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共晶研究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7.95 KB
- 文档页数:2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陈璐食安082 2083608204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多酚化合物的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许多药用植物的根、叶、皮和果实以及水果和蔬菜中,多以苷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泛指2个苯环(A与B)通过3个碳原子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由来已久,大量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感染、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等作用。
关键字:黄酮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作用;前景Advances in flavonoid researchChen Lu Food Safety 082 2083608204 Abstract: Flavonoids are polyphenolic compounds of the kind widely found in nature, the root of many medicinal plants, leaves, bark and fruit, and fruit and vegetables, mostly glycosides form, part of the free form. Currently, flavonoids refers to two benzene rings (A and B) by three carbon atoms linked together from a series of compounds.O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flavonoids of a long, large study found that flavonoids have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nt, anti-tumor, anti-virus, anti-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mmune regulation and so on.Keywords: flavonoids; biological activity; research progress; role; prospects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研究进展,包括不同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提取方法及其优化条件等方面,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有多酚结构的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蔬菜等生物体内。
根据结构不同,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不同类型。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在医药、保健品、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不同植物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较多的植物主要包括银杏、柑橘、黑枸杞、虎杖等。
其中,银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等;柑橘类水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黑枸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虎杖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炎、抗病毒等多种活性。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可分为传统提取方法和现代提取方法两类。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渗漉、煎煮等,而现代提取方法则包括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酶辅助提取等。
各种提取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例如,溶剂萃取法操作简单,但提取效率较低;渗漉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提取效率;煎煮法虽然操作简便且提取效率较高,但是不适用于热敏性成分的提取。
相比之下,超声波辅助提取和微波辅助提取具有高效、快速、节能等优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传统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溶剂萃取法、渗漉法、煎煮法等。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提取过程中无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
在溶剂萃取法中,通常使用有机溶剂将黄酮类化合物从植物原料中萃取出来,然后进行分离纯化。
渗漉法则是在溶剂渗入植物原料的同时,将黄酮类化合物溶出,进而收集渗漉液进行分离纯化。
于德涵,黎莉,苏适. 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23,44(24):367−375.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20204YU Dehan, LI Li, SU Shi. 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Using 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3, 44(24): 367−37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20204· 专题综述 ·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于德涵*,黎 莉,苏 适(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摘 要:天然低共熔溶剂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有望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实现对黄酮等天然产物的高效提取。
为了阐明天然低共熔溶剂在黄酮化合物萃取方面的应用,本文对近5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综述了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黄酮的研究现状,并详细讨论了影响提取率的各种因素。
