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表及其上空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的科学。
在初中的学习中,地理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通过地理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的知识点。
1. 大洲与大洋地球上覆盖着五大洲和四大洋。
五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四大洋分别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附近的南大洋。
同时,还有一些小洲,如澳洲、南极洲等。
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大陆漂移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断漂移的现象,而板块构造理论则更进一步地解释了地球板块的移动原因,即地球外部热流和内部能量的作用。
3. 地壳构造地壳是指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层,它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
地壳构造是指地球根据板块间相互作用和演变的过程而形成的地质结构。
4. 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地震是地球板块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指地球上地壳或地壳下部分物质发生瞬间破裂和位移的过程。
火山则是指地球上火山岩体在高温高压下熔化并喷发,形成火山喷发。
另外,地球上还会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损失。
5. 气候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值,反映了一个地区在较长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量、气压、湿度、气体成分等。
北极、南极气温极低,热带气候则以高温、多雨为主。
6. 气候区划气候区划根据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压状态等因素将其气候状况进行分类,并划分出不同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
常见的气候区划包括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7. 气候变化和应对方法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的长期变化,其中涉及到大气层物质质量的变化、水分的循环和温度的变化等。
人类应该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比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每个人也应该从日常生活开始做起,如骑自行车代替开车、拒绝一次性用品等。
总结地理科学的学习包涵了各种自然和生命现象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居住的星球,还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一些环境和生存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1、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特征:⑴、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⑵、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⑶、质量在各地区有差异⑷、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具有不均匀性;⑸、状况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3、矿产资源的分布:⑴、主要油田:⑵、主要煤矿:⑶、主要铁矿:⑷、有色金属分布:⑸、太阳能分布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少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1、土地资源的特点: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3。
2、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其中,草地面积最大)。
3、土地资源的分布:⑴、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⑵、林地: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⑶、草地: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⑴、地区分布不平衡:“东多西少,南多北少”⑵、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兴修水利工程:⑴、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68—69图 3—19 《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等图上识三个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南水北调。
⑵、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
如:黄河干流上(最大的)小浪底水库、长江干流上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
⑶、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1、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2、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全国最大)、南海渔场、北部湾渔场。
3、盐场:北方——长芦盐场(全国最大),南方——莺歌海盐场。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学科。
在中学地理课中,学生们学习了许多有关自然、人文地理的知识。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是一章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它的概述和内容。
一、背景与概述本章主要介绍的是地球上不同的生物群落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群落是指由一些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类所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了解不同生物群落和它们对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群落的概念和分类生物群落是由一些相互关联的生物种类所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分类,比如按照生态位划分、按照环境条件分类等。
2.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是毗邻赤道的热带地区中比较典型的生态系统。
它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全球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3. 中亚大草原生态系统中亚大草原是延伸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覆盖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草原地带。
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渐渐转化带及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
4. 溪谷生态系统溪谷是指在山地地区中细长而深的河谷,由于海拔高度和气候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溪谷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多样性和脆弱性。
5.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指广阔的海洋环境中的物种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环境之一,占据了大约70%的地球表面。
它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很大的贡献。
三、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学生可以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生物群落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可以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区划、自然条件和主要物种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理解更加深入。
总之,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是一章非常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本章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2.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①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②山地多,平地少。
(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③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4.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节约与保护水资源1.水资源:(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3.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4.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5.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及分类(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带答案知识点总结(超全)选择题1、“从点滴做起,共建节约型校园”,以下行为符合该倡议的是()A.洗刷物品过量用水B.就餐时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C.节日时大量使用纸质贺卡D.随手关灯,人走灯熄2、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中可知,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B.林地C.耕地D.建设用地3、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A.北方多,南方少B.西北多,西南少C.东南多,西北少D.东北多,西南少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属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是A.南水北调工程B.西电东送工程C.开采地下水D.建设海绵城市5、对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自然资源不仅总量大,而且种类多B.总量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就多C.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D.随着人口增长,我国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还会继续减少6、华北平原春旱的自然原因是()①春天降水少,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②河流少,且径流量小③水土配置不合理,地多水少④人口多,工农业用水量多⑤水资源污染严重,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②③7、今年入夏以来云南楚雄、大理等地持续少雨干旱,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困难,但不少江河的水却白白流走无法利用,村民只能“望水兴叹”,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改变当地气候B.人工降雨C.兴修水利工程D.防治水污染8、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往往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地区支离破碎、黄土广布B.②地区有“紫色盆地”之称C.③在福建省D.④地区内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填空题9、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特征:我国水资源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_______。
