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完整讲义——直线4.直线中的距离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380.08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数学解析几何第一部分:直线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倾斜角a(1) 定义:直线I 向上的方向与X 轴正向所成的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⑵范围:01802•斜率:直线倾斜角a 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k tan(1) •倾斜角为90的直线没有斜率。
(2) •每一条直线都有唯一的倾斜角, 但并不是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其斜率不存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直线的有关问题时,应考虑到 这两种情况,否则会产生漏解。
(3)设经过A(x 1,yj 和B(X 2,y 2)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k ,.丄y y 2cc 。
则当x 1 x 2时,ktan — —;当x 1 x 2时, _____90;斜率不存在;二、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已知直线上一点 P (x o ,y o )及直线的斜率k (倾斜角a)求直线的方程用点斜式: y_y o =k(x_x 0)注意: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表示,此时方程为x x 0 ;2•斜截式:若已知直线在 y 轴上的截距(直线与 y 轴焦点的纵坐标)为 b ,斜率为k ,则直 线方程:y kx b ;特别地,斜率存在且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方程为:y kx注意:正确理解“截距”这一概念,它具有 方向性,有正负之分,与“距离”有区别 。
3•两点式:若已知直线经过 (x^yj 和(X 2, y 2)两点,且(X 1 X 2, y 1 y 2则直线的万程:y y x % ;;讨2 % X 2 X 1注意:①不能表示与 x 轴和y 轴垂直的直线; ②当两点式方程写成如下形式 (x 2 xj(y yj (y 2 yj(x xj 0时,方程可以适应在于任何一条直线。
4截距式:若已知直线在 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 a , b ( a 0,b 0 )则直线方程:(直线垂直于x 轴时,斜率的存在与不存在注意:1) •______2) •横截距与纵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可设为x+y=a;横截距与纵截距互为相反数的直线方程可设为x-y=a5 —般式:任何一条直线方程均可写成一般式: 反之,任何一个二兀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高中数学两直线距离公式高中数学中,两直线距离公式是一项重要的数学知识,它在几何图形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两直线距离公式的定义、推导过程以及应用。
一、两直线距离公式的定义两直线距离公式是用来计算两条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的一种公式。
对于直线上的两个点A和B,它们与直线上的一点P的距离的和等于AB两点之间的距离。
即AP + PB = AB。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推导出两直线距离公式。
二、两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假设有直线L1和L2,分别表示为Ax+By+C1=0和Dx+Ey+C2=0。
为了求解这两条直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我们可以先找到这两条直线上的两个点P1和P2,使得P1在L1上,P2在L2上,并且P1P2垂直于L1和L2。
我们可以求出直线L1的斜率k1和直线L2的斜率k2。
两条直线垂直时,它们的斜率的乘积为-1,即k1 * k2 = -1。
根据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可以得到k1 = -A/B,k2 = -D/E。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Ax+By+C1=0和Dx+Ey+C2=0,来找到直线L1和L2的交点P(x0, y0)。
将x0和y0代入直线方程,可以得到P1和P2的坐标。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向量的内积公式来计算P1P2的长度。
向量P1P2的坐标为(P2x - P1x, P2y - P1y),向量的长度可以通过开方运算得到。
三、两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两直线距离公式在几何图形的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 直线与直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两条直线的斜率和交点,可以求出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
这在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非常有用,如寻找两条直线之间的最短路径等。
