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情绪性过敏症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女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收藏情绪障碍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一般是指一个人经常有过分超越社会规范的行为。
表现特征是为所欲为,难以自制,性格情绪难为一般人所接受。
高中女生,在人生第二次生长高峰即10~18岁期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而心理承受力还来不及适应这种急剧变化,常常容易引起情绪障碍。
高中女生常见的情绪障碍有以下几种:1.过敏性过敏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疑心重,易偏见,常忌妒。
由于小玲姑娘关心集体,帮助同学,被选为班长。
小欢在心理上承受不了,怀疑老师包庇小玲,就开始忌妒她。
看到小玲与其他同学说话,就疑心小玲在说她的坏话,认为小玲在疏远她。
小欢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过分地忌妒而产生的过敏性的情绪反应。
2.抑郁性抑郁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沉默寡言,孤独自卑,悲观伤感。
性格开朗、十分活跃的小茵初中时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
由于升学考试失利,从此她就开始精神一蹶不振,沉默寡言,既不愿意与老同学联系,又不喜欢与新同学交往,经常唉声叹气,偷偷流泪。
小茵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受到挫折而引起了抑郁性的情绪反应。
3.粘着性粘着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固执粘着,不能融会贯通。
身材苗条,皮肤白皙的小丽,常常为自己的近视而苦恼。
老师黑板上写的字她什么也看不清,各科成绩也都不理想。
她父亲知道后急忙为她配眼镜,可是她怎么也不肯戴,她怕戴了眼镜后会影响她的美丽。
4.淡漠性淡漠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不愿活动,对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失去了一般青少年的兴趣爱好。
性情淡漠的小菲,在学校里什么活动也不参加。
与她同座的小依看见她老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就主动招呼她一起去打乒乓。
她说:“我不会。
”小依又邀请她去散步,她说:“没意思。
”小依就说:“看电影去好吗?”她又连连反对:“太无聊!”她说:“生活实在是没意思。
让我一个人呆着,我就是喜欢孤独。
”小菲的这种表现就是一种典型的淡漠性的情绪障碍。
5.易变性易变性的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见异思迁,反复无常,没有稳定的目标,行为常被捉摸不定的欲望所支配。
当心情绪过敏,一夜白头《亚洲周刊》近日报道,国内某高官因贪污被撤职查办,被审查中所获待遇并不差,但因经不起从高官落至阶下囚的心理打击,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头发花白。
看来,传说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事情并非虚传。
那么为何会发生这样的突然变化呢?生活中,“一夜白头”的事情并不少见《南京晨报》报道,2003年12月26日长春市民聂冬(化名),由于共同生活了十多年的妻子王杰的不辞而别、母亲的突然辞世离去,其13岁的儿子一夜之间愁白了头发。
新华社报道,2000年9月11日,44岁的原福建省公安边防三支队副团职副支队长曹清因“远华”贪官案被捕,被捕后第二天黑发开始见白,很短时间内满头皆白。
“一夜白发”属于精神紧张性的白发病。
武警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心理咨询师史宇说,“一夜白发”属于精神紧张性的白发病,其特征就是毛发迅速变白,这与精神因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有关。
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恐惧,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可在几天至几周短时间内发生毛发色素脱失。
近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除了慢性疾病、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家族遗传等这些临床上常见的诱发因素外,情绪的扰乱可以使头发变白。
这是因为,学习和工作繁忙而得不到缓解和放松,忧思和用脑过度、心灵长期受到刺激等心理刺激都可使供应毛发营养的血管发生挛缩,继而使头发根部的毛乳头制造黑色素的功能发生障碍。
即使还能产生黑色素,但由于输入渠道受阻,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白发。
“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除了表现在头发变白,还会引起身体其他方面的变化。
例如:免疫力下降会更容易受病毒侵害,以感冒发热较常见。
还会使原有疾病的病情加重。
”史宇老师说。
人的情绪突然剧变,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影响毛发是一种情绪过敏曾经有位战士在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突然全身起了荨麻疹。
但当他听说是误传时,身上的荨麻疹又奇迹般地消失了;一名男青年因恋爱受挫,整日闷闷不乐,在一日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脑勺顶部出现一块银元大小的斑秃。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情感的波动,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愤怒,有时会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而感到难过,这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但是有些人却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甚至让自己的情感“过敏”起来,这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避免情感“过敏”,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呢?我们需要了解情感“过敏”的表现。
情感“过敏”通常表现为对一些小事情的过度反应,比如因为别人的一句玩笑话而感到伤心,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愤怒情绪,或者因为别人的一点行为而感到失望等等。
这种情感“过敏”表现出来的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无法承受”,也就是说,一个本该很轻松的事情却变得让人难以忍受,甚至让人产生消极的情绪。
我们需要寻找情感“过敏”的原因。
情感“过敏”通常是由于个人对一些情感的过度依赖和缺乏应对能力造成的。
有些人因为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所以对别人的一些言行会产生过度的敏感;有些人因为缺乏心理调节的能力,所以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失去了自我控制。
这些都是造成情感“过敏”的原因,只有找到了根源,才能更好地应对情感“过敏”。
接下来,我们需要学会情感调节的技巧。
要想避免情感“过敏”,我们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情感的波动,比如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来缓解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我们也可以通过主动寻找一些情感支持来缓解情感的压力,比如和朋友约会、与家人交流、与心理咨询师沟通等方式来减轻情感的负担。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心理调节的技巧来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比如学会接受和宽容、学会放下和释怀等。
