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的课堂观察量表4.doc
- 格式:doc
- 大小:350.01 KB
- 文档页数:7
完整版)课堂观察量表(参考)甘州区中小学教师课堂观察工具(试行)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看课能力,各学校应认真组织教师研究课堂观察的八个工具。
教师要领会其实质,从多角度、多维度观察课堂,表达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晰。
以下是其中两个工具的具体内容:课堂观察工具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执教者资料:姓名、编号、单位、课题、时间观察者资料:姓名、编号、单位、课题、时间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自主研究、探究研究、合作研究评分说明:1.学生课前是否准备,准备得怎么样?2.研究兴趣是否浓厚,情绪是否高昂?主要表现。
3.有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并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4.有否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吗?5.提出提问的人数、质量如何?观察记录6.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形式、过程、质量如何?7.学生自主研究的质量如何,自主研究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8.研究中,能否对师生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研究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完成率达到多少?10.预设的目标达成如何,有什么证据(观点板演/演示/作业/表情/评价)?评分为百分制,每项5分,共100分。
参赛教师可根据情况划分等级:优(90分以上)、良(80~89分)、好(70~79分)、一般(60~69分)、差(60分以下)。
评课时要说明理由、给出建议。
课堂观察工具二(教师行为等级量表)执教者资料:姓名、评价、学科、课题、时间观察者资料:编号、时间观察中心: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视角评分记录:1.能否有效调控研究气氛,主要语言表达有哪些。
2.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主要方式有哪些。
3.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讲解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音量/节奏)?4.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呈现是否合理,效果怎么样?5.是否指导特殊学生研究,是否有效?6.是否耐心倾听学生发言,是否作出即时、有效评价?以上两个工具都是评估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工具,希望各学校认真使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初中英语课堂观察分析报告范文Here is an essay on the topic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Report o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with more than 1000 words, written in English without any additional punctuation marks in the main body of the text.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Report o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Th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is a dynamic and multifaceted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engag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their language skills. As an observer,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losely examine the various aspects of an English classroom and gain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dynamics. This report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y observations and findings.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etupThe English classroom I observed was well-organized and conducive to learning. The desks were arranged in a manner that facilitated group discussions and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The walls were adorned with posters and visual aids related to the English languagesuch as vocabulary charts, grammatical rules, and motivational quotes. The teacher's desk was positioned at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allowing for easy access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students.The classroom was equipped with a projector and a whiteboard, which the teacher utilized extensively during the lesson.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enabled the teacher to incorporate multimedia elements into the lesson, making the content more engaging and interactive for the students.Lesson Structure and DeliveryThe English lesson I observed followed a well-structured format. The teacher began the class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lesson and introducing the topic for the day. This served as a smooth transition and helped the students to connect the new content with their existing knowledge.Throughout the lesson, the teacher employed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cater to the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of the students. Direct instruction was used to present new concepts and grammar rules, followed by interactive activities and group discussions to reinforce the learning. The teacher also incorporated engaging activities such as role-playing, language games,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o maintain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One of the noteworthy aspects of the lesson delivery was the teacher's effective use of questioning techniques. The teacher frequently asked probing questions to gaug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and to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This