2. 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当已知平面上的一点和法向量时,可以通过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来解决相关问题。
这种求解方法在计算机图形学中常用于三维模型的碰撞检测、阴影计算等方面。
3. 直线与曲线之间的距离:对于曲线上的一点和曲线的切线方程,可以通过计算点到切线的距离来求解曲线上的最短距离。
高中数学直线知识总结归纳直线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图形之一,它在高中数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直线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线的相关概念、性质和应用。
1. 直线的基本概念直线是由无限多个点组成的,它没有宽度和长度;直线上的任意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2. 直线的表示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可以用解析式表示。
一般地,直线的解析式可以表示为y = kx + 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当k=0时,直线为水平线;当k不存在时,直线为垂直线。
3. 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用来描述其倾斜程度。
斜率的计算公式为k = (y₂-y₁)/(x₂-x₁),其中(x₁, y₁)和(x₂, y₂)为直线上的两个点。
斜率可以用来判断直线的方向、倾斜程度以及与其他直线的关系。
4. 直线的截距直线在坐标系中与坐标轴的交点称为截距。
直线与x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y轴截距,与y轴的交点的横坐标为x轴截距。
通过截距可以确定直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和方向。
5. 直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具有相同的斜率,不会相交。
(2)垂直线的性质:垂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两直线相交成直角。
(3)相交线的性质: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它们的斜率不相等。
6. 直线的方程(1)一般式方程: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为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且A和B不全为零。
(2)截距式方程: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为x/a + y/b = 1,其中a为x轴截距,b为y轴截距。
(3)点斜式方程:已知直线上一点P(x₁, y₁)和直线的斜率k,则可得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y₁ = k(x-x₁)。
(4)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的斜率k和与y轴的截距b,可以得到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为y = kx + b。
7. 直线的应用直线在几何学和实际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包括直线的长度计算、直线的位置判断、直线的平移和旋转、直线的交点计算等等。
总结一下,高中数学中直线的知识点较为基础但也是重要的。
高中数学点到直线的距离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我们在学校中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
而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距离的定义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距离的定义。
在数学中,距离被定义为两个物体之间的长度或空间之间的距离。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使用勾股定理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二、点到直线的距离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从一个点引一条垂线到直线上的距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我们可以使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假设直线的解析式为ax+by+c=0,点的坐标为(x1,y1),那么点到直线的距离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d = |ax1+by1+c| / (a²+b²)的平方根这个公式的证明比较简单,可以用勾股定理来推导。
具体的,我们可以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记为d,直线上点为(x0,y0),垂足为(x,y),则有:d² = (x1-x)² + (y1-y)²因为点(x,y)在直线上,所以有ax+by+c=0。
