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发展的三个阶段1初始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3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一、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而生态系统演替则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探讨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包括演替的定义、原因以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动态变化。
二、生态系统演替的定义与原因生态系统演替是指一个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一种生物群落逐渐向另一种生物群落转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涉及到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生态系统演替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物种竞争和相互作用等。
人为因素则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例如砍伐森林、土地开垦、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三、生态系统演替的阶段与特征生态系统演替的过程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动态变化。
1. 初级演替初级演替是在没有土壤或者破坏严重的环境中开始的,典型的场景包括新形成的火山岛或者冰川退缩后的土地。
在这个阶段,物种的种类相对较少,通常是以耐旱或耐寒的生物为主,如苔藓和地衣等。
它们通过逐渐积累有机物质和改善土壤条件,为继续演替提供基础。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在有已有生物群落存在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过程。
这些环境可能是由天然灾害、人类活动或者生物干预引起的。
次生演替的主要特征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结构的复杂化。
先前的物种会逐渐让位于更多物种的到来,并形成更为复杂的生态系统。
四、生态系统演替的动态变化生态系统演替的动态变化主要体现在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1. 物种组成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的组成会发生明显变化。
初级演替中的物种通常是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先驱物种,而次生演替中的物种则更加多样和复杂。
在演替的最后阶段,一个相对稳定的物种组成将会形成。
2. 群落结构生态系统演替还会导致群落结构的变化。
初级演替中,物种的常见特点是较低的生物量和较简单的食物网。
而在次生演替中,生物量会逐渐增加,食物网会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
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
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
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世界海洋生物学研究历史海洋生物学是海洋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关注海洋生物本身,在细胞、机体和种群水平上,研究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以及行为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杨万喜 2012)。
自古以来,人类就因为捕鱼、航海等活动与海洋发生着关系,逐步了解一些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但是,海洋生物学作为一门系统学科的历史较短(沈国英施并章 2002)。
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四世纪),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在《动物志》中记述了170多种海洋生物,按现代分类包括有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蠕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原索动物、鱼类、爬行类、海鸟、海兽等十多个主要动物类群,其中海洋鱼类即有110多种(价值中国网站 2006 )。
而在中国,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刊行的中国《黄帝内经》中,就也已经有了用墨鱼治病的记载。
更不要说公元前一世纪前成书的《尔雅》,不仅记载有海洋动物,甚至还有海洋藻类。
还有公元初古罗马普利尼乌斯的《自然历史志》,记录了170多种海洋生物。
中国明朝屠本睃的《闽中海错疏》,记载有200多种海产生物(价值中国网站 2006 )。
不仅如此,《闽中海错疏》即是我国也是世界比较早的一部水产经济动物志,又是动物学从以实用为主向系统动物学方向发展的重要著作之一。
而且《闽中海错疏》比较全面地记载了福建的水产动物,包含不少动物形态、生态和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湖南省科普网 2010)。
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人类就已经体现出了对海洋生物学的巨大好奇以及浓厚兴趣。
尽管那时还没有海洋生物学的这个学科观念,但这并没有阻止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探索。
这便是海洋生物学的萌芽阶段。
随着自然科学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海洋生物学进入到了科学的研究时期。
海洋生物学逐渐由萌芽阶段向初始阶段迈进。
一些科学家开始进行零星的调查。
例如,1674年,荷兰列文虎克最先发现海洋原生动物;1777年,丹麦米勒开始应用显微镜观察北海的浮游生物;英国的Forbs用底托网采集并观察底栖生物,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littoral zone)、昆布带(laminarian zone)、珊瑚藻带(coralline algae zone)以及深海珊瑚带(deep sea coral zone)并且按深度将爱琴海分成九个带和发表《英国海产生物分布图》(沈国英郭丰黄凌风施并章 2010)。
水生生物的生活史生活史是指一个生物从出生到繁殖的整个过程,包括生物体在不同阶段经历的生理、行为和形态上的变化。
水生生物的生活史通常与水环境息息相关,因为水是它们生活的场所。
水生生物的生活史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包括孵化、幼年生活、成年生活和繁殖。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策略和生存技能,以便在水环境中生存下去。
孵化阶段是水生生物生命周期中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水生生物从卵中孵化出来,成为幼小的生物体。
不同的水生生物在孵化的方式和条件上有所不同。
例如,鱼类的卵通常在水中孵化,而某些无脊椎动物的卵则需要湿度和温度等特定条件。
进入幼年生活阶段后,水生生物会经历一系列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它们需要学会寻找食物、躲避捕食者以及适应不同的水生环境。
在这个阶段,水生生物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形态和行为上的变化。
鱼类的幼鱼会通过摆动尾巴游动,同时学会通过鳞片的生长来保护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生生物进入成年生活阶段。
在这个阶段,它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生殖器官,并且能够独立地寻找食物和避免捕食者。
成年水生生物通常具有更大的体型和更强的生存能力。
一些鱼类在这个阶段会迁徙到特定的繁殖场所,以完成它们的生殖循环。
繁殖是水生生物生活史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产卵或者孕育后代。
鱼类会选择适合产卵的环境,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卵子。
有些水生生物还通过卵胎生的方式将卵孵化在体内,这样可以为幼仔提供更好的保护。
水生生物的生活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成长过程,也是物种繁衍和生态系统维持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水生生物的生活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水生生物资源,确保它们在水环境中的生存和繁衍。
在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活史过程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例如建立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污染等。
此外,科学研究也对了解水生生物的生活史和保护工作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通过研究水生生物的生活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它们所需的特定条件和保护需求。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
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
可分为以下几类: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
