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公开课印度
- 格式:ppt
- 大小:7.62 MB
- 文档页数:37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三节
《印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
2.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印度人口和宗教特点。
3.通过分析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培养由表及里地剖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4.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5.了解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现状。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发展应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树立发展中国家经济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印度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
济的实例。
■教学过程
出示印度主要邻国:
出示印度地形:
:玄奘法师当年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基本上经过了印度播放印度教视频:
出示印度人口政策材料:
旱雨两季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承转】:丰富的原料为印度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播放班加罗尔视频,并出示相关问题:
【结语】:最后,让我
【板书设计】:
10。
印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科普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印度》。
本节内容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是南亚8个国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印度与中国地缘关系密切,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教材旨在凸显印度最突出的国情与特色,选择能够对中国发展起到借鉴性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全节内容拟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运用地图或其它资料,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特征。
2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及人口问题;3利用地图等综合资料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印度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合作探究,进一步巩固对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2根据地图和有关资料,学会分析印度的农业区位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突出中国控制人口问题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内容分析: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资料,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以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根据地图,联系印度的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农业的区位条件。
教学难点:由于之前学习的地区和国家中,没有对农业的区位作过具体的学习,因此本节难点是分析印度农业的区位条件。
3、设计思路:本节共分四部分:宗教氛围浓厚的文明古国、迅速增长的人口、受季风影响的农业,体系完整的工业,为了讲解教材时内容更具有连续性,我将教材进行整合,文明古国中对印度的位置及地势地形特点加以说明,由人口问题引出农业布局条件分析。
根据学生情况和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重难点,来确定本节的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用图表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学会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归纳。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和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不够宽,信息来源有限,看问题的层次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印度(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印度主要的农作物,运用地图说出农作物分布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2.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3.看印度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分布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工业中心,并说明工业分布与矿产分布的关系;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
【学习重点】1.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2.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3.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解法、比较教学法、直观教学。
【教具准备】课件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为什么要进行绿色革命?展示孟买的气候直方图以及一月和七月风向图进行分析。
1.属于什么气候?有什么特点?2.风向与降水有什么关系?什么风是引起降水变化的风?3.风的强弱会造成什么灾害?对农业学生思考,讨论:1.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成旱、雨两季。
2.东北季风降水少,西南季风降水多;西南季风。
3.西南季风势力过强,影响时间过引导学生动手画出四个城市,并重点分析孟买和加尔各答工业类型与原产地的关系。
学生阅读讨论:印度独立后利用本国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发展了本国的钢铁、机械等工业。
现在已经形成了部门齐全、规模较大、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努力培养本国科技人才,工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
结论:印度是工业大国讲述:近年来,印度的软件业令世界瞩目,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工业国。
思考:中国与印度交流时,应该优先考虑与印度的什么部门合作?(学习了印度的软件产业,你认为对中国有借鉴作用吗?谈谈你的看法。
)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主要是靠近棉花产地;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主要是靠近黄麻产地;东北部钢铁工业靠近铁、煤产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七章《印度》第1-2课时教学设计学生活动4阅读教材P32、P33图7.36,说出印度的人口特征。
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位,且增长速度______。
(指向目标3)探究活动二:印度的人口有可能超过中国吗?印度在这样的人口增长趋势下,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探究活动三: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
印度2010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15-64岁人口为劳动适龄人口,请读左图,说出印度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并说明其影响。
(指向目标3)材料:1. 印度手机销量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市场;2. 2019年小米在印度市场的销量达到了4400万部,已经超越了中国本土,成为小米公司销量最大的地区。
阅读材料,总结出印度人口带来的优势。
(指向目标3)读下图,指出众多人口给印度带来的不利影响。
(指向目标3)阅读教材P32阅读材料和P34阅读材料,找出印度为了缓解过多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通过多种媒体(视频、图片等)信息,向学生展示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教会学生阅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七章《印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1.阅读教材与资料,试指出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
(指向目标3)材料:官方语言印地语、英语,由于历史受英国长期殖民,印度的英语普及率非常高。
从上世纪开始,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视对于IT(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印度中央政府在有关于该产业的投资和基础建设上非常重视。
2.请分析印度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的优势。
(指向目标3)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图7.45,分析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空间分布的变化特点。
时间分布特征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李总一行的考察圆满结束,基本也确定了在印度投资的方向和产业,对未来信心满满,同时也了解到要立足世界强国之林需我们自立自强的因素。
同学们可以帮助李总梳理归纳我们需要精进的能力和可借鉴的发展模式吗?伴随着服务外包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印度经济增速较快,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关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印度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印度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较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
2.让学生了解印度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宗教、语言等。
3.让学生了解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包括边界问题、合作与竞争等。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印度的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印度的宗教多样性和语言多样性。
4.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及两国在边界、合作与竞争方面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两国关系等问题。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印度的地形、人口、宗教、语言等特点。
3.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印度和中国在地理、人口、宗教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印度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两国关系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准备印度的相关案例资料,如人口分布、宗教信仰、语言使用等数据。
3.准备印度与中国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如边界问题、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信息。
4.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的地图和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自然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
第三节印度(1)
初备:备课组长:__________包科领导:__________教导处:__________
编号:01 执行教师:__________执行时间:_________班级: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
旱灾害频频的原因。
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
合理化建议
月风向图,图7.40南亚7月风向图回答问题。
,
__
季,易发生灾。
气候,该气候的特点。
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_
气候,特征是
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下列属于南亚文明古国的南亚国家是 A斯里兰卡 B印度 C 中国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__ _月至____月,风向是_。
(3)孟买降水量较少的是从
_____月至_____月,风向是
___________ 。
(4)根据图中气温和降水分配
状况,可以判断这是属于____ 气候,这种气候除了在南亚分布很广外,还在东南亚的 _____________分布很广。
(5) 印度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是受影响;与西南风的变化有关系,当时易形成水灾,当时易形成旱灾。
、学生组内展示自己的练习;2、组内质疑问难;3、小组代表展示学习
、教师对进行小组评价、鼓励。
2、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堂知识。
七年级下册《印度》课题印度解读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两者的融合”“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教学理念,并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把课堂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以便应用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学情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在本节课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内容标准1、根据地图或其他资料,说出国家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在地图上指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和主要河流。
说出宗教对印度社会文化的影响。
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中的工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正确的人地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教学资源 1.教学用书延伸阅读2.课件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及人口问题给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