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 格式:docx
- 大小:24.66 KB
- 文档页数:22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对《中医外科学》教学的几点认识1.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诊法和治疗原则,治疗外科疾病的一门学科。
其特点是综合、个体化、辨证论治和切合实际。
中医外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外科疾病,如创伤、手术后恢复、疖肿、瘘管、骨折、脱臼、腰椎间盘突出等。
2. 中医外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学的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中医外科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并未减弱,反而有所提升。
在现代手术中,中医外科学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针刺止痛、中药消炎和加速恢复等。
同时,中医外科学在发挥其特长方面也有很大作用,比如针对红肿、疼痛等外科疾病,可以很好地调理患者的气血,减轻疼痛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况下,中医外科学甚至可以替代现代医学的一些方法。
3. 中医外科学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3.1 创伤中医外科学治疗创伤疾病,常常采用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中药和针灸理疗。
中药可用于消除外伤部位的疼痛、肿胀、红肿等反应,针灸理疗则可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3.2 骨折、脱臼骨折、脱臼等外科疾病常常需要手术治疗,但中医外科学仍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锻骨疗法结合中药、针灸和草药熏蒸法等治疗方法,可较快有效的达到治疗效果。
3.3 疖肿、瘘管中医外科学治疗疖肿、瘘管等外科疾病,主要采取中药内服、外涂和针灸等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4. 中医外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展望随着我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融合,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中医学教育方面,学校要加强对中医外科学的教育和培养,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资源和水平。
同时,在实践中,需要关注中医外科学临床实践的发展,加强对其工作的研究,并逐步开展临床试验,打造更好的临床服务环境。
结语总的来说,中医外科学作为一门传统学术,不仅在古代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未使其消失。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中医外科学习题题库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周记·天官》独立分科4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2、《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3、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
死骨剔除术,堪称外科鼻祖4、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5、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6、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与西医学手法复位相似,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7、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及主要思想: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A.辩证治疗,内外并治,消托补相结合B.善用外科手术治疗和腐蚀药C.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A、创立阴阳为主的辩证体系B、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错误)C、创立阳和汤治疗阴证疾病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代表A、以鉴别诊断为主的治疗法则B、将温病学的理论运用于外科的治疗C、以部位划分病因:在上部(头面颈项上肢)风温风热;在中部(胸腹腰背)气郁火郁;在下部(臀部下肢)湿火湿热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一、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shan3脏腑:肠痈,肝痈,肺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5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6颜色:白驳风,丹毒7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8症状:臭田螺(香港脚),红丝疔9范围大小:小到大:疖痈发10病程长短:千日疮11传染性:大头瘟、疫疔二、基本术语1、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11 适用专业:中医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40学时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
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病、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
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2.课程性质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拼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恶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构建中医外科临床思维与技能,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更多外科疾病时,有能力去思辨,进而制定出诊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中医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实施全程记录和追溯。
线上课堂在课前引导学生预习知识,课中发起讨论和头脑风暴,课后巩固和拓展知识;实体课堂重在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进行病例分析。
《中医外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11 适用专业:中医医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40学时总学分数:2.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了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
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病、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肠疾病、泌尿男性生殖疾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及外科其他疾病。
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2.课程性质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拼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恶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构建中医外科临床思维与技能,能够举一反三,在面对更多外科疾病时,有能力去思辨,进而制定出诊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40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是中医专业必修课程。
4.课程作用《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周记·天官》独立分科4科疾医,疡医,食医,兽医2、《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3、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是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
