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形成和传播》
- 格式:doc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28
一、教案基本信息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教学难点:1. 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波的多普勒效应。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绳波发生器、波传播演示器等。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波现象,如海浪、声波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波?波有哪些特点?2. 探究波的定义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和实验,总结出波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波的分类。
3. 学习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绳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结合课件讲解,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学习波的干涉和衍射通过课件和实验,讲解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探究波的多普勒效应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波的多普勒效应,结合课件讲解,理解多普勒效应的原理。
4.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巩固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知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形成和传播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3. 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的掌握。
四、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波现象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波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总结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 描述波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3. 解释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4. 阐述波的多普勒效应原理。
5.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波的知识进行分析。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姜恩海授课班级:高二(3)班一、教材分析《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机械波的形成过程,机械波的分类,可以说课程内容比较简单。
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波动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②知道什么是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波谷和密部和疏部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式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波动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教具实验探索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需要准备绳子、波动演示箱。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问:什么是机械振动?什么是简谐运动?学生答: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简谐运动: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力的作用下的振动.(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向平静水中,投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以石子击水点为中心,振动(波浪)远离中心向四周传播,直到很远。
[演示]绳子一端固定,手拿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看到什么现象?(激发兴趣,引出课题)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子中,我们接触到一种广泛存在的运动形式——波动,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有关波的例子。
(学生举例,活跃气氛;让学生在大量生活实例中感触波的存在,增强感性认识。
)学生会列举水波、声波、无线电波、光波。
教师启发,大家听说过地震吗?学生会想到地震波。
水波、声波、地震波都是机械波,无线电波、光波都是电磁波。
这一章我们学习机械波的知识,以后还会学习电磁波的知识。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 振源:激发波动的振动系统(也称波源)②介质:波借以传播的物质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实验(一)理论分析:(以绳波为例,用白纸和磁铁演示,引导同学们动手画出相对应波形图)设想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可以看成质点,质点与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示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理解形成机械波的物理过程;学习中掌握振动质点的运动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知道横波和纵波的区别是波形不同,横波有波峰、波谷,而纵波有疏部和密部.认真分析下列问题:1、机械波能离开媒质向外传播吗?(解答)不能.机械波一定要依赖媒质才能传播,若没有媒质,相邻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发生,前一个质点就不能带动后一质点振动,所以振动形式无法传播出去.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里,能否通过往池塘丢人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解答)不能.向水中投入石块,水面受到石块的撞击开始振动,形成水波向四周传去.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水波向四周传播而水只是上下振动并不向外迁移,所以球也仅仅是上下振动而不会向岸边运动.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用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并用课件展示。
2、横波、纵波演示仪;并用课件展示.3、用幻灯展示机械波。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学生回答:不行。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理解波动现象的本质。
2. 掌握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了解波动方程及其应用。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波的定义与分类机械波:横波、纵波电磁波: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2. 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波源:振动物体或波动系统介质:波传播的媒介波动方程:描述波传播特性的数学公式3. 波动方程及其应用波动方程的推导波动方程的求解波动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波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波动方程的推导与应用。
2. 难点:波动方程的求解,波的干涉、衍射和折射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波的定义、特点、分类和波动方程的推导。
2. 利用示意图、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波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波的形成和传播条件3. 第三课时:波动方程的推导4. 第四课时:波动方程的求解与应用5. 第五课时:波的干涉与衍射现象6. 第六课时:波的折射现象7. 第七课时:实例分析与应用8. 第八课时:课后习题讲解与答疑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波的干涉现象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波的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
掌握干涉条纹的产生和间距的计算。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干涉现象。
2. 教学内容: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两个或多个波源发出的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
干涉条纹的产生: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干涉条纹的间距计算:根据波长和两个波源的间距来计算。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干涉现象的定义和条件,干涉条纹的产生和间距计算。
难点:干涉现象的数学解释和实际应用。
4. 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法,利用实验或动画展示干涉现象。