天然低共熔溶剂在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花色素、异黄酮等多类天然黄酮产物的提取方面表现良好,其萃取率普遍优于甲醇、乙醇等传统溶剂,且萃取产物活性更高;低共熔溶剂的组成、摩尔比、含水量和温度等条件会显著影响其对黄酮化合物的萃取。
文章还对天然低共熔溶剂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希望能为黄酮化合物的高效、绿色提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低共熔溶剂,黄酮类化合物,绿色溶剂,提取本文网刊: 中图分类号:TQ28、TS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306(2023)24−0367−09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3020204Research Progress on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Using Natural DeepEutectic SolventsYU Dehan *,LI Li ,SU Shi(Food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Abstract :The 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 is a new type of green solvent that is expected to replace traditional organic solv-ents for efficient extrac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such as flavonoid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application of 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 in the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relevant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ast 5year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 for extracting flavonoids,and discuss in detail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xtraction rate. The natural deep eutectic solvents perform well in the extraction of various natural flavonoid products such as flavonoids, flavonols, flavonones, anthocyans, and isoflavones.Their extraction rates are generally better than traditional solvents such as methanol and ethanol, and the extracted products have higher activity. The composition, molar ratio, water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of deep eutectic solv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ural eutectic solvents in the future is prospected.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icient and green extraction of flavonoids.Key words :deep eutectic solvents ;flavonoids ;green solvent ;extraction黄酮是植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能够消除人体内自由基,有较强抗氧化、抗衰老的功能[1],在抗菌、抗病毒、抗炎、降血糖、降血脂等方面也颇有功效[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生物活性。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芳香环和一个或多个酮基,其分子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炎症等。
其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也备受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有望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
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食物、中草药等方式摄入黄酮类化合物,从而获得其益处。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活性及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保健作用。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对于发现新药物、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不仅对药物学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对食品、护肤品等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深化对其在医药和其他领域的应用价值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
其分子结构包含两个苯环和一个含有酮基的杂环,常见的结构特点包括芳香性、酮基、双键等。
