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与视角:叙事学视角下青春小说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4.02 KB
- 文档页数:3
用叙事学角度分析《梦珂》在《梦珂》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男性凝视的眼光,追随着梦珂从学校到姑妈家而在梦珂成为演员时到达顶峰。
如梦珂成为演员后对她的形容词为“闭月羞花”,可说是与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将女性比作自然物品是有关的,将女性物象化,可栽培可采摘可玩赏也可丢弃,给人以狎邪之感。
然而,从这种男性的凝视中,我们看到了梦珂或者说作者本人对男性凝视的敏感,这正说明了女性意识的醒觉这一性别追求自由平等的诉求。
以《梦珂》为代表的作品体现出女性对身体压迫的警觉,主人公在小说中走过了一段从本能守护女性的身体尊严到自觉批判男性“凝视”的过程。
一、懵懂的警觉:守护女性身体尊严在保护被侮辱的人体模特过程中,激发梦珂脱离学校的决心,而这个模特与羞辱她的男性的矛盾似乎便是故事的隐喻,贯穿全文。
故事从梦珂出头保护女模特开始,她是出于自发的反抗的,到她懵懂地成为姑母家中被男性观照的对象,再到她走入社会当上演员,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也即被全社会的男性观看,梦珂这时已经有了被所有人“审视”的感觉,“出卖”灵魂的感觉,说明其对于男性的凝视已经是自觉的。
而在成为明星后,梦珂仿佛回到了无助的、无可躲避的女模特的形象,只能在不断的羞辱中选择隐忍。
在与表哥、澹明的爱情游戏中可以看到,叙述中男性对梦珂的凝视是带有明显的性暗示的,他们将梦珂当作观看欣赏的对象和志在必得的猎物,所有在场的男性都在或明或暗地觊觎着梦珂年轻的身体,并为自己捕获这身体的技巧而自鸣得意。
梦珂从本能的“济弱”心理出发,自发地选择帮助被男教员侮辱的女模特,她不仅挺身相助,而且还以退学的方式进行了决绝的抗议。
但是,当“被看”的女性身体在故事的进展中转换为梦珂本人后,她却在爱情的幻想和物质的享受中暂时失去了对男性“凝视”的敏感。
对于表哥们的甜蜜追求,她无力分辨出表哥们那样的“新青年”其实与“男教师”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对于这一切她都是懵懂的。
二、清醒的观照:对“男性凝视”的自觉批判只有故事的叙述者显示出对一切了如指掌的模样,自始至终却保持着清醒的身体警觉:它以全知视角不断地向读者揭示着在文雅温柔的背后,男性人物猎获女性肉体的真正用心。
青春题材类影片叙事研究随着人们对于青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青春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
青春题材类影片通常描绘了年轻人的成长和成熟,展示了他们对爱情、友情、家庭等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影片通过细致入微的叙事,引导观众感受到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和成长,同时也反映出了青春文化的特征和社会现象。
青春题材类影片的叙事特点之一就是角色深入。
这类影片通常聚焦于一些年轻人的生活,以描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为主要内容。
在角色细节的处理上,这些影片往往会注重每一个角色的人性阴暗面和心理动机,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
例如,电影《步履不停》中的主人公张一山,是一个初中生面临病重的父亲和开放式家庭生活时的烦恼和迷茫,他的内心世界被刻画得十分细致。
此外,青春题材类影片的叙事风格也注重于真实和生动。
这些影片通常通过小细节和情感交流等形式,传达出真实的人物关系和场景氛围。
例如,电影《昨日青空》将视角放在了高中生的音乐社团活动中,表现了学生们友谊、爱情与音乐之间的纠葛,以及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不同的成长环境和面临的压力。
在讲述青春题材时,叙事的真实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认同和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也表达出了现代年轻人的共同情感。
青春题材类影片的叙事还需要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
这些影片除了展示年轻人在家庭和学校中的成长和关系之外,也需要进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反映。
例如,“80后”,“90后”的代代人青春题材的影片反映了一个代际交替的时期,以及在这个时期中青年人的文化、情感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这类影片不仅呈现出年轻人在时代压力下的迷茫和困惑,又通过情节、人物、对话、音乐等元素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和自我救赎的态度,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
总之,青春题材类影片的叙事方式具有深入描绘角色、真实精准的叙事和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特点。
观众通过这些影片,可以认识到青春文化的本质和当前年轻人的状态,也可以在影片中共情和思考自己的成长之路。
这使得青春题材类影片成为现代文化应对观众的一种好方式。
视角与时间:小说的叙事学解读——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在小说中,故事与故事的叙述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基于叙事学的解读,都必须在这两个方面上加以展开。
高中阶段的小说阅读,往往侧重叙事的魅力,主要指向对故事内涵和故事风格的研究。
但诚如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所言:“一个使你相信他只为自己写作和他不关心是否有人听他的作者,是个吹牛家,不是在自欺,就是在欺人。
”小说的实质是作者利用文字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方式,因此对故事的解读不能忽略小说的创作过程,在阅读时尤其要把握叙事格局的构成与文本的展开。
本文以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尝试基于叙事学理论进行解读,从“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两个方面,重新梳理故事的叙事方式,以期探索小说阅读的新方式。
一、叙事视角的活用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根据叙述焦点对人物的限定程度不同,把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种。
零聚焦型指“无所不至的叙事者的叙事”,即叙述者对故事无所不知,以一种上帝的视角来阐述故事。
内聚焦型指“叙述者只说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即叙述者的视角与人物主观世界重合。
外聚焦型指“叙述者说的比人物知道的都少”,即叙述者只表达客观事情,不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个拥有三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包括琼珊、贝尔曼和苏艾,灵活地变换零聚焦和内聚焦的不同叙事视角是其最主要特点。
从整体上说,故事中占用篇幅最多的人物是苏艾,但作者在叙事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叙事视角使“主角”这个身份在琼珊、贝尔曼和苏艾之间转换,从而达到每个主要人物都是叙事主角的“多人物叙事”效果。
1.零聚焦叙事视角。
零聚焦是《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要叙事视角,此类作品中的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身,并不受小说的人称限制,这是为其叙事的主题服务的。
当叙述者的视野远远超越了文中人物时,作者就对文本有了绝对的支配权。
这样,他就能轻易地通过叙事完成和读者的交流。
论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在后殖民作家库切小说《青春》中的运用作者:徐建纲邹成博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青春》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出生于后殖民时期的库切在此作品中讲述了自己19岁到24岁之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国内学者对库切小说的研究注重作者不同小说之间的对比、对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以后殖民的视角对小说的研究,国外学者例如大卫.阿特韦尔的《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与写作策略》更注重小说叙事策略的研究。
虽然《青春》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但却以第三人称叙事为特色,与第一人称叙事手法相比,第三人称更能客观权威地反映南非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人物心理等。
