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6
帧同步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掌握帧同步原理、实现帧同步并进行数据解码。
实验原理:
帧同步是在数据传输中保证数据包在接收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一项重要技术。
帧同步技术的实现需要采用同步信号来保证接收端与发送端的时间同步,从而使接收端能够将数据包正确地区分开来。
实验步骤:
1.配置实验环境:使用Verilog HDL进行代码编写,ModelSim 进行仿真。
2.编写帧同步模块:根据实验原理编写帧同步模块,实现同步信号的产生、时钟与数据同步。
3.编写数据解码模块:根据实验要求编写数据解码模块,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码并显示在屏幕上。
4.进行仿真实验:使用ModelSim进行仿真实验并进行数据观察与分析。
实验结果:
经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帧同步技术,并且实现了接收到数据的解码与显示。
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同步信号的作用下,数据包能够正确地区分开来,并且数据的完整性得到了保障。
从而验证了帧同步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实验总结:
帧同步技术在现代通信和网络传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地掌握了帧同步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且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帧同步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1篇实验名称:帧动画制作实践实验目的:1. 理解帧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流程。
2. 掌握使用动画软件进行帧动画制作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提高动画设计水平。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设备:- 计算机- 动画制作软件(如Adobe Animate、Flash等)- 图形绘制工具(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作一个简单的帧动画,了解和掌握帧动画的制作原理和步骤。
实验步骤:1. 前期准备:- 确定动画主题:本次动画主题为“蝴蝶飞舞”。
- 设计角色和场景:绘制蝴蝶的静态形象和背景场景。
2. 绘制关键帧:- 在动画软件中创建一个新的项目,设置帧率为12fps。
- 根据蝴蝶飞舞的动作,设计出一系列关键帧,包括起飞、飞行、降落等关键动作。
3. 逐帧绘制:- 在第一帧中绘制蝴蝶静止时的形象。
- 在后续帧中,逐步改变蝴蝶的位置、姿态和翅膀的形状,以模拟飞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 注意保持每帧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4. 调整动画效果:- 根据需要调整动画的帧数,以控制动画的播放速度。
- 添加音效或背景音乐,增强动画的观赏性。
5. 导出和播放:- 将制作完成的动画导出为视频格式,如MP4。
- 使用视频播放器播放动画,检查动画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蝴蝶飞舞”帧动画。
动画中蝴蝶的起飞、飞行和降落动作流畅自然,背景场景也与主题相符。
实验总结:1. 帧动画原理:帧动画是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静止图像来产生运动效果的动画形式。
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现象,能够感知到连续播放的静止图像之间的动态变化。
2. 制作技巧:- 关键帧设计:关键帧是动画中表现运动变化的重要图像,需要准确把握动作的转折点。
- 逐帧绘制:逐帧绘制是帧动画制作的核心,需要耐心和细致。
- 动画连贯性:保持每帧之间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使动画更加自然。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帧动画实验,旨在学习帧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掌握动画软件的基本操作,提高对动画制作流程的理解和动手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器材:电脑、动画制作软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Maya等)实验内容一、实验准备1. 确定动画主题:本次实验以“飞翔的鸟”为主题,展示一只小鸟在空中飞翔的场景。
2. 收集素材:收集小鸟飞翔的图片、背景图片等素材。
3. 安装动画制作软件:在电脑上安装动画制作软件,如Adobe After Effects。
二、实验步骤1. 创建项目:在动画制作软件中创建一个新项目,设置项目参数,如分辨率、帧率等。
2. 创建图层:创建一个新的图层,用于放置小鸟图片。
3. 导入素材:将收集的小鸟飞翔的图片导入到动画项目中。
4. 调整图层:调整小鸟图层的大小、位置等,使其符合动画需求。