第十章机械波高考要求: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Ⅱ)2、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Ⅰ)3、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Ⅰ)4、多普勒效应。
(Ⅰ)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知识要点一、机械波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先振动的质点带动后振动的质点,后振动的质点跟着先振动的质点振动,后振动的质点滞后先振动的质点。
二、机械波形成的条件1、要有波源;如引起水波扔入水中的石子;在绳波中抖动的手。
波源:引起振动的振动体叫做波源。
2、要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如水,绳子。
三、机械波的特点1、对简谐波(不计能量损失)各质点的振幅相同。
2、介质中各质点均做受迫振动,振动的周期均与波源的振动周期相同。
3、机械波向外传播的是振动的形式与能量,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并没“随波逐流”,而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
4、波动是大量的质点的集体振动行为,但各个质点的振动有一个时间差,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四、波的分类1、横波:质点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波峰。
凹下的最低处叫波谷。
横波又叫起伏波。
2、纵波:质点振动方向跟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的波叫做纵波。
在纵波中,质点分布最密的地方叫密部,质点分布最疏的地方叫疏部。
纵波又叫疏密波。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液体和气体不能传播横波。
五、波动与振动的区别1、振动是单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的“个体行为”;波动则是大量的、彼此相联系的质点将波源的振动在空间传播的“群体行为”,这种“群体行为”虽不同步但却是有秩序的。
2、有波动就一定有振动,因为波中的各个质点都是重复波源的振动;但有振动却不一定有波动,还要看是否有传播振动的介质。
例如,放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的闹钟,尽管铃锤不停地振动敲击铃壳,但是我们却听不到铃响,原因是闹钟周围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不能形成声波。
实验室中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掌握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2.学习波的分析方法,掌握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3.能够实验室中进行波的实验,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
4.探究波的应用,了解波在通讯、探测、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波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2.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3.波的实验探究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波的实验的操作和数据测量。
2.波的应用的探究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资料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2.实验教学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探究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
3.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波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五、教学内容1.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3.质点振动和机械波的传播。
4.声波的传播和测量。
5.光波的传播和应用。
6.电磁波的传播和应用。
七、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通过课堂问答和图像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以及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
步骤二:授课讲解介绍质点振动和机械波的传播情况,让学生了解波的传播方式和成因,同时学习波的计算公式和测量方法。
步骤三:实验操作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了解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
步骤四:波的应用介绍波的应用,了解波在通讯、探测、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步骤五:教学总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对波的形成和传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波的应用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学生实验操作和讨论。
评价内容:学生能否正确观察和测量波的传播和能量传递,分析波的特性和计算公式,了解波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九、教学资源1.音响设备和振动实验装置。
2.实验数据记录表和计算器。
3.图像资料和实验操作指南。
十、教学建议1.学习资料的制作要详细有条理,整合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
2.实验操作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定,避免操作不当导致事故。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_高中物理人教版部编本编辑短评《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_高中物理人教版部编本能成功地将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重难点、技能、目标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方法。
可供教学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Download tips: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plans and plans. Generally,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一些现象的观察,感性认识什么样的运动叫波动。
2.知道机械波的概念,知道其形成的条件,理解其形成的机理,会由机理判断某时刻某质点的振动方向。
3.理解机械波波动过程的特点,知道其传播的是运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知道机械波的分类及相关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与课件、视频等从感性出发剖析机械波波动的规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归纳能力。
2.通过对机械波形成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方法,并进一步从根本上理解机械波波动的规律。
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部和密部.3、知道"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知道波在传播运动形成的同时也传递了能量.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明白用语言交流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等生活中的机械波.(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教学用具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2、横波、纵波演示仪;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我们已学习过机械振动,它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是什么?演示——水波:教师用幻灯机做实验:使平静的水面振动,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教师提问:水波离开水能看到上面的现象吗?绳波离开绳行吗?学生回答:不行。
教师提问:当振动停止后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传出去的仍然在传播,以后水(绳)都静止不动了。
请学生总结:(教师可引导)(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用课件把绳波的运动展示)(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由于相邻质点间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
例如:图2表示绳上一列波的形成过程。
图中1到18各小点代表绳上的一排质点,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
图中的第一行表示在开始时刻(t=0)各质点的位置,这时所有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第二行表示经过了T/4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已达到最大位移,正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4。
第三行表示经过了T/2时各质点的位置,这时质点1又回到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4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7。
依次推论,第四、五、六行分别表示了经过3T/4、和5T/4后的各质点的位置,并分别显示了各个对应时刻所有质点所排列成的波形。
