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15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行的,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载体,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条件、社会习俗、自然产物等相关的具有较强历史性的故事。
4.民间故事: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等。
5. 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
是关于宏达的叙事。
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忧于其他故事。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6. 笑话:将嘲讽与训诫蕴涵与谈笑娱乐之中的短小故事。
一针见血的揭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现象。
具有强烈的喜剧、幽默意味。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和。
8. 叙事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9.幻想故事:又称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等,是以丰富的想象及虚构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10.生活故事:又称“世俗故事”、“写实故事”。
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而开展的叙事。
11.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12.寓言: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并流传的带有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干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二、解答题1.民间文学的民族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各民族的民间文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包括各式);②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具有特点的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③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在民间文学上的反映而形成不同的环境特色;④各民族的民间文学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感情和性格;⑤根据本民族需要和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成为本民族的东西。
民族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音;(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文艺属性、民俗文化属性(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文学属性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性。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的美学特点,同时又具有表演性。
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
文艺学是研究各种文艺现实的科学。
完整的文艺学,应该包括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既有共同的属性和联系,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
作为一门学科,民间文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包括:(1)对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作品的发掘,考释和整理。
(2)对中国现代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纪律与整理。
(3)对中国民间文学作品的文本、民间文学创作者与传承人情况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研究。
(4)对民间文学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对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社会功能、传承规律等等的研究。
(5)外国相关理论和民间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与研究。
(二)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民间文学的民俗文化属性,指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分两方面: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至于口头创作哦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史民俗学的一部分。
2.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
民俗之“民”的范围很宽广,它渐有包容任何种类的人群的倾向。
民间文学复习第一章民间文学一、基础知识1.最早提出“民俗学”这个概念的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
2.英国班尼指出民俗学的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民间文学的样式。
3.高尔基:“民间文学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口头的民间创作”,是“从他们自己的劳动经验中抽取出来的知识的总汇”。
4.在我国,“民俗学”一词是1913年由日本传入的。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916年梅光迪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
5.1955年,我国创办的《民间文学》,刊载一些与民间口头文学有关的民俗历史资料。
6.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性情真、纯朴性(朴素美)、音乐性。
7.中国第一部个人收集整理的儿歌集《演小儿语》成书于1593年,是明代吕坤。
二、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创作形式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人民性、集体性、口头性、流传性和变异性。
2、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按当时当地人们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是人们认为最美好的一种生活方式。
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发展规律是“趋美的”。
三、简答题1、民间文学的题材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俗语、谚语、歇后语、民间语言游戏2、民间文学的特征(1)民间文学的本体特征:直接人民性、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立体性。
①直接人民性:是民间文学最基本也是最显著的特征。
所谓直接人民性是指民间文学与广大劳动人民的血肉般的直接联系,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在民间文学上的直接反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在民间文学上的直接表现。