本文将运用叙事学理论结合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分析小说中南非作为曾经的殖民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现状,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状况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从而指出后殖民作家库切对南非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反思,体现出作为一位作家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关键词: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青春;历史与现实作者简介:徐建纲(1961.1-),男,汉,内蒙古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邹成博(1993.10-),男,汉,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31、引言库切,是南非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于1940年出生在开普敦的一个白人家庭,童年时期,他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不断发展的年代成长。
1960年他离开了南非,来到伦敦求学与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异域之旅。
2003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青春》以独特的第三人称叙事手法讲述了作者自己从1959年到1964年在英国时期学习和生活经历。
《青春》是以“他”的视角讲述“他的故事”以此来讲述这一段令人回味的人生经历从而给读者一种适度的距离感: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不仅能够展现自己的感情世界,而且也能够客观的审视自我、反省自我,揭露当时社会的现状,从而避免自传体作品的主观性从而使该自传体小说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
小说叙述视角及作用2020-02-20 08:51:29文/颜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
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增加了主观的感情描写,也让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
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
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
作为情节、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
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
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
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
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
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
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
一般来说,这种叙述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交流,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分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
同时这种方式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叙述者“我”不可能总是作家本人,因为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叙述角,随着小说叙述的发展,虚拟的“我”便应运而生,这时作品中的“我”依然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误认这个“我”就是作品本人了。
王蒙小说的青春叙事研究1953年,王蒙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而他的一生似乎也由此与“青春”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他歌颂青春,反思青春,回忆青春,每一阶段都把青春表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经历了“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但他从来都不曾背离青春。
对青春信仰般的追求使他比常人更具热情和活力,也更有向未知世界进发的好奇心、勇气和决心。
小说、诗歌、散文、随笔、评论皆成为他“厉兵秣马”的场所,而意识流、自由联想体、讽喻性寓言体、拟辞赋体的诞生则为他在语言的王国里天马行空提供了绝佳的机遇,这样“不懈的探索和追求使他成为当代文坛上最富有活力的、最有成就和最具创作精神的健将之一”。
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大批关于青春的作品接踵而至,如50年代的《青春万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80年代的《布礼》、《海的梦》、《风筝飘带》、《活动变人形》,90年代的“季节系列”等。
持续的青春创作使他有别于巴金、曹禺等前辈,亦不同于他的下一代。
他的青春叙事的主题与其人生经历、体验的紧密相连,造就了他极富个性化的青春演绎方式。
无论在评论者眼中它们是好是坏,里面的笔法是王蒙的,内容亦是王蒙式的。
关“青春”的概念,本文并不打算以生物学意义上的年龄作为区分点,而倾向于用德国诗人塞缪尔·厄尔曼的诗句来理解:“青春不是年华,青春应是一种永恒的心态;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炽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奔流。
”换言之,青春应该是一种年轻的心态和不断追求,永远向上的生命状态。
正是在这样宽泛的定义下,本文才能将王蒙接触到的不同青春姿态囊括其中,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
在结构上,该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部分。
正文前三章基本上是以王蒙青春创作的三个阶段(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加以展开的,每章又各自分为三节,一、二两节侧重于文本的分析,以揭示出王蒙青春创作主题的嬗变轨迹;第三节侧重于文化语境研究,探究王蒙各个时期青春创作主题嬗变背后潜藏的深层心理蕴涵和内在矛盾。
《青春咖啡馆》叙事视角研究作者:温亭亭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了。
其中,视角研究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青春咖啡馆》这部小说有着独特的文学视角:尽管整篇小说都是由第一人称叙述,但却存在四个叙述者。
本论文在对作者与作品介绍的基础上,不断探寻小说的独特之处,深入研究本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在不同叙述者的叙述下视角转换的作用与影响,以及对后世作家及叙事视角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叙事视角;研究;小说;影响作者简介:温亭亭(1992.4-),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法语语言文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一、《青春咖啡馆》概况1、作者简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1945—),法国小说家,至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中,也是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小说家之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在1945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
爸爸是犹太人,妈妈是比利时艺术家。
他从小便喜爱文学:14岁时写诗,还对文学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出版了将近40部小说:《星形广场》,《夜晚巡逻队》,《环形大道》,《夜半撞车》,《暗店街》,《拉孔布·吕西安》等。
在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青春咖啡馆》(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作品简介《青春咖啡馆》于2007年出版。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的奥戴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
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
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从不考虑未来,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
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的光芒四射的女影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