10、自然资源分为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资源。
11、我国铁矿储量最多的省份有河北、辽宁和_______。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一、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A(比重最大)(2)耕地占世界第四位,林地占世界第六位二、几类土地资源的分布:(1)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2)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3)我国三大林区:a东北林区(最大的自然林区);b西南林区(树种最丰富的林区)c 东南林区(最大的人工林区)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①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②山地多,平地少。
(山区为山地、崎岖的高原、丘陵地区的统称)③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等边远省区)四、我国土地政策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节约与保护水资源一、水资源:(1)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指可用的淡水资源。
(2)中国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
(3)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来衡量。
(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
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办法:①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修建水库)。
②空间分布不平衡→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三、我国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原因: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措施:①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
四、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我国北方水资源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海河、辽河。
五、跨流域调水工程包括:A:引滦入津、B:引黄入晋、C:引黄济青、D:引滦入唐、E:南水北调东线方案、F:南水北调中线方案、G: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南水北调:把我国长江流域的水调往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为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主要缓解西北地区缺水)方案。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活动课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及分类:(1)含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导语】下⾯是⽆忧考为您整理的⼋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三篇】,仅供⼤家查阅。
第⼀节⾃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然资源的含义:在⾃然界中对⼈类活动有价值的⼟地、阳光、矿产、森林、⽔和⽔能等,称为⾃然资源。
2、分类:可再⽣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或者能够循环使⽤的⾃然资源。
⾮可再⽣资源:形成、再⽣过程⾮常缓慢,相对于⼈类历史⽽⾔,⼏乎不可再⽣,⽤⼀点就少⼀点。
3、⾃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均不⾜;破坏和浪费严重。
4、如何利⽤⾃然资源:对可再⽣资源,如果利⽤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养,便能够可持续利⽤;⾮可再⽣资源:珍惜和节约使⽤。
5、“世界地球⽇”4⽉22⽇。
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式。
6、节约和保护⾃然资源,从我做起:提⾼认识;加强宣传;付诸于⾏动,从我做起,从⾝边的⼩事做起。
7、活动题P63第1题 第⼆节⼟地资源 1、分类:可利⽤⼟地:农业⽤地(耕地、草地、林地) 建筑⽤地(交通⽤地、⼯矿⽤地\城乡建设⽤地) 难以利⽤⼟地:⼽壁、沙漠、⽯⼭、⾼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
2、⼟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耕地⽐重⼩(2)地区分布不均 (3)⽐例结构不合理(P68图3.9)(4)破坏严重 3、⼟地利⽤类型分布 ⼟地利⽤类型分布地区所在的⼲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农业类型 耕地⽔⽥东部(南⽅)湿润区平原、丘陵耕作业 旱地东部(北⽅)湿润、半湿润地区⾼原、平原 草地西部⼲旱、半⼲旱地区⾼原、⼭地牧业 林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地林业 难以利⽤⼟地西部内陆⼲旱地区沙漠、⼽壁、⽯⼭等----- 4、合理利⽤每⼀⼨⼟地 (1)利⽤中存在问题 A、破坏⼟地资源的现象严重:乱占耕地造成耕地减少;过度放牧使⼟地荒漠化 B、耕地⾯积减少、质量下降:乱砍滥伐造成⽔⼟流失;不当排放造成⼟地污染,⼟地质量下降 措施:合理⽤地、节约⽤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1)制定基本国策:内容“⼗分珍惜、合理利⽤⼟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设⽴全国⼟地⽇:6⽉25⽇ (3)颁布法律法规:《中华⼈民共和国⼟地管理法》、《中华⼈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民共和国草原法》 (4)其他:在农耕区,加强农⽥基本建设和基本农⽥保护;在牧区,建设⼈⼯草场,保护天然草场:在易受风沙侵袭,⽔⼟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笔记及知识点归纳第三章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直接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2.自然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3.列举两种清洁能源: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4.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情:人多地少5.我国土地资源特点:①类型齐全②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中比例最大的是草地;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难利用土地比重较大,后备耕地不足。
6.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7.我国耕地分布在:①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地区以及低缓丘陵地区。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②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西南的边远山区(横断山脉);东南山区(东南丘陵)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我国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③草地8.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①耕地面积日益减少②林地乱砍滥伐现象严重③超载放牧9.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10.我国草地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非季风区11.华北平原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耕地类型?旱地农业类型?种植业长江中下游平原?12.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田为主耕地半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耕地水资源+海洋资源1.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解决措施:兴建水库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3.南水北调是把哪个流域的水引到哪两个地区:将长江流域的水引至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4.中线方案引用是从长江哪个水库的水:丹江口水库东线借助哪个运河引水:京杭运河5.华北地区缺水【自然原因】:①降水少;②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措施:①跨流域调水,兴建水库;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合理开采地下水6.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墨鱼)7.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①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充足;②有长江水汇入,带来了大量养分;③寒暖流在此交汇,水流搅动,养分上浮;8.我国最大盐场是?(长芦盐场)形成盐场有利条件?①晴天多,蒸发旺盛②地形平坦9.保护海洋的措施?防治海洋污染;实施定期休渔制度。
初中地理知识归纳总结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28日中国水周)1、水是宝贵的资源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加、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八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一节笔记
一、地理位置与疆域
