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4
谈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刘轲徐江雁李振华【摘要】根据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结合古今诸多名老中医的成才经历,阐述了熟谙经典,随名医临证随诊、整理名医医案文献等是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经验传承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整体观辨证观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出身中医世家,河南洛宁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首批名老中医。
李老行医六十多年,执教五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主持研究的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著作8部。
李老被确认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对象之一,本人有幸参加此课题的研究,现就其经验传承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成才之路的启示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其启蒙老师为其父李景唐。
其父善长内科杂病、伤寒病的治疗,为当时豫西的中医大家。
李老17岁时,遂辍学于济汴高中,跟父认药习医,可谓世家传承。
李老自幼熟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经典,谓其启蒙教材,也谓其中医理论奠基之渊薮。
李老一生主宗医家张仲景,善以经方治病,以杂病著长,晚年更以脾胃学说立论,成为一代宗师名医。
李老一生主研医籍主要为陆渊雷著《金匮要略今释》,林亿校本《伤寒论》,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叶天士著《温热论》。
先生知识涉猎广泛,注重人文修养,喜爱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等。
其中,尤以书法隽秀洒脱,许多名人墨客争相收藏,此可谓之家。
李老一生,心系民众,具仁德之心。
李老关心政治,心系祖国医学发展,即便晚年,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奔走呐喊。
李老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要成一代旷世名医,务必做到以下几点:熟读经典、勤奋好学、理论结合实践、勤于临证、不断总结、名师指点、虚心求教、潜心专研、勇于创新。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在传统医学的浩瀚海洋中,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智慧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地传承这些经验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深入探讨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理论研究中的常见问题1. 传承断层由于现代医疗体系与中医传统的融合问题,导致许多名老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
一些年轻的中医医生往往只关注西医理论和现代医疗技术,忽视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学习和实践。
2. 理论研究深度不足尽管许多医院和医学院校都在积极推动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但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仍有待加强。
对于名老中医的医案、理论和经验缺乏系统的挖掘、整理和深入研究,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 实践与理论脱节一些医生在实践过程中只关注疾病治疗本身,而忽视了相关理论和思想的深度研究,导致实践与理论脱节。
这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也阻碍了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三、实施中的解决方案1. 加强传承教育应加强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教育,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师承制度等方式,让年轻的中医医生能够系统学习名老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同时,鼓励年轻医生积极参与临床实践,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2. 深化理论研究对于名老中医的医案、理论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究力量,包括医学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等。
同时,应鼓励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
3. 强化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中医理论融入到治疗过程中。
同时,医院和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病例讨论、学术交流等方式,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经验。
这些专家可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接下来,我就要给大家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是指将一门学科、一项技艺或者一种知识体系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传承理论知识,也要传承实践经验。
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的学术传承经验,正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那么,这些专家们是如何进行学术传承的呢?其实,他们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三个字”:学、教、做。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这三个字。
1. 学首先是“学”。
这里的“学”,可不是指上学的意思哦。
而是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深知,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所以,他们会把每一次看病的机会都当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
2. 教其次是“教”。
这里的“教”,也不是指上课的意思哦。
而是指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后人。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非常重视学术传承,他们认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是宝贵的财富,应该让更多的人受益。
所以,他们会把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写成论文,甚至举办讲座,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帮助后人提高医术水平,还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3. 做最后是“做”。
这里的“做”,就是要亲自动手去实践。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他们不仅会在书本上学习知识,还会亲自去实践。
他们会带着学生去看病人,让他们亲眼看到医生是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治疗病人的。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亲身体验到医生的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
通过这三个字——学、教、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们成功地完成了学术传承的任务。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篇一一、引言在中医药的悠久历史中,名老中医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瑰宝。
他们承载了数代医者的智慧和经验,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与精湛的医术令人赞叹。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与医疗模式的更新换代下,名老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当前名老中医传承过程中遇到的理论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二、常见问题概述1. 传统与现代医学融合的难题:名老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根植于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存在较大差异。
在传承过程中,如何将传统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成为一大难题。
2. 传承方式单一:目前,名老中医的传承方式多以师承为主,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模式。
这导致后继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难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 理论研究滞后:在新的医学环境下,中医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更新和完善,使得名老中医的经验难以有效传承。
4. 缺乏创新与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缺乏对现代医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导致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三、问题原因分析1. 教育模式滞后:现有的教育模式未能很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医学理论,缺乏有效的培养体系,使传承者在理解与实践过程中面临困境。
2. 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名老中医的理论经验,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得后继者难以全面掌握其精髓。
3. 创新氛围不足: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创新与突破的重视不够,缺乏对现代医学技术的探索与研究。
