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向士璧传》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宋史黄伯思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
祖履,资政殿大学士。
父应求,饶州司录。
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
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
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
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
以履任为假承务郎。
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
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
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
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
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
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
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
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
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
未几,迁秘书郎。
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
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
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
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
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
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
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选自《宋史》二百零二卷)译文:黄伯思,字长睿,他的祖先从光州固始搬到福建,成为邵武人。
祖父名叫履,担任资政殿大学士。
父名叫应求,担任饶州司录。
伯思体弱,好象衣服都穿不住,但是风韵洒脱,飘飘然象有凌云壮志。
自小机敏,不喜欢玩耍,每天读书千余句。
每次听祖父讲经史,回来后与别的孩子说话,没有遗漏失误之处。
曾梦见孔雀聚集在院子里,醒来为这事写了一首赋,词采很华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向拱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向拱字星民,怀州河内人。
少倜傥负气。
弱冠,闻汉祖在晋阳招致天下士,将往依之。
中途遇盗,见拱状貌雄伟,意为富家子,随之,将劫其财。
拱觉,行至石会关,杀所乘驴市酒会里中豪杰,告其故,咸出丁壮护拱至太原。
以策干汉祖,汉祖不纳,客于周祖门下。
周祖即位,授宫苑使。
并人领马步十五都来侵拱与巡检陈思让逆战于虎亭南杀三百余人擒百人获其帅王璠曹海金又败其军于壶关师还会征慕容彦超命为都监即日遣行,贼平,命为陕州巡检。
显德二年,世宗亲征淮南,以拱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
时扬州初平,南唐令境上出师,谋收复。
时周师久驻淮阳,都将赵晁、白廷遇等骄恣横暴,不相禀从,惟务贪滥,至有劫人妻女者。
及拱至,戮其不奉法者数辈,军中肃然。
时周师围寿春经年未下,江、淮草寇充斥,吴援兵栅于紫金山,与城中烽火相应。
而舒、蕲、和、泰复为吴人所据。
拱上言欲且徙扬州之师并力攻寿春,俟其城下,然后改图进取。
世宗从之。
拱乃封库,付扬州主者;复遣本府牙将分部按巡城中。
秋毫不犯,军民感悦。
及师行,吴人有负糗粮以送者。
宋初,太祖征李筠,拱迎谒至汜水,言于上曰:“筠逆节久著,兵力日盛,陛下宜急济大河,逾太行,乘其未集而诛之,缓则势张,难为力矣。
”帝从其言,卷甲倍道趋之。
筠果率兵南向,闻车驾至,惶骇走泽州城守,遂见擒。
拱尹河南十余年,专治园林第舍,好声妓,纵酒为乐,府政废弛,群盗昼劫。
太祖闻之怒,移镇安州,命左武卫上将军焦继勋代之。
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五。
赠中书令。
(选自《宋史·向拱传》,有删改)译文:向拱字星民,怀州河内人。
年轻时性情洒脱而不肯屈居人下。
二十岁时,听说汉祖在晋阳招揽天下有才之人,将要前去依附他。
半路上遇到强盗,盗贼见拱相貌身材魁梧,料想一定是富家子弟,就跟随着他,想要抢劫他的财物。
向拱发觉后,走到石会关,杀掉所骑的驴子买酒会聚当地的豪杰,告诉他们缘由,这些人都派出壮年男子一直把向拱护送到太原。
《宋史·向拱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向拱字星民,怀州河内人。
少倜傥负气。
弱冠,闻汉祖在晋阳招致天下士,将往依之。
中途遇盗,见拱状貌雄伟,意为富家子,随之,将劫其财。
拱觉,行至石会关,杀所乘驴市酒会里中豪杰,告其故,咸出丁壮护拱至太原。
以策干汉祖,汉祖不纳,客于周祖门下。
周祖即位,授宫苑使。
并人领马步十五都来侵拱与巡检陈思让逆战于虎亭南杀三百余人擒百人获其帅王璠曹海金又败其军于壶关师还会征慕容彦超命为都监即日遣行,贼平,命为陕州巡检。
显德二年,世宗亲征淮南,以拱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
时扬州初平,南唐令境上出师,谋收复。
时周师久驻淮阳,都将赵晁、白廷遇等骄恣横暴,不相禀从,惟务贪滥,至有劫人妻女者。
