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两首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254.87 KB
- 文档页数:10
《汉乐府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汉乐府两首》;(2)理解《汉乐府两首》的背景文化及主题思想;(3)分析《汉乐府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汉乐府两首》;(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了解汉代社会背景;(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汉乐府两首》的背景文化及主题思想;2. 《汉乐府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汉乐府两首》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结构;2. 分析《汉乐府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汉乐府两首》的原文、译文、注释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汉乐府两首》,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汉乐府的背景知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汉乐府两首》,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汉乐府两首》的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4. 诗歌鉴赏(1)分析《汉乐府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了解汉代社会背景;(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6. 课堂小结(2)强调《汉乐府两首》的重要性和价值;(3)布置课后作业。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汉乐府两首》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等方式,理解《汉乐府两首》的内容。
2. 培养学生感受汉乐府诗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汉乐府两首》的内容。
2. 感受汉乐府诗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诗中寓意的研究。
2. 汉乐府诗特点的把握。
教学准备:1. 课文:《汉乐府两首》2. 参考资料:关于汉乐府诗的相关介绍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者音乐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汉乐府诗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汉乐府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汉乐府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表达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汉乐府两首》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乐府两首》的特点,如节奏、韵律、表达方式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寓意讲解详细讲解诗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汉乐府两首》的特点及其寓意。
三、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汉乐府两首》的故事内容及所学到的知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寓意的小短文。
四、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分享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活动一:汉乐府诗知识问答1. 学生分组,进行汉乐府诗知识问答比赛。
2. 教师准备问题,如汉乐府诗的定义、特点等。
3. 学生抢答,答对的小组得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活动二:汉乐府诗朗诵比赛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汉乐府诗进行朗诵。
2.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加入动作、表情等元素。
3. 教师评委打分,评选出最佳朗诵小组。
七、教学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汉乐府诗创作,让学生尝试自己编写一首汉乐府诗。
【导语】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的朝廷⾳乐机关。
它除了将⽂⼈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
汉武帝时得到⼤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泛。
下⾯是分享的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汉乐府古诗赏析精选 江南 两汉: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 这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全诗没有⼀字⼀句直接描写采莲⼈采莲时的愉快⼼情,⽽是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仿佛亲⽿听到和亲眼看见许多采莲男⼥的歌声和笑语声融成⼀⽚,许多⼩伙⼦和采莲姑娘们还在调情求爱。
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们望着露出⽔⾯的⼜⼤⼜圆的荷叶,⼼⾥⽆限喜悦,因⽽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
“可”这⾥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
“⽥⽥”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
“何⽥⽥”就是“何其⽥⽥”,是极度赞美的语⽓。
这⾥只写叶,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
莲的花期为夏历五⾄七⽉,每朵花可开⼆⾄三天,每⽇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过⼆⼗天,可采收莲蓬⽣⾷,果实(莲⼦)的成熟期在七、⼋⽉间。
清⼈张⽟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矣。
”(《古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秀丽,还表明莲⼦必然丰收,采莲⼈⾃然⼼⾥⾮常⾼兴。
⼈们在采摘⽔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中的情景。
“鱼戏莲叶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般。
“戏”字写鱼在⽔中的迅捷欢乐神态,⾮常形象。
这⾥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意,采莲⼈划着⼩船在莲叶间穿⾏,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在⽔中游动,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之轻快,采莲⼈⾝姿之轻盈,⼼情之欢快,⾃然浮现在我们眼前。
这⾸歌辞只有七句,明⽩如话,⽽后四句⼜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复,它的妙处究主要在于运⽤民歌中常⽤的⽐兴、双关⼿法,把男⼥之间调情求爱的欢乐之情写得极其委婉、含蓄,耐⼈寻味,⽽⽆轻佻、庸俗之弊。
第18课汉乐府两首◎诗海拾贝饮马长城窟行李世民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赏析】这首诗被蒋仲舒称赏为“唐初大雅”之作。
(《唐诗广选》卷一引)全诗结构特别、新奇,采用了二联四句一组,描写塞外风光与叙述边塞征战交差互换的手法。
前四句用“悲风切”“冰已结”“百重波”“千里雪”四样景物,描写严冬季节的塞上风光,旖旎壮丽,气概非凡;“迥戍”四句,则用“烽火”“高节”“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叙述从塞上报“危”到兵马出征的经过;“寒沙”四句,用“寒沙”“朔吹”“胡尘”“羌笛”进一步描绘征戍军队所见所闻的塞外景色,前两句写自然风光,后两句摹少数民族犷放、悍勇的民风。