四、解决策略与建议1. 构建融合传统与现代医学的教育体系: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构建一套系统、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模式。
这需要加强对中医理论的现代解读与验证,以及加强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研究。
2. 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的理论精髓与实践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验证和完善。
同时,鼓励创新与突破,积极引进和探索现代医学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经验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经验。
说起这个话题,我就想起了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医药专家们。
他们为了传承中医药的精髓,不断地学习、实践,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学术传承。
学术传承是指将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从一代学者传给下一代学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得以传承,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对于中医药专家来说,学术传承就是将中医药的理论、方法、技术等从前辈那里学到手,然后再传授给后来者,让中医药这一千年古老的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那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是如何进行学术传承的呢?这里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理论传承。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非常庞大,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等。
要想将这些理论传承下去,就需要有一批精通中医药理论的专家。
他们不仅要自己精通这些理论,还要能够将这些理论讲清楚、讲明白,让后人能够理解和掌握。
这样一来,中医药的理论体系才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第二个例子,关于实践传承。
中医药的实践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实践传承同样非常重要。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多年来临床实践的结果。
为了让这些经验得以传承,他们会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书稿,或者口头传授给后人。
这样一来,后人在实践中就可以少走弯路,更快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专家。
第三个例子,关于技艺传承。
中医药有很多独特的技艺,如针灸、拔罐、刮痧等等。
这些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为了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会亲自教授后人。
他们会耐心地指导后人如何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传承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才能够拥有如此丰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学术传承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让中医药这一千年古老的医学继续繁荣发展。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
施今墨学派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结合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和分析其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有效方法,以期对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施今墨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术特色,包括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等。
随后,将重点介绍名老中医在糖尿病诊治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和案例,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药物配伍的技巧、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
通过对这些经验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施今墨学派经验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推广这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通过对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环境建设的思考,旨在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学在糖尿病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在糖尿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他们深谙中医经典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
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后天因素则通过影响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上,施今墨学派注重从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入手,通过调理后天因素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施今墨学派强调糖尿病的治疗应分阶段进行,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郓城县中医医院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
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
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
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
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
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
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
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学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名老中医经验的真实世界研究,以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Research,RWR)是一种基于大量实际临床数据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的真实情况。
在中医药领域,真实世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探讨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此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真实世界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实际生活中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解决现实问题。
将“真实世界研究”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可以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内在规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研究,还可以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和文化符号。
通过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探讨1孙燕2臧传新1任廷革1李宇航(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252059)摘要:关键词:1.背景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
名老中医及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国粹中之粹,因此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工作。
传统的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文献整理、专家系统的研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师带徒”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
传统的文献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
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它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问题。
因此,如何高效、完整、全面、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便捷的推广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的人方便的学习和继承,仍将是中医传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也指出:“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抢救、保留和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他们的经验能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使后学者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地成为名医”。
笔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方法,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全面、有效、科学的挖掘和传承。
