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教育研究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所在,也是文明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了中医药、书法、琴棋书画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老的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对于医学生而言,他们忙于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却缺乏对人文主义的培养。
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建议。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其内涵丰富多样。
戏曲、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使人们能够感受到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诗词、文言文的优雅与精练则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典、语言含蓄的礼仪规范则代表了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意义。
同时,中医药、农耕文化等科学与实践形式也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知识与智慧。
二、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迫切性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对人文主义的培养。
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具备广阔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情商,能够充分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道德伦理问题,并且能够有效推动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医学生人文教育中的价值1. 培养情感表达与交流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表达与交流,医学生通过学习与体验传统文化,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患者的情感需求,并更好地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2. 增强道德伦理意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经典和行为规范,能够对医学生的道德修养产生积极影响,加强其在职业发展中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
3.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关感能力,医学生通过学习中医药的理论与实践,能够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并更好地发扬医者仁心,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建议1. 引入传统文化课程:医学院可以引入传统文化课程,让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成长的特殊引领作用,分析了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而西方医学最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纯医学技术的提升,却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仍然是当今医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患者服务意识淡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语言生硬,沟通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病历书写语句不通,字迹潦草;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欠缺等等。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缺乏也是导致当今中国医患纠纷日益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浅谈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摘要:当下医学生存在人文素养贫乏的现状,高校除了肩负传授专业知识外,理应培育医学生良好的医德和社会责任感,仁心妙术缺一不可。
本文从探究人文素养定义入手,分析当下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从抓好人文教育主渠道,挖掘校园文化隐形力量,加强专业学科与人文学科融合三方面提出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力求保证医学生治病救人的同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医学生;教育一、人文素养定义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精神风貌,它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知识和学识修养之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处世哲学,是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追求,是一种艺术精神,更是一种道德精神。
人文素养的内涵很丰富,但主要指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个人态度,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
二、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现状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开阔、观念新颖、个性鲜明,具备时代的精神,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人文素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如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贫乏就较为明显。
众所周知,医学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
医学上定义的健康是一种身心健康,是身体、心灵以及社会交往健全和谐的状态。
所以说医学绝不仅仅是治病救人,它研究的是人,服务的是人,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艺术。
医者除了具备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感,更应该具备尊生、仁爱的人文情怀。
关于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问题,高校首先要在培养理念上高度重视。
培养人文素养,要从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人文行动三方面着手。
对在校大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灌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爱校”、“感恩”等人文思想的具体内容,让医学生在人文宣传中感知人文情怀,并最终成为人文教育理念的坚信者和践行者。
三、医学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措施(一)抓好人文教育主渠道1、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医学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一、传统文化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1. 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文精神,医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会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熏陶,从而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符合医生的职业要求。
2. 人文关怀和医学道德: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求他们在医疗实践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医学道德。
在中医学中,医生必须注重整体观念,重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任和沟通,因此要求医学生更多的拥有人文关怀和医学道德。
3. 提高医学能力和治疗效果: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对医生的注解考极为重要,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针灸、推拿、养生等中国特色医学技能,都是源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都可以为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增加更多的技能和治疗效果。
二、医学院校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1. 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在医学教育中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文学经典等,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
2. 创设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创设传统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国文化史等,让医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3. 安排文化熏陶活动:文化熏陶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医学院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体验营等各种形式,让医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聘中医药名师授课,提高中医药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医学教育的互补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辅相成,实现了教育的有机统一,对医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想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医学技能与治疗效果,实现了医学生和现代医学教育的双重优势。
综上,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是一个不断的过程,要求医学院校和教师积极作为去引导他们的成长,从而使他们拥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医生的素质,进而为现代医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者:钟世华李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摘要:在现代社会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我国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言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医学人才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医疗服务质量。
