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雅俗共赏(2019年8月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261.00 KB
- 文档页数:12
《论雅俗共赏》的结构与主旨
结构简析
本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从历史横截面上分析不同时期雅俗文化雅化或俗化的情形及其内外成因,“史”“论”结合。
课文共10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由陶渊明的诗句引出“雅俗共赏”的话题。
第二部分:(第2—10段):课文的主干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层:(第2段):论述作为社会变迁的“分水岭”的安史之乱对“士”“民”门第的削弱。
第二层:(第3—10段):细致分析与阐述唐宋以来“语录”“笔记”“传奇”“诗”“词”“戏剧”“小说”等文体直至现代的文学的雅化、俗化以及“雅俗共赏”的问题。
主旨浅探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三种表述:
1.课文以唐、宋间“士”(“雅”)与“民”(“俗”)的分化嬗变为主线,结合社会外因与文学内因的发展,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历史的辩证关系,指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2.课文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梳理唐以前、唐宋间以及唐以后直至现代等不同阶段“雅俗共赏”的历史发展线索,指出审美趣味通过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雅俗共赏”的历史进程。
3.课文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从而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成因)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了旁征博引的论述。
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论雅俗共赏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参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讨论《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否符合现实情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兴趣。
导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雅俗之辨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审美有什么影响?雅俗之辨存在客观标准吗?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阅读:学生阅读《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学生可以标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讨论: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可以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文章中的雅俗之辨对于现实生活有何影响?文章中的观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符?学生认为什么样的审美标准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示,如在审美问题上,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针对《论雅俗共赏》这篇文章的观点,进行写作或演讲。
学生可以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雅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审美问题。
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评价学生对文学和美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参考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雅俗共赏》的背景和作者,并分析文章主旨和主要观点。
2.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语言运用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论雅俗共赏》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
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
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
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
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
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论雅俗共赏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的是“雅俗共赏”体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即雅俗两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异求同,在对峙的同时走到一起。
倘若简单划分,中国传统文化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
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财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当。
二者的对立和分离一直很明确,落实到文艺方面,就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阂。
各时代的大致情况,朱先生有比较充分的介绍。
用现代文化学的术语说,这叫作文化的“断裂”现象,即一种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峙。
但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冲突,也不停地对流。
不同文化之间会在碰撞过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
现代文化学把这种想象称为文化的传播和融汇。
文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
正如《论雅俗共赏》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
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
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
但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所改造,更不会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于雅文艺之林。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由于文化不断发展,雅俗方面相互融汇,所以雅文艺和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一再出现互易其位的结果。
昨日之雅,可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为明日之雅。
每一轮雅俗对立而又雅俗趋同的局面,都是暂时现象,时间会改变它们的关系和位置。
因此,在19世纪20世纪这个新时代,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
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
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抗战胜利后所作部分文章的结集。
共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除三篇外都是去年下半年作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雅俗共赏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雅俗共赏》教案认知·探索课文探索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
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
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
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
”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
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
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这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
“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
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
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
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
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
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
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
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
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
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王国维的生平及学术成就。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哲理。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国维及其学术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雅俗共赏》,激发学生对雅俗现象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的和主旨。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并欣赏其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对生活中的雅俗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观点和审美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雅俗共赏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总结,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雅俗共赏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雅俗共赏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中考《论雅俗共赏》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论雅俗共赏》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对课文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雅俗现象,引发对《论雅俗共赏》的思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阅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炼中心观点。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雅俗共赏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雅俗现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现实生活中雅俗现象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关于雅俗共赏的理论。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雅俗共赏的表现,拓宽学生视野。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阐述相关理论知识。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论雅俗共赏》是他的代表作品,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雅俗共赏》阅读答案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论雅俗共赏》阅读练习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
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
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
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
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
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
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
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
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
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
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
“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阅读及答案论雅俗共赏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开始流通。
虽说士人流落民间的是少数,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
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人既然很多,大家都这样,也就不觉其寒碜;不但不觉其寒碜,还要重新估定价值,“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早在中唐,禅宗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
用口语原本为的是化俗,也就是争取群众。
“语录”就成为一种文体了。
这之后就是唐朝的“传奇”。
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
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
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
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
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
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仍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③虽然俗雅并存,但古人心中的“雅俗共赏”其实仍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更可见出这种宾主之分。
起初成群俗士蜂拥而上,固然逼得原来的雅士不得不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他们的趣味,可是这些俗士需要摆脱的更多。
他们在学习,在享受,也在蜕变,这样渐渐适应那雅化的传统,于是乎新旧打成一片,传统多多少少变了质继续下去。
前面说过的文体和诗风的种种改变,就是新旧双方调整的过程,结果迁就的渐渐不觉其为迁就,学习的也渐渐习惯成了自然,传统的确变了质,但是还是文言或雅言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