及拱至,戮其不奉法者数辈,军中肃然。
时周师围寿春经年未下,江、淮草寇充斥,吴援兵栅于紫金山,与城中烽火相应。
而舒、蕲、和、泰复为吴人所据。
拱上言欲且徙扬州之师并力攻寿春,俟其城下,然后改图进取。
世宗从之。
拱乃封库,付扬州主者;复遣本府牙将分部按巡城中。
秋毫不犯,军民感悦。
及师行,吴人有负糗粮以送者。
宋初,太祖征李筠,拱迎谒至汜水,言于上曰:“筠逆节久著,兵力日盛,陛下宜急济大河,逾太行,乘其未集而诛之,缓则势张,难为力矣。
”帝从其言,卷甲倍道趋之。
筠果率兵南向,闻车驾至,惶骇走泽州城守,遂见擒。
拱尹河南十余年,专治园林第舍,好声妓,纵酒为乐,府政废弛,群盗昼劫。
太祖闻之怒,移镇安州,命左武卫上将军焦继勋代之。
雍熙三年,卒,年七十五。
赠中书令。
(选自《宋史·向拱传》,有删改)译文:向拱字星民,怀州河内人。
年轻时性情洒脱而不肯屈居人下。
二十岁时,听说汉祖在晋阳招揽天下有才之人,将要前去依附他。
半路上遇到强盗,盗贼见拱相貌身材魁梧,料想一定是富家子弟,就跟随着他,想要抢劫他的财物。
向拱发觉后,走到石会关,杀掉所骑的驴子买酒会聚当地的豪杰,告诉他们缘由,这些人都派出壮年男子一直把向拱护送到太原。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九)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九) 宋史【原】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
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
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
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
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
轼始至颖,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
轼言于朝,从之。
【译】元佑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
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
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
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出朝任颍州知州。
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研究事情的本末,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使之流入惠民河,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
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颖河并流,并且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
苏轼刚到颍州,派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
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
【原】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
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
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禽此,当力言于朝,乞行优赏;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
”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
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获之。
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
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从。
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已许直方,又不报。
【译】州中有多年的盗匪尹遇等人,多次劫掠杀人,又杀死捕盗官兵。
朝廷因指名缉捕不到,被害的人家又怕他们害人,隐瞒了不敢说。
苏轼召来汝阴尉李直方说:“你能捉到这个人,应当尽力对朝廷说,请求从优行赏;捉不到,也以不称职奏请免去你。
《宋史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宋史(节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石熙载,字凝绩,河南洛阳人。
周显德中,进士登第。
疏俊有量,居家严谨,有礼法。
宋初,太宗以殿前都虞候领泰宁军节制,辟为掌书记。
及尹京邑,表为开封府推官。
授右拾遗,迁左补阙。
丁艰,将起复,以谗出为忠武、崇义二军掌书记。
太宗即位,复以左补阙召,同知贡举。
时梅山洞蛮屡为寇,以熙载知潭州。
召还,擢为兵部员外郎,领枢密直学士。
未几,签书枢密院事,诏赐官第一区。
太平兴国四年,亲征河东,以给事中充枢密副使从行,还,迁刑部侍郎。
五年,拜户部尚书、枢密使,以病足在告,寝疾久之未愈。
八年,上表求解职,诏加慰抚,授尚书右仆射。
九年,卒,年五十七。
赠侍中,谥元懿。
上为悲叹累日,且谓其事君之心,纯正无他,适当委用,而奄忽至此,深为可惜。
国朝大臣谢事而卒,车驾临视者,唯熙载焉。
熙载性忠实,遇事尽言,是非好恶,无所顾避。
人有善,即推荐之,时论称其长者。
初,微时,为养负米。
尝行嵩阳道中,遇一叟,熟视熙载日:“真人将兴,子当居辅弼之位。
”言讫不见。
及居太宗幕下,颇尽诚节。
典枢务日,上眷注甚笃,方将倚以为相,俄遘疾不起。
熙载事继母牛氏以孝闻。
弟熙导,牛氏前夫子,随母归石氏。
以熙载故,奏补殿直。
