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4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0
(2)硬度比较: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由实验可知:铜片和铝片中硬度较大的是铜;铜片和黄铜片中硬度较大的是黄铜。
讨论归纳:(1)从上述实验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2)请你举例或设计实验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或延展性:【例1】某种新型“防盗玻璃”为多层结构,每层中间嵌有极细的金属线,当玻璃被击碎时,产生电信号,与金属线相连的警报系统就会立刻报警,这利用了金属的()A.延展性B.导电性C.弹性D.导热性【例1】被击碎的两层玻璃之间靠金属丝来传导电信号,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
故正确答案选B。
◆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1.分组实验:(1)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铜片表面变黑,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 + O 22CuO 。
(2)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mL稀盐酸。
现象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最为剧烈,铝片、锌粒、铁片次之。
铜片与稀盐酸混合无现象产生。
2.讨论交流:上述实验(2)中,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如何验证?答:是氢气。
收集纯净气体,点燃。
若火焰呈淡蓝色,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烧杯,发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则说明该气体是氢气。
【例2】下列物质能与氧气反应,且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一组是:①Mg ②S ③Fe ④P ⑤Cu ()A.①和③B.只有③C.③④⑤D.③和⑤【例2】Mg、S、Fe、P、Cu这几种物质都能与氧气反应,但产物分别为白色、无色、黑色、白色和黑色。
故正确答案选D。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1.合作展示:请将你们组通过讨论一致认定的实验方案分享给大家。
2。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背景:本节内容在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3、能利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运用金属的活动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现象。
4、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2、体验合作学习和共同竞争的愉悦。
学习重点1、利用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2、部分金属重要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及金属间的置换)。
学习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筛选、分析、归纳、综合等科学方法的建构。
教学方法: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得出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及其反映的剧烈程度,也是本节科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镁、铝、锌、铁、铜等金属,盐酸,稀硫酸。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镁和铁都能与氧气反应。
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如_______、_______、常温下就可以与氧气反应。
2、铁、铜等金属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__________时能与氧气反应。
3、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4、金属的活动性顺序:K、Ca、Na、____ 、____、Zn、____ 、_____ 、_____(H)___Cu、Hg、Ag、____ 、______ 。
5、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①在金属活动顺序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金属的物理化学性质,一起来看看吧。
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光泽:(1)金属都具有一定的金属光泽,一般都呈银白色,而少量金属呈现特殊的颜色,如:金(Au)是黄色、铜(Cu)是红色或紫红色、铅(Pb)是灰蓝色、锌(Zn)是青白色等;(2)有些金属处于粉末状态时,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如铁(Fe)和银(Ag)在通常情况下呈银白色,但是粉末状的银粉或铁粉都是呈黑色的,这主要是由于颗粒太小,光不容易反射。
(3)典型用途:利用铜的光泽,制作铜镜;黄金饰品的光泽也是选择的因素。
2.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1)金属一般都是电和热的良好导体。
其中导电性的强弱次序:银(Ag)>铜(Cu)>铝(Al)(2)主要用途:用作输电线,炊具等3.金属的延展性:(1)大多数的金属有延性(抽丝)及展性(压薄片),其中金(Au)的延展性最好;也有少数金属的延展性很差,如锰(Mn)、锌(Zn)等;(2)典型用途:金属可以被扎制成各种不同的形状,金属金打成金箔贴在器物上4.金属的密度:(1)大多数金属的密度都比较大,但有些金属密度也比较小,如钠(Na)、钾(K)等能浮在水面上;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铝(Al)比较轻,工业上用来制造飞机等航天器5.金属的硬度:(1)有些金属比较硬,而有些金属比较质软,如铁(Fe)、铝(Al)、镁(Mg)等都比较质软;硬度最高的金属是铬(Cr);(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的硬度大,制造刀具,钢盔等。
6.金属的熔点:(1)有的金属熔点比较高,有的金属熔点比较低,熔点最低的金属是汞(Hg);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W);(2)典型用途:利用金属锡(Sn)的熔点比较低,用来焊接金属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反应大多数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也有少数金属很难与氧气发生化合反应。
课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材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教材把金属的化学性质编排在金属的物理性质及金属冶炼之后,在其后安排金属锈蚀与废旧金属回收利用,这是按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出发,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降低了学习难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材还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二、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铁制品已是司空见惯,他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元素化合物,积累了较多知识,再学习金属的性质,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因此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我认为只要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加以整理,并能根据反应现象就能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而对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推导上,我结合学生的现有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因素,采用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等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难变易,轻松掌握。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四、教学方案的设计分析说教具学具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教具学具▪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学具:铜丝、铁丝、铝丝、镁条、镊子、砂纸、稀盐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铜片、铁钉、砂纸、试管(若干)、烧杯说教法学法▪教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讨论分析、对比归纳。