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教材第一单元小说单元教材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4
高二语文课本必修5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全集】互助民中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人教版必修五授课教师:国彩虹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全册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是根据教育部2003年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编写的,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
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
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
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属于后者。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把握主题,一是要理解作者蕴涵的感情,了解作者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
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
此外,还要注意细节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1、梳理文章的情节结构,学习矛盾斗争过程中刻画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通过情节、环境、言行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实及其必然性。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1、理解作者在起伏的矛盾斗争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赏析课文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注意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
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学法及确定依据在第三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个小说单元的小说,已能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小说的主要特点,并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能大体把握。
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只是停留于对课文的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的逐条分析上,必然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而使学生毫无兴趣;若能够抓住一点,深入挖掘,分层阅读,则能激起学生自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分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是根据教育部5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编写的,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全套教科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这套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坚持“守正出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教科书内容的综合性;突出“过程和方法”,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使这套教科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实际,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编排体系上,这套教科书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大板块安排相关内容。
阅读鉴赏同前几册一样,本册的“阅读鉴赏”部分也是四个单元,这四个单元的内容依次是小说、古代散文、文艺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
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精读课文,后两篇是略读课文。
教学中如果教师感到课时不够,所选的课文不一定全都要教,可以有选择地灵活处理。
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与这套教科书必修三的小说单元遥相呼应。
所选的课文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边城》(沈从文)、《哦,香雪》(铁凝)。
小说作为人生的“百科全书”,深受中学生读者的喜爱。
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因此,这套教科书共安排了两个小说单元。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的小说,阅读时要从形象、语言、主题、情节等方面全面把握。
考虑到必修三的小说单元已经重点强调了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所以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GAOZHONG YUWEN PEIXUN ZILIAO高中语文培训资料第二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
概括与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教案教学目标:1、回顾关于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人物形象概括与分析的基本题型。
2、让学生掌握人物概括与分析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做到规范答题。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人物概括与分析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法、练习法、问答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采用开门见山式,直接引入学习主题“概括与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并明确人物形象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它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外在特征、身份、地位、行为习惯等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老师的人物形象。
二、回顾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五种,即神态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三、掌握高考卷中关于小说人物形象的题型。
1.2023江苏卷: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6分)2.2023北京卷:请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6分)3.2023江苏卷: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
(6分)4.2023全国1卷: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6分)5.2023年全国2卷:请结合二姐等人看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分)6.2023年全国1卷: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让学生勾画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析明确前三个题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考查,第4、5题是对人物形象的局部考查。
而第6题的题干已经告诉答题的两个方面,即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四、回顾答题,明确问题。
第一个环节,根据参考答案,明确完整的答案有哪些要素。
2023江苏卷: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
(6分)(1)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2)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3)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分析教学设计安徽省望江县赛口中学吴学结【教学设想】小说是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题之一,而小说鉴赏的着眼点正是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小说必考的考点之一,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历年来也是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的热点。
高考考纲对于人物形象有着明确的要求: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根据考纲的要求,就小说人物形象的考点,准备从人物形象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探究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意图几个局部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标准答题。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有一定的的分析和理解,但往往存在鉴赏方法掌握不到位,分析方法单一,人物形象概括简单,不能表达出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考试答题时不标准,要点不全等问题。
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标准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题的答题思路。
3、提升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设计思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方向,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依据,通过直击高考、模拟练习题回放,总结提问方式和利用教材知识指导鉴赏方法,深入浅出富于启发的引导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紧扣主题,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
课时设计:微课〔30分钟〕教学流程:导入:大千世界,既有王侯将相,又有贩夫走卒;既有英雄豪杰,又有才子佳人;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他们的生花妙笔使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各色人等,成了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当我们翻开一本精彩的小说,欣赏分析其中的人物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一、知识概述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文学即人学,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文本《哦,香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养成圈划关键词句的习惯,学会多种角度分析香雪人物形象。
二、研读高考真题,学会熟练解答人物形象分析类题。
三、探究主旨,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身上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多种角度分析香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探究主旨,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身上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搜集高考真题涉及人物形象分析的文学类文本。
2.学生准备:做导学案,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概括香雪人物形象,做人物形象分析高考真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物件,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铅笔盒吗,你当时喜欢吗,渴望这样的铅笔盒吗?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女孩,她特别渴望得到这样一个铅笔盒,并为此付出了40个鸡蛋和30公里夜路回家的代价。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发学生探究人物的兴趣】二、整体感知,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小说三要素是什么?这篇小说以什么为背景?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学生回顾故事情节,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对小说进行分层。