从弟熙古、幼弟熙政,皆登进士第,熙载抚之如一。
熙载卒时,子中孚、中立皆幼,熙政患熙导以异姓居己上,乃诈传上旨.令己籍熙导家财,由是交讼。
有司归罪熙导,上召问中孚、中立,令有司再鞫得实。
熙导还本姓,熙政坐除名。
上素知熙栽以母故育熙导甚厚,虽令还宗,而不夺其官,复以财产量给之。
子中立,性疏旷,好谐谑,人不以为怒。
以父荫初补西头供奉官,后五年,改光禄寺丞。
家财悉推与诸父,无所爱。
擢直集贤院,与李宗谔、杨亿、刘筠、陈越相厚善。
校雠秘书,凡更中立者.人皆传之。
中立喜宾客,客至必与饮酒,醉乃得去。
初,家产岁入百万钱,末年费几尽。
帝闻其病,赐白金三百两。
既死,其家至不能办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宋史王安礼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王安礼,字和甫,安石之弟也。
早登科,从河东唐介辟。
(吕公弼)荐安礼于朝,神宗召对,欲骤用之。
安石当国,辞,以为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
他日得见,命之坐,有司言八品官无赐坐者,特命之。
迁直集贤院,出知润州、湖州州,召为开封府判官。
尝偕府尹奏事,既退,独留访以天下事,帝甚乡纳。
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
苏轼下御史狱,势危甚,无敢教者。
安礼从容言:“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语罪人。
轼以才自奋,谓爵位可立取,顾录录如此,其心不能无触望。
今一旦致于理,恐后世谓陛下不能容才。
”帝曰:“朕不深谴也行为卿贳之卿第去勿漏言轼方贾怨于众恐言者缘以害卿也。
”李定、张璪皆擿使勿救,安礼不答,轼以故得轻比。
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至立断。
前滞讼不得其情,及且按而未论者几万人,安礼剖决,未三月,三狱院及畿、赤十九邑,囚系皆空。
书揭于府前,辽使过而见之,叹息夸异。
帝闻之,喜曰:“昔秦内史廖从容俎豆,以夺由余之谋,今安礼能勤吏事,骇动殊邻,于古无愧矣。
”特升一阶。
帝数失皇子,太史言民墓多迫京城,故不利国嗣,诏悉改卜,无虏数十万计,众汹惧。
安礼谏曰“文王ト世三十,其政先于掩骼埋胔,未闻迁人之冢以利其嗣者,”帝恻然而罢。
久之,御史张汝贤论其过,以端明殿学士知江宁府,汝贤亦罢。
元祐中,加资政殿学士,历扬、青、蔡三州。
又为御史言,失学上,移舒州。
绍圣初,还职,知永兴军。
二年,知太原府。
苦风痹,卧帐中决事,下不敢欺。
卒,年六十二,赠右银青光禄大夫。
译文:王安礼字和甫,是王安石的弟弟。
很年轻的时候即中进士,受到河东唐介的征召。
吕公弼向朝廷推荐王安礼,神宗召王安礼应对后,想马上任用他。
这时是王安石执政,他即推辞了,被任为著作郎、崇文院校书。
有一天神宗遇见他,命他坐下,有关官员说八品官没有赐座的,皇上即特别地赐给他座。
迁任直集贤院,出任知润州、湖州,又召回任开封府判官。
曾与开封府尹一起向皇上奏事,奏事完后,皇上单独留下王安礼,拿一些国家大事来询问向他,对他的意见,皇上很赏识,并加以采纳。
宋史李璧传原文及译文原文:李壁字季章。
父焘,典国史。
壁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
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壁对。
召试,为正字。
宁宗即位,徙著作佐郎。
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用师意方锐。
壁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大臣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壁论待敌先发,然后应之。
侂胄意不怿。
壁度力不能回,乃入奏:“自秦桧首倡和议,使父兄百世之仇不复开于臣子之口。
愚以为宜亟贬秦桧,示天下以仇耻必复之志,则君臣上下奋励振作,拯溃民于残虐,湔祖宗之宿愤。
在今日举而措之,无难矣。
”疏奏,秦桧坐追王爵。
议者谓壁言虽公,特以迎合侂胄用兵之私而已。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
丘崈以闻,壁贻崈书,俾遣小使致书金帅求成。
金帅报书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
壁言:“苟利社稷,固难执一。
”侂胄不听,用兵之意益急。
壁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壁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后侂胄被诛,御史叶时论壁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
越四年,复除知遂宁府,未至,而溃兵张福入益昌,戕王人,至遂宁,壁传檄谕之,福等读檄泣下,约解甲降。
会官军至挑贼,贼忿,尽燔其城,顾府治曰,李公旦夕来居,此其勿毁,壁驰书大将张威,使调兵士来战,威夜遣人叩门,言曰:“贼垒坚不可破,将选死士,梯而登,以火攻之。
”壁曰:“审尔,必多杀士卒,盍先断贼汲路与粮道,使不得食,即自成擒矣。
”以长围法授之,威用其谋,贼遂平。
壁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谥文懿。
壁嗜学如饥渴,群经百氏搜抉靡遗,于典章制度尤综练。
为文隽逸,所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尘录》三卷等。
译文:李壁字季章。
父亲李焘,主修国史。
李壁年轻时聪颖过人,每天诵读一万多字,写的文章精当广博。
孝宗曾问李焘:“您的各个儿子中,谁可任用?”李焘回答说李壁可用。
凭借父亲的职位从政做官。
后来考中进士。
被皇帝召试后,李壁担任正字之职。
宁宗即位后,李壁改任著作佐郎。
当时韩侂胄专权,建议收复失地,出兵的想法正急切。
《宋史范质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
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