我们将这个式子改为y=-ax/b-c/b,代入垂足坐标中可得:y = (-a(x1-x)/b -c/b+y1)将y代入d²的式子中,整理得:d² = (a²+b²)x² + 2abxy + (c² + b²x1² -2bcy1x1 + a²y1²)/b²将x表示为y的一次函数,将其平方后配方可得:d² = (a²+b²)[(ax1+by1+c)/ (a²+b²)]² - c²/(a²+b²)再开平方即可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三、实际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1. 工程测量:在工程测量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用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和距离等。
高三数学直线知识点直线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三阶段,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直线的性质和相关定理,以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三数学直线的知识点。
1. 直线的定义和性质直线是由无限多个点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在平面上具有无限延伸性。
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可以确定一条唯一的直线。
直线没有起点和终点,也没有厚度和宽度。
2. 直线的表示方法直线可以通过两点确定,也可以通过一点和方向确定。
如果已知直线上两点A(x₁, y₁)和B(x₂, y₂),可以通过计算斜率来判断直线的特性。
斜率的计算公式为:k=(y₂-y₁)/(x₂-x₁)。
3. 直线的方程直线的方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一般式、截距式、点斜式和斜截式等。
其中,一般式的表示形式是Ax+By+C=0,A、B、C为常数,A和B不同时为0。
截距式的表示形式是x/a+y/b=1,a和b分别表示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
4. 直线的倾斜和平行关系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
当斜率为正值时,直线上的点从左下方斜向右上方增加;当斜率为负值时,直线上的点从左上方斜向右下方减少。
斜率为0时,直线水平;斜率不存在时,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且不相交,则它们是平行的。
平行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斜率相同,截距不同。
5. 直线的垂直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的乘积为-1,则它们互相垂直。
垂直直线的斜率为互为相反数。
6. 直线的交点和距离两条直线的交点可以通过求解它们的方程组的解来确定。
设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L₁: a₁x+b₁y+c₁=0和L₂: a₂x+b₂y+c₂=0,若它们的交点为P(x₀, y₀),则P满足方程组:a₁x₀+b₁y₀+c₁=0和a₂x₀+b₂y₀+c₂=0。
直线上两点的距离可以通过距离公式来计算。
设直线上的两点为A(x₁, y₁)和B(x₂, y₂),则点A到点B的距离为√((x₂-x₁)²+(y₂-y₁)²)。
直线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嘿,咱今天来聊聊直线到直线距离的公式。
先说说为啥要搞明白这个。
你想啊,在数学的世界里,直线就像一条条道路,有时候我们得知道这两条路隔得多远,这距离可不能靠估摸,得有个准数,这就有了直线到直线距离的公式。
就像上次我去一个大公园散步,那公园的小路纵横交错。
我发现有两条平行的小路,看起来好像离得不远不近的。
我当时就琢磨,要是能算出它们之间的准确距离,是不是挺有意思?这就跟咱要研究的直线到直线距离的公式有关系啦。
那这公式到底是啥呢?假设我们有两条直线,分别是:直线$L_1: Ax + By + C_1 = 0$和直线$L_2: Ax + By + C_2 = 0$ ,那它们之间的距离$d$ 就可以用公式$d = \frac{|C_1 - C_2|}{\sqrt{A^2 + B^2}}$来算。
可别被这公式吓住喽!咱们来一步步拆解看看。
先说这分子$|C_1 - C_2|$,其实就是两条直线在等式右边常数的差值的绝对值。
比如说,一条直线是$2x + 3y + 4 = 0$,另一条是$2x + 3y + 7 = 0$,那这里的$C_1 = 4$,$C_2 = 7$,差值的绝对值就是$|4 - 7| = 3$。
再看分母$\sqrt{A^2 + B^2}$,这就是个类似勾股定理的东西。
还是拿刚才的例子,$A = 2$,$B = 3$,那分母就是$\sqrt{2^2 + 3^2} =\sqrt{13}$ 。
把分子分母一结合,距离就算出来啦。
那这个公式在实际解题中咋用呢?比如说有这样一道题:直线$L_1: 3x - 4y + 5 = 0$,直线$L_2: 3x - 4y - 1 = 0$,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咱们先把$A = 3$,$B = -4$,$C_1 = 5$,$C_2 = -1$ 带进去。
分子就是$|5 - (-1)| = 6$,分母是$\sqrt{3^2 + (-4)^2} = 5$,所以距离$d =\frac{6}{5} = 1.2$ 。
