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观照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16
语言文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和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这些文化意象与符号成为表达思想、感情、信仰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汉字、成语、诗词、民间故事等方面,探讨我国语言文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以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一、汉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表达中华民族思想感情、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
汉字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主要表现在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
1.字形:汉字字形优美,内涵丰富。
许多汉字都具有图形化的特点,如“山”、“水”、“日”、“月”等,这些字形直观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景象的认知。
此外,一些汉字通过组合部首、笔画,形成独特的结构美,如“森”、“众”、“品”等。
2.字义:汉字的字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汉字起源于生产生活、祭祀活动、军事战争等方面,如“农”、“牺牲”、“战”等。
这些汉字的字义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状态,还体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字音:汉字的字音是文化意象与符号的重要载体。
汉字的读音与意义往往相互关联,如“悲”、“鄙”、“辈”等字,读音相近,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
此外,汉字的声调、韵母等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二、成语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成语是汉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成语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主要体现在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方面。
1.寓言故事:许多成语源于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
这些成语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传递了古人对道德、哲理的感悟。
2.历史典故:成语中的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草木皆兵”等,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人物事迹。
这些成语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3.神话传说:部分成语源于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
这些成语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对英雄事迹的传颂。
三、诗词中的文化意象与符号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2010.09论经纬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
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
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语⾔⽂字的⽂化特征表现在:语⾔⽂字既是重要的⽂化事象,⼜是⽂化的载体。
语⾔是重要的⽂化事象,指的是语⾔的诞⽣意味着⼈类⽂化的诞⽣,⽂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的发展。
语⾔是⼀种有特殊性的⽂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不同的语⾔代表的是不同的语⾔习俗,如因汉语特点⽽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习俗,不同的语⾔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所造成的⽂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们的⽣活之中,成为社会⽂化的⼀部分。
另⼀⽅⾯,语⾔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化事象联系在⼀起,社会政治、⽂化对语⾔的发展和使⽤起着直接的影响。
⽂化对语⾳、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是⽂化的载体,同时⼜促进其他⽂化事象的发展;⽂字也是重要的⽂化事象;⽂字是⽂化的载体,服务于⽂化,同时⼜促进⽂化的发展。
语⾔是⽂化的代码,⽂字对语⾔的记录,突破了语⾔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离开了⽂字,许多⽂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字对⽂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字对⽂化的促进作⽤,也表现在⽂字对语⾔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的语⾔却⾄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语⾔、⽅⾔、⼟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多种语⾔可归属为哪五⼤语系根据语⾔之间有⽆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语⾔归属为五⼤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
现代汉语有七⼤⽅⾔:北⽅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语⾔、⽂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和发展⾃⼰的语⾔⽂字的⾃由”。
中华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蕴藏丰厚,而且组成元素庞多,涉及到政治、思想、精神、生活、信仰等领域的各个方面: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一、图腾祥瑞文化主要存有龙、凤,麒麟、灵龟等。
龙就是中华民族的寓意,我们都就是龙的传人。
龙也代表男性、皇权、阳刚。
凤则代表女性、母仪和美丽。
