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季南黄海浮游植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_傅明珠
- 格式:pdf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0
南黄海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与碳流途径分析傅明珠;王宗灵;孙萍;李艳;李瑞香【期刊名称】《海洋学报(中文版)》【年(卷),期】2009(031)006【摘要】根据2006年夏季与冬季南黄海真光层内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速率的实测数据,对比研究了两种差异显著的水动力条件下,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水平、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调控机制,并探讨了真光层生源碳可能的碳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夏季总初级生产力(碳)平均为30.69 mg/(m~2·h),高值区位于调查海域南部长江冲淡水影响区,冬季总初级生产力低于夏季,平均水平为21.73mg/(m~2·h),高值区北迁至海州湾附近;夏季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小型(42.8%)、微型(29.6%)、微微型(27.6%),冬季的为微微型(41.2%)、微型(36.5%)、小型(22.3%);真光层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水动力条件(混合与层化)引起的营养盐来源和光照的变化是初级生产力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用生态比值法对南黄海碳流途径的分析表明,微食物环在冬夏两季碳流途径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从总体上看,南黄海浮游生态系统的碳输出潜力较弱.【总页数】10页(P100-109)【作者】傅明珠;王宗灵;孙萍;李艳;李瑞香【作者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61;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相关文献】1.2012年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研究 [J], 乐凤凤;郝锵;金海燕;李涛;庄燕培;翟红昌;刘诚刚;陈建芳2.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现存量与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和新生产力研究 [J], 蔡昱明;宁修仁;朱根海;史君贤3.2016年春季西太平洋M2海山浮游植物粒级结构与初级生产力研究 [J], 代晟;孙晓霞;梁俊华;田梓杨;刘涛4.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 [J], 黄邦钦;洪华生;王大志;林学举;张钒;刘媛5.胶州湾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粒级结构及固碳能力研究 [J], 傅明珠;王宗灵;李艳;李瑞香;吕瑞华;孙萍;夏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南沿海地区小型水库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因子分析王伟;顾继光;韩博平【期刊名称】《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年(卷),期】2009(15)1【摘要】在华南沿海地区,小型水库是重要的供水水源.于2006年4月、8月、12月3次对珠海市12座小型水库的叶绿素a(Chl.a)、浮游植物、总氮(TN)、总磷(TP)、透明度(SD)等进行采样测定,分析了叶绿素a浓度的分布、动态及其与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关系.12座水库叶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1.3~33.2μg/L,抽水水库的叶绿素a浓度在8月份最低,而非抽水水库的叶绿素a浓度在8月份最高.12座水库TN浓度分布范围为0.18~1.76mg/L,TP浓度分布范围为0.01~0.79mg/L.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显著相关,ln (Chl.a)=O.5596ln(TP)+4.5581(R^2=0.2337,P〈0.01).总氮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ln(Chl.a)=0.6077ln(TN)+2.6199(R^2=0.2004,P〈0.01).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135~8.759mg/L.非抽水水库主要以绿藻、硅藻、甲藻为优势类群,但木头冲水库12月份以蓝藻为优势种类.抽水水库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变化较大,叶绿素a浓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ln(Chl.a)=0.27921n(biomass)+2.1083(R^2=0.245,P〈0.01).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主要是由营养盐负荷和水文条件的季节变化所决定.抽水与非抽水水库的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调水改变了水体的营养盐负荷和水文节律.叶绿素a浓度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具有正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的季节变化随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特别是优势种类的变化)而变化.【总页数】8页(P64-71)【关键词】叶绿素a;透明度;营养盐;小型水库【作者】王伟;顾继光;韩博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32;TV621【相关文献】1.于桥水库叶绿素a的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周平;陈东升;赵卫国2.香溪河库湾春季叶绿素a浓度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韩新芹;叶麟;徐耀阳;蔡庆华3.黄渤海海域叶绿素a浓度时空特征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J], 赵娜;王霄鹏;李咏沙;姚凤梅4.丹江口水库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J], 郭诗君;李玉英;王小军;韩品磊;郑保海;蒋叶青;郭坤;韩雪梅;李百炼;高肖飞5.香溪河库湾不同季节叶绿素a浓度影响因子分析 [J], 汪婷婷;杨正健;刘德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中部海域夏季叶绿素a浓度垂向分布特征于杰;陈国宝;张魁;陈作志【摘要】根据2014年7月~8月南海中部海域(12°N~18°N,110°E~117°E)调查获得的水柱方向上连续的叶绿素a浓度(C0l-a)数据,分析了南海中部海域夏季Chl-a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中部海域Chl-a垂向分布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30 ~ 70 m水层出现Chl-a高浓度区;2)次表层Chl-a最大值(subsurface 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 maximum,SCM)强度变化为0.94 ~4.69 mg·m-3,平均为1.90 mg·m-3,是遥感表层Chl-a平均值的18.10倍,SCM深度变化为4~ 75.36 m,SCM厚度变化为19.01 ~80.36 m;3)从断面分布来看,局部海域Chl-a垂向分布受到上升流的显著影响,断面A上沿岸上升流区表现出明显的SCM强度大、深度浅和厚度大的特征,而断面B上中沙群岛岛礁上升流区同样表现出SCM强度大、深度浅的特征,但是厚度相对较小.【期刊名称】《南方水产科学》【年(卷),期】2016(012)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叶绿素a;垂直分布;上升流;南海中部【作者】于杰;陈国宝;张魁;陈作志【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广州5103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广东广州510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885.3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描述海洋生态系统与环境特征的重要参数[1]。