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
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
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
”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
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
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
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
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
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
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世宗不豫,入受顾命。
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
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
”帝从之。
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
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
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
帝尤嘉奖。
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
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
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
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
身没,家无余赀。
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
”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
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
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
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译文: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
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开始研究《尚书》。
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陶榖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陶穀,字秀实,邠州新平人。
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
十余岁,能属文,起家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
穀性急率,尝与兖帅安审信集会,杯酒相失,为审信所奏。
时方姑息武臣,穀坐责授太常少卿。
尝上言:“顷莅西台,每见台司详断刑狱,少有即时决者。
至于闾阎夫妇小有争讼,淹滞积时,坊市死亡丧葬,必俟台司判状,奴婢病亡,亦须检验。
吏因缘为奸,而邀求不已,经旬不获埋瘗。
望申条约以革其弊。
”从之。
俄拜中书舍人。
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并从其请。
开运三年,赐金紫。
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
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
军士意其诈,持刃陵胁者日数四。
穀颇工历数,谓同辈曰:“西南五星连珠,汉地当有王者出。
契丹主必不得归国。
”及耶律德光死,有孛①光芒指北,穀曰:“自此契丹自相鱼肉,永不乱华矣。
”遂归汉,为给事中。
世宗尝谓宰相曰:“朕观历代君臣治平之道,诚为不易。
又念唐、晋失德之后,乱臣黠将,僣窃者多。
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宜令近臣各为论策,宣导经济之略。
”乃命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
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穀与窦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
世宗自克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
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
世宗留心稼穑,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穀为赞辞以进。
显德六年,加吏部侍郎。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
”太祖甚薄之。
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
”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
选自《宋史•陶榖传》【注】①孛:彗星译文:陶穀字秀实,是邠州新平人。
他本性唐,为了避晋祖的讳而改姓陶。
十多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从家中被征召,担任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之职。
