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到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由汉族中央政权转变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背景下,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不可避免。
这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不仅限于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更包括了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的交融。
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宗教方面。
首先,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主要发生在政治层面。
例如,南朝刘宋皇室与北方民族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婚姻联姻,使得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建立了亲缘关系。
这种政治上的民族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交融的进程。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宗教传入与交流,也对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一度成为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宗教之一,从印度传入中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信仰。
佛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新的宗教信仰体系,同时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这种宗教与文化的交融,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还表现在语言和文学方面。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北方方言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汉族士人也开始学习并使用北方方言。
这种语言上的融合,不仅促使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还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文学方面,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文人士人为主导,他们来源于不同的民族背景,因此他们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融合了多种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
这种文学上的融合使得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在诸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是政治和宗教上的交流,更涉及了语言、文学和思想观念等方面。
这种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为中国历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是在这种交流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在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的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的交融得到了充分展现。
当时的中国,虽然政治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文化却经历了空前繁荣。
多种民族的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了独特与丰富的多元文化。
首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当时南方地区,主要是吴、越两族人的聚居地,这些本土民族不断与中原民族发生着接触与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南方地区兴起了大量的文化融合。
并且,由于当时北方与南方经济联系的加强,也使得南方的文化愈发与中原文化融合。
其次,当时的南北朝文化交融,使得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独特的文学与艺术。
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特点,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的融合。
例如,当时文学作品不仅保存了汉朝文学的精髓,更深刻地体现了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独特风格,表现了文化多元性的特点。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也在如今的中国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之前人们留下的文字和艺术品作品中感受到那时期的多元文化。
这一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与文化营养,甚至还成为了人们研究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依据。
在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这一主题时,必须指出它所表现出来的重要性。
当时的历史是一个绝佳的历史时期,它所展现出的多元文化也在今天成为了研究我们现今中国文化的重要经验。
那个时期留下的重要历史和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也为我们指明了文化传承的方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分崩离析。
之后,历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在这政权分裂、战乱频仍的三百多年中,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
与此同时,由于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
这一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
建立过政权的许多民族都纷纷与汉族融合。
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在北方,史称“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塞外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
这些民族政权,一般不管哪个民族居统治地位,大都与汉族世族阶级相联合;同时,在政权的组合上又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
北方民族徙居中原,纷纷建立政权,一个最为直接的后果是:在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为各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的长期杂居相处与通婚中,互相依存、互相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渐渐地,他们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
如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氏、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乘,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到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合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
当然,在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背景下,必须要提的重要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建立北魏政权后,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模仿汉政权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实行了三长制、均田制,改胡姓为汉姓,改胡服为汉服,提倡胡汉联姻。
其中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多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融合与冲突。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政权先后被少数民族所统治。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鲜卑族的北魏和北方的五胡十六国。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也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
他们不仅继承了汉族的政治制度和官僚文化,还吸收了汉族的语言、服饰、礼仪等方面的习俗。
这种汉族文化的影响使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与此同时,南方的政权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相对较少受到少数民族的统治。
南方政权主要由汉族统治,但南方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存在。
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和谐,相互交流、融合的程度也较高。
南方政权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南方文化。
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南方政权在文化上与北方政权有所不同。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并不完全是和谐的。
在这个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国北方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的抵抗。
汉族地主阶级和贵族对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持有抵制态度,他们试图保护自己的利益并恢复汉族政权。
这种抵抗使得北方政权与汉族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冲突与战争。
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着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民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冲突。
尤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这种差异也成为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冲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这个时期,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外族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然而,这种融合并不完全是和谐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
这些融合与冲突的过程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演变奠定了基础。
浅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我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祖国,他们在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历史条件。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这次民族大融合是这段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民族大融合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地域范围很广,尤其是今天江浙地区,接纳南渡移民最多,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很多中原人口南下定居,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给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经过四百多年,原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起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南方与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三国时期,蜀国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对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采取“安抚”的政策,加速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三国时期,吴国境内还散居着一些越族人,他们在南方山区过着农耕生活,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南方。
