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段及重大事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九二一年七月二十三日至三十一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面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出席大会的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举的代表十二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谭秋、王尽美、邓思铭、李达、李汉俊、张国涛、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出席了会议。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定了党在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2、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纲领。
党的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正确地确定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即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党成立后,为了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一九二零年八月,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
从一九二二年一月至一九二三本年二月,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这期间全国罢工达一百多次,参加人数达三十万以上。
罢工期间涌现出了林祥谦、施洋等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视死如归,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先进战士的伟大革命气节。
斗争的实践证明:工人阶级如果没有革命的武装,没有各个阶级联盟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就不可能去战胜全副开装的反动派。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一九二零年一月至一九二七年七月)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如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确定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段及重大事件1、崛起: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2、1927~1936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遵义会议3、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日军暴行、百团大战、远征军4、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协会议和政协协议、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抗争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最高峰、新特点)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前者是农民的空想,后者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帝爱国农民运动)三.辛亥革命(1911.10.10)1.兴中会,同盟会,《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成果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共同原因:主观上,本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开启了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同时鼓舞了世界上其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D解放战争(1946-1949)(1)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中原解放区)(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27.4-1949.4.23)E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相同点:(1)所处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3)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2)指导思想不同(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不同(4)结果与前途不同(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前者属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F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3)1912—1919年(一战时期):短暂春天4)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①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较快发展②1937—1945年:(抗战时期)日益萎缩③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5)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获得新生G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苏联→1917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成就失误并存(确立制度,斯大林模式形成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体制改革)→没能摆脱原有经济体制束缚(探索失败)中国→1949新中国成立(建立政权)→三年恢复,一五“计划实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6三大改造完成,十年曲折探索,十年文革(确立制度,斯大林模式形成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探索成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
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其中的重要历史事件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诞生——民主革命从此焕然一新,有了新革命政党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的开始1931年九一八事件——中日民族矛盾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民族崛起有了契机,国际地位提高1946年国共内战又开始——国共从合作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1921~1927年:中共建立到国民革命失败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
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1921年7月至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二大”第一次会议会场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会址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底广州起义爆发中共一大会议后期,由上海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
考研政治史纲时间轴:1919年—1949年大事记考研政治史纲要谨记时间线,把握历史大事。
新东方网考研频道整理分享史纲时间轴,下面看一看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大事:二、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主要矛盾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二)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段及重大事件1、崛起:1919五四运动爆发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2、1927~1936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遵义会议3、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日军暴行、百团大战、远征军4、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协会议和政协协议、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抗争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重庆谈判)三.辛亥革命(1911.10.10)1.兴中会,同盟会,《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成果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共同原因:主观上,本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开启了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同时鼓舞了世界上其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D解放战争(1946-1949)(1)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中原解放区)(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3)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27.4-1949.4.23)E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相同点:(1)所处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3)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2)指导思想不同(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不同(4)结果与前途不同(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前者属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F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3)1912—1919年(一战时期):短暂春天4)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①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较快发展②1937—1945年:(抗战时期)日益萎缩③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5)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获得新生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综述新中国建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
专题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考点导图】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3年)(1)五四运动:①背景及原因: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北洋政府的反动政策;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②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③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④“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是其主旋律。
⑤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成立:①背景:思想基础: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各地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标志:中共一大。
③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反帝反封建)。
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时代。
2.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1)特点: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民族革命。
(2)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
(3)事件: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4)结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工农武装割据:①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2)红军长征:①遵义会议: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②长征胜利: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一条主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三个战场:正面战场(主动抗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敌后战场、海外战场。
(3)四个特点:以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国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并存;中共在后期起中流砥柱作用。
专题六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课标要求】(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名师指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四个阶段:一、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主要事件包括黄埔军校、北伐战争)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主要事件包括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长征)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四、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争取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铁的事实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专题知识综述: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2.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3.过程: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由陈独秀、李大钊领导;后期,中心转到上海,主力是工人。
4.结果:北洋军阀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5..评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中共领导下的各时期重大事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1)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3)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4)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5)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6)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7)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时期(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4)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5)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解放战争时期(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做的四件大事:1、第一阶段(1919~1927)这一阶段被称为“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为国民革命时期,其中1926~1927年为北伐战争时期。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直接促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拥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发起工人暴动,反抗北洋政府统治。
1924年国民党“一大”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1927年,在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和中共内部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接连出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宣告失败。
2、第二阶段(1927~1937)这一阶段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由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后,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以井冈山为代表的无数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成功粉碎国民党数次“围剿”。
1933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开始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会宁,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在此期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并虎视眈眈、不断向南推进。
中共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战;而国民党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最终导致国土沦丧。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第三阶段(1937~1945)这一阶段被称为“抗日战争”时期。
以“七七事变”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时期。
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代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
中国在此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近代史1、起止时间与阶段划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以1919年五四运动划分为旧新民主革命两大阶段。
旧民革以甲午战争划分为两个小阶段,新民革四个小阶段。
2、近代无论旧新民革,四个不变:社会性质(双半)→社会矛盾(两对)→革命对象→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近代史三条线索: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
4、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近(现)代化的表现: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5、重大事件整理(按民主革命框架顺序)第一阶段甲午战前(列强)鸦片战争:1840-1842。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扩大海外市场和掠夺原料。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具体政经文。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
影响:中国双半程度加深。
(农民)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爆发根本原因:清政府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
失败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影响:揭开民主革命的序幕。
(地主)抵抗派:鸦片战争后。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带有反侵略的含义。
洋务派: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首要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没有明确反侵略。
内容:军工、民工、海军、新式学堂。
破产标志:1895年甲午战败。
指导思想或失败根本原因:“中体西用”。
影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阶段甲午战后(列强)甲午战争:1894-1895。
影响: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社会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以甲午战争划分两个小阶段的依据:(1)从列强侵略角度看:分别受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侵略国家由少到多,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从抗争角度看: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反抗斗争由农民阶级变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段及重大事件
1、崛起:
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北伐
2、1927~1936土地革命时期:
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3、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
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日军暴行、
百团大战、远征军
4、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协会议和政协协议、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抗争史——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最高峰、新特点)
2.《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前者是农民的空想,后者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帝爱国农民运动)
三.辛亥革命(1911.10.10)
1.兴中会,同盟会,《临时约法》,袁世凯夺成果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失败的共同原因:主观上,本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
C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开启了新纪元,推翻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时期,同时鼓舞了世界上其它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D解放战争(1946-1949)
(1)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1927.4-1949.4.23)
E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1)所处社会性质相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任务相同:反帝反封建
(3)性质相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
(1)领导阶级不同
(2)指导思想不同
(3)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程度不同
(4)结果与前途不同
(5)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不同——前者属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者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F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缝产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发展
3)1912—1919年(一战时期):短暂春天
4)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①1927—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较快发展②1937—1945年:(抗战时期)日益萎缩③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5)1949—1956年(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获得新生
G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苏联→1917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成就失误并存(确立制度,斯大林模式形成发展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体制改革)→没能摆脱原有经济体制束缚(探索失败)
中国→1949新中国成立(建立政权)→三年恢复,一五“计划实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6三大改造完成,十年曲折探索,十年文革(确立制度,斯大林模式形成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体制改革)→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探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