②集体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是指其作品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为广大人民所共有。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
③口头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是指其作品既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又在人民中间口头流传。
《中国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它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集体传承),集体享有,并为集体服务。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征。
2、世界民俗学之父是(威廉汤姆斯)。
《传说论》作者是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
民间文学届常把(钟敬文)教授誉为是中国民间文学泰斗。
《中国神话ABC》的作者是(茅盾)。
提出广义神话概念的是神话学专家(袁珂)。
神话—原型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加拿大神话学家(弗莱)。
最先从事孟姜女传说研究的著名中国史学家是(顾颉刚)。
《中国民间故事初探》的作者(天鹰)。
《民间故事比较论考》的作者(刘守华)。
《中国神话哲学》的作者是中国学者(叶舒宪)。
《神话哲学》是德国学者(谢林)写作的。
德国学者卡西尔在《人论》中提出“变形”理论。
《金枝》的作者是(弗雷泽)。
3、恩格斯在《德意志民间故事》一文中对民间故事的社会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指出,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成分。
“不懂得民间文学的作家是坏作家”是苏联文学家(高尔基)在《论文学》中提出此论断。
“乡民的本领不亚于大文豪”是由(鲁迅)提出。
(鲁迅)在《论旧文学的采用》一文中指出,有“消费者文学”就必然有“生产者文学”。
“民间文学的风格清新刚健”是由(鲁迅)提出。
4、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两部著作中。
陶渊明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化用了(精卫填海)神话,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出生时所衔的玉相传来自(女娲补天)神话。
创世神话关于(开天辟地)、关于(人类与万物)起源的神话。
自然生人、大神造人、洪水遗民、感生神话用来解释人类起源。
(女娲)造人神话最早见于《楚辞〃天问》,反映了人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历史事实。
“兄妹开亲”神话是人类(血缘)婚姻形态向(亚血缘)婚姻形态转化的反映。
神话体现了朴素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因素)的初步结合。
一、1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2.变异性3、东海笑妇4.传说圈5.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6. 寓言7、柯尔克孜族8.赋陈其事9.说唱俑10.二小(小旦、小丑)二、DBADA CADCB三、1.ABCE2.ABDE3.BD4.AE5.ACD四、1. 民间文学:在民间创造,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
2. 口头性: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
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3. 机智人物故事:生活故事中以某个机智人物为中心而编织的系列故事。
在我国,这类故事大约涉及300多个具体的、有名有姓的民间机智人物,4. 民间笑话就是指民间流传的喜剧性短篇故事。
五1.呆女婿,巧媳妇,长工与地主,打官司和断案,以及机智人物故事。
2.歌谣词,十二、新乐府词。
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歌词一类,全部是文人所作;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词、鼓吹曲词和杂曲歌词3类中,相和歌中尤多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三个方面: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六1.1、从概念上看,民间故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包括传说,因为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中所有叙事散文作品的称。
2、从分类上说,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风物传说。
狭义的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
3、从特点上来说,内容上,民间传说的人物传说是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人民对他们的评价。
如帝王传说,从秦始皇到光绪,他们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
还有著名作家、艺术家、工匠,及一些传统的、虚构的人物传说。
这些人物传说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人物不管存在还是虚构都是有名有姓的、有具体的历史时间、背景。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歌谣、史诗与民间长诗第一节民间歌谣一、歌谣的界定与分类(一)定义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
民歌的曲调属于音乐学研究的对象,在民间文艺学中,通常将民歌的歌词部分和民谣合起来称为民间歌谣。
二、民间歌谣的特征(一)情意真切,袒露心声(二)格调优美,形式多样1.四句头整齐的五言或七言,四、六、八句组成一节或一首。
在南方最为流行,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四句头”。
如《刘三姐》2.五句子由七言五句构成一节或—首民歌,这种格调初看和一般四句头山歌差不多,实际上别具一格。
它的头四句似乎已经把话说尽,却又赶上一句,或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或翻出新意,锦上添花,这就使作品情浓意深,更加动人了。
(三)运用多种方法抒情叙事,意境优美生动歌谣的传统手法为赋比兴,劳动人民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借以抒情或叙事,富于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三、民间歌谣的价值、传承及其研究(一)民间歌谣的价值1.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3.反映社会生活的“小百科全书”4.影响文人创作第二节民间长诗一、民间长诗界说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一)民间叙事长诗广义的民间叙事长诗应包括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的具有庄严格凋的史诗和后来产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诗。
狭义的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二)民间抒情长诗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创作、口头流传的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1)抒情与叙事民间抒情长诗重在抒情,没有故事情节,一部分首届连贯的抒情长诗虽然有一定的叙事性,但也只是事件的梗概或情节的片段与若干过去生活的画面,它们的出现不是为了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为了配合主人公的抒情;民间叙事长诗要叙述完整的故事,其故事有头有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导论民间文学的地位。
民间文学是文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士大夫的高雅,但有独特意味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传播的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的特征。