1. 中国的地理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2. 中国的疆域
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接壤。
海岸线长约万多千米。
二、行政区划
1. 三级行政区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
县(市、自治县)
乡(镇、民族乡)
2.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3.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中国的人口与民族
1. 人口
人口总数约14亿,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目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有: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等。
2. 民族
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
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洛阳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选择题1、读图,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答案:D由图可知,甲是内蒙古高原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乙是东北平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丙是大小兴安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故选D。
2、我国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主要工程措施是()A.跨流域调水B.兴建水库C.节约用水D.防治水污染答案:B我国的水资源受降水影响。
由于降水具有时间分配不均的特点。
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大,有必要兴建水库,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以调剂各季节的河流水量,故本题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
3、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破坏严重。
下列不属于土地资源破坏的是A.B.C.D.答案:D分析漫画可知,A、B、C三选项都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A属于乱占耕地,B属于过度放牧,C属于土地资源被污染;D选项表达的是严格控制耕地的使用,保护耕地,符合题意。
故选:D。
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漫画理解答题即可。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表现为时空分配不均,其中时间分配不均匀表现为()A.夏秋少,冬春多B.夏秋多,冬春少C.春夏多,秋冬少D.春夏少,秋冬多答案:B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表现为时空分配不均,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故答案选B。
5、下列地区与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连线,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草地B.大兴安岭——林地C.内蒙古高原——耕地D.东北平原——林地答案:B不同的地形区,土地利用类型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齐全,形成了以耕地、林地、草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等多种土地类型。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山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八年级地理上册考点、重要知识点精编第三、四章(湘教版)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1.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特点:①自然资源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
②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③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随着生产的发展,某些资源的总量变得越来越少。
3.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类。
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但可再生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我们应该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4.中国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矿种比较齐全的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
中国的矿产地区分布不均衡,多数矿产的人均占有量较少。
能源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结构不够理想,煤炭资源比重偏大,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较少,能源矿产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
有色金属多分布在南方地区。
其中,居世界第1位的有钨、锡、锑、稀土、钽、钛等。
5.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
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污染小、储量大、分布广的特点。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1.中国的土地国情是“人多地少”。
2.中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但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其中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偏小,中国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知识总结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知识总结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单元总结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
由于利用不当、管理不善,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的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的特点:①从那里来→自然界;②对人类有何意义→有使用价值;分类:①可再生资源: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我们应合理利用,并注重保护和培育,实现永续利用;②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用一点少一点,我们应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例:P61、62活动1、2人口与资源的矛盾:①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②人民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持续增长;③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破坏和浪费严重。
对策:节约资源,保护资源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6月25日世界土地日)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自然资源的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水能;都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可以更新;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土地、水、水能、森林、太阳能、潮汐能、动物非(不)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不可再生、不可更新、不能循环使用的;用一点就少一点石油、煤、天然气、金属矿产3.可再生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更新或循环使用;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这样才能在一定意义上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利用不合理;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开发速度大于其再生速度;一味的浪费;那么就会使可再生资源失去其可再生性;变成为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一天会枯竭;逐渐“取之用尽”。
4.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地大物博”中的“物博”的含义:总量大;种类多。
6.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形势1.人口因素(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势必还会减少)2.人为因素(人为的利用不当;浪费;不注意保护;管理不善)逐渐恶化的因素 3.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7.解决这种趋势的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加强保护、节约意识;3.节约资源;开发新能源。
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购买一次性消费品;拒绝贺卡都从源头和去路上保护了环境;既节约了资源;又减少了垃圾。
9.农业用地:耕地---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丘陵林地---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草地---西北内陆非季风区---高原、山地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东部季风区;气候相同;气候湿润;在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耕地);在山地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林地);这说明地形对土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林地和草地的主要地形都有山地;那么为什么会有林地和草地之分;原因是草地在西北内陆;气候不受季风影响;是大陆性气候;而林地是在东部季风区;这说明在地形相同的时候;气候也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布。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点总结归纳选择题1、下列可以分别有效调控中国水资源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措施的是A.南水北调、节约用水B.南水北调、兴修水库C.兴修水库、节约用水D.兴修水库、南水北调答案:B分析:针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采取了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针对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实行了兴修水库的措施。
