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课件ppt
- 格式:pptx
- 大小:11.63 MB
- 文档页数:151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1.学生能正确朗读并理解《登鹳雀楼》这首古诗的意义。
2.学生能够背诵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能够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诗中提到的地点,并在阅读中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理解古诗的意义,背诵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诗中提到的地点,并在阅读中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学生指出教材中提到的地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的特点和民族风情。
2.新课呈现(20分钟):a.教师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并理解诗意。
b.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和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
c.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等方式了解诗中提到的地点,并在阅读中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3.课堂练(15分钟):a.学生分组背诵古诗,并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b.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地图上标注诗中提到的地点。
4.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相关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图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诗中提到的地点,从而更好地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同时,通过背诵和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但是,教师在讲解生僻字和词语时,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过于繁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理解古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
(师生)2.制作生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师)3.预课文,尝试朗读并背诵。
(学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同学们,中国古代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喜欢听古诗吗?有没有尝试过背诵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课件: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唐代诗人XXX的《望庐山瀑布》)2.介绍XXX3.诵读汇报1)(出示《望庐山瀑布》课件)集体齐读《望庐山瀑布》。
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能用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词句段运用,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并及时记录;认识并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尝试用修改符号修改语段和习作。
3.积累古诗《滁州西涧》,感受诗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教学重难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古诗《滁州西涧》的意思,并背诵古诗。
2.学会边观察边思考,并能仿照例句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策略1.借助例文,学会迁移在教学“交流平台”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关键语句,并训练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自然段大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训练落到实处。
2.发现规律,拓展升华“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
第一部分与单元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有关。
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每段话前面部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最后一句则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即提出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
运用范例中习得的记录方法进行练笔。
最后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随时记录。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表示对调和移动的修改符号,并迁移运用到习作的修改中去。
▶教学准备一盆含羞草。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关键语句,并能用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2.学会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及提出的问题。
3.认识并学会使用表示对调、移动的修改符号。
▶教学过程板块一回忆片段,自然过渡1.交流平台,说说发现。
(1)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第5自然段,用找关键语句的方法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课件出示: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段落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找一找。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是本套教材首次以阅读策略为主线组织单元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有一篇精读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两篇略读课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随文呈现了七处预测批注,为学生预测作了示范;《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则提供了故事开始的一部分内容,隐去了故事后面部分的情节;《小狗学叫》讲述了一条小狗的奇特经历,隐去了故事的结局。
三篇课文写法相似,都运用了反复手法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为预测提供了相对清晰的依据。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认识29个生字,读准5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会写14个词语。
◎能运用查字典的方法自主识字。
◎能结合语境读准“假、几”等多音字的读音。
语言积累◎能说出“百发百中、四面八方、七上八下”等成语构词的特点,并说出其他类似成语。
◎朗读、背诵与团结合作有关的俗语。
阅读理解◎能一边阅读一边预测,知道预测有不同的角度,预测的内容跟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能将自己的预测与实际内容进行比较,修正自己的想法;能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教育部新编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部编版/统编版语文配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教学反思(最新教育部统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一、学情分析本班共有学生32人。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识字方面突破识记的难关,孩子们记字的速度加快,但由于识字量加大,同音字混淆有时会出现。
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
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
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经常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古典诗词、格言警句等。
并愿意与人交流,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
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
识字教学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是本学期的重点。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努力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
二、教材分简析:新人教版统编版于2018年秋期正式使用,本册教材安排课文27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分八个单元。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识字形式多样,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富有童趣,语言规范,浅显易懂,插图精美,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口语交际等训练。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和句子的理解。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词语的积累运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也是教学重点。
难点是识字、写字和课文的朗读。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1、识认字250个,写字250个。
2、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书写规则。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特点1.内容方面:本册第四单元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古诗二首》《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和语文园地四组成。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生活链接,通过在地图上查找四篇课文介绍的地方,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
同时还要挖掘教材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等探究活动,了解家乡,赞美家乡,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
2.语言表达特点:本组教材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景色为线索,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通过简练优美的词汇,还有意境深远的古诗,展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二)教材位置学习本组教材,应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教师的范写和范读。
二、学情分析:这是二上的第四组课文,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的文章,识字方面,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识字能力,但是学生之间,在识字能力和识字量上存在着较大差距。
根据儿童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的年龄特点,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趣味性。
三、教学目标:1. 本组共要认识66个字,会写36个字。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3. 能背诵指定课文,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4. 创设游览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自主感悟,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和祖国山河的辽阔、壮美。
5. 继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引导学生按偏旁给熟字分类,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养成积累词会的习惯。
6.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
7.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8.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9..巩固识字,规范书写。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三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四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五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六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第八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目录第一单位备课(集体备课)一、单元内容总述1.教材分析本单位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末多瑰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但是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1)能指点学生依照语言描绘设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运、温馨、甜美之情。
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糊口的神往之情。
教学时注意指点学生了解风景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研究并运用XXX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二、单位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时1观潮本课描写了钱塘大潮的壮美。
重点是感受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
21.通过初读—课教学建议研读—熟读的步伐引导学生体会钱塘江大潮的景观之奇。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领学生1进入课文情境。
2走月亮本课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小手在月光下散步的美好情景,重点是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
3现代诗二首本课描述了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4*繁星本课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寓目繁星的情景。
重点是研究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风景时的感受。
研究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设计4 .(课件出示)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5 .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 .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2 .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 .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由字格课件)1 .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2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 .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2 .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3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二)深入体会。
1 .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
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 .(课件出示)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4 .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 .(课件出示)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
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