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设计规范3-3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22
座椅设计规范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角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3.4 锁止装置 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3.5 头枕 head restraint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3.6 “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目标,专项试验、整机/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3.1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面的分析报告。
2)人体乘坐时,最大布置人体与骨架(硬物)间距≥30mm。
3)选用高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3.4要求。
4)选用优质复合面料,面料与泡沫采用火焰复合方式,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 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足人机工程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人的尖角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人部分。
7)工作座椅的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应耐用、阻燃、无毒。
坐垫、腰靠、扶手的覆盖层应使用柔软、防滑、透气性好、吸汗的不导电材料制造。
8)若坐垫直接固定在底板上(通常为后排座椅坐垫),一般泡沫上表面到底板的距离不小于50㎜;9)在震动和乘员进行座椅特性操作的过程中,不得有摩擦声音和尖刻声音等异响。
3.2外形尺寸要点1)座面:座面表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纵向(座深方向)平展的,其倾角为0°-5°;另一种是纵向前沿拱起的。
任意一种形式的座面,其横向高度差都不应小于25mm;座面前沿拱起的高度h1最小应为40mm,起拱半径R1最小为40mm,最大为120mm。
汽车座椅设计规范一、范围本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生产经验规定的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骐铃牌各系车型座椅的设计。
二、目的规范座椅设计要求。
三、定义3.1 座椅 seat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3.2 固定装置 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
3.3 调节装置 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角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3.4 锁止装置 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3.5 头枕 head restraint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3.6 “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目标,专项试验、整机/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3.1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面的分析报告。
2)人体乘坐时,最大布置人体与骨架(硬物)间距≥30mm。
3)选用高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3.4要求。
4)选用优质复合面料,面料与泡沫采用火焰复合方式,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 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足人机工程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人的尖角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人部分。
座椅布置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XX-03-15发布 20XX-03-15实施XX公司发布前言本规范根据GB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强制法规的要求,对汽车座椅及乘客就座空间、座椅安全带配置、座椅强度、汽车等级评定中有关座椅及座椅布置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
1 范围本标准对汽车座椅设计、座椅布置、座椅安全带配置、座椅强度、汽车等级评定中有关座椅及座椅布置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2,M3,N1类汽车,其他类型的车辆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73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CJ/T162 城市客车分等级技术要求与配置JT/T 325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QC/T633 客车座椅GB 13057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13094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11551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13053 客车车内尺寸3 术语和定义3.1 R点GB11551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其在座椅上的位置用三维H点装置测得;3.2 R′点R点在座垫上表面的垂直投影点。
