朋友们可以模仿一下抬头看月亮的动作。
诗人抬头望向天空中的明月。
“低头思故乡”,最后一句诗人低下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引导孩子们理解,当我们离开家很久,看到熟悉的东西时,也会像诗人一样想起自己的家乡。
三、诗歌意境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被月光所触动,心中涌起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能还不太能完全理解这种思乡之情,但可以让他们感受诗歌中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心情。
四、背诵与默写让孩子们多读几遍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帮助他们背诵,比如和小朋友一起打着节拍读诗,或者进行诗歌接龙的游戏。
在默写方面,要注意字词的书写规范。
比如“思”字上面是“田”,下面是“心”;“光”字上面是“⺌”,下面是“儿”。
五、拓展延伸1、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在夜晚看到月亮时的感受,或者有没有特别想念的人。
•••••••••••••••••《静夜思》赏析《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静夜思》赏析(精选7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静夜思》赏析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
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
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静夜思》赏析篇2[案例描述](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静,安静。
夜,夜晚。
思,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
)板书:明月光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4.理解第三行诗句: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
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
板书:举头望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
(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
)抬头望的明月。
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
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
读第四行诗。
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说说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说说重点字、词的意思。
疑举头思故乡(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反思]这里我是选用一个环节来进行说明,这个月来,我的点点感悟。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6、静夜思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
诗人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游子在月夜触景思乡的情景。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前两句写眼前的景物,床前皎洁的月光犹如银霜铺地,比喻非常贴切。
后两句写思乡之情,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感情抒发得十分自然。
全诗用“月”来衔接,把思乡之情抒发发得极为流畅、真挚,激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
很多孩子在学前就会背了,应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有情感地朗读课文上。
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认识“攵”。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认十个生字、写好四个生字。
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写好四个生字。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资源准备词语卡片、偏旁卡片、PPT课件、歌曲《静夜思》;课前让学生观察明月、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诗人课件出示:李白的画像。
师:同学们,这是李白,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语言清新自然,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古朗月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天门山》等都是李白的诗。
二、图画引入1、课件出示:秋夜,李白望月图。
师: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2、导入:李白很久都没有回家了。
当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明亮的月亮照在了诗人的床前,白白的,就好像深秋地面上结的霜一样。
诗人抬头看着明亮的圆圆的月亮,又不由得低下头想念着自己遥远的家乡。
他多想与家人团聚啊!于是,李白就写了这首《静夜思》。
范读古诗,自由读诗。
三、识字1、出示十个带拼音的生字,一齐拼读,读准字音,重点读好“静、床、光、望、乡”几个后鼻音和三拼音节的字。
认识偏旁“攵”,反文旁四笔,折文三笔,出示两个偏旁,比一比,引导学生区分两个易混的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