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
情感“过敏”通常是由于对情感过度依赖和错误的情感观念造成的,所以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
我们要学会独立自主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而要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面对。
我们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情感,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过度的情感反应,而是要学会接受和宽容,让自己的心情保持稳定。
心理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机制过敏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荨麻疹等。
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因素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因素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压力与免疫系统压力是导致许多身体不适的先兆。
长期存在的压力会对免疫系统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过敏性反应的产生。
实验证据表明,受到长期压力刺激的人容易出现免疫系统紊乱,并导致对抗抗原物质的能力下降,使得身体更加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二、负面情绪与自主神经调节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不仅可以直接造成身体内分泌紊乱和自主神经失调,还会通过影响自主神经调节进一步激活机体的过敏反应。
负面情绪状态下心理压力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皮肤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间接作用于过敏反应。
三、情绪与过敏原暴露情绪对过敏性疾病的调节还表现在对过敏原物质的处理上。
研究发现,人们在压抑情绪或无法有效处理情绪时,更容易对过敏原物质产生反应。
情绪不良可能导致人们更加敏感和易激惹,使得人体对外界刺激更为脆弱,从而增加了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四、心理治疗与干预心理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来减缓和调节过敏性疾病。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负面情绪和消除焦虑和抑郁状态。
此外,在与医生合作下进行药物治疗时,心理治疗也能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或减轻过敏反应的发生。
五、心理因素对过敏性哮喘的影响过敏性哮喘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引起。
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在其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引起呼吸道变窄,加重过敏性哮喘症状。
而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能够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身体抵抗过敏原物质攻击的能力。
六、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除了通过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节心理因素以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一环。
饮食、运动、作息规律等都对身体免疫调节有直接影响。
过敏性疾病的心理因素与干预策略在当今社会,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过敏性疾病的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过敏性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1、情绪与过敏性疾病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导致机体更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时,体内会释放出一些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些激素可能会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过敏症状加重或更容易发作。
2、心理压力与过敏性疾病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也可能成为诱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的因素。
心理压力会导致身体的生理反应,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进而影响免疫系统,使过敏体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过敏症状。
3、性格与过敏性疾病某些性格特点,如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内向等,可能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具有这些性格特点的人往往对压力和情绪的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免疫系统的紊乱。
二、心理因素影响过敏性疾病的机制1、神经内分泌途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进而调节免疫系统。
例如,压力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同时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HPA 轴在应激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 HPA 轴的功能失调,使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异常,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3、肠道微生物群落心理状态的改变可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其失衡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进而引发或加重过敏性疾病。
三、针对过敏性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 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当我们称某人为“情感过敏”,我们通常是指这个人在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脆弱,对任何情感的刺激都异常敏感。
这种过敏常常会引起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如果你感觉自己容易被情感刺激影响,那么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要意识到情感过敏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生理、心理的反应。
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是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表现。
