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30 MB
- 文档页数:85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江苏,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成就。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江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上。
在江苏的城市和乡村,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场馆不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设施更是一应俱全。
宽敞明亮的阅读空间、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丰富的馆藏资源,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文化体验。
无论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图书馆,还是乡村角落的农家书屋,都成为了人们汲取知识、丰富心灵的好去处。
同时,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也是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大亮点。
从传统的戏曲表演到现代的音乐会,从民间艺术展览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各类文化活动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城市的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热闹非凡的文艺演出,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在农村的文化礼堂里,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歌舞表演展现着乡村的新风貌。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更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为了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江苏省还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文化指导和服务。
无论是文艺创作、文化活动策划还是文化遗产保护,都有专业人才的身影。
此外,还鼓励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数字化时代,江苏省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
通过建立线上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平台,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资源。
无论是查阅电子书籍、观看在线展览还是参与网络文化活动,都变得轻而易举。
数字化建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文化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还注重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结合。
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导言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还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构建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各级政府亟需重视和推进的工作。
一、总体目标与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供给水平,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多样、平等普惠、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等。
二、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
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升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条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三、内容供给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供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
要坚持高质量、多样化供给的原则,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还要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推广数字图书馆、数字展览等数字文化产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
四、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要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大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同时,要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激励机制建设,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五、社会参与与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建设。
要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同时,要积极倡导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发挥公众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江苏这片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土地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
在这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将其视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场馆不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设施也十分先进。
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舒适的阅读环境让人沉浸其中;文化馆中,各类艺术培训和展览活动丰富多彩,为群众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博物馆则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珍贵的文物和生动的展示,让人们领略到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服务内容方面,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对于青少年,有专门的科普讲座和文化体验活动,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化的热爱;对于上班族,周末的文化沙龙和艺术表演成为放松身心的好去处;对于老年人,戏曲演出、书法绘画交流等活动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
此外,还有针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如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的文化设施和专属活动,让他们也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
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加强培训和激励机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工作者。
他们活跃在文化场馆、社区和乡村,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同时,还鼓励群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成立了各种文化社团和志愿者队伍。
这些社团和志愿者不仅丰富了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增强了群众的文化参与感和认同感。
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与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需要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途径与方案,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一、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且,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也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由之路。
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许多因素。
可以通过评估城市文化设施的现状,确定新的建设需求和标准以及投资规划等方面,来制定适合自身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案。
另外,也可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力度,优化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是关键。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不断深化文化服务的内容,加强与时俱进的文化创新,注重推广并保护本土文化。
提升文化服务的时效性和适度性,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打造开放与共享的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注重对文化信息的共享,促进文化领域内互通有无,打通文化信息的障碍,支持和提供读书、听音乐、看电影、欣赏艺术等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
3、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创客,推广艺术品市场,将文化服务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促进,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三、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公共文化服务要发挥自己的优势。
在优势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发挥文化服务的特色,增加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要有足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找到新的优势和创造性,走出一条更具竞争力的发展之路。
2、发挥文化服务的整合效应,实现各领域、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共同发展。
促进多元化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强化机构间协作与互动,增加文化服务的互补性。
3、发挥文化服务的人才优势。
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复习资料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部分)
LOGO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LOGO
《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标准》
LOGO 《关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LOGO 主要目标
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系的意见》总体要求
LOGO 系的意见》
LOGO
系的意见》
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
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民族
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
LOGO 系的意见》
LOGO 系的意见》
LOGO 东部 中部 西部 以东部为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标准
LOGO 东部 中部 西部 以东部为例: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项目)创建标准
LOGO 江苏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标准
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工作规范
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
LOGO 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标准
省中心市中心县(区)
中心
三大工程管理、数字资源生产、数字资源服务三方面的内容
LOGO 工作制度
职责分工 组织架构 职能定位 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心工作规程
LOGO 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
联合建设章程
平台简介 建设背景
江苏少儿数字图书馆建设背景LOGO
LOGO
LOGO。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引言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的,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参与的一系列服务。
一个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个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案,旨在为公众提供更全面、多样化且高质量的文化服务。
方案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体目标包括:1.打造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文化服务网络,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
2.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和表演,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3.加强文化机构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提升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鼓励公民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方案内容1. 建立文化设施网络通过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构建起覆盖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供先进的设备和舒适的环境。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将文化设施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融入度和辐射力。
2. 丰富文化活动和表演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表演,满足公众对不同形式文艺欣赏的需求。
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演出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加强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演出团队和艺术家。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借助数字技术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
3. 提升文化机构服务能力提升文化机构的管理与服务能力,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文化机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完善文化机构的内部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建立评估机制,对文化机构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促进优胜劣汰。
4. 鼓励公民参与文化活动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培养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措施包括:•提供丰富的文化培训和教育资源,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下)刘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由来和现状(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就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怎么建设的呢?这个过程蛮有意思的。
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国家在这里推动了基础工程建设。
从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就开始了。
国家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大力推进了五大文化惠民重点工程建设。
所谓的一竿子插到底就是中央财政拿钱,地方财政实际不用拿那么多钱,配套一部分就够了。
国家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推动了五大惠民工程。
就是“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的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等等。
首先在1998年国家正式开始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工程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让农村人享有与城里人同等的看电视的基本文化权益。
所以在“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资金82亿元,解决了全国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这是一个话题。
第二个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这是从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
它主要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
其实这个工程我觉得它后续的效益看的更明显。
也就是如今在我们手机、电视、电脑上所享受到的公共文化服务,都是从2002年起所建设的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从这里慢慢延伸到现在的。
所以我们今天欣赏文化,享受文化权利,享受文化成果,这种便利是和这个工程分不开的。
另外,农家书屋工程,是在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几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地方投入资金达到30多亿元,并且正在相应的加大配套力度。
2012年底,农家书屋工程基本竣工。
也可以说,基本保证了95%左右的村庄,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工程。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即:“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民普遍参与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
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奋斗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10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和文化南京建设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