直线的⽅程与性质一、基础知识:(一)直线的要素与方程:1、倾斜角:若直线l 与x 轴相交,则以x 轴正方向为始边,绕交点逆时针旋转直至与l 重合所成的角称为直线l 的倾斜角,通常用,,,a b g L 表示(1)若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则倾斜角为0(2)倾斜角的取值范围[)0,a p Î2、斜率:设直线的倾斜角为a ,则a 的正切值称为直线的斜率,记为tan k a =(1)当2pa =时,斜率不存在;所以竖直线是不存在斜率的(2)所有的直线均有倾斜角,但是不是所有的直线均有斜率(3)斜率与倾斜角都是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但就其应用范围,斜率适用的范围更广(与直线方程相联系)(4)k 越大,直线越陡峭(5)斜率k 的求法:已知直线上任意两点()()1122,,,A x y B x y ,则2121y y k x x -=-,即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与所取的点无关。
3、截距:若直线l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0,0,a b ,则称,a b 分别为直线l 的横截距,纵截距(1)截距:可视为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简记形式,其取值可正,可负,可0(不要顾名思义误认为与“距离”相关)(2)横纵截距均为0的直线为过原点的非水平非竖直直线4、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首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确定一条直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已知直线上一点与直线的方向(即斜率),另一种是已知两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直线方程的形式与这两种方法有关(1)一点一方向:① 点斜式:已知直线l 的斜率k ,直线上一点()00,P x y ,则直线l 的方程为:()00y y k x x -=-证明:设直线l 上任意一点(),Q x y ,根据斜率计算公式可得:0y y k x x -=-,所以直线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00y y k x x -=-,即为直线方程② 斜截式:已知直线l 的斜率k ,纵截距b ,则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b=+证明:由纵截距为b 可得直线与y 轴交点为()0,b ,从而利用点斜式得:()0y b k x -=-化简可得:y kx b =+(2)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③ 两点式:已知直线l 上的两点()()1122,,,A x y B x y ,则直线l 的方程为:221212y y x x y y x x --=--④截距式:若直线l 的横纵截距分别为(),0a b ab ¹,则直线l 的方程为:1x y a b+=证明:从已知截距可得:直线上两点()(),0,0,a b ,所以00b bk a a-==--():01b x yl y b x bx ay ab a a b\-=--Þ+=Þ+=⑤一般式:由前几类直线方程可知:直线方程通常由,x y 的一次项与常数项构成,所以可将直线的通式写为:0Ax By C ++=(,A B 不同时为0),此形式称为直线的一般式一般式方程的作用:可作为直线方程的最终结果可用于判定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与平行线间距离公式需要用直线的一般式5、五种直线形式所不能表示的直线:(1)点斜式,斜截式:与斜率相关,所以无法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即竖直线)(2)截距式:①截距不全的直线:水平线,竖直线②截距为0的直线:过原点的直线6、求曲线(或直线)方程的方法:在已知曲线类型的前提下,求曲线(或直线)方程的思路通常有两种:(1)直接法:寻找决定曲线方程的要素,然后直接写出方程,例如在直线中,若用直接法则需找到两个点,或者一点一斜率(2)间接法:若题目条件与所求要素联系不紧密,则考虑先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出曲线方程,然后再利用条件解出参数的值(通常条件的个数与所求参数的个数一致)(二)直线位置关系:1、在解析几何中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平行,相交(包含垂直),重合如果题目中提到“两条直线”,则不存在重合的情况,如果只是12,l l ,则要考虑重合的情况。
两点间距离公式 【例1】 求函数22()4131026f x x x x x =-+-+【例2】 求函数2211()y x x x x x =++-+∈R 的值域.【例3】 在直线:310l x y --=上求两点P 、Q ,使得P 到(4,1)A 和(0,4)B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Q 到(4,1)A 和(3,4)C 的距离之和最小.【例4】 在x 轴和y 轴上各求一点,使这点到点(3,2)A -和点(5,2)B -的距离相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例5】 点(1,2)P -到直线86150x y -+=的距离为( )A .2B .12 C .1 D .72【例6】 点P (2,3)-到直线:1l x =的距离为【例7】 已知点()P a b ,是第二象限内的点,则它到直线0x y -=的距离是( )A 22a b +B .b a -C 2)a b -D 2)b a -【例8】 圆22:2440C x y x y +--+=的圆心到直线:3440l x y ++=的距离d =_____;【例9】 直线6y x =+上到(1,2)A -距离最短的点是典例分析【例10】 已知直线:250l x y --=,且(,)P a b 在直线l的最小值.