1.口头性。
口头创作,传承,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和语体风格。
2.集体性。
本质特征,无署名,集体创作和流传。
3.传承性。
有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较强稳定性。
4.变异性。
语言,情节,人物主题等的变异。
5.立体性。
活态,综合的艺术,有即时的实际作用,即兴的特点,有存在的环境。
民间文学题材。
1.民间散文作品:神话,传说,歇后语,故事;2.民间韵文作品:民歌,民谣,民间长诗;3.民间说唱作品:曲艺和小戏。
民和民间的含义。
民间文学的大传统和小传统。
大是居于统治地位,知识阶层的都市文明;小是平民,大众的,有地域特色,有稳定性。
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
(最好用实际的例子说明)1.区别:作品(民众—作家)传承形式(口头—书面)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直接—间接)功能(实用—不能有直接作用)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题材和思想内容,典型的形象素材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语言方面3.作家对民间文学消极:损害和歪曲,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
积极:对民间文学进行了提炼,再创作,保留。
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人类学的关系。
民间文学倾向于被看成是民俗学的一个研究方向。
它和人类学是完全不同的学科。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当代应用形态定义的解释:民间文学的当代应用形态,是指形态上的改变,民间文学变成了有迹可循的因子,通过另一种形态呈现出来的另一种艺术,它们不仅脱离口头语言载体进入当代媒介,以各种影像的形态出现,而且经过了艺术创编人员的创造,民间文学成为该艺术的原创内容,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对原生态唱法的看法。
对影视剧改编的看法。
民间文学的价值。
1.使用价值,它是劳动工具又是娱乐工具;2.艺术价值,包括文学价值和对其它艺术形式的丰富;3.资料价值(科学价值),它是自发的文学、科学、哲学知识的总汇。
民间文化概论单项选择1.(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2.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戏)系统。
3.“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大天光。
”属于(仪式歌)。
4.(孟姜女)是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5.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6.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时期的民间叙事诗。
7.从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Folklore)。
9.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10.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箭垛人物形象)。
11.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
12.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13.远在2500年前结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录了许多古代民歌。
14.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15.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挪亚)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16.“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云南)。
17.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18.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娘”指的是(神话)。
19.“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儿歌)。
名词解释二、填空三、选择四、判断五、回答六、分析1、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
①创作主体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的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创作。
②创造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文字创作和流传。
③思想内容发出的方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发创造的,其内容是自发流露的,通俗文学是作家有意创作的,其思想内容是精心的挖掘和认真的构思的。
2、怎样鉴别以民间文学为题材创作而成的作品到底是民间文学还是作家文学:根据创作情况鉴别,即看作家对吸取的民间文学材料改变的程度,若忠于原作,未改变原材料则仍为民间文学;若借其一端开发开去则为作家文学。
3、为什么说民间文学的人民性是直接的,而进步作家的人民性是间接的:①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反映自己的生活,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它的人民性是直接的。
②民间文学的人民性表现的很充分很强烈。
③民间文学在艺术上采用的往往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刚健清新的、富于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
采用的语言也是平易质朴、形象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这些形式非常有助于民间文学直接性的表现。
4、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在艺术上形成了:①语言质朴、形象化、生动化、口语化②故事情节单纯、结构完整③多用比兴、重复、夸张、对比等手段且有自己的一套格式、套语。
5、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主要表现在: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修改、集体保存。
这种集体性给民间文学带来了什么特点: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体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有的文学。
6、民间文学发生变化的原因:①民间文学是靠心记口传,易变化。
②民间文学的作者是劳动者集体,他们没有著作权观念,所以也容易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③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的变化引起民间文学的变化(民间文学总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④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更也易引起变化。
7、民间文学的变化归结起来有:①语词的变化②内容情节的变化③主题的变化(最深刻)④体裁的变化。
第一讲民间文学的身份认定一.民间文学的提出二.对“民间文学”的认识三.民间文学的优越性四.民间文学的范围(课本p3)五.民间文学的独特性-身体、生活(课本p4)六.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p6)七.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p15)八.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的关系九.为什么说“口头文学是永恒的”?十.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十一.试析当代民间文学的几种形态十二.流行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联系与区别十三.现代大众传播和大众文化给民间文学传统带来了怎样的危机和机遇?应该如何应对?一、民间文学的提出:“民间文学”概念的输入:汤姆斯。