3.3座椅高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上表面最高点至安装水平面的高度3.4座椅深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前缘的垂直切级至G点的距离3.5座垫宽在通过R′点且与座椅中心平面垂直的垂直面上,座垫的最大宽度。
4.要求4.1乘客座椅的尺寸如表1所示表1乘客座椅尺寸4.2座间距同向座椅:在座垫上表面最高点所处平面与地板上方620mm高度范围内水平测量,座椅靠背的前面与前排座椅靠背后面之间的距离H,应不小于表规定的数值(如表2,图1所示)。
座椅设计规范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生产经验规定的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骐铃牌各系车型座椅的设计。
二、目的规范座椅设计要求。
三、定义3. 1 座椅 seat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3.2固定装置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
3.3 调节装置 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 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 角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3.4 锁止装置 locking system 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3.5 头枕 head restraint 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3.6 “ R” 点“ R pointGB1155 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 —— 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目标,专项试验、整机 / 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3.1 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面的分析报告。
2)人体乘坐时,最大布置人体与骨架(硬物)间距》 30mm3)选用高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 3.4 要求。
4)选用优质复合面料,面料与泡沫采用火焰复合方式,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足人机工程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人的尖角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人部分。
编号代替SJ-CL-33-2010规范等级乘用车座椅布置设计及校核规范Layout and check of seat2013-07-25 制定 2013-09-15 发布 XX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规范是为了指导座椅设计和人机校核而建立,此规范主要涵盖了座椅设计的法规校核,座椅的相关布置以及座椅操控件空间要求等布置等内容。
本规范代替SJ-CL-33-2010《商用车座椅设计规范》,与SJ-CL-33-2010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座椅法规的校核;——增加座椅人机工程的推荐值范围;——增加了头枕舒适性的校核;——增加了座椅扶手布置、座椅侧安全气囊布置以及儿童座椅布置的校核。
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所进行管理;本规范由汽车工程研究总院上海研究院车身所负责起草;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徐晋、李瑛、莫承锐本规范所替代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SJ-CL-33-2010编制:校核:审定:批准:本规范的版本记录和版本号变动与修订记录座椅布置设计及校核规范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XX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M1类汽车用座椅的布置要求,主要从人机工程角度和法规角度提出了此类车型在前期设计座椅的控制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XXXX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M1类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83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14166 《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约束系统和ISOFIX儿单约束系统》GB 11552 《汽车内部凸出物》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SAE 1517 《可调驾驶员座椅位置》3 定义3.1 汽车用座椅汽车座椅是汽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座椅布置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20XX-03-15发布 20XX-03-15实施XX公司发布前言本规范根据GB13094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等国家强制法规的要求,对汽车座椅及乘客就座空间、座椅安全带配置、座椅强度、汽车等级评定中有关座椅及座椅布置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