approach not only assess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but also stimulated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Student Engagement and InteractionThe students in the observed English classroom demonstrated a high level of engagement and enthusiasm throughout the lesson. They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discussions, volunteered answers to the teacher's questions, and eagerly engaged in the various activities and tasks assigned to them.The teacher fostered a positive and inclus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d student participation. The students felt comfortable 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asking questions, and seeking clarification when needed. This collaborative atmosphere facilitated peer-to-peer learning and allowed the students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s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The teacher also effectively managed the classroom dynamics, ensuring that all students had equal opportunities to contribute and that no single student dominated the discussions. This approachpromoted a sense of equity and encouraged the quieter students to gain confidence and participate more actively.Assessment and FeedbackThe English lesson incorporated both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The teacher regularly checked for understanding through informal questioning, observation of student work, and informal assessments during the lesson. This allowed the teacher to gauge the students' progress and make necessary adjustments to the lesson plan or teaching methods.Additionally, the teacher provided constructive feedback to the students throughout the lesson. The feedback was specific, actionable, and focused on helping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e teacher also encouraged peer feedback, fostering a culture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d mutual support.The use of both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assessments enabled the teacher to monit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identify area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and provide targeted support to ensure their continu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Differentiation and InclusivityThe observed English classroom demonstrated a strong commitment to differentiation and inclusivity. The teacher recognized the diverselearning needs and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and made conscious efforts to cater to these differences.During the lesson, the teacher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both individual and group work, allowing students to work at their own pace an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teacher also offered various levels of support and scaffolding, ensuring that all students could access the content and participate actively.Moreover, the teacher actively encouraged and celebrated the diverse background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students. This inclusive approach fostered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empowered the students to feel valued and respected, which in turn contributed to their overall engagement and learning.ConclusionThe observation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dynamics within this educational setting. The well-organized classroom environment, the effective lesson structure and delivery, the high level of student engagement,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the commitment to differentiation and inclusivity all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success of the English lesson.The observations highlighted the teacher's expertise in creating astimulating and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were actively engaged, encouraged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provided with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ir language skills. This analysis serves a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best practices and strategies employed in an effectiv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