综㊀㊀述黄酮类化合物共晶的研究进展∗黄㊀珊1综述,蔡㊀挺2ә审校(1.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系,江苏南京210009;2.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㊀㊀[关键词]㊀药物共晶;㊀黄酮类化合物;㊀理化性质;㊀生物利用度D O I:10.3969/j.i s s n.1009G5519.2019.24.018中图法分类号:R94文章编号:1009G5519(2019)24G3791G05文献标识码:A㊀㊀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历史和丰富的用药经验,从中药中寻找和发现新的活性有效成分将成为我国新药创制的优势和特色所在[1].黄酮类化合物是指2个苯环通过中央3个碳原子互相连接㊁具有C6GC3GC6结构的一类重要的含氧杂环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中[2].可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㊁B 环的连接位置及能否成环等特点将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醇类㊁黄酮类㊁异黄酮类㊁二氢黄酮类㊁二氢黄酮醇类㊁查尔酮类及其他黄酮类等.黄酮类化合物因具有保护心血管㊁抗氧化㊁抗炎㊁保肝及抗肿瘤等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天然药物开发和研究的热点[3],但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因其水溶性差而导致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低,进而影响了临床疗效的发挥并成为制约其应用的瓶颈之一.药物共晶是指2个或多个独立的中性分子以确定的化学计量比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如氢键和πGπ堆积)形成的均匀晶状固体[4],其中,至少有一个分子为药物活性成分(A P I),另外一个或多个分子称为共晶配体(C C F).近些年,药物共晶因其改善难溶性药物理化性质的能力而受到了药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此外,药物共晶可以改善药物的引湿性㊁机械性及稳定性等.当前,对药物共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共晶的制备㊁结构和理化性质的表征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等方面.本文综述了所有已被报道有共晶存在的黄酮类化合物及部分共晶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药动㊁药效学性质,旨在为药物共晶在黄酮类化合物中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1㊀黄酮醇类化合物㊀㊀槲皮素(q u e r c e t i n)是最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㊁抗氧化㊁抗病毒及抗炎等作用.目前已有超过60个槲皮素的共晶被报道,是具有共晶最多的黄酮类化合物.S M I T H 等[5]成功制备了4种槲皮素共晶,分别为槲皮素G咖啡因(共晶1)㊁槲皮素G咖啡因甲醇合物(共晶2)㊁槲皮素G异烟酰胺(共晶3)和槲皮素G可可碱二水合物(共晶4)共晶.这4种共晶均表现出更高的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其中,共晶1的最大溶解度是纯槲皮素的13.6倍,共晶3的R O C曲线下面积(A U C)约为槲皮素的5.5倍,表明共晶技术在提高槲皮素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V A S I S H T等[6]制备的槲皮素G烟酰胺共晶及槲皮素G吡啶甲酸共晶除具有更快的溶出速率及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之外,还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性及抗溶血性,这说明药物共晶在提高药物药效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槲皮素与水溶性极好的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P Z A)形成共晶后,槲皮素在共晶中的固有溶出速率是纯槲皮素的33倍.同时,槲皮素的保肝作用可以防止P Z A对肝的损害.因此,槲皮素和P Z A在共晶中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为槲皮素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7].杨梅素(m y r i c e t i n)具有抗菌㊁降血糖㊁降血压和抗氧化等多种功效.HO N G等[8]基于三相图原理分别成功制备了杨梅素与咖啡因㊁烟酰胺㊁异烟酰及氰基吡啶4种共晶.这4种共晶在0.1m o l/L盐酸水溶液㊁p H4.5醋酸缓冲液及p H6.8磷酸缓冲液中杨梅素的溶解度为纯杨梅素的3~80倍,且达峰时间缩短了10~20m i n,有助于药物快速起效[8].MU R EGS A NGP O P等[9]通过溶剂辅助研磨法及缓慢挥发法制备了杨梅素与乙酰胺的共晶.该溶出实验表明该共晶的溶出速率明显高于纯杨梅素,且在80m i n时,共晶中的杨梅素达到70m g/L,约为纯杨梅素的4.1倍,但该共晶在40ħ㊁75%相对湿度的条件下放置2个月后会分解为杨梅素,因此该共晶在开发的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储存环境以控制其发生分解的风险.1973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D e c e m b e r2019,V o l.35,N o.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7281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7X Z09301075);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研究培育项目(S K L NM Z Z C X201826).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t c a i@c p u.e d u.c n.漆黄素(f i s e t i n)因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㊁抗过敏㊁抗突变及抗炎作用等而受到广泛关注.S OW A 等[10G11]通过混悬结晶法和缓慢挥发法制备了漆黄素G烟酰胺(1ʒ1)共晶(共晶1)㊁漆黄素G烟酰胺(1ʒ2)共晶(共晶2)㊁漆黄素G异烟酰胺共晶(共晶3)及漆黄素G咖啡因共晶(共晶4).根据溶解度实验,前4h 内,共晶1㊁3㊁4中漆黄素的溶解度明显增加,其最高溶解度分别为纯漆黄素的2.57㊁1.83㊁1.53倍.然而4h 后,由于共晶1的分解导致溶液中的漆黄素开始结晶,因此其溶解度开始下降,8h 后该共晶中漆黄素的溶解度低于纯漆黄素的溶解度.此外,共晶2的溶解度始终低于漆黄素的溶解度.这项研究表明,共晶配体的选择对改善A P I 的溶解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山奈酚(k a e m pf e r o l )具有抗肿瘤㊁抗氧化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等多方面的营养保健作用[12].L I U 等[13]通过缓慢挥发法将山奈酚与L G脯氨酸制备成共晶,在含有0.5%吐温G80的水溶液中对共晶及纯山奈酚进行溶出实验,共晶中山奈酚的最大溶解度约为纯山奈酚的2.7倍.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表明,该共晶的A U C 和C m a x 分别为纯山奈酚的3.51倍和3.69倍,此外,与纯山奈酚相比,物理混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没有明显的提高.这表明共晶的高生物利用度是由于共晶中A P I 较高的溶解度和较快的溶出速率所致.芹菜素(a p i ge n i n )具有抗氧化㊁抗炎㊁抗病毒和抑制肿瘤等药理活性.HU A N G 等[14]通过混悬结晶法制备了芹菜素与茶碱的共晶并将该共晶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利用度与纯芹菜素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乙醇G水(1ʒ1)混合溶剂中,该共晶的表观溶解度和固有溶出速率分别为纯芹菜素的9.5倍和8.4倍.