1 范围本标准对汽车座椅设计、座椅布置、座椅安全带配置、座椅强度、汽车等级评定中有关座椅及座椅布置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2,M3,N1类汽车,其他类型的车辆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373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CJ/T162 城市客车分等级技术要求与配置JT/T 325 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QC/T633 客车座椅GB 13057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GB13094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GB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11551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13053 客车车内尺寸3 术语和定义3.1 R点GB11551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其在座椅上的位置用三维H点装置测得;3.2 R′点R点在座垫上表面的垂直投影点。
3.3座椅高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上表面最高点至安装水平面的高度3.4座椅深在座椅中心平面上,座垫前缘的垂直切级至G点的距离3.5座垫宽在通过R′点且与座椅中心平面垂直的垂直面上,座垫的最大宽度。
4.要求4.1乘客座椅的尺寸如表1所示表1乘客座椅尺寸4.2座间距同向座椅:在座垫上表面最高点所处平面与地板上方620mm高度范围内水平测量,座椅靠背的前面与前排座椅靠背后面之间的距离H,应不小于表规定的数值(如表2,图1所示)。
XXXXXXX有限公司座椅布置设计规范编制:日期: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发布实施XXXXXXX有限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3)2.设计指南引用文件 (3)3.定义 (3)4.设计指南内容 (4)座椅系统设计指南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座椅专业术语,对座椅系统及下属零件的设计流程、设计要点、参数选择、设计校核、性能要求及试验大纲等进行了描述。
本规范适用于M1,N1类汽车座椅的设计开发。
2.设计指南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引用国标、行业标准、企业标准GB 15083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50 《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l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GB 11552 《汽车内部凸出物》GB11551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3.定义本规范采用以下定义:3.1座椅骨架平台指前排座椅基础骨架本体,包含功能件,可根据项目需要,对前排座椅骨架进行高度、宽度的适应性修改后使用3.2 泡沫型面舒适性标杆座椅指根据动态、静态主观评价结果,用于座椅泡沫造型舒适性参考的标杆座椅。
3.3动态舒适特性标杆座椅指根据模态、振动衰减性能测试结果,选取的用于座椅模态和振动衰减性能参考的目标座椅。
4.设计指南内容4.1 座椅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4.1.1座椅系统主要结构:座椅系统从外到内,主要由座椅面套、座椅泡沫、座椅骨架、装饰塑料件、附属功能件及线束等几大部分组成;为满足不同的市场配置需求,座椅系统装有满足配置功能要求的附属功能件。
如从舒适性考虑,常见的有腰托、按摩装置、腿托、扶手、加热、通风装置等配置;从安全性考虑,有安全带、侧气囊、乘客重量传感器等配置;从储物功能考虑,有小桌板、杯托、抽屉、地图袋等配置。
饭堂桌椅设计规范要求1. 引言在饭堂环境中,桌椅的设计规范对于提供良好的用餐体验和舒适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饭堂桌椅设计的一些规范要求,以确保饭堂提供符合人体工学的合适桌椅,从而提高用餐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
2. 椅子设计规范要求2.1 椅子尺寸饭堂椅子的尺寸应能够适应不同身高的顾客。
一般来说,椅子的高度应使顾客的脚能够完全放在地面上,膝盖呈90度弯曲。
座椅的深度应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以保证用餐时的舒适度。
椅子的宽度应能够容纳顾客的臀部,以提供良好的座位稳定性。
2.2 椅子材质饭堂椅子的材质要求易于清洁和维护,以确保卫生和持久的使用。
一般来说,椅子背面和座位应使用耐磨损的材料,如塑料或皮革。
椅子的脚部应采用防滑设计,以防止意外滑倒。
2.3 椅背设计椅子的背部设计应提供良好的腰部支撑,以减轻顾客长时间坐着的不适感。
背部设计可以采用曲线形状,以适应不同的背部曲线。
2.4 椅子稳定性饭堂椅子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防止意外翻倒或滑动。
椅子的脚部可以增加防滑垫,以提高稳定性。
此外,椅子的重量应适中,以便顾客可以轻松地移动椅子。
3. 桌子设计规范要求3.1 桌子高度饭堂桌子的高度应与椅子的高度相匹配,在提供良好的姿势和舒适度的同时,使顾客能够轻松地伸展双臂。
一般来说,桌子的高度应使顾客在用餐时能够将手放在桌子上,保持舒适的用餐姿势。
3.2 桌面面积饭堂桌面的面积应根据用餐的需求来确定。
桌面的尺寸应足够容纳食物和餐具,并允许顾客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增加用餐的舒适度。
3.3 桌子材质饭堂桌子的材质需要耐用、易于清洁,并且能够抵抗食物和餐具的摩擦。
常用的桌面材料包括木材和塑料材料,这些材料既坚固又易于清洁。
3.4 桌子边缘设计桌子的边缘设计应考虑到顾客的安全。
边缘可以采用圆角设计,以减少碰撞和刮伤的风险。
此外,桌子的边缘也可以采用防滑设计,以防止食物和餐具从桌子上滑落。
4. 其他考虑因素4.1 通道和空间饭堂桌椅的布局应合理,以确保顾客和服务人员之间有足够的通道空间。
座椅设计的一般原则座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具之一,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舒适感和健康。
因此,座椅的设计需要遵循一些一般原则,以确保其功能性、舒适性和美观性。
本文将从人体工程学、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风格等方面介绍座椅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人体工程学原则座椅的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即考虑人体的自然姿势和运动,使人坐在上面时感到舒适。