加之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由于长期民族融合,他们与汉族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已很少有差别。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及途径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首先,汉族的文化与生产方式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中华文明,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周边民族在内徙前就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明。
内徙后,汉族文明就在其身旁,吸收起来更快捷。
在汉族的影响下,非但学会了制作兵器,颇识汉字,模仿汉族建立统治机构和制度。
就封建统治而言,经验最丰富的无过于汉族地主阶级,他们地位和作用的日益提高加大,无疑会有力地反作用于民族融合。
其次,内徙各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和爱好,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上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民族融合这一议题。
在这一时期,南北各地的不同民族群体,都在不断地融合着,互相交流着文化和思想,为中国历史带来了一次较为深刻的变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融合的压力。
在这个时期,南北各地域的民族特色愈加明显,这给整个国家的统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面临这种情况,统治者只有寻找各方面的协调之道,才能使不同民族的群体感受到共同的文化和社会认同。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形式1. 互相尊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程度以互相尊重为核心。
这种互相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上。
例如,在政治和文化上,不同的民族地域,可以互相尊重对方的传统和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共同的建设和创新。
2. 文化交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另一个核心就是文化交流。
不同地域的民族群体,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来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从而实现相互了解和交流。
3. 经济合作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还体现在经济合作上。
不同地域的民族群体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建设商业和制造业,从而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成就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逐渐形成,并且在许多方面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民族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等,都在跨民族和跨地域的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和文化风格。
例如,北方士人马援和南方士人谢灵运,他们的思想和吟咏,它们互相影响,彼此提高,共同开创了唐宋盛世的文化艺术。
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和制造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因为各个地域的民族群体,通过合作和交流,可以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新的市场和创新新的商业模式。
在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崇“同文同种”,并以此为基础,筑就了一个皇统中心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
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
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
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1、“五胡”的内迁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
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
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
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
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由于西晋的黑暗统治及对各民族的剥削压迫,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个时期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更迭,也是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探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融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
一、民族融合与交融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政治分裂和战乱的局面,各个地域的统治者纷纷称帝,并形成了多个割据的政治实体。
这种割据局面导致不同民族间的接触和交流增加,也促进了一种文化融合的趋势。
1.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着中原汉族和南北方少数民族的较为频繁的交往。
例如,北方的鲜卑族、匈奴族和南方的吴越族、南蛮族等,不仅在政治上有交互影响,也在文化上互相融合。
2. 背景下的外族统治和内部借鉴在南北朝时期,一些外族人物如北方的鲜卑族、匈奴族、南方的侯景、刘宋的势力,逐渐掌握了中国政权。
这种外族统治的背景下,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不可否认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有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因此得以在这些外族统治者手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二、文化融合与传承的重要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各个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文化合成体,为中国历史后续时期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民族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进步。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借鉴,促进了文化产物的多样性和背景的丰富性。
这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与多元的特点。
2.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承袭了上古时期的经典传统,例如孔子儒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同时,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新的学派和思潮如佛教、道教的发展也成为了时代的特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与融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同是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自永嘉之乱以后,汉族封建地主政权衰落,北方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力图在斗争中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使民族矛盾白热化。
如刘曙攻破洛阳时,“害诸王公及百官以下三万余人。
”进攻长安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弄得“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石虎“于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少有遗类。
”可见民族矛盾斗争的激烈。
范文澜先生说:“民族斗争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归根还是民族融合。
”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一些分析,试图探索民族融合的过程和规律。
一、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呢?史学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融合,以翦伯赞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同化。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民族同化,没有民族融合”,“如果把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说成是民族融合,那就混淆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的本质上的差异。
”1984年11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上的意见,基本也与上面两种意见相同,一种意见认为“真正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民族同化。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现象不同于民族同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融合。
”可见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争论的课题。
我认为在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
到底融合和同化有什么区别呢?我的理解是:所谓民族融合,就是指各民族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感染、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不一定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原有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仍旧保留原有民族的特征。
当然也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分裂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 不仅经历了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争, 也经历了民族上的融合和摩擦。
在此期间, 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使得民族融合和分裂更为复杂和多元化。
首先, 我们看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战争, 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出现了一些深刻的矛盾和嫌隙。
特别是北方的北魏政权在其统治初期采用的“儒释合一”的思想, 遭到了一些少数民族的反对和排斥。
因为在他们看来, 儒家经典是汉族文化的代表, 而释家则更多地表现出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文化的差异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 表明了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 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然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文化得到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在南方的东晋和宋朝时期, 吴越族、蛮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文化互相渗透和融合。