死骨剔除术,堪称外科鼻祖4、葛洪《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提出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5、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破脓时切口应选在下方6、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脱位的方法与西医学手法复位相似,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7、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及主要思想: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A.辩证治疗,内外并治,消托补相结合B.善用外科手术治疗和腐蚀药C.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A、创立阴阳为主的辩证体系B、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错误)C、创立阳和汤治疗阴证疾病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为代表A、以鉴别诊断为主的治疗法则B、将温病学的理论运用于外科的治疗C、以部位划分病因:在上部(头面颈项上肢)风温风热;在中部(胸腹腰背)气郁火郁;在下部(臀部下肢)湿火湿热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一、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穴位: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shan3脏腑:肠痈,肝痈,肺痈4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5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6颜色:白驳风,丹毒7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8症状:臭田螺(香港脚),红丝疔9范围大小:小到大:疖痈发10病程长短:千日疮11传染性:大头瘟、疫疔二、基本术语1、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5、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总论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着《金创瘈疭方》(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着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基本术语: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中医外科学学习指南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外科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外科学的专业思想。
2.了解中医外科在世界医学领域中有过领先地位的成就和近年的发展,引导学生为创建中医外科的新成就去探索。
3.了解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疾病命名原则。
4.掌握外科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1.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
2.讲解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
重点介绍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三大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
3.强调近年来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和新成就。
4.介绍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和特点。
5.举例说明中医外科疾病以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进行命名的原则。
6.讲解外科基本术语。
第一章中医外科常用技术【目的要求】1.掌握药物疗法的适应症,用法及注意事项。
2.熟悉中医外科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3.了解外科其他外治方法。
【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外治药物疗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阐明中医外治法的机理。
2.介绍临床常用的手术疗法。
3.讲解其他外治方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外疡外疡有阴证、阳证的区别,对外疡的辨证施治是中医外科的特色。
通过学习要熟悉外疡的病因病机,掌握外疡的辨证论治规律和预防措施以及内治、外治常用方药。
概论【目的要求】1.结合总论内容,掌握阳证外疡、阴证外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
2.熟悉外疡的特殊形态和肿痛痒脓的辨识方法。
【教学内容】1.介绍外疡的概念。
2.外疡的成因。
强调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等导致机体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经络阻塞,热胜肉腐,肉腐为脓”。
3.按外疡的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荡期)分述其分期及转归。
4.外疡的特殊形态肿和痛痒脓的辨识方法。
重点讲解内治原则及外治方法。
消法中以清热解毒法最常用。
外治分阴证、阳证,按初期、中期(成服期)、后期(溃疡期)不同时期的治疗。
《中医外科学》课程介绍《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中医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人体外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中医专业完整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学中实践技能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中医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外科学》与临床其他各科,尤其与《中医内科学》关系密切。
运用内治与外治并重处理外科疾病是本科的特点。
《中医外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辨证思维方法阐述本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阐明本科各类疾病,如外疡、乳房疾病、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男性前阴病、肛门直肠疾病、其他外科疾病等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本课程范围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技术,为《中医外科学》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外科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绪论、中医外科常用技术,中医外科常见疾病诊断及防治等部分。
一、绪论主要阐述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研究范围、疾病命名。
中医外科学发展分为起源、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研究范围除了疮疡、乳房、瘿、瘤、岩、皮肤、肛肠、男性前阴、周围血管及其他外伤性疾病外,还应包括内痈、急腹症、疝、泌尿生殖和性传播疾病等。
疾病命名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
二、中医外科常用技术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及其他疗法。
药物疗法是根据疾病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病程进展变化所需,把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施用于患处,是药力直达病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手术疗法是应用各种器械进行手法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包括切开法、砭镰法、烙法、换药和包扎等。
其他疗法常用的有引流法、垫棉法等。
三、中医外科常见疾病防治主要阐释医外科常见疾病,如外疡、乳房疾病、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男性前阴病、肛门直肠疾病、其他外科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知识。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