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图片、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巩固和加深初中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和规律2、通过观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保存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掌握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3、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习惯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4、掌握在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难易、剧烈程度能反映出金属活动顺序的思维方法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四、教学策略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2.以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索钠的物理性质、钠在空气中存放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钠与空气中的氧气的反应,并分析其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通过铝在空气中加热的现象分析得出金属氧化膜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3.通过四幅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图片,结合金属活动顺序表,归纳出金属活动性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剧烈程度有关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固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金属的熔沸点和硬度相差很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1、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1)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情况对比2、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金属与酸、水、碱和盐的反应对比经典例题题1、(1)分别写出氧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下列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必须注明反应条件)。
①Na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a2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氧元素在下列各物质中的化合价:O3______;Na2O2______;Na2O______。
(3)KO2能吸收CO2生成K2CO3和O2,故可用作特殊情况下的氧气源,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内O2-离子对健康有害,使人过早衰老,但在催化剂SOD存在下可发生如下反应,请完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O2+□H2O====□H2O2+□O2+□□□【分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有碱金属的性质,氧及臭氧的知识,化合价的概念等。
其中大部分知识是考生已经学过的,但也渗入了一些新知识,不过在题目所给信息的引导下,考生应能将所学知识迁移过去解决新问题。
【答案】(1)①2Na+O2Na2O2②4Na+O22Na2O(2) 0;-1;-2(3)4KO2+2CO2====2K2CO3+3O2(4)2O2-+2H2O====H2O2+O2+2OH-题2、一块表面已被氧化为Na2O的钠块10.8 g,将其投入到100 g水中,产生H2 0.2 g。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只能失去电子,不能得到电子,金属元素只有正价;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没有氧化性。
当电子层数相同时,最外层电子数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金属性越强。
金属是一种具有光泽(即对可见光强烈反射)、富有延展性、容易导电、导热等性质的物质。
金属的上述特质都跟金属晶体内含有自由电子有关。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存在,少数金属例如金、铂、银、铋以游离态存在。
金属矿物多数是氧化物及硫化物。
其他存在形式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硅酸盐。
金属之间的连结是金属键,因此随意更换位置都可再重新建立连结,这也是金属延展性良好的原因。
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只显正价。
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被称为重金属。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 铜汞银铂金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1、氢前面的金属能与弱氧化性强酸反应,置换出酸中的氢(浓硫酸、硝酸强氧化性强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如:Fe + 2HCl ═FeCl2 + H2↑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与活动性弱的金属盐溶液反应。
3、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4、排在H前面的金属,理论上讲都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在常温下,钾,钙,钠等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镁、铝等能与热水反应,铁等金属在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反应。
5、金属均无氧化性,但金属离子有氧化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形成的离子氧化性越强。
6、金属都有还原性,活动性越弱的金属还原性越弱。
金属化学性能金属化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与周围介质扫触时抵抗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1、耐腐蚀性:指金属材料抵抗各种介质侵蚀的能力。
2、抗氧化性:指金属材料在高温下,抵抗产生氧化皮能力。
金属之最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含量为7.73%)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含量为1.5%)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密度最小的金属:氢(2016年1月英国科学家在爱丁堡大学首次制成金属态氢,氢成为密度最小的金属)密度最大的金属:锇(22.48×10?㎏/m?)最硬的金属:铬(莫氏硬度约为9)最软的金属:铯(莫氏硬度约0.5)导电性最强的金属:银导热性最强的金属:银制造新型高速飞机最重要的金属:钛(被科学家称为“二十一世纪的金属”或“未来的钢铁”)海水中储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铀(陆地铀矿的总储量约200万吨,海洋里含铀的总量高达40万万吨)含同位素最多的元素:锡(有10种稳定的同位素)含同位素最少的元素:钠(只有Na-23稳定)展性最强的金属:金(最薄的金厚度只有1/10000mm)延性最好的金属:铂(最细的铂丝直径只有1/5000mm)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3410±20℃)熔点最低的金属:汞(熔点-38.8℃)熔沸点相差最大的元素是镓(熔点30℃,沸点2403℃)地壳中含量最少的金属是钫(即使是在含量最高的矿石中,每吨也只有37×10负13次方克;地壳中的含量约为1×10^-21 %) 光照下最易产生电流的金属元素:铯(当其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电子便能获得能量从表面逸出,产生光电流)金属性最强的金属:铯世界上最贵的金属:锎(每克1千万美元,比金贵50多万倍)世界上最便宜的金属:铁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铌(把它冷却到-263.9℃的超低温时,会变成一个几乎没有电阻的超导体)最能吸收气体的金属元素:钯(1体积胶状钯能吸收氢气1200体积)。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
因此,在实验中,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题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刻画、触摸等方式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获得信息。
2.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金属的导电性,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砂纸、金属夹、开关、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或白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课前预习1.金属的物理性质:大多数金属常温下呈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延展性。
2.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更大、熔点更低、抗腐蚀性更好。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新课导入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你们觉得有点抽象,现在我们在实验室,你们可以按照我说的过程去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而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
知识回顾: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