5. 创建动画关键帧:在小鸟图层上创建关键帧,分别设置小鸟在不同飞翔阶段的姿态。
6. 设置动画过渡:在关键帧之间设置动画过渡效果,如贝塞尔曲线等,使动画更加流畅。
7. 创建背景图层:创建一个新的图层,用于放置背景图片。
8. 导入背景素材:将收集的背景图片导入到动画项目中。
9. 调整背景图层:调整背景图层的大小、位置等,使其符合动画需求。
10. 合成动画:将小鸟图层和背景图层进行合成,形成完整的动画画面。
11. 导出动画:将制作完成的动画导出为视频格式,如MP4、AVI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一只飞翔的小鸟动画,动画效果流畅,画面美观。
2. 实验分析:(1)动画制作过程中,关键帧的设置对动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设置关键帧,可以使动画更加自然、生动。
(2)动画过渡效果的设置对动画流畅度有很大影响。
通过调整贝塞尔曲线等参数,可以使动画过渡更加平滑。
(3)素材的选择对动画质量有很大影响。
高质量的素材可以使动画画面更加美观、真实。
大学生装帧设计实习报告记得在9月中旬时候,在实习老师李老师的领导下,我和我们同学开始了这个大四的实习过程。
接着是度过了一个完美的10月1日假期,在假期前实习工作的地方找得不是很顺利,然后通过8号开班会后,由于李老师的推荐,我有幸去了北京吴勇工作室去实习。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实习过程。
我在XX年时曾上过吴勇老师的课,那时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品位以及他的思想都是我所敬佩的。
所以我很高兴也很荣幸的去了那里实习。
吴勇工作室主要涉及的是书籍装帧设计领域;我自己从心里很想接触一下书籍装帧工作的环境,以至于很高兴学习和实践这个专业性的工作内容。
于是,在XX年年10月9日至11月10日,我开始了实习工作。
在那里,工作室的成员除了吴老师,还有4个工作者,他们的任务都不太一样,都有各自的工作内容。
有个我上届的师姐在那里工作,她带我先熟悉了工作室的环境,还给我讲了一些关于应该注意的地方,我很感谢她。
然后有个小李做我的辅导工作,他是那里的图文设计者,有很丰富的经验,很值得我学习;我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图文设计工作。
那里还有阅览室,我有很多时候都在阅览室里看书学习,以增强我的审美能力,阅览室书架上的书很丰富,都是关于书籍装帧专业的各类图书,真的很多,让我眼花缭乱,爱不释手,真的是发自内心地想把这些书都要翻阅一下。
在这个实习期间,让我对关书籍装帧有了相关的了解。
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
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封面,扉页和插图设计是其中的三大主体设计要素。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门面,它是通过艺术形象设计的形式来反映书籍的内容。
在当今琳琅满目的书海中,书籍的封面起了一个无声的推销员作用,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购买欲。
图形、色彩和文字是封面设计的三要素。
设计者就是根据书的不同性质、用途和读者对象,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表现出书籍的丰富内涵,并以一种传递信息为目的和一种美感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成形及其传输实验1.实验原理原理框图如上所示。
2.实验器材JH5001通信原理实验器材,双踪示波器三.实验内容1.发送传输帧结构观察(1)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接通道1,解复接模块复接针信号测试点接通道2。
波形如下:根据波形图可得知,同步是从真同步信号的下降沿开始的。
(2)通道1接复接信号的真内话音数据测试点,通道2接ADPCM模块的测试点波形如下:AmpcmPcm由图根据测量,可得ADPCM/PCM数据与Frame Data信号之间的时延为16T(3)通道1接复接信号的帧内话音数据测试点,通道2接发端帧同步测试点。
波形如下:在帧结构中,帧同步时隙固定,开关时隙,特殊吗时隙固定,只有话路时隙图形中不固定,会出现波形晃动。
(4)通道1接发送m序列输出端,通道2接接受m序列输出端。
波形如下:(15位m序列)(7位m序列)通信系统可以产生4种不同的序列,没改变一次发生和接收端都会随之改变,从图中可以看到波形一致,但是有有一个时钟的延迟。
另注:在途中不能读出15位m序列,因为帧结构中只给出8位,只能读出15位中的8位。
二.接复接信号指示观测(1)通道1接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通道2接解复接模块帧同步指示测试点。
波形如下:(2)变化一致。
(3)通道1接发段m序列信号测试点,通道2接解复接输出m序列输出端。
波形如下:由实验观测帧内m序列数据随之一致变化。
经复接/解复接系统传输的时延是0.5个时钟。
3.误同步观察在通信系统中,误码率选择有4种情况,可以观测到当误码率为0时,LED灯固定几个亮(另几个闪烁),同步。
当误码率不为0时,LED循环亮,不同步。
一、实验目的1.了解协议分析器安装;2.了解协议分析器使用方法和基本特点;3.分析以太网层的数据帧格式(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上层协议)。
二、实验前的准备1.了解协议分析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2.了解Ethereal分析器的使用方法;3.阅读实验的相关阅读文献。