课堂观察记录——初中英语教师:廖志明学生:南宁市第十五中学 初二(3)班教材:外研社版初二英语上册 Module 8 Accidents Unit 2 I was trying to pick it up when it bit me again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建议与评论11:15让课代表带读本单元单词 问候学生 导入课本主题用PPT 展示图片,让同学猜词且用句子表达图片意思Let ’s guess the pictures. The man/snack is __. It is a/an/some__.(pain, medicine, bite, climb hide, throw, fridge ) 带读单词全体学生读本单元单词 问候老师 猜词,看图造句The man is climbing. …… 重复跟读单词温习单元单词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课文导入11:20用PPT 展示Iphone6的图片,提问学生,引出学生联想和套用句型What can you use a mobile phone to do?If I have a mobile phone,I can __.(send messages/e-mails, listen to music, see videos,surf the Internet...)If I have a mobile phone to call 110/120/119, I can save my life to.看图联想 跟读句型积极讨论发言 用新颖的电子产品导入,学生产生了热烈地讨论情绪 同时联系生活,丰富了学生的求助常识11:23用PPT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根据课文创建情景What is the man ’s job?(A cook)Where is he?(In a restaurant kitchen)读问题语句 看图回答问题有层次,起到支架作用What ’s the man doing?(T aking a photo)11:25提出问题:Why the man save the snake?让学生阅读passage1,并找出问题答案与学生一起在文中找答案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与老师一起对答案 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训练了阅读能力 加强师生默契11:33提出问题:1.Where was the snake from?2.What did the cook use to take a photo of the snake?3.Why couldn ’t the doctor help him at first?请几名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几名学生回答问题1~3A1:It was from Asia.A2:He used his mobile phone.A3:Because they didn ’t know what kind is the snake. 表扬回答对的同学,讲解找出答案的方法教师的表扬行为利于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11:40PPT 展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并集体回答问题Read & Best Answers请几位同学找出最佳答案 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回答方式,由集体回答变成个别回答,表现了问题的难易程度需要适当的回答方式11:45请全体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划分大段落和列出每个段落的问题Paragraph 1-2(question 1-3) Paragraph 3-4(question 1-2) Paragraph 5-6 (True &False 1-3)Paragraph 7(Blanks )学生划出大段落阅读Paragraph 1-2 与老师一起找出答案,回答1-3题阅读Paragraph 3-4 与老师一起找出答案,回答1-2题阅读Paragraph 5-6 与老师一起完成True &False 阅读Paragraph 7 与老师一起完成Blanks题目多样、细致,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填空题难度较大,教师应该多提示学生 11:50让学生阅读课文句子 与学生一起完成排序题学生阅读课文学生齐读排序题的题目 与老师一起完成排序题排序题难度较大,教师只能集体做题,这样利于掌控课堂时间10选项的排序题不适合初二学生的做题水平,适当减少到5~7题为佳11:55布置课后作业记录作业总评General Comments值得我学习之处:学生活跃基础扎实,较好的掌握相关知识点学生积极发言,课堂环环相扣,效果很好教学活动干净,利落,有分工也有合作教师的术语、表情和动作都十分到位,课堂驾驭能力强,利于学生理解所列出的知识点明确,教师补充的内容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寻找学习方法(特别是单词对比,既能对比记忆,又能扩充学生词汇量)联系生活,紧跟潮流,是这个学习英语时代的所需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十分融洽,纪律做好,节约了更多的学习时间我可能会调整几点:1、在课堂上做排序题,题量应该适中,原给的10题排序题明显题量大,并且给学生造成很大的阅读障碍,建议是把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成5~7题为佳,适合初二学生做题的水平,更好的配合课堂2、导入部分的图片表达的单词意思比较模糊,可能会误导学生,以致于学生讨论过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3、在提问“Why couldn’t the doctor help him at first?”所给的答案是“Because they didn’t know what kind is the snake.”because理论上是不能单独成句的,所以所给的答案应该进行修改,要不然在往后的英语学习生活中,很可能会误导学生的写作表达等4、教师应该加强对重点词和重点句的阅读。
初中英语有效课堂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之课堂观察报告在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白洁老师的阅读展示课——九年级unit2 Section A 并分别从学生活动、教师行为、师生互动、教师的提问及解决方式、学生的错误和教师的处理这五个维度进行相应的观察记录,并对其中的教师行为做了详细的关注。
下面,我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将这个观察记录做个汇报。
第一,在教师行为这一维度的观察中,白老师成功地扮演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首先,有效地调控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warming up环节中,白老师“turn off the lights”的举动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新课,呈现了electricity等新单词,并渗透了本课的重点句型We use electricity to do/for…,让学生以brainstorm的角度对电的用途有了预先的感知,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出electrical appliances,然后随后设置了Group A ,Group B的PK 活动,再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用原先的知识储备去感悟老师提出的“Different electrical appliances can produce different energy”。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新单词的教学还是句型的感知,白老师都没有将它们从文章中剥离开来单独教学,而是通过具体的图片、情境呈现,使学生展开联想,形象地去记忆。
其实在正式阅读文章之前,学生已对本课的重点句型做到了心中有数。
进入while-reading后,通过新词汇的处理、skiming, scanning活动设计,层层递进,内容由易到难,时间的分配也较合理,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白老师非常注重阅读策略的教学,在skiming and try to find each place electricity travels这个任务之后,再让学生对the journey of electricity的地点和图片做出配对,然后由易到难,让学生对电的流程进行排序训练,并朗读。
基于学生学习优势情感支架观察量表量表制定:研究问题:如何构建文本理解的语言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学习优势发挥。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基于学生学习优势设计搭建的情感支架是否有效合理。
说明:“教学任务的设置和情感支架的搭建”这一栏中:很好——能很好的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感支架,设计合理、有效,适用于90%以上的学生。
好——能较好的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感支架,设计较合理、有效,适用于70%-90%的学生。
一般——能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感支架,设计基本合理、有效,适用于50%-70%的学生。
差——不能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感支架,设计不够合理、效果不佳,只适用于50%以下的学生。
“达成效果”这一栏中:很好——90%以上的学生能积极回应,明白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愿,内心被触动并努力做到更好。