【设计意图:因小说篇幅较长,概括故事情节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可理清故事情节,为下文人物形象分析做铺垫】三、人物形象分析教师:展示六张影视剧女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语句,谈谈心目中的香雪是哪个。
启发学生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进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作答规范。
学生小组讨论三分钟,教师巡视,小组代表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香雪形象,在文中找到对应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并板书。
引导学生梳理近几年高考真题涉及人物形象分析的真题,展示真题答案,学生对照答案,分析答题思路,并总结概括香雪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充分预习,课上小组交流后展示,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梳理高考真题及答案,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四、揭示背景,探究主旨教师过渡:为什么要塑造这样香雪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对其有什么态度?为什么大家对这样的铅笔盒并不感兴趣?顺势导入写作背景。
高中二年级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说课稿《装在套子里
的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19 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二年级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说课稿,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作者是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
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最喜欢的文体就是小说,很多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但他们的兴趣点仅仅是在故事情节上,不了解作家创作小说、塑造人物的目的以及人物命运及其思想和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本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
本单元作为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结末单元,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小说的三要素等内容已分析得非常的细致。
因此本课既是对中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小说学习的一个总结。
2、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根据本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和单元提示中的要求,我确立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2)过程与方法: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人物关系单纯,情节简单,因此学生对情节的概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小说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把握,却很难做到准确深入。
故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为:(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二、说学情: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高一下半学期必修3(第一单元)已学过《林黛玉进贾府》、《祝福》等小说,学生对小说已有一定了解。
并且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学习中比较透彻而深入的学习了小说的三要素,这就为本课教学时学生自主赏析小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小说的情节性比较强,学生很感兴趣,因此要借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我教授的班级是普通班的十四班,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课堂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
因此虽已学过但并不能完全掌握。
因此在本课教授时,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既要大胆放手的让学生自己去赏析,又要及时引导、补充,指出学生的思维盲区。
三、说教法新大纲要求“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资中三中刘秀英第一单元,学习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整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缩影。
《祝福》选自鲁迅作品《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本单元出现的三篇小说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同属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的代表作。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教材的编者精心选择了不同时期好作品,挑选了中国与外国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让我们与学生一同畅饮最醇厚的文学佳酿,同时,也希望藉此为学生打开文学阅读的大门,一窥堂奥。
必修三,课堂目标着重于小说本身的特点,学习小说如何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现矛盾冲突,以及再现生活环境;而本单元则在学习小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指向阅读者自身的提高: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
必修三的小说学习更强调基础知识的传递,如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本单元则更注重细节的探讨和艺术特色的领悟。
要教会学生阅读小说,在一定的技巧训练之后,重要的是量的积累,通过阅读面的扩大,熟练掌握小说三要素,学会给小说的人物和主题归类,以便领略更深层面的东西。
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除了传授课内知识外,一定要引导学生阅读本册配套读本,或引入相应选修教材的内容,通过同类型文本的对比、比较、联想等,实现课内与课外、课上与课下的知识链接。
二、必修五第一单元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 建构小说文体的知识体系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篇目中对小说知识进行梳理。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个要素。
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边城》教案《边城》教案3篇《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亮点•成效/探究课堂49小说单元知识结构化处理—试论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一单元小说整体性教学罗良英(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四川泸州646〇00)摘要:高中阶段小说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源在于“整体性缺乏”。
而开展小说整体性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选文”与“全文”、“单篇”与“单元”、“知识”与“素养”三大整体性关系,将碎片式、单一化的知识放置于整体的框架内,实现小说知识的结构化。
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为例,从“人物”“情节”“选文”及“单元”四方面,提出小说整体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说单元;知识结构化;整体性教学;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小说教学对培养语文素养、增强理解能力、提升分析能力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目前却出现了“教学知识单一且重复”“忽视选文特有教育价值”“缺少情节合理分析”等问题,归根究底就是小说教学缺乏“整体性”。
鉴于此,开展“小说整体性教学”专题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课题,通过“小说”这一大主题,将选文、全文、单元及素养整合起来,形成知识系统、完整的框架,避免了“见木不见林”的尴尬,更重要的是,能够促成“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提高核心素养”等主张的落实。
在下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为例,从人物、情节、选文及单元四方面,探究了小说整体性教学的实施策略,为日常小说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人物:着眼于性格,合理地选择教学视角人物的解读离不开对性格的分析,但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重点不再是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人物分析”,而是从“作者”角度出发的“形象塑造”。
因此,对人物的解读要着眼于性格,以“写作视角”对所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象征性分析,逐步引发学生对于生活与社会现实“思考”,从而辅助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而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主要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性格分析要充分结合原文,并站在“作者”角度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动态性格分析则要从作者的写作技巧着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较为适合作人物形象分析,且分别拥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侧重点,如表1。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一、题目:《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二、内容摘要:别里科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沙皇统治下的典型代表。
契诃夫通过对其着装的滑稽、思想状态的丑化、行为的讽刺,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了像别里科夫这样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这一形象在今天也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成为那些惧怕变革、阻碍社会进步的代名词。
三、关键词:别里科夫人物形象套子社会意义四、正文:(一)、教材依据《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必须靠文本说话,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披文以入情”,用心去体会感悟,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通过阅读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式,去寻求早已有之的定论。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当导演教练的角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对作品进行反思。
反思不是知识的简单回顾和一般分析,而是从新的层面、新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所学知识,它可以促进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强化和巩固,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重点进行了说明: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的情节高潮部分、语言、结尾、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设题考查。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的考查是重点,人物形象的丰满不是单一的,是通过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的,主题不是空洞的,是通过人物及手法来揭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完成。
本节课尝试打破教学常规,由漫画切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中学到知识。
通过讨论、发言等一系列课堂活动,在人人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对课文情节的学习,在了解了故事轮廓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小说人物,理解小说人物的形象、命运以及典型意义。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学就有了最大限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