龙凤呈祥代表夫妻恩爱人与自然。
麒麟、灵龟都就是龙族,祥瑞寓意。
二、思想教育文化中华本土思想教育文化主要存有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唐朝又从印度引入佛家文化即为释迦摩尼佛法,再分出来缩写“儒道释”或“儒释道”。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儒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大学》《中庸》《论语》等。
儒家文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爱'。
道家文化以就是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的代表作品主要存有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也叫做《华南经》。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展开剩余83%佛教文化就是释迦摩尼创办,源自印度,他的文化精髓就是“功德”。
三、音乐戏曲文化我们的中国传统音乐主要存有:一就是以传统乐器弹奏的知名传统曲目。
乐器主要存有琴筝、二胡、唢呐,笙、锣鼓等。
二就是各地各派戏曲,它的特点就是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变成,在共同具备的性质中彰显其各自的个性。
距今约存有三百六十多个戏曲剧种,从全国多个戏曲剧种中脱颖而出的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喻为中国戏曲三鼎甲。
四、中国的书画、剪纸艺术。
1、中国的书法就是全人类独一无二的艺术。
也只有中国的文字可以用艺术的形式书写出。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
书法字体,又分成行书、草书、楷书、燕书、篆书五种。
书法采用的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房四宝,即为笔(毛笔)、墨(墨汁)、纸(毛笔)、砚(砚台)。
2、绘画主要是水墨画即国画。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
语言文字涵盖、包容一切传统文化氛围。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无不生活在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那么,在各种现存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最根本、最核心并能够贯穿人的始终的,只能是个人所使用的一定民族、一定类型的语言文字。
因此,当我们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时,很自然就要对中西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汉语重意⏹以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事实交融而成的形象或底蕴之意境在文句中的升华。
⏹以意统形:汉语词语不具有西方语言那种形态,其组合成句是以意统形的。
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汉语重意:汉语句子注重意义的传达,不以主谓结构为唯一模式。
⏹思想解放。
(主谓结构)⏹简单句是如此,复杂句,其结构更是不拘一格。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主谓),又是火箭的故乡(动宾)。
⏹⏹西语重形⏹所谓“形”,即词语的形态及其变化。
以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词语的组合不仅要意义能够贯通,而且必须要形态对应,句子只能是形态对应的主谓结构来充当⏹以形统意⏹西方语言为曲折语,词语具有严格的形态,要求以词语严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句法范畴和语义信息,因此,其词语组合成句是以形统意的。
以英语为例:⏹He is goingto Shangh ai tomorro w.⏹The manage r will be promot ed next month.⏹西方语言的句子是以定式动词及其句法功能(及物、不及物)来控制格局,规定句界的。
因此,以主谓结构为基本生成模式。
在英语中,简单句是一个主谓结构,而“复合句”,其子句是往往也是一个主谓结构,整体上也必是一个主谓结构⏹汉字与西字:表意与表音⏹汉字的形音义:是一种形音义三合一,以义为本的表意文字⏹形:以其未和原始图画文字脱尽干系的方块形式及其构件,可以直接反映音义信息,无须语音作为传达意义的中介,字形载义。
浅谈汉语辞格的文化观照一有一个美国留学生在谈到学习汉语必须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体会时,举了一个例子说:问一个年轻人“你什么时候请吃糖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问这个年轻人什么时候结婚。
这是因为中国人结婚要发喜糖给亲戚朋友吃。
不了解这种风俗。
就不会理解“请吃糖”的真正含义。
这里碰到的就是一个借代辞格:用“请吃糖”代“结婚”。
这一借代的依据来自中国人的婚姻文化。
这类借代,按照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所论,属于材料上的辞格。
而“关于材料类的辞法是随材料而变的。
中国人可以用‘裙’作为女子的借代,而在日本’裙’却只可为男子的借代(除了时式的女学生外)”。
的确,用以借代的材料同社会生活直接相关,很可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文化情态。
在中国,用“红领巾”称代少年儿童,是因为中国的少年儿童都加入“少年先锋队”,以佩戴红领巾为标识;中国曾用“大团结”代十元人民币,是因为1日版的十元人民币上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图案。
等等。
这些借代,莫不反映了中国人文化生活的特点,其构成也都有着汉民族文化的依据。
只有了解这一点。
才能领会这类话语模式的精神。
在材料类的辞格当中,比喻是最突出的一种,也可能是所有辞格当中运用最普遍、最广泛、最多样、最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一种。
用作喻体的材料也多有它的文化依据。
中国人重视饮食,汉语里的不少比喻就是来自饮食文化的。
如:用“吃大锅饭”比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用“吃小灶”比喻享受特殊待遇;用“炒鱿鱼”比喻被解雇:用“喝西北风”比喻挨饿受罪。
等等。
所有这些比喻,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文化思想在语言表达模式上的投影。
比喻的构成基于心理的联想。
人类的联想意识有共同的方面。
也有因民族而相异的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里,对事物所生的联想不同,形成的比喻也就不会一样。
用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来说,就是对于“狗”这种动物,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联想意识不同,其比喻价值也就大不一样:汉语用作比喻多是贬义的,英语用作比喻多是褒义的。
这是因为在英美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