三、实验内容1.Ethereal协议分析器并安装。
记录安装过程。
安装wireshark截图如下:2.分析以太网层的数据帧格式(包括源地址、目的地址和上层协议),下图是打开的已经捕获的文件界面,选中第4个组,再选中Ethernet 层即以太网层。
观察帧信息。
以太网层的数据帧格式:前导码:由7字节的前同步码和1字节的帧起始定界符构成起始定界符:这个字段用1字节(10101011)作为帧开始的信号,表示一帧的开始。
最后两位是11,表示下面的字段是目的地址。
目的地址(DA):共48位,表示帧准备发往目的站的地址,共6个字节,可以是单址(代表单个站)、多址(代表一组站)或全地址(代表局域网上的所有站)。
当目的地址出现多址时,表示该帧被一组站同时接收,称为“组播”(Multicast)。
目的地址出现全地址时,表示该帧被局域网上所有站同时接收,称为“广播”(Broadcast),通常以DA的最高位来判断地址的类型,若第一字节最低位为“0”则表示单址,第一字节最低位为“1”则表示组播。
源地址(SA):共48位,表明该帧的数据是哪个网卡发的,即发送端的网卡地址。
类型:该字段用于标识数据字段中包含的高层协议,也就是说,该字段告诉接收设备如何解释数据字段。
例如:0X0800代表为IP,0X0806代表为ARP。
数据: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必须为46字节以保证帧长至少为64字节,这意味着传输一字节信息也必须使用46字节的数据字段:如果填入该字段的信息少于46字节,该字段的其余部分也必须进行填充。
数据字段的默认最大长度为1500字节。
帧检验序列(FCS):FCS是32位冗余检验码(CRC),检验除前导、SFD和FCS以外的内容。
实验二BPSK 传输实验一、实验目的1、 掌握BPSK 调制和解调的基本原理2、 掌握BPSK 数据传输过程,熟悉典型电路3、 了解数字基带波形时域形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滚降系数的概念4、 掌握BPSK 眼图观察的正确方法,能通过观察接收眼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5、 熟悉BPSK 调制载波包络的变化6、 掌握BPSK 载波恢复特点与位定时恢复的基本方法二、实验仪器1、 Z H70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系统一台 2、 20MHz 双踪示波器一台 3、 Z H9001型误码测试仪(或GZ9001型)一台 4、 频谱分析仪 一台三、实验原理(一)BPSK 调制理论上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 )是指:载波幅度恒定,而其载波相位随着输入信号m (1、0码)而改变,通常这两个相位相差180°。
如果每比特能量为E b ,则传输的BPSK 信号为:())c c S t f t πθ=+ 其中 ⎩⎨⎧===11800000m m c θ 一个数据码流直接调制后的信号如图4.2.1所示:图4.2.1数据码流直接调制后的BPSK 信号采用二进制码流直接载波信号进行调相,信号占居带宽大。
上面这种调制方式在实际运用中会产生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 浪费宝贵的频带资源;2、 会产生邻道干扰,对系统的通信性能产生影响,在移动无线系统中, 要求在相邻信道内的带外辐射一般应比带内的信号功率谱要低40dB 到80dB ;3、 如果该信号经过带宽受限信道会产生码间串扰(ISI ),影响本身通信信道的性能。
在实际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Nyquist 波形成形技术,它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1、 发送频谱在发端将受到限制,提高信道频带利用率,减少邻道干扰;2、 在接收端采用相同的滤波技术,对BPSK 信号进行最佳接收;3、 获得无码间串扰的信号传输;(二)BPSK 解调接收的BPSK 信号可以表示成:()()c R t a t f t πθ=+ 为了对接收信号中的数据进行正确的解调,这要求在接收机端知道载波的相位和频率信息,同时还要在正确时间点对信号进行判决。
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以太网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以太网帧格式的分析,深入了解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过程,掌握以太网帧的基本结构和各个字段的含义,为今后的网络协议分析和网络编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原理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协议,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在以太网中,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帧。
以太网帧由一系列字段组成,包括前导码、帧起始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等。
通过对这些字段的分析,可以了解以太网帧的传输过程和数据结构。
三、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环境: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Wireshark软件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将计算机连接到局域网中,并确保Wireshark软件已经正确安装和运行。