“绝漠”四句则具体描绘沙场千军万马的征战场面:干戈击战,万车驰骋,都尉、将军也各司其职。
末尾四句是征战后的总结:经过激战边境平“静”了,“纪石”立碑,奖励功臣,军队凯旋。
全诗表现出作者的雄才大略与戒骄惧盈的思想;从诗歌艺术看,规模宏远,雄浑不群,别具一格。
◎语林撷英课文名句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2.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张爱玲爱情语录1.如果情感和岁月也能被轻轻撕碎,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
2.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3.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4.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也正好爱着自己。
5.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6.爱一个人,也许有绵长的痛苦,但他给我的快乐,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
7.有些人是注定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8.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9.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汉乐府《有所思》赏析《有所思》是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首著名情歌,有人称它为爱情绝唱。
它用曲折回环的笔法,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热恋——绝交——犹豫的恋爱历程,有力地表达了热烈深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的痴情女子形象。
全诗如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有所思”到“用玉绍缭之”,写热恋。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意思是说,有一个我所思念的人,他却远在大海的南边。
男女相爱,只想朝夕相伴,形影不离,可他们却天各一方,这怎能不令她朝思暮想呢?一个“乃”字,表达了她十分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悲苦心情。
然而,人虽千里,她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他,爱着他。
她要怎么办呢?于是她选择了“双珠瑇瑁簪”。
“簪”本来已极精美,而她却仍觉得不足以寄托她的满腔情思,还要“用玉绍缭之”,其情意何等真挚,何等深厚!这里面,凝聚着她的多少心血,寄托着她的多少情意啊!第二部分,从“闻君有他心”到“相思与君绝”,写绝交。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当意识到自己纯真的情感被玩弄、被欺骗时,悲伤、痛苦和愤怒撕扯着她的心,她实在难以面对,难以承受。
骤然之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房烧起了愤怒的烈火。
花费了她满腔热血、作为爱情信物的“玳瑁簪”,便理所当然成了她发泄怨愤的直接对象。
她毫不犹豫地把它折断,烧毁,以示决绝。
可是,这样做仍然难以消除心头之恨,她又“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以示彻底绝交。
接着,她又咬牙切齿地说:“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这一部分,从行动和言语两个方面表现绝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生动而又深刻地刻画了一个愤怒而近乎发狂的失恋者形象。
这几句,把姑娘的满腔怨恨和愤怒,像暴风骤雨一般倾泻出来,一个敢爱敢恨、爱恨分明、爱如烈火、恨如炸药的血性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汉乐府两首》(粤教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汉乐府诗《长歌行》和《有所思》。
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诗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两首诗的意义和美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对诗词的学习,培养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两首汉乐府诗《长歌行》和《有所思》的内容和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难点:诗词的深层意义和审美价值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教材:《汉乐府两首》(粤教版)相关资料:关于汉乐府诗的背景知识、诗词解析、创作方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乐府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介绍汉乐府诗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长歌行》和《有所思》的创作背景。
朗读两首诗,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三、诗歌解析(20分钟)分析《长歌行》和《有所思》的主题、情感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创作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和讨论,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写,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汉乐府诗的特点和魅力。
二、深入学习(15分钟)深入分析《长歌行》和《有所思》的诗词意境和审美价值。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悟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和哲理。
三、欣赏与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讨论,给予肯定和指导。
《汉乐府诗》第二首《战城南》【篇目】[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古风泊客一席谈】战城南[乐府诗集·汉乐府诗·鼓吹曲辞·铙歌]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作品介绍]《战城南》系乐府旧题,属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是一首民歌。
这首民歌是为在战场上的阵亡将士而作,诗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道出人民只是战争牺牲品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反对并诅咒战争的意愿。
此诗以死者告语乌鸦、驽马哀鸣的奇思妙想抒发作者的悲怆之情,极富浪漫主义精神。
[注释]①郭:外城。
这两句中的城南、城北为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都有战争,也都有战死的人。
②野死:战死荒野。
乌:乌鸦。
传说乌鸦嗜食死尸腐肉。
这句说,战士尸遗荒野,正好供乌鸦啄食。
“乌可食”三字极写作者哀悼之情。
③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异乡人,故称之为“客”。
豪:“嚎”的借字,今通作“号”,号哭。
④谅:揣度之词,犹今口语“想必”。
⑤安能:怎能。
子:指乌。
这三句是作者对乌的要求。
余冠英说:“古人对于新死者,须行招魂的礼,招时且号且说,就是‘号’。
诗人要求乌先为死者招魂,然后吃他。
”⑥激激:清澈貌。
⑦冥冥:幽暗貌。
这里指蒲苇的葱郁。
⑧枭骑:勇健的骑兵战士。
枭:勇。
⑨驽(n ú奴)马:劣马。
徘徊:彷徨不进貌。
⑩梁筑室:指战争中在桥上构筑工事营垒。
梁,桥。
一说,梁,表声的字。
⑾何以北:一作“梁何北”。
这两句是说,桥上构筑了营垒,河南、河北的交通断绝。
⑿禾黍:泛指田野种植的谷物。
这句是说,战争影响生产,禾黍不获,租赋则无所出。
⒀子、良臣:指战死者。
⒁这两句指战士出攻阵亡。
[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