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经济政治 共74页PPT资料共7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84 MB
- 文档页数:76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一、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一)俄罗斯经济是原苏联经济的主体俄罗斯经济占原苏联经济的比重(%): 国民生产总值占70% ; 石油产量占90.9% ; 发电量占62.5%; 经济综合能力占60% ; 天然气占77.3%; 煤产量占55.4%(二)俄罗斯的激进经济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资料的私有化把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二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盖达尔激进经济改革的内容; 全面紧缩银根; 大规模私有化激进改革的严重后果: 首先,体制转轨成效甚微1999年俄罗斯工人生活状况与上年相比: 货币工资下降24.8% ; 实际工资下降35.9% ; 失业率12.5% ; 贫困线以下35.3%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展一是出现了多种经济并存的所有制格局二是某些市场经济的要素正在逐步形成三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是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通货膨胀率下降(Bieudo)(三)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趋向俄罗斯经济政策调整: 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 权有化趋向长期化;制订“发展预算”努力刺激投资和生产; 加强社会保障; 坚持扶持和刺激本国工农业生产的方针二、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一)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征俄罗斯政体俄罗斯已经建立一个介于美国和法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总统拥有很大权力,同时增强议会职能,实行三权分立。
俄罗斯政治体制结构: 总统制; 两院制; 联邦制; 多党制总统制: 总统制是俄罗斯新政权体制的核心。
新宪法不仅明确规定了总统制的政体,而且特别强调了总统的权力和地位。
多党制: 早在1990年,俄罗斯就开始实行多党制,但当时并未得到宪法认可,新宪法则明确承认了多党制原则。
新体制的确立促进了多党制的发展和完善。
普京上任: 1999年8月9日,叶利钦提名国家安全局局长普京为新总理和自己的接班人,8月16日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理。
俄罗斯经济与政治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
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
因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的。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在俄罗斯这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得到了非常深刻地体现。
由于拥有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俄罗斯在世界钢铁工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化学工业、机械工业都很发达。
但是,在继承苏联雄厚重工业之外,俄罗斯也遗传了苏联“重工业与轻工业严重失衡”的通病。
原苏联的轻工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纺织工业是轻工业的最大部门。
俄罗斯的纺织工业以棉纺业、毛纺业和亚麻纺业为主,集中在纺织品主要消费区和传统产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纺织工业由于棉花、羊毛来源减少,出现开工不足乃至停产,大部分纺织厂亏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原苏联没有解体前,俄联邦的农业在原全苏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俄联邦农业受自然地理条件及气候的影响比较大,严寒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很不利。
总体而言,俄联邦农用土地面积虽大,但土地质量不好。
另外,体制、政策、资金等因素也影响农业的发展。
俄罗斯集中国家力量发展最具前景的关键科技领域,并能较快在这些领域位居世界前列。
俄基础研究、军事和宇航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便得益于这种体制。
目前俄基础研究水平虽落后于美国,但仍位居世界最先进国家之列。
俄罗斯基本保持了其整体科技的完整性,而且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数十项世界级科研成果。
近年来,在基础研究的所有方面,几乎都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俄罗斯除了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不均衡之外,经济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目前,俄罗斯财政收入对能源行业的依赖度超过50%,坚挺的国际能源价格对俄罗斯增加财政收入,消除财政赤字,保障社会福利支出发挥着关键作用。
俄罗斯能源部数据显示,2011年俄罗斯石油产量将达到5.09亿吨,创下新的石油开采纪录。
第七章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及其外交战略莫斯科公国伊凡三世自称沙皇伊凡四世改革,接受西方文明领土扩张,北方战争查理十二叶卡特琳娜女皇十月革命斯大林赫鲁晓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第一节苏联的解体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的再生198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选举戈尔巴乔夫为新一代的党中央总书记,苏联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七大。
苏共当前的基本任务: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和全面地完善社会主义。
经济方面,实现加速战略的“主要手段是科技进步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根本改革”,并要求在15年内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个体劳动法》、《合资企业法》: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
《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
《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政治体制改革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外同时发行《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该书系统论述了对改革和当今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标志着“新思维”理论正式出台。
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
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即承认人类的生存。
“新思维”的内涵(一)活跃人的因素,建设为人服务的社会主义不活跃人的因素,即不考虑人、劳动集体、社会团体、不同社会集团的各种不同的利益,不依靠他们,不把他们吸引到积极的创造活动中来,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一项任务,就不可能改变国内的环境。
(二)完善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只有通过始终如一地发展社会主义固有的民主形式,扩大自治,我们才可能在生产、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觉的纪律。
只有通过民主和依靠民主,改革本身才有可能。
(三)扩大公开性应该对人民说真话,不要害怕自己的人民,公开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