教师讲解后,请学生讨论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3、对机械波概念的理解(1)机械波是构成介质的无数质点的一种共同运动形式;(2)当介质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演示横波演示器);(3)波是传播能量的一种方式。
4、波的种类: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波形特点:凸凹相间的波纹(观察横波演示器),叫起伏波。
如图3波形所示。
(2)纵波的定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波形特点:疏密相间的波形,又叫疏密波。
如图4波形所示。
举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声带,介质——空气、液体、固体。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声波在水中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1500m/s;声波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5000m/s;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
其中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水波既不是横波也不是纵波,叫做水纹波。
同步训练:1.关于机械波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振动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波传播的B.简谐波沿长绳传播,绳上相距半个完整波形的两质点振动位移的大小始终相等C.任一个振动质点每经过一个周期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个完整的波形D.相隔一个周期的两时刻,简谐波的波形相同2 .下列有关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物体做机械振动,它周围的介质中就一定产生机械波B.波源停止振动后,已形成的机械波仍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C.机械波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和能量,参与波动的质点不随波迁移D.振动是变速的,波动是匀速的思考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小结: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波的种类布置作业:26页问答与练习1,2必做,3题选做板书设计:12.1机械波(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3)波的种类:横波和纵波教后记:第二节波的图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及简谐波的概念2.能根据波的图象,确定各质点的振动方向3.知道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重点、难点: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及应用教学步骤新课导入: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质点的运动情况,波却是一个质点很多质点的运动。
为了表示这么多质点在同一时刻的运动情况,图像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布偶的图像,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横波形成的过程及纵波形成过程,之后试画出横波波形图和纵波波形图.横波演示:利用横波演示仪进行,老师先演示一遍,再请学生来做体验过程纵波演示:利用纵波演示仪进行,老师先演示一遍,再请学生来做体验过程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指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以及想想生活中的合影照的样子启发学生画出波的图像生:画图师;展示学生画图,带领学生找特点,补充不足,进行总结。
进行板书【板书】一、波的图象⒈波动特点:波在传播过程中,同一时刻各质点的空间位置分布不同,如图所示,虚线表示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图中也反映了该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⒉波的图象(波形图或波形曲线):①物理意义:描述同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即同一时刻各质点的空间位置分布情况。
②描述方法:平面直角坐标系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规定在横波中位移的方向向上为正,向下为负③图象形式:正弦曲线(余弦曲线)yx⒊简谐波:波源作简谐运动形成的波叫简谐波,波形图是正弦(或余弦)曲线【板书】二、波的图象的应用:⒈已知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质点的振动方向例⒈某时刻一列简谐波的图象如图所示,若波向右传播,试确定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若波向左传播 ,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如何?⒉已知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例⒉某时刻一列简谐波的图象如图所示,该时刻质点A 的振动方向向下,试确定该波是向右传播还是向左传播,若该时刻质点A 的振动方向向上,该波的传播方向如何?⒊已知某时刻 t 的波形图,求作t+Δt 时刻的波形图例⒊某时刻两列简谐波的图象如图所示,分别向右、向左传播,试作出该时刻后T/4、T/2、、T 后的波形图。
(答案略)【板书】三、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x x A 向下振动,波向 左 传播 x A 向上振动,波向 右 传播y x xx xxx不 同点 研究对 象 单个质点 连续介质(无数个质点)研究内 容 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 某一时刻连续介质中各质点的空间分布 图象变化图象随时间起点的选择而不同 图象随时刻的选择而不同例题4、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波形如图7—8所示,P 、Q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m 、-7m ,波的传播方向由右向左,已知t=0.7s 时,P 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则:①此波的周期是多少?②此波的波长是多少?③当t=1.2s 时P 点的位移?④从t=0到t=1.2s 质点P 的路程是多少? 思路分析:由t=0时刻的波形图 由右向左传播可知:以后每个质点开始振动时应向上振动,而波传播到P 点需半个周期,当t=0.7s 时,P 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可见P 点在0.7s 内完成了 次全振动,则可求得波的周期。
质点在一个周期内的路程是4A 。
解:①由分析可知: T=0.7 T=0.4s 。
②由波的图象可知:λ=4cm ③由分析可得:x=0④由分析可得:s=1.5×4A=1.5×4×2=12cm 同步训练1.一列横波沿绳子向右传播,某时刻形成如图所示的凸凹形状,此时绳上A 、B 、C 、D 、E 、F 六个质点( )A. 它们的振幅相同B. 其中D 、F 速度方向相同C. 其中A 、C 速度方向相同D. 从此时算起,B 比C 先回到平衡位置2.一列波在介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如图所示为此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并且此时振动只发生在M 、N 之间,并知此波的周期为T ,Q 质点速度方向在波形图中是向下的,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波源是M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TB. 波源是N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T 43C. 波源是N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4TD. 波源是M ,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 点已经振动时间4T3.如图10-12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A 、C 两点的振幅相同B. B 点此时的振动方向一定沿y 轴正方向C. A 、C 两点的位移相同D. 在同一振动图象中画出的A 、B 两质点的振动图线完全一样AD F MP QN4.如图10-13所示为简谐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图上a 点和b 点表示两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置,它们的y 坐标绝对值相同。
对此两质点,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时刻位移相同B. 该时刻加速度相同C. 该时刻速度方向相同D. 该时刻加速度方向相同课堂小结:1 知识上 本节我们学习了波的图象2 方法上 利用图像特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置作业:p28问答与练习2、3必做,4题选做板书设计:2波的图像一、波的图象 四、 同步训练二、波的图象的应用: 例⒈ 例2 例3 例4 小结三、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教后记:yx O AB C D E F y x -y 00ab第三节:波长、频率和波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波长、频率、波速的物理意义;2、能在机械波的图象中识别波长;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一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识别图象、钻研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分析、讲授教学用具:横波演示器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教师用计算机幻灯(PPT)展示简谐横波的图象,如图所示:教师提问:=0、=0.1、=0.2、=0.3、=0.4、=0.5、=0.6这些质点的振动方向如何?请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