因此,医学教育中,必须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在现代社会里,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生培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专业的医学人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我国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1.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爱、友善、诚信、守法、爱美”等,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优秀的精神成果,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富思想资源,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培养专业、素质高的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医学人才质量。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医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不断熏陶医学生,从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2.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就当前医学教育工作来看,过重的强调医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以至于所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难以满足医疗事业的需要。
浅析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摘要】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在培养医学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包括人文关怀、伦理道德等方面。
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强调了其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和医患关系的提升作用。
接着,介绍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方式,如开设人文课程和实践活动。
随后,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包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医学教育质量。
分析了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强调了个性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
结论部分探讨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其对医学教育体系的深远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识,促进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内涵、意义、实施方式、效果、发展趋势、加强、必要性、发展方向、影响、医学教育体系1. 引言1.1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提高其医德医风,加强对患者的关怀和责任感。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也有助于拓宽医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还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伦理、医学法律等相关知识,提高其医疗公益意识和医学职业道德,从而有效避免医学纠纷和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关系的建立。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和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是指在医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使其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也能够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医生作为患者和家属的重要沟通纽带,需要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善于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绪,与他们建立起亲近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以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医学成就。
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独特的医学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当今社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医学教育领域,通过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更加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中医药文化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中医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相连相互影响。
而现代医学教育往往偏重于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整体性,关注患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情感体验等因素,从而能够在诊疗过程中更全面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文化可以帮助医学生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治疗技能。
中医药强调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注重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听诊,来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
这对医生要求有着细腻的触觉和敏锐的观察力,同时还要有耐心和责任心。
这也正是中医药文化所强调的“精微”观念,即关注人体微妙变化的能力。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可以更加关注患者的微妙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医治能力。
中医药文化可以帮助医学生培养与患者情感沟通的技巧。
中医药强调身心合一的观念,认为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医患关系和情感沟通对于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需求,学会用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与患者建立起更加融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
中医药文化也可以帮助医学生培养自我修养与医德医风。
中医药强调医者修己养身,提倡医德医风,认为医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负责任、廉洁、公正,这些都对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和医学职业道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中医文化的熏陶下,医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作为医生的使命和责任,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医生应有的品格和风度。
以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中医药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很多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也限制了他们对患者的综合诊疗能力和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
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以中医药文化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医药文化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医学知识体系,培养其人文情怀。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其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这些理论不仅为医学生提供了不同于西医的思维方式,也为其提供了与患者更为亲和的交流方式。
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医学生养成人文情怀,增强对患者的关怀意识。
中医药文化可以提高医学生的诊疗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药文化注重全身调理和辨证施治,这对于医学生的诊疗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患者的疾病,提高对患者的综合诊断和治疗能力,从而实现对患者更为全面的关怀。
中医药文化可以促进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中医药文化涵盖了中医、中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并融合了哲学、文化、中华传统医学等诸多方面内容。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增强对医学及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在医疗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医药文化可以增进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医德医风。
中医强调医者仁心,注重医德医风。
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医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和理念,学习到更多的人文关怀理念和医德医风,从而增进自己的人文修养和医学伦理素养。
2023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2023年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
但是,医学学科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样也非常重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生的教育中,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医学生成为具有医德医风的医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2023年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一、学习中医精华中医祖籍中华大地,博采众长。