大鼠体内药动学实验表明,该共晶的C m a x 和A U C 为芹菜素的10.17倍和6.07倍,大大提高了芹菜素的口服吸收能力[14].3,6G二羟基黄酮(3,6Gd i h y d r o x yf l a v o n e )目前仅有2个报道的共晶[15],分别是3,6G二羟基黄酮G氮杂二环辛烷共晶及3,6G二羟基黄酮G氮杂二环辛烷共晶,但是没有进行进一步体内外的研究.各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见图1.2㊀黄酮类化合物㊀㊀黄芩素(b a i c a l e i n)具有如抗菌㊁抗病毒㊁抗炎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16].Z HU 等[16]通过将黄芩素分别与异烟肼㊁异烟酰胺㊁咖啡因和茶碱形成共晶来提高其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实验结果表明,在p H2.0和p H4.5的缓冲溶液中,黄芩素G咖啡因共晶具有显著提高的表观溶解度,在体内药动学研究中,该共晶的A U C 是纯黄芩素和物理混合物的4.14倍和2.18倍,C m a x 是纯黄芩素和物理混合物的3.35倍和2.93倍.白杨素(c h r ys i n )因具有抗肿瘤㊁抗炎㊁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多种药理活性,而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C H AD H A 等[17]通过溶剂辅助研磨法制备了白杨素G胞嘧啶(共晶1)与白杨素G盐酸硫胺素(共晶2)2个共晶.溶解度和溶出实验表明,共晶1和共晶2中白杨素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纯白杨素的2.25倍和4.07倍;体内生物利用度实验表明,2个共晶中白杨素的A U C 分别为纯白杨素的1.65倍和1.95倍.药效学实验表明,与纯白杨素相比2种共晶在抗氧化性㊁抗溶血性及抗炎方面具有显著的提高.白杨素还可以和黄连素通过溶剂辅助研磨法形成盐共晶,虽然该共晶有轻微的吸湿性,但体内药动学实验表明,该共晶的C m a x 和AU C 分别为纯白杨素的1.47倍和1.70倍,这表明该共晶在提高白杨素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18].图1㊀㊀各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2973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 ,D e c e m b e r 2019,V o l .35,N o .24图2㊀㊀各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㊀㊀木犀草素(l u t e o l i n)具有抗肿瘤㊁抑菌㊁抗病毒㊁抗炎和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木犀草素可以分别与L G脯氨酸及异烟酰胺形成共晶[11,13],但是在共晶性质的研究方面仅有对木犀草素GL G脯氨酸共晶溶出性质的报道.研究表明,在含有0.5%吐温G80的水溶液中,该共晶的溶出行为与木犀草素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各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见图2.3㊀二氢黄酮类化合物㊀㊀橙皮素(h e s p e r e t i n )具有抗肿瘤㊁抗氧化㊁抗炎症㊁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功效.V A S I S H T 等[19]将橙皮素分别与吡啶甲酸㊁烟酰胺及咖啡因制成共晶.根据溶解度实验,3种共晶均表现出更高的溶解度,其中,橙皮素G烟酰胺共晶中橙皮素的最大溶解度为纯橙皮素的4.5倍,另外2种共晶中橙皮素的最大溶解度为纯橙皮素的4倍.在体内药动学实验中,橙皮素G吡啶甲酸共晶的A U C 和C m a x 为纯橙皮素的1.36倍和1.5倍,橙皮素G烟酰胺共晶的A U C 和C m a x 为纯橙皮素的1.57倍和3倍,橙皮素G咖啡因共晶的A U C 和C m a x 分别为纯橙皮素的1.6倍和3倍.此外,3个共晶的达峰时间均有明显的缩短,有助于药物快速起效.这项工作还考察了3个共晶的药效学性质,包括抗氧化性㊁抗溶血性和抗炎性.与橙皮素相比,3种共晶均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性㊁抗溶血性和抗炎性,其中橙皮素G咖啡因共晶在改善橙皮素药效学性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9].柚皮素(n a r i n ge n i n )具有抗菌㊁抗炎㊁抗氧化㊁抗肿瘤㊁抗病毒及类雌激素等多种药理活性[20].L U O 等[20]通过混悬结晶法和缓慢挥发法制备了柚皮素G异烟酰胺(共晶1)㊁柚皮素G吡啶甲酸(共晶2)㊁柚皮素G甜菜碱A (共晶3)和柚皮素G甜菜碱B (共晶4),这4种共晶中柚皮素的溶解度约为纯柚皮素的1.3倍,此外,固有溶出实验表明,这4种共晶的固有溶出速率分别为纯柚皮素的1.59㊁3.03㊁1.78倍和1.93倍.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见图3.图3㊀㊀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4㊀异黄酮类化合物㊀㊀染料木素(ge n i s t e i n )具有雌激素样作用㊁抗氧化㊁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S OWA 等[21]通过溶剂辅助研磨法㊁混悬结晶法及缓慢挥发法成功制备染料木素与咖啡因的共晶,并通过溶解度实验表明该共晶在乙醇G水(1ʒ1)体系中的溶解度是纯染料木素的1.46倍,且在1440m i n 内该共晶保持热力学稳定,没有发生相变.Z H A N G 等[22]制备了染料木素与4,4 G联吡啶的共晶,通过粉末溶出实验证明共晶具有更高的溶解度,此外,该共晶对阴性S .a u r e u s 和E .c o l i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大豆黄素(d a i d z e i n)对某些与雌激素调节有关的疾病如乳腺癌㊁骨质疏松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具有保护作用.HU A N G 等[14]通过将其与茶碱制备成共晶来改善大豆黄素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大豆黄素G茶碱共晶在乙醇G水(1ʒ1)体系中的表观溶解度是纯大豆黄素的1.97倍,固有溶出速率是纯大豆黄素的2.27倍.根据药动学实验结果,该共晶在大鼠体内的C m a x 和AU C 分别为纯大豆黄素的2.97倍和1.49倍.此外,大豆黄素和茶碱的物理混合物的药动学参数与纯大豆黄素没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表明与物理混合物相比,药物共晶在提高生物利用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4].各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见图4.