最小直线中的距离问题【例11】 已知点(3,8)A -和(2,2)B ,求x 轴上与点A 、B 距离之和最短的点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距离和的最小值.【例12】 直线l 过点(8,4)P ,与x 轴正半轴交于A ,与y 轴正半轴交于B ,O 为坐标原点.当OA OB +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例13】 已知点()1,1A -,点()3,5B ,点P 是直线y x =上动点,当||||PA PB +的值最小时,点P 的坐标是.【例14】 设不等式组1230x x y y x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1Ω,平面区域2Ω与1Ω关于直线于( )【例15】 已知点()3,5A 及直线:220l x y -+=,B 为y 轴上的动点,C 为l 上的动点,在ABC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学而思高中完整讲义:直线.板块三.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版两点间距离公式 【例1】 求函数22()4131026f x x x x x =-+-+【例2】 求函数2211()y x x x x x =++-+∈R 的值域.【例3】 在直线:310l x y --=上求两点P 、Q ,使得P 到(4,1)A 和(0,4)B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Q 到(4,1)A 和(3,4)C 的距离之和最小.【例4】 在x 轴和y 轴上各求一点,使这点到点(3,2)A -和点(5,2)B -的距离相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例5】 点(1,2)P -到直线86150x y -+=的距离为( )A .2B .12C .1D .72【例6】 点P (2,3)-到直线:1l x =的距离为【例7】 已知点()P a b ,是第二象限内的点,则它到直线0x y -=的距离是( )A 22a b +B .b a -C 2)a b -D 2)b a -【例8】 圆22:2440C x y x y +--+=的圆心到直线:3440l x y ++=的距离d =_____;【例9】 直线6y x =+上到(1,2)A -距离最短的点是【例10】 已知直线:250l x y --=,且(,)P a b 在直线l 22(1)(21)a b -++的最小值.最小直线中的距离问题【例11】 已知点(3,8)A -和(2,2)B ,求x 轴上与点A 、B 距离之和最短的点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距离和的最小值. 典例分析【例12】 直线l 过点(8,4)P ,与x 轴正半轴交于A ,与y 轴正半轴交于B ,O 为坐标原点.当OA OB +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例13】 已知点()1,1A -,点()3,5B ,点P 是直线y x =上动点,当||||PA PB +的值最小【例14】 设不等式组1230x x y y x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1Ω,平面区域2Ω与1Ω关于直线【例15】 已知点()3,5A 及直线:220l x y -+=,B 为y 轴上的动点,C 为l 上的动点,在。
高中数学讲义 1
思维的发掘 能力的飞跃
两点间距离公式 【例1】
求函数()f x
【例2】
求函数)y x ∈R 的值域.
【例3】 在直线:310l x y --=上求两点P 、Q ,使得P 到(4,1)A 和(0,4)B 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最大;
Q 到(4,1)A 和(3,4)C 的距离之和最小.
【例4】 在x 轴和y 轴上各求一点,使这点到点(3,2)A -和点(5,2)B -的距离相等.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例5】 点(1,2)P -到直线86150x y -+=的距离为( )
A .2
B .
12 C .1 D .72
【例6】 点P (2,3)-到直线:1l x =的距离为
【例7】 已知点()P a b ,
是第二象限内的点,则它到直线0x y -=的距离是( ) A
B .b a - C
)a b - D
)b a - 【例8】 圆22:2440C x y x y +--+=的圆心到直线:3440l x y ++=的距离d =_____;
【例9】 直线6y x =+上到(1,2)A -距离最短的点是
【例10】 已知直线:250l x y --=,且(,)P a b 在直线l
典例分析
板块四.直线中的距离问题
高中数学讲义 2 思维的发掘 能力的飞跃
最小直线中的距离问题
【例11】 已知点(3,8)A -和(2,2)B ,求x 轴上与点A 、B 距离之和最短的点的坐标,以及对应的距
离和的最小值.
【例12】 直线l 过点(8,4)P ,与x 轴正半轴交于A ,与y 轴正半轴交于B ,O 为坐标原点.当
OA OB +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例13】 已知点()1,1A -,点()3,5B ,点P 是直线y x =上动点,当||||PA PB +的值最小时,点P
【例14】 设不等式组1230x x y y x ⎧⎪-+⎨⎪⎩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1Ω,平面区域2Ω与1Ω关于直线
【例15】 已知点()3,5A 及直线:220l x y -+
=,B 为y 轴上的动点,C 为l 上的动点,在ABC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