首先,座椅的高度应适合大部分人群,使膝盖和臀部能够形成90度的角度。
其次,座椅的背部应具有适度的弯曲,以提供腰部支撑。
此外,座椅的座面宽度和深度应能够容纳不同体型的人,确保坐姿平衡和稳定。
二、材料选择原则座椅的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座椅的舒适性和耐久性。
座椅的座面和背面宜选择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织物和皮革。
同时,材料的质量也需要考虑,以确保座椅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三、结构设计原则座椅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座椅的支撑结构应坚固稳定,能够承受常规使用时的压力和冲击。
座椅的连接件和支撑框架宜采用耐久性好、不易生锈的材料,如钢材或实木。
此外,座椅的设计还应考虑到可拆卸和可调节的特点,方便清洁和使用者个性化的需求。
四、风格设计原则座椅的风格设计应符合整体家居风格和个人审美需求。
座椅的形状、线条和色彩应与所在空间的风格相协调。
同时,座椅的设计也应注重细节处理,如缝线的精致度、装饰物的搭配等,以体现品质和美观性。
座椅设计的一般原则包括人体工程学原则、材料选择原则、结构设计原则和风格设计原则。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结合使用环境和用户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为用户提供舒适、健康和美观的座椅产品。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提升,我们可以期待更加符合人们需求的座椅设计出现。
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汽车座椅设计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M1,N1类汽车座椅的设计开发。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 47-1992 汽车座椅术语GB/T 11563-1995 汽车H点确定程序GB 15083-1994 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QC/T 55-1993 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QC/T 56-1993 汽车座椅衬垫材料性能试验方法GB 14167-93 安全带安装固定点强度试验GB 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3 内容3.1座椅结构图1、座椅基本结构3.2设计输入条件设计输入条件:设计任务书、R点、5%以及95%布置人体模型、座椅调节范围、设计靠背角、安全带固定点布置区域等。
根据输入条件,输出:1、座椅初步结构方案,提交评审。
2、根据早期人机布置要求,进行初步数据模型制作,提交进行车内布置检查及校核。
3.3结构设计3.3.1座椅骨架3.3.1.1结构座椅骨架主要包括靠背骨架和坐垫骨架两部分,通常采用直径约20-25mm、壁厚为 1.2-2mm的电焊钢管或无缝钢管弯曲成型方法制造;也可用1-3mm厚的钢板冲压或滚轧成型方式制造;或钢管和钢板两者之间成型后焊合。
图2、常见前座椅骨架图3、常见后排座椅骨架3.3.1.2 满足的性能要求a 、金属骨架的焊接应符合JB/T 5943《工程机械 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焊接方式采用点焊、弧焊、气体保护焊。
b 、 金属骨架进行除锈、防锈处理,表面电泳涂漆,漆层应符合QC/T484-1999《汽车油漆涂层》 TQ7的规定。
对漆层厚度进行规定。
c 、 金属骨架与其他零部件装配为总成后,强度应符合GB 15083-94《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规定。
汽车座椅设计规范一、范围本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生产经验规定的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骐铃牌各系车型座椅的设计。
二、目的规范座椅设计要求。
三、定义3.1 座椅 seat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3.2 固定装置 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
3.3 调节装置 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角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3.4 锁止装置 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3.5 头枕 head restraint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3.6 “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目标,专项试验、整机/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3.1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面的分析报告。
2)人体乘坐时,最大布置人体与骨架(硬物)间距≥30mm。
3)选用高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3.4要求。
4)选用优质复合面料,面料与泡沫采用火焰复合方式,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 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足人机工程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人的尖角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人部分。
会议座椅规范标准最新会议座椅作为会议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制造标准直接影响到会议的舒适度和效率。
以下是最新制定的会议座椅规范标准:1. 材料选择:座椅应使用耐用、环保的材料,如高密度泡沫、优质木材或金属框架,以及可回收的塑料。