图4㊀㊀各异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3973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 ,D e c e m b e r 2019,V o l .35,N o .245㊀查尔酮类㊀㊀异甘草素(i s o l i q u i r i t i g e n i n )具有较强的抗肿瘤㊁抗病毒㊁抗炎㊁抗血管生成等多种生物活性.化学结构见图5.X U 等[23]通过缓慢挥发法及混悬结晶法制备了异甘草素G烟酰胺(共晶1)及异甘草素G异烟酰胺(共晶2)2种共晶.通过对2种共晶与异甘草素进行固有溶出速率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共晶1及共晶2的固有溶出速率分别为纯异甘草素的2.23倍和2.52倍,此外,2种共晶的生物利用度与原料药相比也具有明显的提高.图5㊀㊀查尔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6㊀结语与展望㊀㊀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对黄酮共晶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选择烟酰胺㊁异烟酰胺等小分子化合物作为共晶配体,限制了药学工作者对黄酮类化合物共晶的研究.因此,寻找更多有潜力的共晶配体已成为黄酮共晶研究中重要的环节.此外,目前对药物共晶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共晶配体和制备方法的筛选㊁固态性质的表征及体内外性质等基础研究方面,因此如何将共晶投入工业化生产并得到高纯度㊁稳定性好的药物共晶同样是未来的研究热点.随着对药物共晶理论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他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被制备成药物共晶,扩大药物共晶技术在中药创新药物的研究,进一步推动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在医药市场的发展,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医学价值.参考文献[1]于德泉.展望从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究[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4):335G338.[2]周宗宝,王红,叶晓川,等.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2017,36(2):181G185.[3]黄雨婷,迟宗良,秦昆明,等.异甘草素共晶的热力学研究[J ].中国新药杂志,2017,26(18):2225G2229.[4]黄雨婷,徐嘉,迟宗良,等.药物共晶筛选技术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4):682G687.[5]S M I T H A J ,K A V U R U P ,WO J T A SL ,e t a l .C o c r ys t a l so f q u e r Gc e t i n w i t hi m p r o v e ds o l u b i l i t y a n do r a l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J ].M o l P h a r m ,2011,8(5):1867G1876.[6]V A S I S H T K ,C H A D H A K ,K A R A N M ,e ta l .E n h a n c i n g b i o pG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b i o f l a v o n o i d q u e r c e t i nb y c o c r ys t a l l i Gz a t i o n [J ].C r y s tE n g Co mm ,2016,18(8):1403G1415.[7]L I U F ,WA N GL Y ,L IY T ,e t a l .P r o t e c t i v e e f f e c t s o f qu e r c e t i n a Gg a i n s t p y r a z i n a m i d e i n d u c e dh e p a t o t o x i c i t y v i aac o c r ys t a l l i z a t i o n s t r a t e g y o fc o m p l e m e n t a r y a d v a n t a g e s [J ].C r y s t G r o w t h D e s ,2018,18(7):3729G3733.[8]HO N GC ,X I EY ,Y A O Y ,e t a l .An o v e l s t r a t e g y fo r p h a r m a c e u Gt i c a l c o c r y s t a l g e n e r a t i o nw i t h o u t k n o w l e d g e o f s t o i c h i o m e t r i c r a Gt i o :m y r i c e t i nc o c r y s t a l sa n dat e r n a r yp h a s ed i a g r a m [J ].P h a r m R e s ,2015,32(1):47G60.[9]MU R E S A N GP O P M ,C H I R I A CL B ,MA R T I N F ,e t a l .N o v e l n u Gt r a c e u t i c a lm y r i c e t i nc o m p o s i t eo fe n h a n c e dd i s s o l u t i o no b t a i n e d b y c o G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w i t ha c e t a m i d e [J ].C o m p o sP a r tB ,2016,89(15):60G66.[10]S OWA M ,S L E P O K U R A K ,MA T C Z A K GJ O N E .I m p r o v i n g so l Gu b i l i t y o f f i s e t i nb y c o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 [J ].C r y s tE n g Co mm ,2014,16(46):10592G10601.[11]S OWA M ,L E P O K U R A K S ,MA T C Z A K GJ O N E .C o c r ys t a l so f f i s e t i n ,l u t e o l i na n d g e n i s t e i nw i t h p y r i d i n e c a r b o x a m i d e c o f o r m e r s c r y s t a l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a l y s i s o f i n t e r m o l e c u l a r i n t e r a c t i o n s ,s p e c t r a l a n d t h e r m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J ].C r y s tE n g Co mm ,2013,15(6):7696G7708.