第28卷第11期2008年11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 I C A SI N I C AV o.l 28,N o .11N ov .,20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90211021,90711006)收稿日期:2007-09-05;修订日期:2008-09-24作者简介:乐凤凤(1981~),女,浙江舟山人,硕士,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E-m ai:l le_f@f 126.co m *通讯作者C orres pondi ng au t hor .E-m ai:l n i ng_xr @126.co m 致谢:南海分局提供同步观测的水文和化学营养盐数据,特此致谢!Founda tion ite m :The p roj ect w as fi nanciall y supported by t h e Key Progra m of National Nat u ral S ci ence Found ati on of Ch i na (N o .90211021,90711006)Received da te :2007-09-05;A ccep ted da te :2008-09-24Biography :LE Feng -Feng ,M ast er ,m ai n l y engaged i n m ari ne ecology .E-m ai:l le_f@f 126.co m2006年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及其环境调控乐凤凤1,3,宁修仁1,2,3,*,刘诚刚1,2,3,郝 锵1,3,蔡昱明1,3(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2.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3.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摘要:通过2006年2月在南海北部现场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了海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冬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与东北季风引起的环流场的变化关系密切。
江苏近岸海域夏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多样性摘要根据江苏近岸海域2006年夏季浮游植物调查的结果,对浮游植物种类、细胞丰度及其水平分布、多样性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共鉴定种类6门57属156种;细胞丰度较高,整个海区年平均密度为4.98×106 ind/m3。
硅藻在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为4.63×106 ind/m3。
浮游植物种类数的平面分布表现为南高北低,高密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北支、南通海域南部等区域。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江苏近岸海域春季浮游植物可以分成3个类群,即双尾藻—佛氏海毛藻—角藻类群,中肋骨条藻类群和圆筛藻类群。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 指数水平分布则是北高南低,细胞丰度较高的区域多样性水平较低。
关键词江苏近岸海域;夏季;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多样性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其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已成为影响海洋渔业资源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1]。
而研究特定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是了解该海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1]。
江苏东濒黄海,大陆海岸线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到长江口苏沪交界点,总长953.9 km,15 m等深线以内浅海水域面积为2.44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0%,在中国各省区中居首位,滩涂湿地和浅海是江苏省海洋的重要特征[3-5]。
关于江苏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研究开始的较早,1980—1981年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就进行浮游植物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周年调查,主要工作以分类和研究种群的生态分布习性为主[6]。
近年来,对江苏近海海域浮游植物的相关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主要集中在浮游植物的叶绿素、初级生产力与环境影响方面[7-10],而对浮游植物群落及多样性研究方面报道较少,仅限于江苏局部海域[11]。
该研究基于2006年夏季江苏省近岸海域调查中所获得的浮游植物资料,对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了解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2009,38(1):1-6.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2006年春夏期间浙江南麂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李扬1,吕颂辉1,2,江天久1,2,李欢1,萧云朴3,尤胜炮4(1.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高等学校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31;2.暨南大学理工学院赤潮与水环境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632;3.浙江省平阳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平阳 325400;4.浙江省南麂海洋环境监测站,浙江平阳 325400)摘要:研究了2006年春夏期间(4~6月)浙江省南麂列岛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共观察到68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53种,甲藻13种,金藻和蓝藻各1种。
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原甲藻赤潮的形成和持续是最显著的特征,三角棘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分别在5月中、下旬先后引发赤潮。
原甲藻赤潮的形成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其生消引起海水中营养盐结构的相应变化。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南麂海域;春夏期间中图分类号:Q17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9)01-0001-06Community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in Nanji Islands Sea Region inSpring and Summer 2006LI Yang1, LÜ Song-hui1,2, JIANG Tian-jiu1,2, LI Huan1, XIAO Yun-pu3, YOU Sheng-pao4(1.Key Laborato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 Guangdong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outh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2.Institute of Harmful Algae and Aquatic Environment,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Guangdong China; 3.Pingyang Oceanic and Fishery Bureau, Pingyang 325400, Zhejiang China; 4.Nanji Marin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Pingyang 325400, Zhejiang China)Abstract:The species diversity and cells density of phytoplankton and their variations in Nanji Islands Sea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2006 (from April to June). Totally, 68 taxa of 4 phyla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53 taxa in Bacillariaphyta, 13 taxa in Dinophyta, 1 taxon in Cyanophyta and 1 taxon in Chrysophyta. Along with different investigation periods,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changed. The main features of phytoplankton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occurrences of Prorocentrum triestinum bloom and P. donghaiense bloom in middle May and later May, respectively. The formation of Prorocentrum bloom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cause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of nutrient structure of seawater.Key words: community structure of phytoplankton; Nanji Islands Sea Region; spring and summer近年来,浙江省沿岸海域成为我国沿海重要的赤潮高发海域,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是该海域最具代表性的赤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