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马说》
- 格式:ppt
- 大小:622.00 KB
- 文档页数:19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1·难句译注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
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
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
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
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3课《马说》教学设计和反思》这是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情感与价值目标: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马说》原文及译文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马说》教学设计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代千里马是否也要依赖于伯乐?四、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3篇《马说》教案篇1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快乐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
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假如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
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
(大屏幕显示)二、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如今的杂文相似。
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
(大屏幕显示)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
(大屏幕显示)三、研读课文1、老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⑴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
(大屏幕显示)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防止的。
(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老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
⑶ 老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举例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
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缺乏”,才能才被埋没。
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
关于《马说》教案八篇《马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4.翻译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怀才不遇、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重点:翻译并背诵全文难点: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学法指导:1、结合注释,解决重点字词。
(小组内共同提出并解决)2、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运用联系和想象,理解课文中的白描写法。
教学方法:读议展点练第一课时一.引导探究1.读写字词:骈死pián 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食马sì祗zhǐ邪yé一石dàn2.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3.查找资料,了解“说”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①“说”是古代表示的一种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见解和主张,讲究文采,相当于今天的杂文。
②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曾倡导古文运动。
初入仕途时,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均未被采纳。
4.朗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伯乐对千里马重要性体现在“”。
②没有伯乐,千里马悲惨的命运是“”。
③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是“”。
④造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⑤作者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和对“食马者”无知的强烈谴责表现在“”。
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体现在“”。
⑦揭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才华的句子是“”。
二.优选精练(一)基础演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④骈死于槽枥之间()2. 用“∕”标出下面语句的节奏(每句标两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一. 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作者韩愈。
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爱护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含哲理,对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领悟人生道理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针对《马说》这篇课文,他们可能对文中的一些字词和句式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意,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课文所表达的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2.难点: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爱护人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查找生字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意识;3.情感引导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课文译文;3.相关背景资料;4.字词解释;5.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原文。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生字词,查找并理解其含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语气、节奏的变化。
教师学生进行课文翻译,对照译文,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举例。
学生跟读,加深记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