2.数据包捕获:打开Wireshark软件,选择正确的网络接口,开始捕获数据包。
在捕获过程中,我们可以设置过滤器,只捕获以太网帧。
3.数据分析:在捕获到数据包后,我们可以对以太网帧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查看以太网帧的基本信息,如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类型/长度等。
然后,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字段的含义和作用。
4.数据统计: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统计和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统计不同类型以太网帧的数量和比例,分析网络流量的特点和规律。
5.实验总结: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对以太网帧格式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总结实验经验和收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捕获了大量的以太网帧,并对这些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以下是我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1.以太网帧的基本结构:以太网帧由前导码、帧起始定界符、目的MAC地址、源MAC地址、类型/长度、数据、帧校验序列等字段组成。
其中,前导码和帧起始定界符用于同步和标识帧的开始;目的MAC地址和源MAC地址分别表示接收方和发送方的MAC地址;类型/长度字段用于标识上层协议的类型或数据的长度;数据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数据;帧校验序列用于校验数据的正确性。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 学习传输系统中各种信号的传输特性。
3. 掌握传输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4. 分析和评估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二、实验原理传输系统是现代通信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负责将信号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
本实验主要研究传输系统中的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以及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信号发生器2. 传输线路(如同轴电缆、光纤等)3. 示波器4. 计算机及相应的软件四、实验内容1. 基带传输实验(1)实验步骤1.1 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基带信号输入到传输线路中。
1.2 使用示波器观察传输线路两端的信号波形。
1.3 记录传输线路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2)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传输线路对基带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传输线路的衰减和失真主要受线路长度、介质损耗、线路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2. 频带传输实验(1)实验步骤2.1 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频带信号输入到传输线路中。
2.2 使用示波器观察传输线路两端的信号波形。
2.3 记录传输线路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2)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传输线路对频带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传输线路对频带信号的衰减和失真主要受线路带宽、滤波器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3.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传输实验(1)实验步骤3.1 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模拟信号输入到传输线路中。
3.2 使用示波器观察传输线路两端的信号波形。
3.3 记录传输线路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3.4 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数字信号输入到传输线路中。
3.5 使用示波器观察传输线路两端的信号波形。
3.6 记录传输线路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2)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传输线路对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情况。
