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ppt
- 格式:pdf
- 大小:502.36 KB
- 文档页数:26
文
言
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
点击播放视频 陈元方答客问
这个视频就是讲述了今天我们要学的小故事,希望大家能通过本课,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1. 通过白文、标点文朗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学生了解
故事内容。
2. 通过脚本批注与演读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
3. 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重点)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古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
以短篇为主。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世说
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对后代笔记
体作品的影响颇大。
《世说新语》按内容分为36篇。
《咏雪》被编
入书中《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
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文朗读。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圈点要求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约定。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乃:才。
注释: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正午时分。
正午过后朋友还没到,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离开以后友人才到。
译文: 翻译课文
至:到。
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注释:
时年:那年。
戏:玩耍。
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
同“否”。
译文:
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
”
原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注释: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译文:
友人听了便生气的说:“简直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
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注释:
惭:感到惭愧。
引:拉,牵拉。
顾:回头看。
译文:
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二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预定的时日,日期。
2.太丘舍去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把事交给别人去办,委任。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点拨:“是````”是判断句的标志,这里是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判断。
省略句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点拨: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
去后乃至
一词多义:
期日中(名词,约定的时间)与友期行(动词,约定)
请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对话背景:客人无信
对话内容:
客人:非人哉——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反驳日中不至——无信
对子骂父——无礼
结果:友人惭,元方入门不顾
1.“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说明了什么?
【答案】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说明他不但无信,而且无礼。
2.陈元方反驳“客”的话精彩在何处?
【答案】陈元方的反驳抓住两点。
一为无信,二为无礼。
首先抓住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
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击是没有礼貌。
3.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礼貌,但知错能改。
5.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难点探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A.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态度恶劣,元芳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表现,同时给友人一个教训。
B.失礼。
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 ,是长辈,元方应该以
礼貌待之。
阅读方法解密
生活体验题答题法。
在中考阅读中,让学生生发感悟的题目频繁出现,有感悟主题的,主要是围绕中心,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和启示;有评价人物的,要求对人物做出评价。
做这类题应先找出原文的中心,然后以之为切入点生发自己的观点。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人物的表现或文章的中心,谈自己最深的感受;其次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多角度进行探究。
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连贯。
此类题目没有固定答案,围绕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针锋相对据理驳斥聪慧明理陈太
守与友期
行父友:怒→非人哉元方:曰→无信、无礼父友: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交代 开端高潮尾声父友:问元方:答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
通过元方与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聪慧明理,落落大方,同时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1、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2、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
安全感与尊严感。
——艾琳·卡瑟
3、民无信不立。
——孔子
4、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5、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塞罗
6、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1.故事完整,语言简练。
《陈太丘与友期行》篇幅虽短,但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
以陈元方的一句话作为故事的主旨句,由此前后辐射,将这则故事写得波澜起伏。
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
《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点训》上的习题
温馨提示:以上作业的课件均见本课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