例如, 吴越王国在书法、诗词等文艺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们的文化在中国的文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这些表明在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过程中, 文化的交融和共创不但可以使各族文化变得更加充实和丰富, 更可以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和融洽。
另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西部交流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民族融合的表现。
在北方, 河套地区的鲜卑族、突厥族等少数民族经常与汉族进行贸易和征战, 并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互相借鉴和影响。
与此同时, 南方的士人、儒生亦不断向北方传递汉族文化和知识。
这种跨文化、地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极大地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也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
最后, 我们不得不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 因为它是美学融合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唐朝时期的文学家陈著曾说过: “魏晋以来, 风尚之美, 皆归于此。
”可以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繁荣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既有诗歌、词曲、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兴起, 也有壁画、雕塑、景观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
这段历史跨越了数百年,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也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民族纷纷迁徙和迁徙,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传承。
汉族、匈奴、羌族、胡人等各民族文化在这一时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社会结构的变革与发展
随着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封建制度逐渐确立,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
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演进,为后来隋唐时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经济繁荣与文化繁盛
在民族融合与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商业繁荣,手工业和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种经济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文学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革,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繁盛。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中,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一个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大融合的混乱时代文明的融合总是相互的,所以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往往是并进发展的@小柯谈历史历史的年轮总是伴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滚滚向前,作为中国政权更迭最频繁的魏晋南北南北朝时期,自然会有一些它奇特的历史文化风采。
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的并进发展就是它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所拥有的奇特风采。
所谓胡人汉化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进入汉族生活区,被汉族先进的社会文化所同化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十分缓慢的。
魏晋南北朝马克思曾经说过:“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最终被先进民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魏晋南北朝时期前一个朝代就是“汉”。
汉朝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先进,丝绸之路的开通给少数民族带去了先进的汉族文化,汉文化因此在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因此也为后来数量庞大的胡人汉化打下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人汉化一.五胡十六国首先受到强烈汉化的就是匈奴了,匈奴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因为有卫青,霍去病等一代打击匈奴大将的历史事件存在。
后来匈奴进入了山西,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匈奴首领将姓氏改为了“刘”姓。
后来就连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叫“汉”国。
而建立汉国的刘渊更是对汉文化痴迷,他师从著名的经学家崔游,学习《京氏易》《春秋左氏传》等文学名著,并熟读诸子百家,史记,汉书等,还能背诵孙子兵法。
不得不说,作为五胡十六国第一个政权建立者,他的汉化程度是很深的。
汉国王刘渊之后建立后赵的羯族人石勒,大力采用汉文化中的治理方略来治理国家。
同时学习儒家文化,用儒家文化来教导后世和选拔人才。
前秦建立者氐族人苻坚则是重用汉族谋士,采用汉法大力进行政治,文化,经济改革,同时大力推行儒家思想。
不得不说,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汉化风味真的是十分浓厚的。
从本质上来说,胡人汉化大多是受到了汉文化中“儒学文化”的影响,从而做出了汉化一系列举动。
儒学文化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儒学文化超强的同化作用和极为强悍的生命力,同时这也应验了马克思说的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
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
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
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
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
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
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
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
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
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
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由于西晋的黑暗统治及对各民族的剥削压迫,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
西晋灭亡以后,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对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虎视眈眈。
各少数民族,及一部分汉族,先后在此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
这个时期,自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至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
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
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而且,由于相互征战、百姓流亡,一些少数民族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在混战中,一些弱小民族势力被削弱,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知识分子。
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了北方,但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
因此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
殊不知,这次改革竟为推进民族融合起了重大的作用。
孝文帝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许多利于北魏发展的措施。
其中以迁都洛阳与移风易俗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最为显著。
迁都洛阳使原为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鲜卑族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进而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移风易俗包括:易服装,即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凡是已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使鲜卑人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仅在社会生活上实现了与汉民族的融合,更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为今后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民族融合及其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使汉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
经过四百多年,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
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徙各族和汉族的融合还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物质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服装和家具都有明显的变化。
其中胡饼、胡服、胡床均是这一时期传入内地的。
就精神生活而言,音乐、舞蹈、民歌等尤为明显。
隋唐时期的音乐绝大部分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混合乐。
迄今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均源于南北朝时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开创了一代社会风尚。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好的时期,而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的基础。
较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创造力的发挥,隋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与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
结语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族融合又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因此,民族融合就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主流。
而每一次民族融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开明统治者的改革便成了历代民族融合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民族融合变意味着一次历史的进步,奠定着一次国家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则促进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中国历史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为今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堪当“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