2. 人体工程学设计:座椅应根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确保长时间使用时的舒适度,包括适当的座垫厚度、背部支撑和扶手高度。
3. 尺寸标准:座椅的高度、宽度和深度应符合国际标准,以适应不同体型的人群。
4. 稳定性和承重能力:座椅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能够承受至少100公斤的重量,以适应不同体重的使用者。
5. 移动性:会议座椅应设计有便捷的移动机制,如滚轮或轻巧的框架,以便于在会议室内快速布置和调整。
6. 安全性:座椅的制造应符合安全标准,避免使用可能造成夹伤或刺伤的材料和设计。
7. 维护和清洁:座椅表面应易于清洁,且材质应能够抵抗日常使用中的磨损。
8. 调节功能:高级会议座椅应具备可调节的座椅高度和倾斜角度,以适应不同用户的舒适度需求。
9. 耐用性:座椅应设计为长期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减少资源浪费。
10. 环保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应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使用可回收材料,并在设计中考虑座椅的生命周期结束处理。
11. 符合法规:座椅的设计和制造应符合当地的安全法规和行业标准。
12. 美观性: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座椅的设计也应考虑美观性,以适应不同会议室的装饰风格。
会议座椅的规范标准是为了确保使用者在会议过程中的舒适度和效率,同时也考虑到了环保和可持续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这些标准可能会不断更新和改进。
【干货】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智享导读GEAR SHARE•获取《本文pdf+相关干货资料合集》,进入公众号,回复关键词“原文”获取下载路径。
•免费资料包下载:【干货合集】内外饰篇丨工艺流程—正文—一、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座椅设计应满足的性能要求和应完成的校核内容适用于M1,N1类汽车座椅的设计开发,其它类型车辆可以参考此文。
二、座椅相关的标准本文中座椅适用的国标、行业标准如下:GB 15083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50 《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l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燃烧特性》GB 11552 《汽车内部凸出物》GB11551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GB/T 5453 《织物透气性试验方法》FZ/T 72001 《涤纶针织面料》GB/T 10802 《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GB/T 10607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硬度的测试方法(压陷法)》GB/T 6670 《软质泡沫塑料回弹性能的测定》GB/T 6669 《软质泡沫聚合材料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GB/T 6344 《软质聚氨酯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GB/T 6343 《泡沫塑料和橡胶外观(体积)密度的测定》JB/T 5943 《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QC/T484 《汽车油漆涂层》三、座椅总体布置、设计1座椅基本结构手动型电动型2座椅总布置输入条件整车销售区域及性能要求,确定应满足的法规条款;座椅配置及性能要求,确定座椅结构;整车总布置图、造型CAS面、座椅周边环境数据3座椅法规校核座椅在结构设计中的法规校核主要是内部凸出物和头枕两方面的内容。
1)内部凸出物区域一、包含在该区域内的结构圆角需要大于2.5mm内部凸出物校核主要满足GB11552和ECE R21相关要求,具体如下:a、对于不带头枕的独立式座椅,该区域是指位于距座椅中心线的座椅中心面100m的左右两个纵向垂直面间,且过靠背顶点沿基准线向下100处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靠背的后面的区域;b、对于不带头枕的长条座椅座椅,该区域是指位于距由制造厂提供的每个外侧座椅纵向中心面100mm的左右两个纵向垂直面间且且过靠背顶点沿基准线向下100处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靠背的后面的区域;c、对于带有头枕的座椅或长条座椅,该区域是指位于距座椅纵向中心面70mm的左右两个纵向垂直面间且过R点沿基准线向上635mm处垂直于基准线的平面以上的区域,试验时,对可调节头枕,一般将头枕在可调节范围内调节到最不利的位置。
详尽版:体育馆看台座椅的安装与设计规范1. 引言体育馆看台座椅的安装与设计是体育馆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档将详细阐述体育馆看台座椅的安装与设计规范,以保证体育馆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2. 设计规范2.1 座椅类型与选材- 座椅类型:根据体育馆的用途和观众人数,选择合适的座椅类型,如固定座椅、可伸缩座椅、活动座椅等。
座椅类型:根据体育馆的用途和观众人数,选择合适的座椅类型,如固定座椅、可伸缩座椅、活动座椅等。
- 座椅材质:考虑座椅的耐用性、易清洁性以及舒适性,常用的材料有塑料、钢制、木材等。
座椅材质:考虑座椅的耐用性、易清洁性以及舒适性,常用的材料有塑料、钢制、木材等。
2.2 座椅布局- 观众区域:根据体育馆的规模和赛事需求,合理规划观众区域,确保观众出入便捷,视线良好。
观众区域:根据体育馆的规模和赛事需求,合理规划观众区域,确保观众出入便捷,视线良好。
- 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座椅,确保他们能够舒适地观看比赛。
无障碍设计: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碍座椅,确保他们能够舒适地观看比赛。
2.3 座椅尺寸- 座椅宽度:一般为40-50厘米,以适应不同体型的观众。
座椅宽度:一般为40-50厘米,以适应不同体型的观众。
- 座椅深度:一般为40-50厘米,以确保观众有足够的腿部空间。
座椅深度:一般为40-50厘米,以确保观众有足够的腿部空间。