好——70%-90%的学生能积极回应,明白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愿,内心被触动能够做到更好。
一般——50%-70%的学生能明白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愿,内心有所触动并能够争取做好。
差——50%以下的学生能明白教师想要表达的意愿,内心有所触动并能够争取做到。
基于学生学习优势情境支架搭建和设置的本土化教学任务观察量表量表制定:研究问题:如何构建文本理解的语言学习支架,促进学生学习优势发挥。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观察视角:基于学生学习优势搭建的情境支架是否有效合理,教学任务设置是否符合学生学说明:“教学任务的设置和情境支架的搭建”这一栏中:很好——能很好的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境支架,设计合理、有效,适用于90%以上的学生。
好——能较好的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境支架,设计较合理、有效,适用于70%-90%的学生。
一般——能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境支架,设计基本合理、有效,适用于50%-70%的学生。
差——不能基于学生的学习优势设置教学任务和搭建情境支架,设计不够合理、效果不佳,只适用于50%以下的学生。
英语课堂观察量表XXXBasic XXX: People'XXX。
2014.10.9Name: Yang XiuqinGrade: 7Lesson: Unit 2.Lesson 1The main focus of this lesson is to introduce family members and identify characters。
and to learn the n of general XXX。
as well as simple responses.Objectives: To learn how to use "this。
that。
these。
and those" to introduce general interrogative sentences。
as well as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onses.XXX: XXX learning and the use of XXX.XXX: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XXX: Multimedia。
XXX。
and tapes.Auxiliary Teaching Aids: Group XXX.Student Seating Arrangement: Even n of XXX.XXX: Liu Weidong。
Zhang Xian。
Sheng Anhong。
Dan Hongkai。
Zhao Zhimei。
Zhang Zhiliang。
Xu Yuntao。
He Maowang。
Li Shuxiang。
Wang Zhixiu。
Yang Aixiang.n XXX: Observe student learning。
XXX。
and classroom culture.n Points: XXX (1) - n of Student Learning Time。
一份完整的课堂观察量表
以下是一份完整的课堂观察量表,用于评估课堂的表现和教学质量:
1. 教师行为观察:
- 教师准备充分,包括教案、教材和教具的准备。
- 教师能够清晰地传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 教师能够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 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认可。
- 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 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参与观察:
-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 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 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问题和观点。
- 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 课堂氛围观察:
- 课堂安静有序,学生守纪律。
- 学生相互尊重,彼此关心和帮助。
- 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
- 课堂环境整洁、舒适。
4. 教学评估观察:
- 教师能够及时给出学生的学习反馈。
- 教师能够运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 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5. 教学效果观察:
- 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自信和兴趣。
以上是一份完整的课堂观察量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这个量表可以用于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师自我反思和提升的参考。
听课观课量表(3组) 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全程监控)
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学设计)
总评:
建议:
说明:
1. 记录学生发言的次数,叫到一次,在其相应的位置上划一笔,也可用箭头记录,主
动发言记向上的箭头,被叫发言记向下的箭头。
2. 学生之间的自由辩论,小组讨论后的发言人发言,或离开座位的表演和活动,可用
符号“▲”表示,还可用符号“→”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师的顾及面。
课堂教学观察表五:(综合评价)
说明:每项得分分ABC三等级,分别赋值5分,3分,1分。
课堂观察量表范例(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实用优秀文档,欢迎下载)案例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二(教学行为时间分配量表)环节注:次数以“正”字表示用重复/停顿/节奏5.观察学生的反应6.结合学生的语言7.借用板书8.借用声像9.借用体态语课堂教学观察表一(教师教学行为量表)课堂教学观察表二(教师教学行为量表)课堂教学观察表三(学生学习行为量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邕宁区新江镇团阳小学黎朝亮【观察目的】1、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效果。
2、分析观察记录的结果,诊断问题所在,制定培养行动策略。
【理论依据和研究问题】课堂学习行为是特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和测量到的外显的学习反应或行为。
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就等于课堂教学效果收获了一半。
【使用说明】观察学生从课前准备到课结束的学习行为,针对观测点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单项的现象分析,并做出总体的评价及建议,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使用说明】贯穿课堂的全过程,针对观测点记录课堂现象,做出单项的现象分析,并做出总体的评价及建议,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在初中学段的初期“中等生”在整个班级学生中占大多数,他们普遍能遵守课堂纪律;他们渴望进步,但又不够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他们因处在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位置上,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少数毅力较强的中等生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中等生”的水平,大部分中等生因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努力后,没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而对学习丧失信心,(1)课堂观察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而使用的一种方式,但不适用于个人使用。
英语课堂观察量表
课前会议
基本情况记录表
课中观察:
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时间课题讲课人评课人
课堂观察量表(2)——教师教学的维度时间讲课人评课人课题
课堂观察量表(3)——课堂文化的维度时间课题讲课人评课人
学习过程
①会听,认真听吗?会做听力笔记吗?
②会读,大声朗读,快速阅读,能通过阅读获取有用信息吗?
③会写,笔记和练习书写工整、规吗?