[12]H E H ,HU A N G Y ,Z H A N G Q ,e ta l .Z w i t t e r i o n i cc o c r ys t a l so f f l a v o n o i d s a n d p r o l i n e :s o l i d Gs t a t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p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 [J ].C r y s tG r o w t h D e s ,2016,16(4):2348G2356.[13]L I U M ,H O N GC ,Y A O Y ,e t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a p h a r m a c e u t i Gc a l c o c r y s t a l w i t h s o l u t i o n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e pa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m y r i c e t i n Gp r o l i n e c o c r y s t a l s [J ].E u r JP h a r m B i o ph a r m ,2016,107:151G159.[14]HU A N G S ,X U E Q ,X U J ,e ta l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i m p r o v i n g th e 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e r t i e s ,d i s s o l u t i o n p e rf o r m a n c e a n db i o a v a i l Ga b i l i t y o fa p ig e n i na n dd a i d z e i nb y c o G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 w i t hth e o Gp h yl l i n e [J ].JP h a r mS c i ,2019,108(9):2982G2993.[15]T I MMO N S D J ,P A C H E C O M R ,F R I C K E K A.A s s e m b l i n g ex Gt e n d e d s t r u c t u r e sw i t h f l a v o n o i d s [J ].C r y s tG r o w t hD e s ,2008,8(8):2765G2769.[16]Z HU B ,Z H A N GQ ,WA N GJ R ,e t a l .C o c r ys t a l s o f b a i c a l e i nw i t h h i g h e r s o l u b i l i t y a n de n h a n c e db i o a v a i l a b i l i t y [J ].C r y s tG r o w t h D e s 2017,17(4):1893G1901.[17]C H A D H A R ,B HA L L A Y ,N A N D A N A ,e ta l .C h r y s i nc o c r ys Gt a l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J ].JP h a r m B i o m e d A n a l,2017,134:361G371.[18]S A R ,Z HA N G Y ,D E N G Y ,e t a l .N o v e l s a l t c o c r y s t a l o f c h r ys i n w i t hb e r b e r i n e :p r e pa r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a n d o r a lb i o a v a i l Ga b i l i t y [J ].C r ys tG r o w t hD e s ,2018,18(8):4724G4730.[19]V A S I S H T K ,C H A D HA K ,K A R A N M ,e t a l .C o c r ys t a l s o f h e s Gp e r e t i n :s t r u c t u r a l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a n d p h a r m a c o d yn a m i c e v a l u Ga t i o n [J ].C r ys tG r o w t hD e s ,2017,17(5):2386G2405.[20]L U OC ,L I A N G W ,C H E N X ,e t a l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c o c r ys t a l so f n a r i n g e n i nw i t h i m p r o v e dd i s s o l u t i o n p e r f o r m a n c e [J ].C r y s t E n g GC o mm ,2018,20(22):3025G3033.[21]S OWA M ,S L E P O K U R A K ,MA T C Z A K GJ O N E .S o l i d Gs t a t e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a n ds o l u b i l i t y o fa g e n i s t e i n Gc a f f e i n ec o c r ys t a l [J ].JM o l S t r u c t ,2014,13(5):80G88.4973 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 ,D e c e m b e r 2019,V o l .35,N o .24[22]Z HA N G Y N,Y I N HM,Z H A N G Y,e t a l.P r e p a r a t i o no f a1ʒ1c o c r y s t a l o f g e n i s t e i nw i t h4,4ᶄGb i p y r i d i n e[J].JC r y s tG r o w t h,2016,458(12):103G109.[23]X UJ,H U A N GY,R U A NS,e t a l.C o c r y s t a l s o f i s o l i q u i r i t i g e n i nw i t h e n h a n c e d p h a r m a c o k i n e t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J].C r y s t E n g C o m m,2016,18(45):8776G8786.(收稿日期:2019G03G22㊀修回日期:2019G06G18)综㊀㊀述急性应激反应评估的研究进展∗陈禹韬1综述,徐鹏博2,肖㊀玮2ә,徐㊀萌1审校(空军军医大学:1.基础医学院;2.军事医学心理学系,陕西西安710032)㊀㊀[关键词]㊀急性应激反应;㊀皮质醇;㊀评估;㊀量表;㊀生理生化指标;㊀综述D O I:10.3969/j.i s s n.1009G5519.2019.24.019中图法分类号:R749文章编号:1009G5519(2019)24G3795G04文献标识码:A㊀㊀急性应激反应(A S R)是人们在经历死亡㊁恐惧或者其他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㊁车祸㊁枪杀等)后产生的一系列认知㊁情绪㊁行为及生理反应.