- 座椅高度:一般为40-50厘米,以保证观众有清晰的视线。
座椅高度:一般为40-50厘米,以保证观众有清晰的视线。
3. 安装规范3.1 基础施工- 地基处理:确保地基坚实平整,如有必要,进行加固处理。
地基处理:确保地基坚实平整,如有必要,进行加固处理。
- 预埋件安装:根据座椅的固定方式,安装预埋件,确保预埋件的稳固性。
预埋件安装:根据座椅的固定方式,安装预埋件,确保预埋件的稳固性。
3.2 座椅安装- 固定座椅:使用螺栓将座椅固定在预埋件上,确保座椅的稳固性。
固定座椅:使用螺栓将座椅固定在预埋件上,确保座椅的稳固性。
汽车座椅设计规范一、范围本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生产经验规定的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骐铃牌各系车型座椅的设计。
二、目的规范座椅设计要求。
三、定义座椅 seat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固定装置 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
调节装置 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角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锁止装置 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头枕 head restraint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目标,专项试验、整机/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面的分析报告。
2)人体乘坐时,最大布置人体与骨架(硬物)间距≥30mm。
3)选用高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要求。
4)选用优质复合面料,面料与泡沫采用火焰复合方式,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 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足人机工程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人的尖角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人部分。
7)工作座椅的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应耐用、阻燃、无毒。
座椅布置设计规范座椅的布置设计是室内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不仅关系到人们在室内的舒适度和使用体验,还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的风格和美感。
为了确保座椅布置设计的高质量和实用性,以下是一些座椅布置设计的规范和要点。
1.功能需求:在进行座椅布置设计之前,首先要确定它的功能需求。
例如,是用于休闲、工作、就餐还是其他类型的活动。
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决定座椅的类型、数量和布置方式。
2.空间需求:座椅布置设计必须考虑到室内的可用空间。
要确保座椅的布置既不过于拥挤,又不会造成空置感。
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可以选择合适的座椅布置方案,例如直排、环形、L型等。
3.座椅数量:座椅的数量应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
在公共场所,如会议室、餐厅或剧院,需要考虑人流量和活动类型来确定座椅数量。
在家庭环境中,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和需求来确定座椅数量。
4.座椅的尺寸和形状:座椅的尺寸和形状必须与使用者的身体尺寸和姿势相适应。
座椅的尺寸应能提供足够的支撑面积,使使用者能够舒适地坐下。
座椅的形状可以根据使用者的活动类型进行调整,例如提供扶手、背部支撑或可调节的头枕。
5.座椅的布置方式:座椅的布置方式应符合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交需求。
在公共场所,可以选择朝向中央区域的布置方式,以便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家庭环境中,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喜好进行布置,例如面朝电视、窗户或壁炉。
6.色彩和材质:座椅的色彩和材质对于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和氛围至关重要。
色彩选择可以根据空间的装饰风格和使用者的喜好来确定。
材质选择要考虑到舒适度、耐用性和易清洁性。
在公共场所,可以选择耐用且易清洁的材料,如皮革或合成纤维面料。
在家庭环境中,可以选择更舒适的材料,如织物或软质皮革。
7.照明和空气流通:座椅的布置应充分考虑到室内照明和空气流通的需求。
避免座椅被直射阳光照射,可以通过合适的窗帘或遮阳设施解决。
同时,要确保座椅的布置不会阻挡空气流通,避免产生不良气味或不舒适的环境。
椅子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历史,在整个椅子发展史上,椅子有着特定符号特征与文化内涵。
本文对木制餐椅、办公椅等坐椅的设计、结构、品质要求进行简要分析。
1 坐椅设计坐椅设计需综合考虑功能、结构、造型、色彩、材料、生产等多方面因素并要符合人体生理、心理及人体活动规律,最大限度地减轻“坐疲劳”,同时达到安全、方便、舒适、美观之目的。
据生理学知识,人体落坐后,脊柱被强制改变自然的曲度,由此形成的椎间压力使人在久坐之后感到腰酸背疼。
故设计椅背的曲线能够契合坐姿脊柱,上体的重心落在臀部的骨骼上,上半身民大腿、大腿与小腿的角度均成85°-90°,确保使用者的重量尽可能分散在身体的不同接触面,产生舒适的感觉。
对于大批量生产椅子,要符合多数成人人体的测量统计。
坐高,指座面至南在的垂直高度。
坐高应符合从大腿下部至腿底的变脚高度,使双脚轻松地平贴地面,以方便坐立。
坐高过高致使两腿悬空,增强大腿下部的压强。
大腿肌肉随较大的重量,小腿和背部肌肉均呈受拉状态,约束脚的活动能力,人容易感到疲劳、酸痛、肿胀。
坐高过低使膝盖拱起,腹部肌肉呈挤压状态,背部未能处于自然状态,一方面活动不便,另一方面容易感到疲劳,长期会产生疾病。
考虑到鞋、衣服等因素,批量生产的椅子坐高为406mm-445mm之间。
坐深,指座面的纵向长度。
坐深是以坐姿状态从小腿后部一定活动空间至臀部后端的水平距离。