比如,当你经历过创伤或者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你就可能变得更容易受到情感刺激的影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情感过敏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的情感过敏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处理情感过敏的第一步是认识到你的情感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他人的过错。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情感过敏是由他人的言行引起的,那么你需要问问自己,是否过度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太过敏感。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情感刺激强烈的时候,你可能会因情绪激动而言语不当或行为失态。
你可以尝试一些情绪调节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心理暗示等,以保持冷静和理智。
当你的情感过度激烈时,也可以暂时远离刺激,避免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行为,例如,你可以去外面走走,听音乐,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同时,要接受自己的情感。
有些人在情感过敏时,会感到内疚或者自责,认为自己是异常脆弱或者愚蠢。
这样的想法会进一步让你陷入情感泥潭,因此你需要认识到你的情感是自然而然的。
你可以告诉自己:“我不必对自己的情感感到羞耻或不安,我的情感是独特且珍贵的。
”最后,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来,关注他人和外界事物。
了解他人的经历和感受能够使你更加理解和同情他们。
同时,你可以尝试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或者学习新的技能,这些都能够让你更加充实、自信和满足。
总之,情感过敏并不是一种病态,但过度的情感过敏会影响你的日常生活。
认识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情绪、、接受自我、将注意力转移,可以帮助你应对情感过敏。
无论何时,学会关注他人和外界事物、活在当下的瞬间,是积极应对情感过敏的重要方法。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情感“过敏”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些情感或事件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这种情感“过敏”可能源自于过去的创伤、心理受伤或者特定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一种对特定情感的不合理恐惧。
无论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情感“过敏”,都会对个人的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认识到情感“过敏”的存在,并寻找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那么,如何来应对情感“过敏”呢?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情感“过敏”的倾向。
我们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反思,来发现自己是否存在对特定情感或事件产生过度敏感的倾向。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存在这种倾向,那么我们就需要积极地寻找调整和改变的方法。
这可能包括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以及学习和训练自己来更好地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们可以学习一些自我情感调节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处理和调整自己的情感反应。
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来增强自己对情感压力的抵抗能力。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训练,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和处理情感“过敏”,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关注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有时候,我们的情感“过敏”可能受到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
某些人或事物可能会触发我们的情感“过敏”,导致我们对特定情感产生过度敏感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积极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来减少情感“过敏”的触发和影响。
这可能包括避开某些不良影响的人或事物,以及积极地寻找支持和帮助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别让你的情感“过敏”当我们提到“过敏”,通常会联想到对食物、花粉或动物等外部物质的过敏反应。
你或许从未想过,情感也可以“过敏”。
情感“过敏”是指对于情感刺激或困扰过度敏感或过度反应的状况。
无论是对于自己的情感还是他人的情感,都可能让我们产生过敏反应。
这种过敏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今天我们将讨论情感“过敏”及其应对方法。
一、情感“过敏”的表现1. 对他人的情感过度反应情感“过敏”的人往往对他人的情感表现过度敏感。
当对方愠怒、伤心或沮丧时,他们会觉得自己也被牵扯进了这种情绪之中,甚至会因此感到焦虑或恐惧。
他们难以区分自己的情感和他人的情感,往往会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情感“过敏”者也会对情感刺激过度反应。
一点小事可能会引发他们的激烈情绪,比如愤怒、焦虑或沮丧。
这些情绪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除了对他人的情感和情感刺激过度反应外,情感“过敏”的人往往也对自己的情感过度反应。
他们可能会过分挑剔自己,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过于敏感,从而导致自责和自卑情绪。
1. 成长环境情感“过敏”往往与个体成长环境有关。
在童年时期,如果孩子经常受到父母或者其他关键性人物的情感冲突、压抑或忽视,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情感刺激产生敏感或过度反应。
2. 自我意识一些人天生比较敏感,对于情感刺激很容易产生过度反应。
这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以及情感调节能力有关。
3. 外部刺激外部环境也会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影响。
社会压力、生活事件、工作压力等都可能对我们的情感产生干扰和影响。
1. 情感训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情感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情感调节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情感管理的书籍或文章来获取更多的情感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感识别练习来认识并区分不同的情感,并找到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
2. 情感监控情感“过敏”者需要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进行监控。
当自己产生过度反应时,可以尝试通过深呼吸、冥想或放松训练来缓解情感紧张,使自己逐渐回到平静状态。