2.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中医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智能分析技术与SVM的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实现中医临证经验的实践性很强,是从诸多的临证诊疗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是点滴的、离散的、甚至是感性的,而这些特点往往给继承者带来“难以把握”“不易理解”的障碍,需要解析并发现这些临证经验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实现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的转化及表达。
建立在中医临证经验基础之上的中医学术,可以理解为是经验的集合,具有系统和专门性的特征,理论性很强,有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从“经验”上升到“学术”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有大量的数据(有时还是海量的数据)要处理,需要分析和发现种种的关系,才能使其专门化(面向主题的)、系统化、结构化,进而成为一种学说。
个案分析学习群案规律挖掘总结近30年来专家系统的成败,尤其是中医专家系统的经验和教训,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在总结和传承专家经验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认为应在以下技术领域中寻求方法:(1)专家知识的获取,最初是类自然语言的描述,专家知识的具体化、条理化与清晰化是可以共享专家知识的必要条件。
(2)开发具有自动管理、查询、更新能力的相关数据管理系统。
(3)类自然语言向知识程序设计语言的转换。
知识语言用于建立专家知识库,运用知识的推理能力由知识语言系统支持因而是自动的,推理所用到的基本数据和相关信息可来源于人机交互和基础数据库。
(4)指定不同的知识库,并给出不同的基础数据,知识语言系统的自动推理能力可以做到各种知识及其应用背景下的模拟、比较、选优等。
(5)将国际上最新的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技术用于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可以实现对名老中医处方背后所遵循规则的自动学习。
以上这些技术,体现了信息科技应用于中医学领域(尤其在对中医经验的总结方面)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医的经验往往是在概念层次上进行表达的,因此常常不能直接领会,如果把概念世界还原为现实世界,即对经验的要素作出量化的分析就可以直接、快速被人接受,然后经大量和递增的信息处理后,发现其规律性,将概念提炼为知识,(根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规则形式的知识),使其进入更高的层面,从而完成有效地继承。
从中国医学史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上述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手工运作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具备了缩短这一过程,推进学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因此研究继承和共享中医临证经验和学术的方法与技术成为我们的重要研究目标。
笔者认为是运用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把知识工程技术、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机器学习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实现对中医临证经验的解读。
试图提供一个软件——中医诊治知识共享支持系统,为Internet用户共享经过智能分析产生和机器自动学习获得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中医临证知识提供支持。
这一思路是针对中医临证经验继承过程中“理解模糊、难以重复、不便操作”的瓶颈问题而设计。
即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定性定量综合集成”思想为指导,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实现“经验”的可视化(易理解)、可操作(能重复)、可变通(有效继承)。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曾用基于模糊逻辑的近似推理(Approximate Reasoning,简记为AR)方法,以极典型的样本,实现了对中医方剂治法的“示例学习”。
例如对中医方剂学中的“辛温解表法”若干方剂的学习,得出了量表化的几个指标,根据这些指标,对其它近100个专家认为符合“辛温解表法”的方剂进行了学习,其结果符合率为50%。
结果表明:近似推理的方法学习中医方剂的组方规律是可行的。
中医近2000年的临床经验,大多是用方剂文献的方式记载下来的。
粗略的计算一下,古今方剂大概有近80万,很可能会更多,可谓“药”有数而“方”无穷。
能否解决基于数据而不单是基于经验的计算机建模学习问题,是计算机学习技术研究的前沿课题,也是中医信息研究避免主观因素的干预,实现对人经验的重复,完成“经验”向“知识”转化的关键所在。
我们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支持高维因子分析的计算技术,近年来出现的支持向量机方法(Supporter Vector Machine,简记SVM),立刻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关注。
这个技术的优势在于:支持小样本训练学习而不同于现有的统计方法,较适用于中医辨证论治数据的现状;计算的复杂性不由样本空间的维数左右,避免了计算的“维数灾”,较适于处理中医辨证论治相关要素的高维关系;SVM方法适用于解决本质上非线性的问题,且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和严密的理论,较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的需求;它还可以给出所建模型的推广能力的一个客观估计,这是目前任何其它学习方法所不具备的,较适合对中医现代临床经验的总结;在SVM方法中,少数作为支持向量的关键样本就决定了计算结果,这注定了算法的简洁,而且具有稳健性;所需的先验干预较少,计算结果更加客观,这对增加中医辨证论治信息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极为有利。
如何对非典型性知识进行学习是提高机器学习性能的关键。
支持向量机方法(SVM)与近似推理方法(AR)表面上两者似乎互不相干,前者完全基于数据,后者充分体现先验知识,但它们能在一定条件下优势互补。
因此我们的研究将尝试着把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辨证论治信息研究中的种种学习问题。
如果研究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无论对中医学还是计算科学来说都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师带徒著名中医学家董建华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末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迅速抢救老中医的学术和经验”的建议,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恢复中医教育的师承办法,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拜师大会”。
随后,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三部(局)从1990年起先后3次组织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保存和继承了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技术专长,也培养了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目前已有3批约1607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聘为指导教师,有1343名学术继承人先后完成了学习任务,合格出师,在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许多濒临失传的名老中医药经验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与保存,与此同时,为国家造就了一批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徒弟辈名医。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带徒”的传承方式有其局限性,存在弊端。
首先,在培养人数上,传统的“师带徒“有着一对一的局限性,受众较少,成才较慢,不利于培养大批的高水平中医人才。
其次,”师带徒“多以临床随诊、抄方、总结病案的方式进行,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继承者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也存在极大的自发性,直接影响到师带徒的效果。
另外,存在继承者的选择、人情功利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师带徒的效果。
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
专家系统内部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的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运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
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包括中医临床诊断系统和专家辅助诊断系统,用于辅助并模拟中医专家诊疗过程,应用计算机软件模拟专家系统进行疾病诊治,然后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疗效分析,并对专家经验作出评价。
使之成为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的形式之一。
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名医经验传承模式,但是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于存在着知识获取困难、知识面窄、推理能力不强、智能化水平较低和实用性差等问题, 我国研究的众多中医专家系统多数未能很好地用于临床实践。
而且已有的中医专家系统由于参与辨证的客观指标量化不足、难以克服处理信息局限、通用兼容性差、用户难以参与等不足,很难体现老中医临床诊疗个体化、多因素特点。
一些专家学者运用信息技术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制作出专家系统。
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制约,这些专家系统往往实用性不强,研制成功后就被束之高阁;或者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因为是单机版,在短期内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为有限的用户使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又很快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