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形态、解剖及CT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13.94 MB
- 文档页数:2
胃癌病理诊断标准
胃癌病理诊断标准是指根据胃癌组织的形态、组织学结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特征来诊断胃癌的一套标准。
一般来说,胃癌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胃癌组织的形态:胃癌组织通常呈现为不规则的团块状,有时还会出现溃疡、坑洞等病理表现。
2. 组织学结构:胃癌组织的组织学结构表现为细胞核较大、核分裂明显、细胞间质较少等特点。
3. 分化程度:根据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相似度,可以将胃癌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三种类型。
4. 浸润深度:胃癌的浸润深度是指肿瘤组织侵入胃壁的深度,根据浸润深度的不同,可以将胃癌分为黏膜下浸润、浅肌层浸润、深肌层浸润和浆膜下浸润等不同类型。
在临床实践中,对胃癌的病理诊断标准的正确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评估,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 1 -。
胃癌的病理切片诊断标准
1、细胞结构:正常细胞有自己的排列结构,胃癌细胞涉及原来的排列结构,即杂乱无章,没有规律的、没有迹象,排列不一致、错乱;
2、形态:正常胃形态是一种排列样腺管样结构,有一定的组织结构;胃癌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可大可小,也可以出现瘤巨细胞,形状各异,并且还可以出现病理性核分裂象,此核分裂象不同于正常核分裂象;
3、行为:正常细胞应该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胃癌细胞突破防线,扩散到邻近组织,也可能到远处器官,这就是胃癌的浸润行为;
4、伴随:通常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发生缺血以后发生坏死;所以通常会看到肿瘤有坏死,有出血、有缺血还有囊性变;
5、特殊情况:通常普通常见胃癌能在显微镜下分辨,但是有些特殊的需要借助免疫组化分子进一步提高诊断,有些特别疑难的会送医院会诊。
胃癌的影像诊断一、胃癌的X线诊断(一)基本X线检查方法1.充盈法:充盈法是胃X线检查中最基本的方法,钡剂充盈的程度以立位充盈时钡剂能使胃体中部适度伸展为宜,通常所需钡量约为200-300ml。
充盈像主要用于观察胃腔在钡剂充盈下的自然伸展状态、胃的大体形态与位置的变化、胃壁的柔软度等,对于显示靠近胃边缘部位如大、小弯侧的病变有很重要的价值。
2.粘膜法:粘膜法是利用少量的钡剂,显示胃粘膜皱襞形态的方法。
通常以俯卧位显示较佳。
钡剂量不宜过多,以80-100ml较好,过多易遮蔽粘膜。
必要时在腹部下方放置一小的压迫棉垫,可使粘膜皱襞的显示更为满意。
3.压迫法:压迫法的检查范围可包括胃体中部以远的区域。
检查时通过调整压迫力度,可获得诸如病变的隆起高度、凹陷的深度、胃壁的柔软度、粘膜皱襞尖端的形态等诸多信息。
特别是针对隆起性病变的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4.双对比法:把作为阳性造影剂的钡剂和作为阴性造影剂的气体共同引入胃内,所进行的双对比造影是胃X线检查法中最重要的进步。
利用粘膜表面附着的薄层钡剂与气体所产生的良好对比,可以清晰地显示胃内微细的隆起或凹陷。
气体还可作为胃腔的扩张剂,用于观察胃壁的伸展性。
由于双对比造影检查操作规范的确立,使所获得的影像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这种可重复性对于X线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X线影像具有更大的客观性,能够较大限度地避免检查中的偶然因素和主观判断倾向,从而使胃X线检查由透视下的主观诊断,变为通过读片进行的客观诊断。
在钡剂附着良好的条件下,调整胃内充气量对于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和胃壁伸展度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常规X线检查时,以中等气量为佳;中、小气量常用于显示较为表浅的病变;而大气量则主要用于观察胃壁伸展受限的程度,以及粗大皱襞的鉴别诊断等。
在选择优良钡剂和充气适度的前提下,粘膜面的冲洗涂钡是获得优良双对比像的重要条件。
利用体位的反复多次转动使钡剂在粘膜表面冲撞流动,在冲洗掉粘膜表面粘液的同时,使粘膜获得良好的钡剂附着,以利于病变特征的显示。
胃癌诊断标准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胃癌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胃癌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
胃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消化道出血、腹部疼痛、消瘦和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消化道出血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黑便、呕血等。
腹部疼痛常常为隐痛或隐痛不适,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包块。
此外,消瘦和体重下降也是胃癌常见的症状,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体重下降往往是胃癌的早期症状之一。
二、影像学检查。
胃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胃镜、超声内镜、CT、MRI等。
胃镜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能够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的形态和病灶的大小。
超声内镜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胃壁的层次结构,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而CT和MRI则能够帮助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
三、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并且可以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
内镜下活检是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浸润深度。
四、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诊。
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情况,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胃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多个方面。
对于疑似胃癌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大家更加了解胃癌的诊断标准,提高对胃癌的认识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胃癌诊疗标准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胃癌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黑便、体重减轻等症状。
2.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观察到胃癌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边界,同时可以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
3.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可以了解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4.血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以了解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是否有贫血以及是否有淋巴细胞减少等情况。
二、分期标准胃癌的分期通常采用TNM分期系统,具体如下:1.T0:无原发肿瘤证据。
2.Tis:原位癌(包括上皮内癌及黏膜内癌)。
3.T1: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含黏膜肌层)。
4.T2:肿瘤浸润至肌层。
5.T3:肿瘤浸润至浆膜下层(含浆膜层)。
6.T4:肿瘤穿透浆膜(含腹膜或邻近结构)。
7.N0:无淋巴结转移。
8.N1:区域淋巴结转移。
9.N2:隔淋巴结转移。
10.N3:远处淋巴结转移。
11.M0:无远处转移。
12.M1:远处转移。
根据以上分期,可以将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肿瘤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中晚期胃癌则是指肿瘤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伴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三、治疗标准胃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等。
手术切除的目的是尽可能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正常的组织和器官。
2.放疗:放疗是利用辐射能量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主要用于辅助手术治疗,减轻疼痛和控制肿瘤生长。
3.化疗: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的方法,可以在手术前、手术后或不能手术时使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可以针对性地杀死癌细胞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四、预后评估标准胃癌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