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的中国学者是梅光迪。
“民间文艺学”这一学科名称是1935年钟敬文先生在《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二、对“民间文学”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群体创作和传播口头文学的活动,它是以口头表演的方式存在的,是一个表演的过程,由声音、表情、动作以及现场的其他符号形式共同构成。
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
严格说,只有进入这一演说场域,才能真正接受和享用被演说的民间文学。
三、民间文学的优越性:1、口语与文字两个创作与传播形式并存;2、口头创作没有固定的范本和存在的时间问;3、现场的互动性强八、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的关系: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指在民间社会尤其是乡村社会世代相传的、集体创造和传承的歌谣、故事、谚语等,而俗文学主要是指由说唱艺人创编的、在专门的表演场所表演的、面向一般民众的说唱文体。
两者的联系:俗文学大量吸收民间文学的素材和表现方法,而俗文学的内容也可能藉由广大民众的口头传承融入到民间文学传统之中,两者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
两者的主要区别: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
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11、(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2、(谜目)指的是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
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5、《阿诗玛》是(撒尼(彝族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
1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11、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是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
12、《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1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14、(谣)是不能唱的“徒歌".15、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16、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17、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18、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19、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0、《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21、《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
22、《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23、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24、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25、(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26、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27、《王贵与李香香》是用(信天游)体裁写成的。
28、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29、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民间文学答疑题1.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是一种产生和流传于人民大众中间的文学。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主要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人民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科学、总家和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文学。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出现阶级分化,也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所有人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因此,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里唯一的文学。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都有两种文化成分,一种是官方的上层文化,一种是下层的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具有许多不同于上层文化的特点,它紧贴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民自己创造和享用的,一种主要以语言、行为和心理来传承的文化。
这种文化很少见诸书面文字,但它却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民间文学,就是人民大众所创造的这种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运用口头语言来创作和流传的一种活的语言艺术。
原始社会中伴随着人类的口语而出现的语言艺术,只能是口头文学。
到了阶级社会,文字的创造并未根本改变绝大多数人只能以口语创作的情况,因为统治阶级掌握和控制了文字,以其为压迫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广大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要进行文学创作活动,依然只能使用口语这个工具。
他们当然更不可能有书写和印刷手段来传播他们的作品。
就这样,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文学形成了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历史传统。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也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大英百科全书》是国外学者对"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
它象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事作品、诗歌、神话、戏剧、礼仪、谚语、谜语等组成。
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的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及活动。
范围:范围广泛,如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谚语、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等。