其特点如下:(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
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
绪论;以个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特别是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机理,称为(个体生态学)。
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英国的( Forbs )提出海洋生物垂直分布的分带现象——潮间带、昆布带、珊瑚藻带以及深海珊瑚带。
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海洋生态学发展的初始阶段,1859出版的(《欧洲海的自然史》)被称为海洋生态学的第一部著作。
海洋生物根据生活习性可分为三个生态类群,分别是①浮游生物;②游泳生物;③底栖生物。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分类学系统划分:动物学生态、植物学生态、微生物学生态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按研究方法分: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理论生态学。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生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通常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营养关系将它们划分为: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
生物地化循环按物质贮存库的性质分为①水循环;②气态循环;③沉积循环。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海洋食物链基本类型有两类牧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至大型食肉动物。
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之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服务)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转化效率: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不同环节之间的能量比值统称为传递效率或转化效率。
交换库:库容量小,物质在库中的滞留时间短和流动速率快,多属于生物成分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生态学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生态学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发展期。
生态学发展史证明它是密切结合人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关于生态学的知识,最原始的人类在进行渔猎生活中,就积累着生物的习性和生态特征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只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的科学而已。
直到目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依然是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为有文字记载的生态学思想萌芽,在我国和希腊古代著作和歌谣中都有许多反映。
我国的《诗经》中就记载着一些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鸠巢的寄生现象。
《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学生都描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分水栖和陆栖,肉食、食草、杂食等,气候和地理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在其昆虫学著作中,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资料,他也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的先驱。
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
1807年德国植物学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并结合气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种的分布规律。
1859年法国的Saint Hilaire首创ethology一词,以表示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但后来一般将此词作为动物行为学的名词。
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
海洋生态学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①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天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原因和结果;②生态多样性,决定生态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探讨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原理和技术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1,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的转移到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上的每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3,生态平衡: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4,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假说:认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到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成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者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总会通过其成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环境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级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倒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浮游生物的重要性:①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②是水团和海流的指示种;③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矿产资源。
3,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的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生态学的发展史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生态学建立前期,生态学成长期和现代生态学发展期。
生态学发展史证明它是密切结合人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关于生态学的知识,最原始的人类在进行渔猎生活中,就积累着生物的习性和生态特征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只不过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文的科学而已。
直到目前,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获得的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依然是生态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
作为有文字记载的生态学思想萌芽,在我国和希腊古代著作和歌谣中都有许多反映。
我国的《诗经》中就记载着一些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说的是鸠巢的寄生现象。
《尔雅》一书中就有草、木两章,记载了200多种植物的形态和生态环境。
古希腊的安比杜列斯(Empedocles)就注意到植物营养与环境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其学生都描述了动植物的不同生态类型,如分水栖和陆栖,肉食、食草、杂食等,气候和地理环境与植物生长的关系等。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Reaumur在其昆虫学著作中,记述了许多昆虫生态学资料,他也是研究积温与昆虫发育的先驱。
1855年Al.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
1807年德国植物学家A.Humboldt在《植物地理学知识》一书中,提出植物群落、群落外貌等概念,并结合气候和地理因子描述了物种的分布规律。
1859年法国的Saint Hilaire首创ethology一词,以表示有机体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但后来一般将此词作为动物行为学的名词。
直到1869年,Haeckel首次提出生态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