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调理人体正常功能,而非仅仅治疗病症,这与西医的治疗方式存在差异。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医学生将接触到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在理论上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以及中医文化,同时可以拓宽医学思路,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弘扬中华文化医生是社会的领域,需要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华文化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等等,这些文化财富为我们维护个人健康、家庭和谐和国家繁荣和强大提供了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
同时,也能让医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忠诚、信义、孝顺等等,让医学生更好地繁衍中华优秀文化。
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课、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医学生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责任。
三、传承家庭医学家庭医学是指在家庭医生服务体系下,由家庭医生为基本实现,重在平时医疗、预防和保健,同时具备普及医疗、急救和协助就医的多重职能。
家庭医生既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网点的参考,也是个体同患者自我管理与治疗的实践者。
通过开展家庭医学研究,探索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服务能力、卫生常识等等,培养医学生的人道关怀和人文修养,可以让医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家庭医学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总之,医学教育必须注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中医学的研究,以期能够吸收和挖掘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智慧。
“中国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国梦”背景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首先探讨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其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接着分析了“中国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强调了民族精神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
然后阐述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意义,探讨了如何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最后展望了“中国梦”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呼吁将“中国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医学生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一深度融合将为医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也必将推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展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国梦”,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实践意义,具体措施,发展方向,深度融合,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中国年轻一代代表的医学生,他们肩负着传承“中国梦”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使命。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生综合素质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医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加迫切。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情感,提高医疗质量和医患关系,实现医学的人本价值。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生的素质要求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医生的人文修养和伦理素养。
“中国梦”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生需要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贡献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中国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和深入探讨。
1.2 “中国梦”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和弘扬,人们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
以中医药文化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思考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在当今医学教育中,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文化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因此,将中医药文化与医学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中医药文化与医生伦理道德中医药文化注重“医德”,即医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医药文化认为,医生应该秉持仁爱之心,遵守职业道德,心怀敬畏之情,尽心尽责为患者服务。
这与现代医学中强调的“医学伦理道德”有着相通之处,体现了中医药文化对医学伦理道德的启示作用。
二、中医药文化与患者意识中医药文化的医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即把患者作为医疗工作的核心。
患者的体质、心理、情绪等个体差异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医药治疗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也是现代医学中推崇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之一。
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医学的这种共通点,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要求,提高对患者的关注和尽责程度。
三、中医药文化与文化开放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涵盖广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也各具特点。
从历史上看,中医药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也有助于增进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这可以帮助医学生具备文化开放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现代多元化的文化环境。
中医药文化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经验,其医学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也不同于现代西医学。
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和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医学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推动中西医结合,促进医学创新。
中医药文化对医学创新的启示,对研发新型药物和医疗器械的创新,以及医疗管理和健康服务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是医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摘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受到医学教育界及全社会的重视,而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医学生成长的特殊引领作用,分析了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乃仁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核心理念,而西方医学最尊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提出“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幸福着想”,这些都要求医学工作者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必须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片面追求纯医学技术的提升,却严重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
因此,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仍然是当今医学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患者服务意识淡薄;对病人缺乏同情心,语言生硬,沟通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病历书写语句不通,字迹潦草;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知识欠缺等等。
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医务工作者人文素质缺乏也是导致当今中国医患纠纷日益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医学生如何做人,使医学生在人类文化熏陶下,正确认识自我,把握社会脉搏,从而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内化,进而达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蕴涵,对于医学生有特殊的育人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至今可以作为主干的就是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三家、三科、三学”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4]。
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自强不息、吐故纳新、天人合一的精神价值体系,是医学生用以不断提升人文修养的“精神食粮”。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思潮日益多元化的影响下,医学生的思想意识、人格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部分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或厌倦书本、远离课堂、沉湎网络游戏,或不择手段捞取个人利益等。
这样的医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偏向于追求时尚与物欲的享乐,难以担当起振兴医药卫生事业的重任。
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内涵教育,可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感悟医学使命,端正价值观。