坐深过深,人坐下时背部不能完全贴在靠背上,使腰部缺乏有效支撑,腰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双脚易翘起,坐姿显得懒散;坐深过浅,坐得不稳,缺乏安全性,长期保持警惕状态而产生身心疲。
一般坐深在380mm-445mm之间。
坐宽,指座面的横向宽度。
坐宽过窄,人感到拘谨,使用不便;座面过宽,两臂向外伸张,背部和肩部肌肉处于拉伸状态。
两者均容易产生疲劳。
一般坐宽为380mm-470mm。
扶手,通过前臂支撑部分重量。
扶手应只支撑前臂,而不是肘部,因此部分椅子设计成扶手不连接至椅背;或将扶手做成“S”型(图1,2),后部挖凹槽以保护肘部(图3)。
座椅设计原则《座椅设计原则》咱们每天都和座椅打交道,不管是家里的沙发,还是办公室的椅子。
你想过座椅设计有啥原则吗?座椅啊,得让人坐得舒服。
这就好比给脚找一双合脚的鞋子。
要是座椅坐上去硬邦邦的,像坐在石头上一样,那谁能受得了?人往上面一坐,感觉就像被惩罚似的,全身都不自在。
座椅的坐垫得有合适的软硬度,不能软得像棉花糖,一坐就陷下去起不来,也不能硬得像铁板,硌得屁股疼。
高度也很重要呢。
想象一下,要是座椅太高,脚都够不着地,晃荡着像个小木偶,多难受。
反过来,要是太矮,腿就得蜷着,时间长了,腿麻得像被无数小蚂蚁在咬。
合适的高度是能让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大腿还能和地面平行,这样的姿势才自然。
椅背呢?它得能给咱们的背一个可靠的依靠。
就像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你累的时候默默支撑你。
如果椅背是直直的,坐久了后背就像背着一块板子,紧绷绷的。
好的椅背应该贴合咱们的脊柱曲线,从腰部一直到肩部,都能得到放松。
这就像给背部做了一次轻柔的按摩,而不是一场折磨。
还有啊,座椅的宽度也不能马虎。
太窄了,感觉像被挤在一个小角落里,浑身别扭。
太宽了,又会让人觉得太空旷,好像坐在一个大平板上,没有安全感。
扶手也不是可有可无的。
当你坐在椅子上想休息会儿胳膊的时候,扶手就像两个小助手。
要是扶手的高度不合适,胳膊放上去不是高了就是低了,那还不如没有呢。
座椅的设计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它得考虑到咱们人体的各种需求,从屁股到背,从腿到胳膊。
这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咱们坐上去的感受。
我觉得啊,一个好的座椅,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管家。
它默默照顾着坐在上面的人,让人们能放松、舒适地做自己的事儿。
不管是休息还是工作,座椅的设计要是遵循了这些原则,那肯定能给人带来很棒的体验。
汽车座椅设计规范一、范围本标准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生产经验规定的汽车座椅设计规范;本标准适用于骐铃牌各系车型座椅的设计。
二、目的规范座椅设计要求。
三、定义3.1 座椅 seat供一个成年乘员乘坐且有完整装饰并与车辆结构为一体或分体的乘坐设施。
它包括单独的座椅或长条座椅的一个座位。
3.2 固定装置 anchorage将座椅总成固定到车辆结构上的装置。
包括车身上受影响的部件。
3.3 调节装置 adjustment system能将座椅或其部件的位置调整到适应乘员乘坐姿态的装置。
该装置应有如下功能:纵向位移 longitudinal displacement垂直位移 vertical displacement角位移 angular displacement3.4 锁止装置 locking system使座椅及部件保持在使用位置的装置。
3.5 头枕 head restraint用于限制成年乘员头部相对于其躯干后移,以减轻在发生碰撞事故时颈椎可能受到的损伤程度的装置。
3.6 “R”点“R”pointGB11551——2003中附录C定义的乘坐基准点。
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GB11551——2003中附录C附件1图C.1中所示的通过三维人体模型的线。
三、技术要求应包括产品的具体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量目标,专项试验、整机/整车试验以及国内外公司的匹配要求等内容。
3.1舒适性1)座椅泡沫造型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并给出A面的分析报告。
2)人体乘坐时,最大布置人体与骨架(硬物)间距≥30mm。
3)选用高回弹的优质冷发泡沫,性能指标见附表3.4要求。
4)选用优质复合面料,面料与泡沫采用火焰复合方式,提高面料的舒适度和环保性。
5) 前排座椅的舒适性设计参考应当满足人机工程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根据设计可作相应调整);6)座椅各零部件的外露部分不得有易于伤人的尖角锐边,各部结构不得存在可能造成的挤压、剪钳伤人部分。
7)工作座椅的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应耐用、阻燃、无毒。
坐垫、腰靠、扶手的覆盖层应使用柔软、防滑、透气性好、吸汗的不导电材料制造。
8)若坐垫直接固定在底板上(通常为后排座椅坐垫),一般泡沫上表面到底板的距离不小于50㎜;9)在震动和乘员进行座椅特性操作的过程中,不得有摩擦声音和尖刻声音等异响。
3.2外形尺寸要点1)座面:座面表面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纵向(座深方向)平展的,其倾角为0°-5°;另一种是纵向前沿拱起的。
任意一种形式的座面,其横向高度差都不应小于25mm;座面前沿拱起的高度h1最小应为40mm,起拱半径R1最小为40mm,最大为120mm。
座椅前沿纵向起拱时,前部倾角α1=4°-5°,后部倾角α2=10°-15°,两角顶交点位于距座面前沿座深2/3处;纵向高度差h2不得大于40mm。
当坐垫为弹性结构时,最下层支撑部分应有一定的刚性,中间弹性层变形量不宜过大(坐垫厚度不宜大于30mm)。
2)腰靠:腰靠角度调节量应不小于20°;腰靠的形状应保证使人体压力尽量分布均匀。
腰靠若装有软垫,则其沿座深方向垂直剖面内的曲率半径应大于1400mm。
3)头枕:头枕到顶棚间隙,经验值为,驾驶员头部到顶棚间隙大于50mm,乘客头部到顶棚间隙大于30mm,保证乘员头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头枕中心线与靠背中心线应保持0°-20°夹角。
根据 GB 11550-1995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头枕位置尺寸,沿平行于躯干基准线测量头枕顶端到R点长度,驾驶员座椅为700mm以上,其他座椅为650mm以上;由头枕顶端沿平行于躯干基准线方向向下65mm 处或者由R点沿平行于躯干基准线向上635mm处,头枕的外形宽度以座椅中心面为对称面,左右各应宽85mm以上(既头枕最小宽170mm);位置可以调节的头枕外形高度沿平行于躯干基准线方向测量为100mm以上。