分析结果表明,传输线路对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衰减和失真主要受线路特性、信号调制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五、实验结论1. 传输线路对基带信号和频带信号的衰减和失真情况受线路长度、介质损耗、线路结构、线路带宽、滤波器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通信系统中帧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帧的组成和格式。
3. 学习帧同步和错误检测的方法。
4. 通过实验加深对帧同步和错误检测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实验箱2. 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计算机及通信原理实验软件三、实验原理帧是通信系统中的一种基本数据传输单位,由多个数据位组成。
帧的格式通常包括同步头、地址域、控制域、信息域和校验域等部分。
帧同步是指接收端能够正确识别每个帧的开始和结束,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错误检测则用于检测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四、实验步骤1. 帧格式设置- 在通信原理实验软件中设置帧的格式,包括同步头、地址域、控制域、信息域和校验域的长度和格式。
2. 帧发送- 使用信号发生器生成待发送的帧,并通过实验箱发送到接收端。
3. 帧接收- 接收端通过实验箱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帧,并使用示波器观察接收到的信号。
4. 帧同步- 在接收端使用帧同步方法(如循环冗余校验CRC)检测接收到的帧是否同步。
5. 错误检测- 在接收端使用错误检测方法(如奇偶校验、海明码等)检测接收到的帧是否出现错误。
6. 结果分析- 分析帧同步和错误检测的结果,验证帧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帧同步- 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帧同步。
当接收到的帧的CRC校验码与发送端的校验码一致时,认为帧同步成功。
2. 错误检测- 通过实验,发现使用奇偶校验方法可以检测出传输过程中的一些错误。
当接收到的帧的奇偶校验位与发送端的奇偶校验位不一致时,认为帧出现错误。
3. 帧格式对同步和错误检测的影响- 通过实验,发现帧格式对同步和错误检测的影响较大。
当帧格式不合理时,可能会导致同步失败或错误检测不准确。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实验箱和通信原理实验软件,实现了帧的发送、接收、同步和错误检测。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通信系统中帧的概念、作用、格式以及帧同步和错误检测方法的理解。
以太⽹帧格式分析实验报告地址没有变,⽽它的MAC地址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了。
由于局域⽹的⽹络流通不是根据IP地址进⾏,⽽是按照MAC地址进⾏传输。
所以,那个伪造出来的MAC地址在A上被改变成⼀个不存在的MAC地址,这样就会造成⽹络不通,导致A不能Ping通B!这就是⼀个简单的ARP欺骗。
【实验体会】这次实验最⼤的感触是体会到了⽹络通信过程的趣味性。
在做ping同学IP的实验时,我发现抓到的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相互的应答过程很像实际⽣活中⼈们之间的对话。
尤其是ARP帧,为了获得对⽅的MAC 地址,乐此不疲地在⽹络中⼴播“谁有IP为XXX的主机”,如果运⽓好,会收到⽹桥中某个路由器发来的回复“我知道,XXX的MAC地址是YYY!”。
另外,通过ping同学主机的实验,以及对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使我对之前模糊不清的⼀些概念有了全⾯的认识,如交换机、路由器的区别与功能,局域⽹各层次的传输顺序与规则等。
还有⼀点就是,Wireshark不是万能的,也会有错误、不全⾯的地⽅,这时更考验我们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论证能⼒。
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教师签名:⽇期:【实验作业】1 观察并分析通常的以太⽹帧以太⽹帧格式⽬前主要有两种格式的以太⽹帧:Ethernet II(DIX )和IEEE 。
我们接触过的IP、ARP、EAP和QICQ协议使⽤Ethernet II帧结构,⽽STP协议则使⽤IEEE 帧结构。
Ethernet II是由Xerox与DEC、Intel(DIX)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标准帧格式,后来被定义在RFC894中。
IEEE 是IEEE 802委员会在1985年公布的以太⽹标准封装结构(可以看出⼆者时间相差不多,竞争激烈),RFC1042规定了该标准(但终究⼆者都写进了IAB管理的RFC⽂档中)。
下图分别给出了Ethernet II和IEEE 的帧格式:⑴前导码(Preamble):由0、1间隔代码组成,⽤来通知⽬标站作好接收准备。
帧封装Array一、课题概述(任务、目的、要求)帧是在数据链路层数据进行传输与交换的基本单位。