④会记笔记吗?会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能有效记录笔记吗?
课后会议
授课人 反思
成功的 生成的
预设相符的:
(1)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等)的有效性?(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
观察一组
学生情况: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
观察的结果,报告时要基于证据、言简意赅、倡导对话 观察二组
教师情况:
观察三组
课堂情况:。
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全套)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视角:学生活动及感受被观察人:学生观察维度:研究惯、研究态度、研究能力观察视角:对教师的言行是否有所思考和感受?课题:课堂观察点在课前,学生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能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和深入探询?观察学生的研究惯、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
总体分析与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对教师的言行有所思考和感受?是否能够及时记录重点内容?研究兴趣是否浓厚?研究情绪是否高昂?在研究中,能否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认真?听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在研究中能否自觉从各种给出的研究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研究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分析、解决新问题?研究中,能否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调整研究策略,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在合作研究中,能否有意识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在合作过程中关注他人的意见和感受?答题是否规范?观察者姓名:________ 观察日期________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视角: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授课人:评课人:时间维度:观察点:课堂实录评价反思教材的利用,对教材理解是否正确,教材把握是否正确,难易度是否合适,能否不拘泥于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创新性地运用。
是否做到了加工、整合教材,能否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是否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需要,补充有关社会、课程资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或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是否充分运用教师、学生等技能技巧、生活经验、行动智慧等,用于教学。
课程资源的形式(图片、资料、实物、视频等)。
课堂观察量表视角: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时间:地点:被观察者:观察者:学科:课题:维度:教学目标课堂观察点:教学目标中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课堂实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了解、理解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的把握及掌握的程度。
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听评课——课堂观察摘要:2022年4月国家教育部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其中提到:“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进考试评价,指导教材建设,开展教师培训”以及“教师是确保英语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要素。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成功实施课程的关键保障”等。
听评课是教学研究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在初中英语听评课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们的听课和评课目标不够明确、听前无准备、听课任务化、评课单一化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科教研组要制订分阶段的教研计划,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开展指向问题解决的课例研究。
例如:围绕某一教学关键问题,教研组通过理论学习、课堂观察、数据收集与分析等,初步找到问题的症结”。
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听评课活动科学有效,走向专业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课堂观察1.核心概念1.1 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文化意识体现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思维品质反映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
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并围绕核心素养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工作。
本课题将基于核心素养,将课堂观察与初中英语听评课活动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符合课标要求。
1.2听评课听课是一种由活动参与者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是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教研方式。
实用标准文案
初中英语课堂观察LICC 模式使用说明: 1. 集体听评课时,可以将听课人分组观察,分工合作
2.个人听评课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点,侧重某一方面。
3.对比听课时,可以就某个方面的问题选择相同的观察点进行比较。
课前会议
基本情况记录表
教材版本
时间
授课教师姓名
年级
课题
对教材的认识
目标:
课堂授课思路重点:
难点:
教法:
教法学法陈述
学法:
教学案:
教辅材料
教辅练习:
多媒体:
辅助教具
教具:
优生座位:学生座位
学困生座位:观察学生学习的人员姓名:
观察教师教学的人员姓名:
任务
观察课堂文化的
人员姓名:
填表说明:课前会议内容一是上课教师陈述:(1)本课的内容主题是什么?在该课程中的关系与地位怎样?
(2 )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并提供一张座位表,标出5-8 名学优生与学困生所在的座位方位。
( 3 )我想让学生明白什么?难点在哪里?我准备如何解决?(4)介绍本课的大致结构,包括创新与困惑。
( 5 )我将如何、何时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规定的知识?(对有经验教师而言)二是观察者提问或上课教师作
进一步说明,以便观察者确定观察点。
三是经过双方协商,大家最后都明确各自或他人的观察点或观察任
务。
课中观察:
课堂观察量表( 1)——学生学习的维度
时间课题讲课人评课人
视
观察点观察结果评价反思
角
准①学生课前准备了什
备么? 是怎样准备的 ?
②准备得怎么样? 有
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③学优生、学困生的准
备习惯怎么
样?
①有多少学生能倾听
老师的讲课 ? 对哪些
问题感兴趣 ?
