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ABC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青山不老》教案(通用13篇)2022-12-15《青山不老》教案(通用13篇)《青山不老》教案篇1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 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描绘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
2. 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青山不老》。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卡片。
4.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字典,学习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针对课文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2)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口头作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青山绿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青山不老》一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老人与海”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3)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主题,体会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老人与海”造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卡片。
4. 课堂练习题。
5. 学生分组名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感。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
4.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生字卡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用“老人与海”造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山不老”的含义及寓意。
七、课后作业1. 家庭阅读:让学生选取一篇关于老人与自然的文章,进行家庭阅读,体会文章的主题。
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四篇青山不老名师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梁衡的“新闻四部曲”之一《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因此把学生学习重点放在阅读策略上,围绕略读导读关键问题“课文为什么要以青山不老为题”展开,在读找、讲、思、议的过程中,通过关键句,解读“青山不老”的两层意思。
(二)教学目标1、能借助鱼骨图,讲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句,评析语句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用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提升阅读力。
3、能体悟老人的"高大形象和高尚情怀。
(三)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20XX年为了庆祝祖国60华诞,全国举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而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晋西北的山野老人,一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却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推荐人是著名的新闻记者---梁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衡写的人物报道:青山不老。
来,我们一起读课题。
第二板块: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1、首先我们得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青山不老》这篇略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并画出来。
3、交流。
第三板块: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1、作者是怎么一步步得出这个观点的呢?请你边读边找关键句,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一大题。
2、校对作业本题目。
我们发现这张鱼骨图的上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克服的困难,下面一排讲的是老人15年来——创造的奇迹,他所创造的奇迹其实就是——这片青山。
3、现在你能借助这个鱼骨图简要地说说文章写了关于老汉的什么事?作者在讲好这个故事的时候,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了解青山不老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
(3)学会通过观察、描述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3)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插图、生字词图片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课文文本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青山不老”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 理解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青山不老的感悟。
五、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青山不老”的作文。
3. 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优秀8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方案篇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风雨同舟、肆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一、导入:同学们,学习了第十五课,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了人类应该热爱和珍惜土地。
今天我们学习16*《青山不老》,你又将获得哪些启示呢?二、检查预习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是吗?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字、词、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1、土炕肆虐盘踞淤泥2、治理参天的杨柳归宿3、风吹沙起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如臂如股绿风荡漾第一组强调:炕与坑的区别;虐字的写法:踞的读音。
第二组注意:参和宿的读音并掌握其他的读音;区分治和制。
第三组要求: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掌握和他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和类似结构的词语。
(2)句的检查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第一句话掌握修辞手法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第二句话要求读准,特别注意断句,并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三、新授:1、过渡:字词句同学掌握的很扎实,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a、把握文章主要内容b、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把课文多读几遍,有人说读书就是煮书,煮书就是把课文读熟,熟烂于心,熟的像老师这样可以不看教材。
注意一边读一边结合阅读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好,在老师刚才的这段话中,提出了几个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启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由读书过渡:读书有时要把薄文读厚,有时要把长文读短,概括主要内容,就要把长文读短,这是一种概括能力。
来,谁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概括主要内容过渡:是啊,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
统编版教材《青山不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深情,通过对老人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环境描写,展现了老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青山不老》这篇课文从正面事例展现了人类对环境积极的保护作用,与单元主题紧密相连,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
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能够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然而,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老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深远意义,可能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在理解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和表达手法上,也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掌握文中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老人品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文中通过对比、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艰辛过程。
例如,文中提到“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人的伟大成就。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正确认读“虐、踞、淤”等8个生字,会写“炕、亩、营”等14个生字,理解“肆虐、盘踞、风雨同舟”等词语的含义。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的语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圈点批注等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描写环境和人物事迹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感受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艰辛过程,体会老人的精神品质。
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学习作者描写环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的深刻含义,领悟老人精神的不朽。
引导学生将环保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晋西北环境资料、生字卡片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 5分钟)1. 展示一幅美丽青山的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青山绿水,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画面的美好。
2. 然后展示一张晋西北风沙肆虐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引出课题《青山不老》,询问学生对课题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12分钟)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虐”“踞”等字的读音。
2. 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如“虐”(下面是“虍”,注意笔顺)、“奠”(上面是“酋”,不要写错)等。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解释,如“肆虐”(可结合狂风的画面理解)、“盘踞”(可想象怪兽占据地盘的情景)。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青山写了哪些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可提示学生从老人与青山的关系、老人在青山上的作为等方面进行概括,如:老人在环境恶劣的晋西北,通过多年努力创造了绿洲,他的精神与青山共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模板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
导语: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我们深深地领悟到: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
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
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梁衡去认识一位用自己的生命守护青山的山野老农。
1983年,梁衡采访这位老人后写下了这篇《青山不老》,当时老人已经81岁高龄了。
2、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质疑讨论。
质疑:青山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说它“不老”?(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交流学习方法。
过渡:本文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略读课文了,那么学习略读课文一般从哪里入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生交流:阅读课文导语;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预设:这里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既是对学习方法的一次整理,也是提示大家在这节课中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自学、自悟。
2、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2)带着问题去读: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可以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还可以在课文的留白处做旁批。
3、检测预习情况,抽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3篇【教学目标】【根底学问积存】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方法与力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拓展与延长】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绿化状况和相关的感人束缚。
【重、难点突破】一是从这位一般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爱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顽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熟悉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黄土高原的状况吗?向学生展现图片并进展相关叙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
自然环境中,一位老人却制造了一个世人不敢想象的奇迹。
板书:青山不老二、学习课文,看阅读提示中的三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索、沟通。
教学提示:可依据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由于问题比拟简洁,学生可实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参考:如,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老农制造了怎样的奇迹”,通过读课文、质疑问难、朗读想象等途径,使学生熟悉到老农通过15年的艰难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在学生对老人制造的奇迹产生敬慕的状况下,转入对奇迹背后故事的探究:“老人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制造奇迹的?”这个问题可以从这座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这个院子所处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熟悉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别恶劣,老农才坚决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难,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旧不懈地努力进展改造,造福大家。
通过教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赞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鄙视,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三、思索沟通“这位一般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教学提示:课文最终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青山不老》ABC案教学设计A案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把它们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 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再说说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把这句话多读几遍,联系课文内容边读边想,并背诵下来。
再读全文,积累句段读课文,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
B案课前准备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初探课文,认识老人1、猜字激趣。
课件出示“老”字。
这个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谁来说说看。
《说文解字》中也是这样解释的:“七十曰老,言须发变白”,告诉了我们“老”的本义。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揭题读题。
2、自学课文。
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语。
(2)选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预设交流点:(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离世)(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过世)(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板书:81岁)(4)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再也出不来了)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创造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1)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课件展示林海,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2、集体交流。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2)交流练笔内容。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积累拓展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2、阅读相关文章。
C案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②“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评: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与阅读课外资料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阅读,勾画。
②同桌交流。
③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评:本文语言生动优美,学生在勾画、诵读、欣赏中,感受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积累了好词佳句,又在读后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认识。
]板书设计:青山不老大环境──险恶创造奇迹小环境──艰苦[总评:设计者用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带动全文的学习,将课堂主动权合理地交还给学生,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敢于放手”的特点。
与此同时,教师的点拨又引领着学生对课文内容层层深入,使学生从对“奇迹”产生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