3、民间的学科属性: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着的文艺现象,它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4、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民间文学也是民间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的民俗资料,可以被运用去解决或推断古代的民间文学(如古歌谣、传说、神话等)的某些问题。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民歌中的叠章复句。
其次,民俗学资料可以论证现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这个学术名称是从国际术语Folk-lore发展来的,原文是“民众的智慧、民众的知识”;十九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被确定为“民俗学”的含义(即“关于民众智慧的科学”的意思)。
广义的民俗学——凡是民间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狭义概念,即专指民间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中国学者将其解释成“民俗学”。
同时又具体地译为“民间文学”,即专指“民俗学”当中口头艺术部分。
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Folk-lore;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研究;我们对一门学科下定义是比较容易的,需要给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下定义就比较困难。
民间文学有两层涵义: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流传及社会功能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流头,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惟一的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的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及活动。
范围:范围广泛,如神话、传奇、史诗、原始的歌舞、谚语、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等。
3、民间的学科属性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着的文艺现象,它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4、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的关系。
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互渗转化,难分彼此。
1.世俗生活是民间文学和俗文学共同的反映对象。
2.民间文学为俗文学提供了典型形象。
3.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语言方面对俗文学的影响。
5、民俗学对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首先,现代的民俗资料,可以被运用去解决或推断古代的民间文学(如古歌谣、传说、神话等)的某些问题。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民歌中有很多叠章复句。
其次,民俗学资料可用以论证现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6、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或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民间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故事集》(18121814),后来俗称“格林童话集”,标志着民俗学的诞生。
2、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祝英台和白蛇传。
3、明代冯梦龙《山歌》、《挂枝儿》中记录了苏州民歌。
4、五方天帝:中央天帝---黄帝;东方天帝太昊伏羲;西方天帝---少昊;南方天帝---炎帝;北方天帝颛顼5、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6、《山海经》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最具神话学价值,全书分为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7、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8、女娲:《淮南子览冥训》载女娲补天;《太平御览》引《风俗通》载女娲抟黄土造人。
9、洪水神话:《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禹治水10、文化发明神话:如后羿发明弓箭,射九日的传说。
(《山海经》《淮南子》中均有记载)11、夸父逐日(《山海经》中两次记录);精卫填海《山海经北山经》12、神话作为素材的代表:庄子的《逍遥游》《应帝王》;曹植的《洛神赋》(洛水女神宓妃);屈原的《离骚》;浪漫主义诗人以神话入诗:李商隐的《瑶池》《黄竹》;小说有唐代李威的《柳毅》,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等。
13、明代学者杨慎《古今风谣》记载了《脚驴斑斑》童谣。
14、苗族的《苗族古歌》、瑶族的《密洛陀》、纳西族的《祭天古歌》15、1902年,第一次使用“神话”是梁启超。
16、1903年,蒋观云在日本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的《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篇神话学论文。
17、神农开辟农业,伏羲发明鱼网,燧人钻木取火,仓颉造字,女娲造人、补天、发明婚姻制度、制作乐器18、世界神话可以分为三大支:第一是史前文化和当代未开化民族(无文字民族)的“原始神话”。
第二是来自中国、印度的东方神话。
第三是古希腊、古罗马和北欧的西方神话。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说、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有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神话: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3、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法表达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4、民间故事:广义为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所有散文体叙事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
狭义: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
5、AT: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所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的一种分类方法。
国际上将这种方法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 T分类法”。
6、史诗:是一种古老而源远流长的韵体叙事样式。
是关于宏大的叙事叙事,原本有专门化的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以其长度,表现力和内容的重要性而由于其他故事。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象征和文明的丰碑。
7、歌谣: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
由“民歌”“民谣”两部分组成。
是从远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原始文化形态中分化出来的,但仍保留着乐舞特征的一种韵文样式。
8、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由于其一再出现,使整个作品有一脉络,而加强。
”这是将母题与意象、原型等相混相等同。