在较早的精神医学中,A S R又可称为急性应激障碍,是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时间标准才能给出明确的诊断.但目前很多人主张将二者区分开,尤其在心理学研究中,A S R是个体急性应激后一系列心理及生理变化的统称,范围更宽广.个体受到急性应激后的表现多样,可以表现为强烈的恐惧体验㊁号啕大哭㊁盲目性行为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也可以表现为神情呆滞㊁意识清晰度下降等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此外还会有自主神经性症状,如面色潮红或苍白㊁心跳过速㊁震颤㊁出汗等.这些症状通常在人们受到刺激后立即出现,大约在4周内逐渐消失[1].A S R严重时会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如工作效率的降低㊁正常的社会交流.他们可能会出现较高的焦虑抑郁水平㊁冲动行为甚至自杀倾向,长远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 T S D),为日后长期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尤其对于灾害现场的救援人员㊁战场的士兵,有效的早期评估㊁早期干预意味着对作业能力的极大保障[2].我们必须早期识别并干预心理应激反应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一个良好的评估工具就显得尤为重要.1㊀量㊀㊀表㊀㊀美国对于应激反应的评估研究较早,大多是精神科用来筛选A S R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我国对于急性反应量表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是引进国外量表翻译修订.但近年来,我国学者逐渐意识到A S R 评估的重要性,在修订及开发量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1㊀«美国精神病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D S MGⅤ)»[3]㊀现行的第5版于2013年5月23号出版公布,早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成为临床诊断A S R的 金标准 .相比1994年出版的D S MGⅣ,D S MGⅤ更为符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A S R的认识,其以多种方式接触创伤或性暴力,在侵入性㊁负性心境㊁分离㊁回避和唤起5个类别的14种症状中满足9个及以上,导致社会功能损害,非某种物质引起或不能用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解释,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即可诊断为A S R.是否满足D S MGⅤ诊断标准需经专科医生判断,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详细的问诊,意味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确诊疾病,因此在战现场急救中,对于早期分类及程度评估,D S MGⅤ难以发挥其作用.1.2㊀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 A S R Q)[4]㊀该问卷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筛查A S R的工具,研究人员将原有98项的S A S R Q版本修改为目前所使用的30个条目的版本[5].这30个条目是基于D S MGⅣ诊断标准制定而成的,分别是分离(10项)㊁创伤事件的持续反复体验(再体验,6项)㊁对创伤事件的回避(回避,6项)㊁焦虑或警觉性增高(激惹,6项)㊁社会功能损害(功能损害,2项),采用0~5分6级评分制,分数越高代表应激程度越高.因此,该量表也具有评估应激程度的作用.经过国外较多学者的验证,展现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该问卷中文版由候彩兰翻译,贾福军㊁李凌江审校[6],随后我国学者利用其对地震㊁矿难后获救人员及创伤性骨折的伤员等进行研究[7],也显示S A S R Q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灾后的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5973现代医药卫生2019年12月第35卷第24期㊀JM o dM e dH e a l t h,D e c e m b e r2019,V o l.35,N o.24∗基金项目:军队后勤十二五重大基金项目(AW S13J003).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42958732@q q.c o m.。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黄酮类化合物,作为一大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自发现以来便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特别是在一些药用植物和果蔬中含量丰富,如柑橘、苹果、大豆、茶叶等。
黄酮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在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参考。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将从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生物活性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疾病模型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文还将探讨黄酮类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类多酚化合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等作用,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黄酮类化合物表现出强大的抗氧化活性。
它们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防止自由基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
它们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这种抗炎作用对于治疗慢性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共晶研究进展
【摘要】共晶技术能够在不改变药物中包含的活性物质成分条件下,显著改善提升药物的溶解度,支持药物在人体内部获取良好吸收,生物利用度水平显著提升。
本文将会围绕黄酮类
