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战略、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规定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高瞻远瞩,为我们党和国家设计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战略。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步骤和重点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1)“小康”目标的提出与“两步走”的设想1964年12月,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将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个两步走的四个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在1979年3月提出到20世纪末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同年12月,他把这样的现代化水平称为“小康”。
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党中央制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第一步,前十年,即到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后十年,即到2000年,在新的基础上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
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
(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全面阐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在党的文件中将“三步走”发展战略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解决(1987年)。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均达到8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95年基本实现)。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徽省委党校科社部汪兴福内容提要:“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上承“温饱”,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前20年,大致可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坚定地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准确把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对于凝聚人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对于分阶段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倒计时”,开启了实施具有竣工性质行动纲领的新阶段。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谋划具有竣工性质的行动纲领,既需要民族特色,更需要国际视野。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逐步实现的。
因此,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两大坐标,自然,“现代化”或“现代性”也就成为解剖小康社会的主要理论范式。
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10.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课堂讲解】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至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核心讲解】总体小康的总特征。
总体小康:①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例1、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对此评价正确的是①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②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③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④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总体小康的知识。
①②③分别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对总体小康作了阐述,④的表述不符合总体小康的特征。
考点:总体小康的特征3、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核心讲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异同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
也就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二者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步到第三部的战略阶段,通处于小康社会。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小康的含义及其总体小康的区别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从上世纪末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 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指“整体国家实力跃升、基本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的发展目标,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整体国家实力跃升整体国家实力跃升是指在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这一步骤中,中国需要通过持续的经济增长来积累实力,并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提高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
第二步:基本现代化建成基本现代化建成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这一步骤中,中国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此外,还需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第三步: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是指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这一步骤中,中国需要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还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整体国家实力跃升、基本现代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的发展步骤,中国将实现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和小康社会的目标。
这一发展战略是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
1979年12月6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小康”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提出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2021年7月1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宣布,这意味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对世界意义重大。
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
从百年前受奴役受压迫到物质上富起来、精神上强起来,中国人民无比自豪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民的辛勤汗水,淬炼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顽强拼搏、“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品质。
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
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人民,是伟大、光荣、英雄的人民。
知识影响格局,格局决定命运!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
改革开放三步走战略目标内容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此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
出。
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
战略目标。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两条基本途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改革要突出一个“活”字,激发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开放要突出一个“争”字,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争市场。
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保证:提高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范文材料充足,有实际意义。
1。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至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由贫困到温饱,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至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总体小康的成就:(1)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宏观上:千百年来始终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此得到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这个民族乡发生了哪些巨大变化?(1)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2)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3)普及了电视,居民文化生活丰富了;2.请查找资料,探究新疆这个民族乡发生巨变的原因。
(1)改革开放的政策;(2)国家的扶助和各族人民的支持;(3)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4)当地人民的艰苦奋斗;(1)从人均收入来看,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但总体仍然偏低。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人均收入7917元;(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GDP仍然不高;(1)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消费得以满足,而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阶段;(2)我国的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我国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低水平的:(1)从人均收入来看,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但总体仍然偏低。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人均收入7917元;(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GDP仍然不高;2.不全面的:(1)目前的小康基本上处于生存消费得以满足,而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阶段;(2)我国的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3.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小康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
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10年前,是第一步。
姜丹溪陈金龙丨"小康社会"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历史“小康社会”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文/姜丹溪陈金龙从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到中共 十九大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小 康社会”概念经历了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梳理与“小康 社会”具有互文、类义等关系的词语.主要包括“中国 式的四个现代化”“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社 会”“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全面小康”等。
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可以将“小 康社会”概念演进归纳为三个方面:在内涵方面,从经济 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在程度方面,从“低水平的、不全 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演变为“更高水 平”的“全面小康”;在目标方面.从“人民生活达到小 康水平”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转变使"小 康社会”最终成为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涵盖政治、文 化、社会、民生、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
从“小康”到“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概念。
[H]溯中华 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小康社会”概念的提 出并非一蹴而就的.其中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 借鉴.也有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发展,更是顺 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利益诉求的结果1979年,邓小平首次把“小康”作为衡量中国现代化 的标准,随后,“小康”概念衍生出诸多相关概念,继而 邓小平提出“小康水平”的评判标准。
依据邓小平提出的 “三步走”战略构想,中共十三大正式把“人民生活达到小 康水平”上升到战略高度,形成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中国古代就有“小康”的说法。
近代以来,康有为又 将《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思想与儒家传统“小康”思想相融合,提出了“升平小康”的美好愿景,用以推动 变法维新,实现社会进步古往今来,“小康”作为一种 理想社会状态,一直存在于人民的日常话语中,寄托了中 国百姓对于丰衣足食和生活安定的美好向往,是中华民族 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