9、谚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民间文学复习资料1、1920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创《歌谣周刊》;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创《民俗周刊》。
1984年,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共同编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2、1846年,英国学者汤姆斯(W.Thoms)首先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科名词。
3、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4、民间传说要具有“传说核”、“中心点”。
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
5、人物传说:包括工匠传说(如鲁班的传说);神医传说(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的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如张天师、张三丰、米拉日巴的传说)。
6、生活故事:阿凡提(维吾尔族)、巴拉根仓(蒙古族)、阿古登巴(藏族)、老幌(苗族)、老登(壮族)、阿旦(纳西族)、甲金(布依族)7、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中的《叶限》,就是闻名世界的“灰姑娘”故事的最早文字记载。
8、创世史诗一般分布在中南、西南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部。
9、汉乐府中出现《焦仲卿妻》这样的作品,标志我国古代叙事诗趋于成熟10、歌谣的分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伴随宗教仪式、节日庆典和婚丧礼仪等吟唱的歌谣,如湖北麻城的撒账歌则由贺喜者唱)、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如《萤火虫》)。
11、信天游(陕北)与爬山调(内蒙)的相异之处:二者流行地区不同,唱时曲调不同。
12、民间谚语的分类:时政谚语、生活谚语、农业谚语、风土谚语。
风土谚语:湖南三宗宝——湘绣、腊肉、布鞋好湘西三宝——花垣豆腐保靖酒,卫城马肉天天有。
生意三宗宝——人缘、门面、信誉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条沟13、民间说唱从内容和形式上可分为三类:唱故事、说故事、说笑话14、民间文学采录的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科学整理15、研究民间文学的自己的一套方法是芬兰人发明出来的,这就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
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民间文学性质民间文学基本特征1846年,英国学者威廉·汤姆斯提出,“folk”民众,“lore”知识,两层含义:1.民俗本身:风俗、习惯、歌谣、故事、寓言等;2. 研究民俗的理论民间文学的性质双重属性: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如何理解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具有文学性——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区别于作家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民间文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创作与流传都是出于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并且作品本身就是相关活动的一部分。
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不仅是文学现象,还直接参与民众的生活提供大量的历史、宗教、伦理、社会、语言的资料民间文学现象是同社会习俗、仪式、宗教、人类的恋爱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研究民间文学必须从社会生活的整体来考察,注重其双重属性。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1.集体性A.表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等。
民间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大众化或民间化的特点,这也是我们平常认为民间文学“俗”的一个原因。
它虽然不带有个性化的思想感情,但也不是没有独立见解,很多作品带有不同于官方或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朴素的观点。
例子: “状元杀和尚”B.体现在它的创作方式——群体创作、群体流传(1)在集体活动的场合,你一句,我一句的完成创作,如一些劳动歌谣、仪式歌谣等的创作,也包括在一些民歌对唱的场合。
(2)先由个人完成作品的初坯或雏形,其后在流传中由众人加工和再创作。
(3)有些民间文学作品先由个人完成并有明确的传承线索,主要指民间艺人的创作。
比如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等。
C.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必然是大众化的、通俗易懂的、传统的,同时它也很讲究艺术形式的精粹以便于广泛流传。
民间文学并不是没有艺术性,也不是艺术性弱,而是没有个人创作那样的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前卫性的艺术创新。
比如民间曲艺当中的木偶戏、相声、快板、说书等等。
2. 口头性包括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形式,显著标志是用口头语言包括方言土语进行创作和传播。
口头性是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民间文学在形式上的轻便灵活,语言通俗、形象、鲜明,易于掌握,易于流传3.变异性内在原因:集体创作中不断加工、修改和靠记忆保存,靠口头传播外在原因:社会历史条件,地域和民族的不同,环境四个方面:口传心记,靠记忆保存;没有著作权观念,任意人可以修改;流传环境不同,例如老虎外婆型故事,河北:狼外婆;山西:老狐精;山东:马郎精;潮汕:猪哥精;云南:老变婆;时代发展,社会生活内容和人的思想认识发生变化。
•给猫取名字等类型故事•都属于同一个类型——循环式•故事传布愈广,时间愈长,演变也就越大。
但无论演变到什么程度,里面总会留下痕迹,让人们可以追踪出它们的来源4.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些根本性因素或传统模式,在流传、演变过程中积淀下来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使作品以其固有的基本面目在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的群体中沿袭、存活。
1).内容上的传承性,一个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标准、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都有其主流倾向和较强的稳定性,不会骤然发生根本、彻底的变化,比如惩恶扬善、轮回报应、多子多福、郎才女貌、鬼神信仰、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在民众深层心理结构中是根深蒂固的。
这是民间文学有一些常见的传统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类型。
2)艺术形式的传承性包括结构、语言、讲唱方式等方面,都有相对稳定的传统形式。
民间故事的结构方式有一些惯用的套路:一般故事都是单线索展开;有许多故事的情节是三段式的结构,如三道难题,三次考验或三次历险。
俄国故事开头“在光荣的城市里”,结果“我那时也到过哪儿”,以增加可信度。
我国悲剧故事通常以美妙的幻想结束,有的化为石头、宝石、星星。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一、区别•作者的差异•载体:口传;文字•内容•功能:实用性;欣赏、陶冶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1. 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民族文化结晶,具有多种多样的题材和无比丰富的思想内容,各种体裁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艺术才能不仅为作家准备了各种创作题材和体裁,甚至在作家成长的童年也起到熏陶作用,影响他们的世界观。