化合物共晶论题,展开简要的阐释分析。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共晶技术;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大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从分子结构角度展开分析,黄酮类化合物中存在着有氧杂环,主要分布在高等植物以及羊齿类植物之中,且在豆科植物、唇形科植物,以及菊科植物中含量较为丰富。
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饮片制剂和天然药物制剂
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对药效作用发挥状态具备深刻影响的物质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的母核结
构部分属于典型的具备2-苯基色原酮结构的多酚类有机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通常会包含有
一个或者是多个酚羟基官能团,且尽管酚羟基官能团属于典型的亲水基团,但是其分子内部
包含的苯环结构,却诱导其在水中的溶解度难以到达较高水平,严重限制了以黄酮类化合物
为主要成分的口服药物制剂和注射药物制剂的使用范围。
药物共晶技术的运用,能够在不破
坏药物基本性质条件下,逐渐改善优化药物活性分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物质。
药物共晶技术
的基本原理,是在形成基本的共晶结构之后,促使药物中原本具备的晶格堆积方式和分子排
列方式发生变化,继而在药物溶解过程中发生与溶液相互作用机制的变化,因此可以知道,
共晶技术处理过程,能促进基本药物溶解度发生改善。
有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将会围绕
平黄酮类化合物共晶论题,展开简要阐释。
1黄酮类化合物共晶现象概述
从整体性视角展开阐释分析,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内部通常包含有一个,或是者多个酚
羟基官能团,其不仅可以充当质子受体,还可以充当质子给体,能够与种类多样的共晶形成
物之间共同构成分子间氢键结构[1]。
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展开分析梳理,可以知道,能够形成共晶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隶属于黄酮类物质的木犀草素物质(luteolin)、黄芩素物质(baicalein),以及白杨素物质(chrysin);隶属于异黄酮类物质的染料木黄酮物质(genistein);隶属于二氢黄酮类物质
的柚皮素物质(naringenin),以及橙皮素物质(hesperetin);隶属于黄酮醇类物质的槲皮
素物质(quercetin),杨梅黄酮物质(myricetin),漆黄素物质(fisetin);以及隶属于黄烷-3-醇类物质的(-)-儿茶素酸酯物质(epigallocatechin-3-gallate)。
2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共晶概述
2.1木犀草素物质及其共晶
木犀草素物质在种类多样的蔬菜类作物,以及药用植物中均有所分布,能发挥抗氧化药理作用、抗炎药理作用、抗肿瘤药理作用,以及保护神经系统药理作用等[2]。
从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质角度展开分析,木犀草素物质在水溶剂中难溶,生物利用度水平较低,无法被制备成药物制剂,因此,针对木犀草素物质开展药物共晶技术处理,能显著改善提升
其生物利用程度[3]。
有研究工作团队经由溶液挥发技术方法制备形成了木犀草素-4,4'-联吡啶药物共晶物质结构,其制备技术思路,系将摩尔比为1:3的木犀草素物质和4,4'-联吡啶物质在剂量为
7.00ml的丙酮溶剂中加以混合,在基于25.00℃温度条件下持续搅拌处理3.00h后,基于室温环境条件之下实施挥发处理,5.00d后能够获取到黄褐色粉末状晶体物质形态。
2.2黄芩素物质及其共晶
黄芩素物质是中药饮片黄芩之中包含的数量最多的黄酮类化合物,其本身能发挥解热药理作用、镇痛药理作用、抗炎药理作用、抗肿瘤药理作用、抗菌药理作用、抗病毒药理作用、清除氧自由基药理作用、抗氧化药理作用、保护心脑血管与神经元药理作用、保护肝脏药理作用,以及预防或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药理作用等[4]。
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技术环境中制备形成了黄芩素物质与异烟肼物质、异烟酰胺物质、咖啡因物质,以及茶碱物质的混合共晶物质形态,并且精确测定了共晶混合物质形态在pH值
=2.00的盐酸缓冲液环境内部,以及在pH值=4.50的磷酸缓冲液环境之中的溶解度,并且开展了系统化的药动学研究技术过程[5]。
2.3白杨素物质及其共晶
从来源渠道角度展开阐释分析,白杨素物质是一种从紫葳科植物木蝴蝶之中分离获取的,具备广泛化和多元化药理作用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其在具体临床中的运用,能发挥抗炎药理作用、抗氧化药理作用、抗肿瘤药理作用、抑制芳香酶活性药理作用、放疗增敏药理作用,以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理作用等。
有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技术环境中,运用碾磨法制备形成了类白杨素物质、胞嘧啶物质,以及维生素B1物质的共晶混合物,并且选择运用适当技术方法对其溶解度、药动学机制、抗氧化活性药理机制,以及抗溶血剂药理活性展开了研究分析。
结语:
围绕黄酮类化合物共晶论题,本文选取黄酮类化合物共晶现象概述,以及常见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共晶概述,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阐释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我国现代药学事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创造和提供扎实且有效的工作经验参考支持条件。
在现代药品研发工作开展过程中,实现对共晶技术的合理引入运用,通过对药品基本分子结构展开调整,有助于改善提升药品主要物质成分的溶解度,确保实际研制形成的药品制剂,能够在临床中发挥更加优质的治疗效用。
参考文献:
[1]黄璟,成传访,李惠波,等.毛蕊异黄酮抑制压力超负荷大鼠心肌肥厚及对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24):4060-4063.
[2]刘宝亮,吴一帆,穰小东,等.响应面法优化离子液体双水相提取银杏黄酮的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8(12):108-115.
[3]牛晓静,鲁静,孙广科,等.淫羊藿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中8种成分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房,2018,29(24):3376-3380.
[4]王占一,王洪凯,张立华,等.“五位一体”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应用——以黄酮类化合物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4):38-40+42.
[5]高杨,马帅,商亚珍.黄芩茎叶黄酮干预冈田酸引起的大鼠皮层多个tau蛋白磷酸化位点的作用研究[J].神经药理学报,2018,8(0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