构造帧对于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协议执行过程以及网络问题处理的一般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应用数据链路层与介质访问控制层的知识,根据数据链路层的基本原理,通过构造一个具体的Ethernet帧,从而深入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与网络问题处理的一般方法。
二、设计思路及采取的方案1、设计思路程序共分三个部分:填充帧头部字段,填充数据字段,计算CRC 校验码并填充。
(1)、填充帧头部字段在这一部分需要向输出文件写入前导码、帧前定界符、目的地址、源地址和长度字段。
写入前四个部分十分简单,而写入长度字段时需要计算输入文件的长度。
(2)、填充数据字段在数据字段中,数据字段的最小长度为46B。
如果帧的LLC数据少于46B,则应将数据字段填充至46B。
填充字符是任意的,不计入长度字段值中。
在程序中是用一下方法实现的://如果输入文件长度不足B,则用补足Bif(length<46){for(int j=length;j<46;j++)file.put(char(0x00));}(3)、计算CRC校验码并填充帧封装的最后一步就是对数据进行校验,并将校验结果记入帧校验字段。
本程序中实现的是CRC-8校验算法,方法如下所示:file.put(char(0x00));//将数据字段后添加个file.seekg(8,ios::beg);//将读指针指向目的地址字段,从此处开始CRC计算unsigned char ch;//ch用来保存读入的字符。
unsigned char crc=char(0x00);//余数初始值为。
while(1)//进行CRC计算{file.get(ch);if(ch==0xff)//判断是否到了文件结尾,如果是,则退出循环。
break;for(i=0;i<8;i++)//对入读入的字符的位分别处理。
移动通信终端实验步骤首先按实验指导书,进行系统连接与测试,完成后进行以下实验:a. DBPSK调制与解调:1、将通信信道平台所有的短路器均置于1-2连接。
2、按1.12节中的方式将通信信道平台设置成“差分BPSK模式”。
3、在该方式下只提供m序列输入码型;4、在“通信信道平台”中, 用中频电缆连接S001、S002,使其在中频上进行自环连接,即自发自收。
5、检查DSP是否正常工作:测量TP413的波形,如果有脉冲波形,说明DSP已正常工作;如果没有脉冲波形,则DSP没有正常工作,需按面板上的复位按钮重新对硬件进行初始化。
6、直流电平调整:TP605、TP606测量点直流偏置电平的调整方法按附录2(见实验指导书)进行。
7、李沙育图形观察:用双踪示波器观察TP605、TP606两测量点的X-Y波形。
8、接收眼图观察:以位定时TP402测量点作同步,观察测量点TP605的接收眼图。
9、判决点观察:用示波器观察测量点判决点TP510的工作波形(示波器时基设定在2ms)。
10、位定时调整观察:TP413为DSP调整之后的最佳抽样时刻,它与TP401具有明确的相位关系。
(1)在输入测试数据为m序列时,用示波器同时观察TP401(发端时钟,观察时以它作同步)、TP413(收端最佳判决时刻)之间的相位关系。
(2)不断按确认键(此时仅对DSP位定时环路初始化),观察TP413的调整过程。
(3)断开S002接收中频接头,在没有接收信号的情况下重复该步实验,并解释原因。
11、以TP101(发送时钟)信号为同步,测量TP102(接收时钟)的抖动情况。
b.选择实验指导书所示“实验内容”2或3中的一项:1、加电,将“信道仿真平台”设置成相应的模型。
具体设置参见附录一。
测量TP101,如果工作正常时该测试点有信号输出,否则需按复位键直至TP101有信号输出;2、在TP203观察经衰落模型之后的信号。
为了清楚进行观察,将示波器时基设置在10ms以上,在该仿真模型中,衰落点的过度是一陡变过程,在实际中其是一个平滑过程。
大连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实验时间:2014 年 05月 19 日 星期 一 时间 :13:00 ~ 15:20实验室(房间号):C227 实验台号码: 4 班级: 电英1001 姓名: 杜勇 同组人: 杨钰莹 指导教师签字: 成绩:实验八 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五、实验数据记录1.发送传输帧结构观察2.帧定位信号测量通道1:TPB07 通道2:TPB03 通道1:TPB07 通道2:TPB03框内为帧定时信号11100100 3.帧内话音数据观察 4.帧内开关信号观测框内为语音信号 开关信号为00000000 思考:系统会出现同步不正确的现象,因为有两个定位点。
5.帧内m 序列数据观测 通道1:TPB07 通道2:TPB0311 010010结论:帧内m 序列的数据变化。
思考:不能,m 序列的位数不是8bit 的整数倍,所以无法观测一个完整的帧内m 序列数据周期。
6.解复接帧同步信号指示观测 7. 解复接开关信号输出指示观测 通道1:TPB07 通道2:TPB06结论:两信号同步。
接LED0,DB08亮 接LED6,DB02亮接LED5,DB03亮 接LED4,DB04亮 接LED3,DB05亮 接LED2,DB06亮 接LED1,DB07亮 接LED7,DB01不亮 结论:接收端发光二极管指示灯会随着跳线开关SWB01中短路器状态改变而改变。
8.解复接m序列数据输出测量通道1:TPB01 通道2:TPB05延时:Δx=62.5us六、思考题1.分析帧的组成过程。
答:在一个帧中共划分为32段时隙(T0~T31),其中30个时隙用于30路话音业务。
T0为帧定位时隙(亦称报头),用于接收设备做帧同步用。
在帧信号码流中除有帧定位信号外,随机变化的数字码流中也将会以一定概率出现与帧定位码型一致的假定位信号,它将影响接收端帧定位的捕捉过程。
在搜索帧定位码时是连续的对接收码流搜索,因此帧定位码要具有良好的自相关特性。