屈原同楚地民歌和发达的楚巫文化的关系。
屈原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诗歌发展进入个人创作阶段。
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例子: 《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与“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古籍记载,楚地“信鬼而好祀”,每逢举行祭祀活动,巫觋唱歌乐神,因而楚文化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息。
这些与民间宗教融为一体的娱神歌曲,对屈原诗歌创作产生直接影响。
如《天问》,直接运用民间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对天地文物和社会现象提出了170多个疑问。
建安文学、唐代诗歌与乐府民歌的关系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多方面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语言朴实自然,可比诗经,形式又更为活泼,取代穷途末路的汉赋,启发那一时代的文人写出不少好诗,张衡、辛延年《同声歌》《羽林郎》,更突出的成就在于促进建安文学的崛起和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诗歌的繁荣。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志,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曹操,《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短歌行》,沿用汉乐府古题与格调,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其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对李白、杜甫的影响:继承民歌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关心人民疾苦,同情下层人民,抒发济世救民的崇高理想。
文学名著同民间故事、传说的关系我国小说的源头,可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历史传说。
小说的发展: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唐代传奇——章回小说(宋元民间说唱文学的兴盛所导致)。
唐代变文讲唱被禁后,民间艺人另创讲史书与平话一途,对后来小说有重大影响,文言文的志怪、传奇用白话讲唱,得到大解放。
民间文学影响《三国演义》《水浒传》共同特点:提供人物原型、故事梗概,民间说唱艺人加以采纳、补充、加工,使情节更加曲折,内容更加丰富,流传范围更广泛。
宋元时,三国演义流传在民间说唱作品的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三十多种。
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广为流传,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等情节。
作家对此借鉴、吸收、再创作,结构更严密精巧,人物更生动鲜明。
元杂剧也吸收了很多民间文学素材。
如《窦娥冤》原型来自《东海孝妇》:2. 艺术形式和语言方面歌咏体文学: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新诗散文:古代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轶事小说,唐代传奇,话本小说,长篇章回小说这些都是民间长期孕育——逐步定型——被作家采纳,把来自民间的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推向顶峰。
例如五言诗,中国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到东汉后期与建安时期才出现,但以西周和春秋中叶作品为主的《诗经》已经有了五言诗萌芽,春秋末期,楚国民歌《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具有五言诗的雏形。
当然,五言诗整齐形式的出现,还要延到秦汉。
杨泉《物理论》秦时民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例如词:以前人们一度认为是文人创始,这个误会随敦煌千余首曲子词的陆续发现揭开了。
敦煌曲子词中,唐代民间早有《菩萨蛮》《长相思》《望江南》《鹊踏枝》等词牌,曲词大多语言质朴,感情奔放,与晚唐以后的文人手笔有明显的区别。
三、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再创作1.利用民间文学素材创作,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作品当中,保存了民间文学;2.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3.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集,扩大民间文学的影响。
四、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按照上层社会的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的审美趣味,对民间文学注入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往往损害了民间文学的原貌神话一、定义神话,即是关于神的故事,是远古初民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幻想性故事。
Myth来自希腊语的mythos,其含义是与传奇、故事、寓言混同的,19世纪以来,指以神格为中心、以原始信仰为思想基础的故事。
我国民俗学领域的神话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
二、本质1.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解释自然:共工怒触不周山征服自然: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2.原始人用人格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从自身感万物——神话的“自我中心意识”如:羲和浴日;羲和生了十个太阳,每天在甘渊给太阳洗澡3.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神话创作状态的两个特点:♦出现于特定的文明阶段;♦在原始人看来神话是真实、严肃的叙述。
例如:纳西族《创世纪》是东巴经经文之一。
三、神话学诸派别1.隐喻说派公元前500年,代表人物色诺芬尼2.历史学派公元前400年,代表人物攸痕麦拉斯孔子与司马迁3.语言学派(英)马科斯·缪勒4.人类学派(英)泰勒,弗雷泽,“取今以论古””文化遗留物”5.功能学派:(英)马凌诺夫斯基四、神话的分类1.按民族或地域划分希腊神话、北欧神话、巴比伦神话、埃及神话、印度神话、中国神话、澳洲神话、美洲印第安人神话茅盾:北方神话、中部楚地神话、南部岭南神话2.按文体形式划分韵文体神话、散文体神话、韵散兼行体3.按神话的内容分创世神话、自然神话、社会生活神话☐创世神话:解释宇宙万物起源,是原始初民宇宙观的生动体现1.天地开辟,万物起源神话2.人类起源,洪水遗民神话自然生人大神造人洪水遗民感生神话天降地出型巨石生人型植物生人型蛋生人型水生人型洪水神话多种解释:♦洪水神话是对全球共有的自然灾害的记录和解释♦可能源于同一地区,如古巴比伦,然后传播出去。
在世界各地的广为传播反映了早期人类对于洪水的害怕。
在希腊和中国的神话中洪水被视为天罚,是上天对人类罪过的惩处。
在人类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发达的时期,借助洪水的威慑可以起到规范人类行为的效果。
感生神话:♦女嬉食薏苡孕而生夏祖♦社会生活神话:以原始人社会生活为素材1.文化英雄神话:追溯某项文化发明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伏羲画八卦,后稷教民稼穑,嫘祖,燧人氏,普罗米修斯盗火2.神战英雄神话:神族之间的战事黄帝征蚩尤,伊阿宋取金羊毛,奥德赛海上历险,特洛伊战争,宙斯对巨人族的镇压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区别1.中国的神祇大都具有一种务实的精神,神话中所歌颂的具有威望的神,大多与劳动有关。
显现出崇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