陶穀性子急躁坦率,曾经与兖帅安审信聚集在一起,杯酒间失言,被审信上奏给了皇帝。
《宋史·李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李璧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李璧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李璧字季章,眉之丹稜人。
父焘,典国史。
璧少英悟,日诵万余言,属辞精博,周必大见其文,异之曰:“此谪仙才也。
”孝宗尝问焘:“卿诸子孰可用?”焘以璧对。
以父任入官,后登进士第。
召试,为正字。
时韩侂胄专国,建议恢复,宰相陈自强请以侂胄平章国事,遂召璧草制,同礼部尚书萧达讨论典礼,命侂胄三日一朝,序班丞相上。
璧受命使金,行次扬州,忠义人朱裕挟宋师袭涟水,金人愤甚,璧乞枭裕首境上,诏从其请。
璧至燕,与金人言,披露肝胆,金人之疑顿释。
璧归,侂胄用师意方锐,璧言:“进取之机,当重发而必至,毋轻出而苟沮。
”既而陈景俊使北还,赞举兵甚力,钱象祖以沮兵议忤侂胄得罪贬,璧论襄阳形势深以腹心为忧欲待敌先发然后应之侂胄意不怿于是四川各建宣抚而师出矣。
初,侂胄召叶适直学士院,草出师诏,适不从,乃以属璧,由是进权礼部尚书。
侂胄既丧师,始觉为苏师旦所误,一夕招璧饮,酒酣,及师旦事,璧微擿其过,觇侂胄意向,乃极言:“师旦怙势招权,使明公负谤,非窜谪此人,不足以谢天下。
”师旦坐贬官。
金遣使来,微示欲和意,以用兵首谋指侂胄,侂胄大恚,不复以和为意。
方信孺使北归,言金人欲缚送侂胄,故侂胄忿甚,用兵之意益急。
璧方与共政,或劝其速去,毋与侂胄分祸,璧曰:“嘻,国病矣,我去谁适谋此?”会礼部侍郎史弥远谋诛侂胄,以密旨告璧及钱象祖,象祖欲奏审,璧言事留恐泄,侂胄迄诛,璧兼同知枢密院事。
御史叶时论璧反复诡谲,削三秩,谪居抚州。
后辅臣言诛侂胄事,璧实预闻,乃令自便。
复官提举洞霄宫,久之,复以御史奏削三秩,罢祠。
璧寻引疾奉祠。
嘉定十五年六月卒,进资政殿学士致仕,谥文懿。
(选自《宋史·李璧传》)译文:李璧,字季章,眉州丹稜人。
他父亲李焘,为典国史。
李璧少年时就很颖悟杰出,每天背诵一万多字,文辞精当广博,周必大看见他的文章,惊奇地说:“这是被贬下的仙人啊。
《宋史向士璧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
负才气,精悍甚自好,绍定五年进士,累通判平江府,以臣僚言罢。
起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以监察卿史胡泓言罢。
起知高邮军,制置使丘崇又论罢。
起知安庆府、知黄州,迁淮西提点刑狱兼知黄州。
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士璧赴援数立奇功帝亦语群臣曰士璧不待朝命进师归州且捐家赀百万以供军费其志足嘉。
进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旧职。
开庆元年,涪州危,又命士璧往援,北兵夫江为营,长数十里,阻舟师不能进至浮桥。
时朝廷自扬州移贾似道以枢密使宣抚六路,进驻峡州,檄士璧以军事付吕文德,士璧不从,以计断桥奏捷,具言方略。
未几,文德亦以捷闻。
士璧还峡州,方怀倾夺之疑,寻辟为宣抚司参议官,迁湖南安抚副使兼知潭州,顷之,升湖南制置副使。
大元将兀良合台兵自交址北还,前锋至城下,攻围急,士璧极力守御,闻后队且至,遣王铺佑率五百人往觇之,以易正大监其军,遇于南岳市,一战有功,潭州围遂解。
事闻,赐金带,令服系,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余依旧职。
似道入相,疾其功,非独不加赏,反讽监察御史陈寅、侍御史孙附风一再劾罢之,送漳州居住。
又稽守城时所用金谷,逮至行部责偿。
幕属方元善者,极意逢迎似道意,士璧坐是死,复拘其妻安而征之。
其后元善改知吉水县,俄归得狂疾,常呼士璧。
时辅佑亦远谪,及文天样起兵召辅佑于谪所,则死矣。
德祜元年三月,诏追复元官,仍还从官恩数,立庙潭州,明年正月,太府卿柳岳乞录用其子孙,诏从之。
(选自《宋史·向士璧传》,略有删节)
译文:
向士璧字君玉,是常州人。
恃才负气,精明强悍,很是洁身自好,绍定五年考中进士,不断升官至平江府通判,因为臣僚弹劾免职。
后起用为淮西制置司参议官,又因为监察御史胡泓弹劾而免职。
起用为高邮知军,制置使丘崇又奏论将他免职。
起用为安庆府知府、黄州知州,迁任淮西提点刑狱兼黄州知州。
合州告急,制置使马光祖命令向士璧前往支援,多次建立奇功。
皇帝也对众位大臣说:“向士璧不等朝命,就进军归州,并且捐出家财百万来供给军费,他的精神值得嘉奖。
”升任秘阁修撰、枢密副都承旨,仍担任旧职。
开庆元年,涪州危急,朝廷又命令向士璧前往支援,北方军队在江两岸驻营,长达几十里,阻挡船队不能够到达浮桥。
当时朝廷从扬州抽调贾似道以枢密使的身份到六路宣谕诏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贾似道进驻峡州,传书向士璧将军事交给吕文德,向士璧不听从,用计弄断浮桥向皇帝报捷,详细说明计策。
不久,吕文德也来报捷。
向士璧回到峡州,正怀疑遭到排挤,不久被征召为宣抚司参议官,迁任湖南安抚副使兼潭州知州,不久,升任湖南制置副使。
元朝大将兀良合台的军队从交址往北撤退,先头部队到了城下,围攻很猛烈,向士璧极力守卫,听说后面部队将到,派王辅佑率领五百人前往侦察情况,派易正大当监军,在南岳市与敌军相遇,一战有功,潭州之围于是解除。
军情报告上去,赏赐金带,叫他佩戴,进升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仍担任其他的旧职。
贾似道拜相,忌恨他的功劳,不但不加奖赏,反而暗示监察御史陈寅、侍御史孙附凤一再地弹劾罢免了他,送到漳州居住。
又核查守城时所花费的钱粮,抓到行部责令他偿还。
幕属方元善,极力迎合贾似道的心思,向士璧因此获罪而死,又拘捕他的妻妾来索取。
这以后方元善改任吉水县知县,不久回来后发了疯病,常常喊向士璧的名字。
当时王辅佑也被贬到远地,等到文天祥起兵时到贬谪地去召王辅佑,却已经死了。
德祐元年三月,下诏追复元官,仍旧还给侍从官的恩典,在潭州建庙。
第二年正月,太府卿柳岳乞求录用他的子孙,诏令听从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