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准备工作:首先将解复接模块内的输入信号和时钟选择跳线开关KB01、KB02设置LOOP(自环)位置,使复接模块和解复接模块连接成自环测试方式;将复接模块内的工作状态选择跳线开关SBW02的m 序列选择跳线开关M_SEL1、M_SEL2拔下,使m序列发生器产生m 序列1,将错码选择跳线开关E_SEL0、E_SEL1拔下,不在传输帧中插入误码。
1.发送传输帧结构观察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掌握帧结构的观测方法,复接帧信号应与6.1.2图相同。
2.帧定位信号测量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找到并读出帧定位信号码格式,记录测试结果。
红框内部分为帧定位信号111001003.帧内话音数据观察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找出帧内话音数据。
如有存储示波器,以TPB07做同步,同时观测复接信号的帧内话音数据TPB03和ADPCM2模块的测试点TP602(话音编码数据)波形,观测两者话音数据码字是否一致,数据速率差异等,记录测试结果。
4.帧内开关信号观测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找到并读出帧内开关信号码格式。
调整跳线开关SWB01上短路器,改变开关信号格式,观测帧内开关信号码格式是否随之完全一致变化,记录测试结果。
左图开关信号为,右图开关信号为,开关信号确实随着条线开关SWB01变化。
思考:当调整跳线开关SWB01中LED7~LED0为11100100码型时(与帧定位信号一致),系统会出现什么情况?答:系统可能会出现同步不正确的现象,因为有两个不同的定位点。
本科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帧成形及其传输实验
四、实验内容
准备工作:首先将解复接模块内的输入信号和时钟选择跳线开关KB01、KB02设置LOOP(自环)位置,使复接模块和解复接模块连接成自环测试方式;将复接模块内的工作状态选择跳线开关SBW02的m 序列选择跳线开关M_SEL1、M_SEL2拔下,使m序列发生器产生m序列1,将错码选择跳线开关E_SEL0、E_SEL1拔下,不在传输帧中插入误码。
1.发送传输帧结构观察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掌握帧结构的观测方法,复接帧信号应与6.1.2图相同。
2.帧定位信号测量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找到并读出帧定位信号码格式,记录测试结果。
红框内部分为帧定位信号11100100
3.帧内话音数据观察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找出帧内话音数据。
如有存储示波器,以TPB07做同步,同时观测复接信号的帧内话音数据TPB03和ADPCM2模块的测试点TP602
(话音编码数据)波形,观测两者话音数据码字是否一致,数据速率差异等,记录测试结果。
4.帧内开关信号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找到并读出帧内开关信号码格式。
调整跳线开关SWB01上短路器,改变开关信号格式,观测帧内开关信号码格式是否随之完全一致变化,记录测试结果。
左图开关信号为,右图开关信号为,开关信号确实随着条线开关SWB01变化。
思考:当调整跳线开关SWB01中LED7~LED0为11100100码型时(与帧定位信号一致),系统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系统可能会出现同步不正确的现象,因为有两个不同的定位点。
5.帧内m序列数据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复接帧信号TPB03的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调整跳线开关短路器SWB02上M_SEL0、M_SEL1,产生不同的m序列输出(有4种),观测帧内m序列数据是否随之变化,记录测试结果。
00 01
1011
思考:能否调整示波器使在同步的条件下观测完整的一个帧内m序列
数据周期,为什么?
答:不能,如果m序列的位数不是8bit的整数倍,则无法观测一个完整的帧内m序列数据周期
6.解复接帧同步信号指示观测
用示波器同时观测帧复接模块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7与解复接模块帧同步指示测试点TPB06波形,观测时用TPB07同步。
观测两信号之间是否完全同步,记录测试结果。
两信号完全同步
7.解复接开关信号输出指示观测
在解复接器同步时,观察解复接模块的开关信号指示发光二极管指示灯(DB01~DB08)。
随意改变复接模块内跳线开关SWB01中短路器(LED7~LED0)状态,观测接收端发光二极管指示灯(DB01~DB08)是否随之对应一致变化,记录测试结果。
答:接收端发光二极管指示灯会随着跳线开关SWB01中短路器状态改变而改变,而且是相互对应的。
8.解复接m序列数据输出测量
用示波器测量同时观测发端m序列信号测试点TPB01与解复接输出m序列信号TPB05波形,观测时用TPB01同步。
仔细调整示波器同步,观测解复接输出m序列信号是否正确,经复接/解复接系统传
输的时延是多少?调整跳线开关短路器SWB02上M_SEL0、M_SEL1,产生不同的m序列输出(有4种),观测帧内m序列数据是否随之一致变化,记录测试结果。
00 10
01 11
当SWB02=01时的输出波形,延时为110us左右,当SWB02=11时的输出波形,延时为108us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