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22
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思维导图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规律商品经济•定义•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形式•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大分工的出现,逐步不断发展•前提•社会分工•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剩余产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具有等价性,是所有权的转移•决定•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征•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历史地位•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使用价值•定义•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与一般物品使用价值的差别•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社会•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具有同其他商品交换的属性•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与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与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价值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任何人不能同时占有两者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两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定义•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作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定义•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来劳动•作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流通•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二重性•流通过程的二重性由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决定第二节价值量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量•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定义•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第二种含义•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关系•第一种含义是第二种含义的基础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定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公式•劳动生产率= 产品量/劳动时间•关系•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与价值量成反比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不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就能胜任•复杂劳动•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区别•有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收入分配•有差别科技、管理与价值创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科技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管理劳动也是一种复杂劳动第三节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资源配置•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使用•资源配置两种方式•计划配置•计划起决定作用•市场配置•市场起决定作用•主要的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最基础的机制•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紧密相连,共同发挥作用•竞争机制•市场配置的优劣势•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劣势•难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造成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失衡•对于外部不经济的调控显得乏力•产业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性质•价值规律是自然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价值规律的形式•通过商品价格波动的形式发挥作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优胜劣汰•价格变动的幅度•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影响价格变动的幅度•波动原因•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等的•供求趋于平衡,使价格接近价值。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商品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他们都有价值。
(4)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本质上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使用价值,但这只是普通的使用物品,而不是商品。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二重性决定。
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2)商品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5)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要点第一章:导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三个决定: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1、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分工、私有3、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市场)4、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价值5、劳动的两重性——具体、抽象(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6、衡量商品价值量的两个尺度——个别、必要7、劳动生产率对价值量影响的两个方面——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8、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个别(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9、货币的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的职能、技术规定10、货币流通与经济危机——既打破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又导致商品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11、货币流通规律的两个关系——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12、纸币发行后的两个后果——通货膨胀、通货紧缩13、价值的决定和供求关系14、市场机制的三要素——价格、竞争、供求15、价值规律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作用:调解、促进、优胜劣汰第三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值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特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价值增值(形成)过程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否增值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6、资本构成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形态——物质形态(技术构成)、价值形态(价值构成)7、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积聚,个别资本和总资本都会扩大。
集中,个别资本扩大,总资本不变。
8、利润转化平均利润——剩余价值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9、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与价值的两点区别——生产价格直接与资本相联系;生产价格经常与价值不一致10、职能资本和非职能资本——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三种职能资本11、决定股票价格的两因素——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率12、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1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生产价格由劣等土地决定。
一、市场经济1、自然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非用于交换的经济形式。
(2)基础以小生产和自然分工为主(3)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自给自足•规模小、依赖自然•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2、商品经济(1)概念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2)存在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被划分成相对独立化的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行业和部门,使得生产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海外贸易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经常化、商品流通从商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b.(3)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a.它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b.当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简单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1)概念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基础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3)基本特征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2022年4月12日13:3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调节a.b.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c.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以要素的价格市场为前提,以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条件。
法治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是交换者的市场地位平等和权力平等。
d.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和市场秩序的规范。
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
e.经济的开放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考研政治马政经第三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二)二、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的增长、垄断组织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垄断程度提高,出现许多混合联合公司,表明垄断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2.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在竞争的目的、手段、范围和后果上,都具有新的特点。
4.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5.垄断价格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内容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①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②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③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商品解释下列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中,其他矛盾的根源;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支配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货币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货币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最后形式是商品以及交换价值,本身不断发展的结果,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或几种形式: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③一般价值形式;④货币形式。
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产生的过程表明,货币作为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简述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简述货币的表现形式。
货币的形式经历了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再向信用货币的演化过程。
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解释下列概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经济,也就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2020广西南宁农信社招聘考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价值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相关内容,一直是考察的重要知识点。
题目形式多样,单选、多选、判断都有所涉及,通常是记忆型和理解型的题目。
要掌握这个知识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学习:第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我们先来理解第一句: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大小,可以用人类凝聚在这个商品中的时间去决定。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他的因素对于价值只能起到影响作用。
另外一句是: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人们在进行交换的时候,是基于双方产品有相当的价值量,才会同意发生交换,所以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但是在日常交易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保证每次都是等价交换,有可能这次会多花钱,下次可能会少花钱,所以不能把等价交换理解成“数字上的等价”,而应该是“总量上的等价交换”。
第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唯一表现形式。
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所以价格会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第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要素都会向好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的环节和部门流动,从而使资源完成了“优化配置”。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者为了能够发展的更快更好,都会通过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正是在激烈竞争的驱使下,市场经济不断地大浪淘沙,把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从市场中淘汰出去,最终实现“优胜劣汰”。
我们理解了价值规律的作用,那就可以用关键词来加强记忆,例如:“优化配置”、“提高技术”、“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