《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里的“大学”虽然与我们今天的“大学”截然不同,但人的道德发展、人格完善同样是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
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树人”,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友爱、诚信、守法”的舆论氛围中,求真、向善、爱美,知羞、知耻、知丑,且将其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引领医学生感悟真善美,传播精神正能量,提升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离骚》到《正气歌》;11年资深老编辑为您的论文发表之路再添捷径杨老师寇寇1760405151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充满伟大爱国精神的优秀文化让医学生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气度,最终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这些优秀文化鼓励医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和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医学生仁爱待人,培养高尚医德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发生医疗纠纷的频率逐渐增加。
2013年末,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温岭杀医事件”再次将医患关系推上风口浪尖,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压力。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同样让社会倍加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格为重、以公利为先的道德人格观,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中孔子力倡仁政,提倡“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并终生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道德经》中说人生者,珍贵在生,然而只有“道生之,德蓄之”才能使得生而美,真而美,美而善。
《黄帝内经》的宗旨在于为民立命,重仁爱,厚人道,忧民忧疾。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对医德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至今仍是医家道德的依据。
而历代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等,多从宽爱仁厚之道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高明医家。
“仁爱”是一种“利人即为,不利人则止”的利他精神,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宽容精神,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包括热爱人、尊重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正是医务工作者应当遵循的道德理念。
当前提倡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有利于促进医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品质,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
(三)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医学生个人修养、培养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幼在众多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脆弱、狭隘、承受能力差、意志薄弱、嫉妒心强等。
近年来时有大学生自杀事件,大学生毒杀他人的事件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个人素质直接关乎病人的生死安危,因此,医学院校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国古人的人生智慧,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情商内涵,从培养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到提升个人修养,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哲学我们学会了安身立命之本。
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体会到不懈追求,奋斗不已的追求境界。
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雄心壮志。
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更理解了执著于理想、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对于医学生不啻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礼记·大学》中提出了人生修养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将“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身”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要达到“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
同样,修身也是我们今天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解决论文问题有的放矢避免被退稿拒稿可以及时咨询拥有11年论文安排发表从业经历口碑相传叩叩3110643181的期刊之家网杨主任拥有丰富的经验与相关知识。
如何生存和适应社会,如何将自己更好地融入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中。
今天的医学教育,就是要把医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的人,成为有志、有为、有责任心、德才兼备的人,这些教育理念和传统文化蕴涵的人生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医学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在当代医学院校中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文学鉴赏”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开展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弘扬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高校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些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使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再上一个台阶。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进入大学课堂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学校在大二学生中开设《文学鉴赏》的选修课,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以唐诗宋词赏析为主线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从欣赏诗词的美,到学习诗词的格律,从体会诗词的意境,到学生自己学习写诗,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
许多耳熟能详的诗篇在老师的精彩解读下,在学生中焕发了生机活力,名篇佳句的课堂朗诵,让学生俨然身临其境,很多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和灵韵——或大气磅礴,或温婉如玉,或荡气回肠,或清新雅致,而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所写诗词给学生介绍诗词的写法,更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任课教师是文革后首批大学生,所学专业为医学,但是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几十年来写下了大量的旧体诗词。
他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学生分享他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
文革阶段不能读书时,他曾写下:“书数箱犹深藏几度闲翻怅若狂蹉跎伴烛光”;人生中踌躇满志时,他挥笔疾书:“水东流舸东流船至中流岁亦秋人生波泛舟已何求益何求坎坷学途毋止休童心对白头”;科研道路上遭遇坎坷和挫折时,他如实描写:“八年浪迹天涯东瀛北美皆家逐梦残鹰病马朽工斜挂斑斑血路闻鸦”;对待自己的学生,他满怀真情予以激励:“斯城年会,与君小酌观雪”。
读他的诗词就是在品读他拼搏奋进的人生,而分享这份人生的阅历和感受,让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很多学生感慨地说:科学家能有这样的人文情怀,太让人震撼了!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一首首励志的诗篇,更有成功背后的付出与苦痛;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路上的鲜花与荣耀,更有辉煌路上的艰辛。
从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诗词能陪伴人生的风雨,诗词能分享生命的幸福,诗词是与人生一路同行的宝贵财富。
诗言志,诗如人生,从这些诗词中我们读懂了豁达,领悟了执着,品味了艰辛,分享了喜悦,原来医学路上也可以这样旖旎多彩,诗词能点缀充满激情和挑战的大学时光,诗词更可以激励人生不断成长。
文学鉴赏课引领学生进入了另外一个时空,使他们忘记了年少无知的懵懂与困惑,褪却了凡尘中的浮躁与奢华,感受到的是温暖、宁静、简练、思考和升华。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种干枯的东西。
”学生在这样生动的文学鉴赏课中欣喜地成长,积极地思考,感悟医学使命的厚重和执着,而这些成长和感悟是医学专业课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一个充满凝聚力的医学院校务必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从校训、校歌的宣传,邀请专家做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开展“学习传统文化,净化心灵世界”的读书工程,举办“传统诗歌创作大赛”活动等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处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另外,在校园中要开发建设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人文景点,包括教学楼、宿舍楼等设计布置要充满人文气息,要建设和优化校园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中能感受到人文的气息和氛围。
(三)充分利用各种网络传媒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等各种网络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例如普及基本文化传统常识,赏析优秀的名篇佳句等,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校园广播也是宣扬传统文化的有利平台,在校园广播中宣传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校园散步、用餐中不知不觉地陶冶自己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