②有多少学生能倾听
倾同学的发言 ? 对哪些
听问题感兴趣 ?
③倾听时 , 学生有哪
些辅助行为 ( 记笔记 /
查阅 /回应 ) ? 有多少
人?
互①有哪些互动行
能为目标达成提
供帮助吗 ?
②参与提问 / 回答
的人数、时间、对
象、过程、质量如
何?
③参与小组讨论的人
数、时间、对象、
过程、质量如何 ?
④参与课堂活动
( 个人/小组) 的
人数、时间、对象、
过程、质量如何?
⑤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
么样 ? 出现了怎样的
情感行为 ?
①学生可以自主学
习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
学困生的参与情
况怎样 ?
②学生自主学习形
自式( 探究 / 记笔记
主/阅读/思考) 有哪些 ?各有
多少人?
③学生的自主学习有
序吗 ? 学生有无自主探
究活动 ? 学优生、学困
生情况怎样 ?
① 学生清楚这节课的
学习目标吗 ?
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
达
什么证据 ( 观点 / 作业
成
/表情/ 测验/成果展
示) ?
③ 这堂课生成了什么
目标 ? 效果如何 ?有多
少人达成 ?
课堂观察量表(2 )——教师教学的维度
时间讲课人评课人课题
视角观察点结果统计评价反思
①本节课由哪些环节构成? 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环节
②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③不同环节 / 行为 / 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①怎样讲解 ? 讲解是否有效 ( 清晰 / 结构 / 契合主题 /
简洁/语速/音量/节奏)?
②板书怎样呈现的? 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呈示
③媒体怎样呈现的? 是否适当 ? 是否有效 ?
④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和动作(如走动、指导等)是
怎样呈现的 ? 是否规范 ? 是否有利教学 ?
①提问的学生分布、次数、知识的认知难度、候答时
间怎样 ?是否有效 ?
对话
②教师的回答方式和内容如何? 是否有效 ?
③对话围绕哪些话题? 话题与学习目标的关系如何?
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作业/)?是否有
效?
指导②怎样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 / 活动 / 作业 )?是否有
效?
③怎样指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师命制探究题目/ 指导
学生围绕学习内容自命题目并自主探究)? 是否有
效?
①教学设计与预设的有哪些调整? 为什么 ? 效果怎
么样 ?
②如何处理来自学生或情景的突发事件? 效果怎么
机制
样?
③呈现了哪些非言语行为( 表情/移动/体态语)? 效
果怎么样 ?
④有哪些有特色的课堂行为(语言/教态/ 学识/技能?
课堂观察量表(3 )——课堂文化的维度
时间课题讲课人评课人
视
观察点观察结果角
学
案①学案编写体现了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
使律吗?
用
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了吗?
③内容针对性强吗?容量恰当吗?
④学生能熟练使用
吗?
①组织形式灵活吗?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吗?
师②学法科学、恰当、灵活吗?
生
互③是否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动
④提问、讲解(讲授)、指导、启发、点拨、点评、训练
等时机恰当吗?
①教师组织、调控、应变能力强吗?
师
生
②师生用普通话(英语)吗?语言是否准确、简练?
素
质
③板书有目的、优美,条理吗?
①学习用品摆放整齐吗?
习
②课堂学习材料准备充分、到位了吗?
惯
③会预习,完成预习作业,主动思考,能发现疑问问题吗?
①会听,认真听吗?会做听力笔记吗?
②会读,大声朗读,快速阅读,能通过阅读获取有用信息
学
吗?
习
过
③会写,笔记和练习书写工整、规范吗?
程
④会记笔记吗?会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能有效记录笔记
吗?
课后会议
成功的生成的
预设相符的:
授课人
(1 )这节课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学习
目标是否达成?
(2 )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如活动或
反思
情景创设、讲解、对话、指导和资源利用
等)的有效性?( 3 )谈谈有无偏离自己
的教案。
学生情况:
观察者从不同的角度报告并交流课堂观察一组观察的结果,报告时要基于证据、言简
意赅、倡导对话
教师情况:
观察二组
课堂情况:
观察三组
问题:
争论点:
交流建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