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部位辨证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在表位浅,血脉,筋肉,在里位深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比较短病程比较长全身症状初期长伴有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有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3、辨肿肿的性质痰肿:肿势或软如棉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见于瘰疬,脂瘤气肿:皮紧肉软,按之凹陷,复手即其,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见于气瘿,乳癖。
疼痛原因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4、辨脓确认成脓的方法①接触法②透光法③点压法④穿刺法:为穿刺抽脓的方法⑤B超第五章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1、①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②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治疗法则。
适用于外疡中期,即成脓期,此时热毒已腐肉成脓由于疮口一时溃破,或机体正气虚弱,无力托毒外出,均会导致脓毒留滞。
分为补托和透托两种方法透托:透托法用毒气虽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消肿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补托:用于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出,疮形平塌,根盘散漫不收,难溃难腐的虚证③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溃疡后期,此时毒势已去,精神衰疲,血气虚弱,脓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实,疮口难敛。
2、清热法:是用寒凉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
由于外科创疡多因火毒所生,所以清热法是外科主要的治疗法则,但必须分清热之盛衰,火之虚实,实火宜清热解毒;热在气分者,当清气分之热;邪在营分者,当清血分之热;阴虚火旺者,当养阴清热清热法方剂药物适应症清热解毒法五味消毒饮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蚤休野菊花等热毒之症,症见局部红肿热,伴发热烦躁,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如疔疮,疖,痈等诸疮疡清气分之热法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石膏等局部色红或皮色不变,灼热肿痛的阳症,或皮肤病之皮损焮红灼热,脓包,糜烂并伴壮热烦躁,口干喜冷饮,溲赤便干,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糙,脉洪数者,如颈痈,流注,接触性皮炎,脓包疮等清血分之热法犀角地黄汤,清营汤水牛角,鲜生地,赤勺,丹皮,紫草,大青叶等热邪侵入营血,症见局部焮红灼热的外科疾病,如烂疔,发,大面积烧伤;皮肤病出现红斑,瘀点,灼热,如丹毒,红蝴蝶疮等,可伴有高热,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苔黄,脉数等养阴清热法知柏地黄丸生地,玄参,麦冬,龟板,知母等阴虚火旺的慢性病症,如红蝴蝶疮,有头疽溃疡后,蛇串疮恢复期,或走黄,内陷后阴伤有热者清骨蒸潮热法清骨散地骨皮,青蒿,鳖甲,银柴胡等瘰疬,流痰后期虚热不退的病症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热毒内传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舌红绛,苔焦黑而干,脉洪数或细数,如疔疮走黄、有头疽内陷注意点:应用清热药物切勿太过,必须兼顾胃气,如过用苦寒,势必损伤胃气而致纳呆,呕恶,泛酸,便溏等症状,尤其在疮疡溃后体质虚弱者更宜注意,过投寒凉能影响伤口愈合托法可分为透托法和补托法两类。
其中补托法又可分为益气托毒法和温阳托毒法。
透托方,如透脓散;益气托毒散;温阳托毒方,如神功内托散。
疮疡阳证:金黄膏,玉露膏半阴半阳证:冲和膏阴证:回阳玉龙膏3、切口选择: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域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4、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远端结扎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一种方法。
5、挂线法:采用普通丝线或药制丝线或纸裹药线或橡皮筋线等来挂断瘘管或窦道的治疗方法。
第七章疮疡1、疖:其特点是肿势局限,范围(直径,下同)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病因: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颜面部疔疮的初期表现:在颜面部某处肌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或养或麻,以后逐渐红肿热痛,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6CM左右,但根深坚固,如钉丁之状,严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①手足部疔疮切开:脓成应及早切开排脓,一般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行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行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脓肿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
甲下溃空者应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2、痈: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火毒凝结证证候:局部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皮肤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变成高肿发硬;重者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
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发于中部,加龙胆草,黄芩,山栀;发于下部,加苍术,黄柏,牛膝3、颈痈: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证型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毒汤或银翘散散加减4、有头疽: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颈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有头疽的病程为4周。
切开:酿脓期: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引流不畅者,可用五五丹药线或八二丹药线多枚分别插入疮口,蚀浓引流,或用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松松填于脓腔以祛腐。
若查疮肿有明显的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十字或十十字形切口,务求脓泄畅达,如大块坏死组织一时难脱,可分次祛脓,以不出血为度。
切开时应注意尽量保留皮肤,以减少愈合后疤痕形成5、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由丹毒链球菌感染。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命名:生于躯干部者,称为内发丹毒,生于下肢者,称流火;生于头面的,称抱头火丹;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的,称赤游丹。
6、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发病特定:局部红肿,但中间明显隆起而色深,四周肿势较轻而色较浅,边界不清,胀痛呈持续性,化脓时跳痛,大多发生坏死,化脓溃烂,一般不会反复发作辨证论治:①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芒硝;咽痛者,加生地,玄参②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7、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又名癀走。
病因为: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功脏腑。
内陷:是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
病因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干陷,病因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干陷: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病因为阴液不足,火毒炽盛。
;发生于2~3候溃脓期的称干陷,病因为气血两亏,正不胜邪。
;发生于4期收口期的称虚陷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
9、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结核多枚,累累如串珠状,故名瘰疬,又名疬子颈,老鼠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