4)扶手:工作座椅若设扶手,则扶手的有关尺寸应满足以下条件:扶手上缘与座面间的垂直距离为230+20mm;两扶手内缘间的水平距离最大不超过500mm;扶手长度为200-280mm;扶手前沿与座面前沿的水平距离为90-170mm;扶手倾角,固定式为0°-5°,可调式为0°-20°。
5) 靠背:靠背的基准角度与水平面成105°-115°;前排座椅靠背高度不低于800mm;后排高度不低于700mm。
3.3座椅外观3.3.1座椅总成蒙皮装配后,造型应挺括、饱满,不允许有破损、污损、皱折等疵病;3.3.2座椅总成蒙皮整体缝合应牢固。
缝制针距明线5-8针/30mm,且应均匀、清晰、平直,无漏针、脱线、跳沙等现象。
座椅总成坐垫缝制线条与靠背缝制线条应对齐,相差不大于±5 mm;每条线缝的两端应回针,不应有大于10mm的多余线头。
3.3.3座椅总成各焊接、铆接部位应牢固可靠,不应有松动现象;总成不应有焊接错位、气孔、虚焊等缺陷,外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油污、无毛刺,运动部分应涂润滑油。
3.3.4座椅头枕应无局部凸起、尖棱等触感。
3.3.5座椅总成的金属件应进行防锈处理,表面涂层均匀,无气泡、划伤、堆积和流痕等现象;所有金属件表面不允许有锈蚀及漆膜脱落现象,符合QC/T484-1999《汽车油漆涂层》标准要求,需耐盐雾试验48小时以上。
3.3.6装饰件之间的间隙均匀,泡沫、骨架、C型钉无外露;3.3.7装饰塑料件色泽均匀一致,无凹凸、飞边;塑料装饰件料厚要求≥2.5mm。
3.4泡沫指标要求3.5面套要求3.5.1座椅面料(单层)物理机械性能指标3.5.2座椅面料(复合)3.5.3坐垫总成和靠背总成线缝应对齐,其偏差应在±5mm以内,面料表面应平整、洁净、无接头、脱线、断线,应无明显疵点现象;面料中的阻燃剂和其他处理剂不得产生影响乘员身体健康的有害气体。
3.5.4 座椅面料试验方法3.5.4.1面料的定负荷引张伸长率及残余变形率测定:取长度为200mm,拉去边纱后宽度为50mm的试样,把它夹在试验机的夹钳上,在初始测量长度L0(通常为lOOmm)上施加125N负荷,历时30min,测量原初始长度上的尺寸L1,按下式计算定负荷伸长率:(L1-L0)/L0×100;卸载30min后测量恢复后的长度L2,并按下式计算残余变形率:(L2-L0)/L0×1003.5.4.2 复合面料的剥离强度测定:取170mm×50mm试样,在一端剥离50mm(如用机械方法不能剥离,可用试剂进行剥离)后将剥开的泡沫和布料端分别夹于拉力机的上下夹钳中,以lOOmm/min的速度拉伸试样,测量剥离力。
3.5.4.3缝纫接缝强度的测定:将lOOmm×lOOmm的试样两块面对面地放好,按照座椅面套的实际缝合状况(搭边、针距、缝纫线、回针等都要与实际使用的相一致)将其缝合在一起,然后将缝合好的试样两端放在拉力机的上下夹钳上,以100mm/min的速度进行拉伸,测量缝纫处的断裂强力。
3.6座椅滑轨机构3.6.1 滑轨参数3.6.2 滑轨技术要求a、解锁手柄操作力15-55N,解锁调节灵活、无异响。
b、总成滑动阻力(在承受75kg向下载荷时)为30-225N,且滑动过程中无异响、全行程无涩点、滑动顺畅,同步锁止、同步解锁。
c、耐久性能:在座椅上加载80KG载荷,前后往复滑动滑轨15000次以上,不允许有滚柱、滚珠脱落,零件变形、机构失效等缺陷。
d、其余要求按照QC T805-2008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执行3.6.3外观及装配要求a、滑轨配合面应涂敷润滑脂,滑轨表面电泳涂装,漆层应符合QC/T 484-1999《汽车油漆涂层》的规定,需耐盐雾试验48小时以上。
b、滑轨在调节范围内应调节自如,分段限位明显可靠,运动机构无异响,无卡滞现象。
c、滑轨外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损伤、无毛刺,铆接和焊接部位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现象。
3.7 座椅调角器机构3.7.1 调角器的参数(靠背的反转角度根据驾驶室空间,及靠背翻转须达到的功能而设定)a、座椅靠背设计基准位置为:105°-115°b、前排座椅调角器调节角度:基准位置向前°;向后°。
c、后排座椅调角器调节角度:基准位置向前°;向后°。
3.7.2 调角器技术要求a、调角器结构:厂家根据成熟调角器且满足法规和碰撞实验强度和性能要求,前排调角器单边锁止强度≥1000Nmb、调角器调整杆操作力矩小于1.0-3.5N.M。
c、其余技术要求按照JT/T460-2001 《汽车座椅靠背调角器技术条件》执行。
3.7.3 后排锁止机构限位器的技术指标要求a、单边锁止强度≥12500N以上。
b、解锁力≤30N。
c、耐久性能:开、关锁≥15000次试验后,各零件不应有变形、破损现象,且能正常工作。
d、沿靠背顶端垂直于靠背基准线方向施加40±5N的力,靠背晃动间隙≤10mm。
e、后排调节范围0°-110°(110°是靠背基准位置的角度)3.7.4外观及装配质量要求a、运动部位应涂润滑脂;b、外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油污、无毛刺。
c、焊接、铆接部位应牢固可靠,不得有松动现象。
3.8座椅锁机构3.8.1 4/6分座椅和3人座联体座椅—乘客三人座座椅锁机构技术要求a、锁止强度≥25000N,座椅在完成GB14167试验后,座椅锁的锁止功能不损破、失效。
b、解锁力≤50N3.8.2 其它座椅锁机构技术要求:a、锁止强度≥15000N,座椅在完成GB14167试验后,座椅锁的锁止功能不损破、失效。
b、解锁力≤30N3.9所有座椅需满足规定的H点、臀部空间等要求。
H点公差:BL±12.5mm,TL±12.5mm,WL±12.5mm,躯干角±2°。
3.10金属骨架结构3.10.1金属骨架应符合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
3.10.2金属骨架的焊接应符合JB/T 5943《工程机械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焊接方式采用点焊、弧焊、气体保护焊。
零件表面不得有焊渣、飞刺。
3.10.3金属骨架进行除锈、防锈处理,表面电泳涂漆,漆层应符合QC/T 484-1999《汽车油漆涂层》的规定,需耐盐雾试验48小时以上。
3.10.4金属骨架与其他零部件装配为总成后,强度应符合GB 15083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及《TBD-681201汽车座椅疲劳试验方法及评价标准》的规定。
3.11各塑料件结构3.11.1各塑料件应无变形、破损、飞边、毛刺、划痕及污物,色泽一致,皮纹清晰, 并符合色标、皮纹样本,不应有异样斑点,不能变色,表面质量应一致,不能有折皱,与座椅总成风格要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