故选B。
2、我国人与地突出的问题是()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B.后备耕地资源丰富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D.草场过度放牧,草地遭受破坏,数量减少答案: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与地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C正确。
人均土地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A、B、D错误。
故选C。
3、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矿产资源B.土地资源C.气候资源D.水资源答案:A自然资源按资源的更新时间和速度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以上四种资源中,矿产资源短时内无法更新或再生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他三种属于可再生资源,故选A。
4、50元人民币上的景观,其建筑所在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为A.壮族B.蒙古族C.傣族D.藏族答案:D据图可知,50元人民币上景观是布达拉宫,此景点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该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是藏族,故选D。
小提示:5、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A.东部沿海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珠江三角洲答案:B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平原面积 10%,这里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八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第三中国的自然资
§31 自然资概况
什么是自然资:人们从自然界获得并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与能量。
主要包括气候资、水资、土地资、生物资、矿产资以及海洋资等。
我国自然资的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2土地资(6月2日世界土地日)
土地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舞台。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类型齐全:我国各类土地资齐全,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
我国草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条。
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一亿公顷。
我国土地类型:耕地、沙漠、林地、草地、戈壁、高寒荒漠、石。
2、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土地资的空间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的区域差异明显。
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属于非农业用地)等。
我国的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部区的林地多为人工林。
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与南部。
我国各地区土地资的质量差别很大。
西北内陆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干旱少雨,水不足,以草地和荒漠为主。
3、我国土地资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破坏严重。
4、“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3 水资(3月22日世界水日)
1、我国水资的特点(问题):⑴水资短缺(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费严重)⑵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解决办法有“兴建水库”)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即东南多,西北少(解决办法有“跨流域调水等工程”))
2、时间分配不均:我国水资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的特点有关。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3、解决水资问题的措施:①兴建水库②跨流域调③节约用水④保护水资⑤处理并防止水污染⑥植树造林等。
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4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指的是利用交通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2、交通运输发展变化:手提肩扛→牲畜驮运→现代运输(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
3、目前分布特点: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现代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公路运输
方便、机动灵活、速度快
运费较贵、运量较小
铁路运输
速度快、运费低、运量大、连续性好
灵活性较差、短途运输成本高
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舒适、安全
运量最小、运费最高
水路运输
运费最低、运量最大
速度最慢、受天气影响较大
管道运输
方便、速度快运量大、运费低、损耗小、安全可靠、连续性强、管理方便
灵活性差
4、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
(“三横五纵”看书本第91面)、交通运输枢纽:指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
类型:单一型和综合型。
6、选择运输方式要考虑的因素:
(1)客运:要考虑人所拥有的经济情况、时间长短、出行目的、所到目的地、出发点与目的地间的距离及各运输方式的价格、速度快慢。
(2)货运:要考虑货物本身性质及运货量、运输距离、目的地位置、运输工具的特点等。
总之,无论是运人还是运货,在选择运输方式时,都要考虑交通工具的特点、运输距离、时间、运输目的、运输的人或物本身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短程可由公路运送,远程而又数量大的可用铁路上的专用车;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尽可能利用水运或铁路运输。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
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
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2、农业重要性——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差异很大。
原因:我国国土辽阔,气候、地形、水分等自然条复杂,地区差别大,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等,导致全国的农业类型和发展状况在地区分布上有很大差异。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的平、河谷和绿洲。
③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丰富,利于耕作。
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
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发展现状
发展成就
举世瞩目:产量、位次、生产能力等
面临挑战
问题严重: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
发展方向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业
2、建立商品粮基地
3、科技兴农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不广,居民众多,市场大。
⑵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3 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工业生产: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工业“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也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我国工业分布趋势:沿河、沿江、沿海。
其中,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4个基地、个特区、14个开放。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工业基地
发展工业的有利条
辽中南工业区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丰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业区
铁、石油、海盐等资丰富,靠近西能基地,有统一的电网,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
沪宁杭工业区
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有统一的电网,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靠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工业,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
能工业分布:能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占我国能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0%以上。
石油是我国第二大能,在我国能与生产和消费总量中仅次于煤炭。
水力是我国的重要能资。
6、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涵义:科学技术为基础,电子和信息为龙头,产品科技含量高。
特点:科技人员比例大、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起步晚,发展迅猛。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差导:
沿海——科技园区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经济发达,高层次知识人才集聚,形成了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
头”的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贸易导向型:沿边地区利用其地理优势,依靠国家的开发政策,发展了以组装、加工为主的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陆——国防军工型:内地地区依靠资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机械制造、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为主的与国防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