生命时报:越焦虑越易过敏如果你是一位过敏症患者,那你一定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情。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压力或焦虑也会加剧过敏症状。
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詹妮丝•格雷萨博士和她的同事找来28位志愿者,他们都患过花粉热和季节性过敏。
研究人员用花粉和豚草刺激他们胳膊上的皮肤,使其出现红肿的水疱。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让他们分别处在无压力、适度压力和高度压力的环境下,以检验心理压力对过敏症的影响。
其中,在高压环境里,志愿者被要求发表10分钟的演讲,然后在不用纸笔的情况下,回答一些数学问题。
研究人员发现,在适度压力下,与没有压力时相比,志愿者胳膊上的水疱要大75%;而在高度压力下,水疱甚至要比没有压力时大一倍。
不仅如此,与没有压力环境相比,处在高压环境中的志愿者,第二天仍出现强烈过敏反应的几率也要高4倍。
詹妮丝教授指出,研究表明,过敏症患者要注意减轻自身的压力和焦虑。
她建议通过按摩和冥思等形式放松心情,从而达到缓解过敏症状的效果。
男人看美女也是一种健身根据英国一份医学杂志报道,男性每天凝望漂亮女性几分钟,可以延长平均寿命4~5年。
英国研究人员耗时5年对200名男性进行的一项实验发现,每天都能凝望漂亮女性的男性,血压相对较低,脉搏跳动较慢,心脏疾病也较少,平均寿命可以延长4~5年。
研究显示,男性彬彬有礼地凝视美丽的女性,就好像是欣赏美丽的风景画一样,有助于身心健康。
而凝视美丽的女性10分钟,健身效果差不多相当于做了30分钟的有氧运动。
虽然男性突然见到美女会产生自律神经亢奋,出现脸红心跳、手脚冰冷等现象。
但是每天都能见到美女,大脑中的回路控制机制,就会使脑中产生好的情绪记忆,让情绪中枢保持稳定状态,能减低心血管疾病或中风的风险,而这项研究也透露出男性喜欢观赏美女的原因。
瞎忙族:一半国人每天在瞎忙陈小姐每天8点就到了公司,比公司要求的早到了1个小时。
她自认为是个勤快人,吃完早点,洗洗手,擦擦桌子,整理一下书架,再泡杯茶,翻翻报纸,接了几个电话,转眼就11点了,这才想起来有个重要的报表没完成呢。
如何应对情绪过敏情绪过敏是指个体对于情绪刺激做出过度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能是由于个体对于情绪的敏感度较高,或是在某些情境下积累了过多的压力所导致。
情绪过敏会给人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并且可能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学会应对情绪过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应对情绪过敏。
第一,情绪识别与认知。
要应对情绪过敏,首先需要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寻找触发情绪过敏的具体原因。
情绪过敏常常与某些特定的触发因素有关,例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或某些特定的事件。
一旦发现这些触发因素,就可以更好地对其进行认知,并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
第二,积极应对压力。
经常性的压力积累是导致情绪过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应对情绪过敏,我们需要寻找适当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例如,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舒缓的音乐、阅读或者娱乐活动来缓解压力。
此外,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也非常重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并恢复身心的平衡。
第三,建立情绪调节的技巧。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来更好地应对情绪过敏。
例如,深呼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平静下来,并减轻情绪的压力。
此外,注重身体健康也非常重要。
保持适当的运动和饮食习惯,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维持情绪的稳定。
第四,寻求支持。
当情绪过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情绪过敏的原因,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
此外,可以与亲友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理解和支持,这对于缓解情绪过敏也大有帮助。
第五,培养积极心态。
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并调整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来培养积极的心态。
例如,每天告诉自己一些正面的话语,如“我能够克服困难”或“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此外,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和家人、朋友一起共度时光,也能够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紧张压力的生活环境,已让许多都市白领被反反复复的红疹、瘙痒困扰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发怒也会致使荨麻疹的实例吧~~A 发怒发出了荨麻疹a、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江西南昌一家工厂召开员工大会,厂里效益不见起色,50岁的张老板心急如焚,但员工们却交头接耳,抱怨周六开会。
张老板一拍桌子,大怒:“吵什么吵,不想开会就别来上班了!”就在此时,张老板突然感到喉咙像给人掐住了似的,两眼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
急送医院,检查发现,张老板并没有心脏病或脑溢血等征兆,倒是身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疹子。
急救后,张老板转危为安,24小时后,身上的疹子消退了。
一个多月后,张老板又因全身大面积起疹子到医院就诊,医生问:“是不是发病前生气了?而且是非常生气?”张老板直点头,奇怪医生怎么会知道的?b、一位在宁大学生,听到父亲的死讯时,突然全身起了风疹团子;但听说是误传后,疹子又奇迹般地消失了。
c、银行一职工说:“每当焦急、紧张或活动量大时,我的皮肤就像有小虫在叮咬,全身不舒服。
两小时后,又会自动消退。
”结果显示,以上这些症状都是“情绪性过敏”了!B 压力加剧了xx症状a、一位广告主创说:“只要一熬夜或过度思考问题时,本来颈、眼部已消退的皮疹,就会重新再现,而且加重。
”b、一位老哮喘说:“我一生气,哮喘病就会发作。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也发现:压力或焦虑会让过敏病人的病情突发,或加剧。
研究人员找来28位患过花粉热和季节性过敏的志愿者,用花粉和豚草刺激他们胳膊上的皮肤,使其出现红肿的水疱。
然后让他们分别处在“无压力”、“适度压力”和“高度压力”的环境下。
其中,在高压环境里的志愿者,被要求发表10分钟的演讲,然后在不用纸笔的情况下,回答一些数学问题。
结果发现,与“无压力”的相比,在适度压力下,志愿者胳膊上的水疱要大75%;在高度压力下,水疱甚至会大一倍。
而且在第二天,仍会出现强烈的过敏反应。
C 情绪会引起速发性xx那位张老板,生气地大吼一声,立即休克了,同时还起了许多疹子。
坏情绪也会引发过敏
作者:
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8期
进入夏季后,很多人对于花粉、柳絮过敏的情况开始好转,然而有些人的过敏情况却丝毫没变化,甚至反反复复。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可能是坏情绪惹的祸。
临床上,有些人在面对情绪波动,如急躁、焦虑、抑郁或过度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植物神经紊乱。
比如,乙酰胆碱会影响一些微血管的舒张功能异常,进而出现组胺功能异常,導致皮肤出现一些红疹、引发瘙痒等,甚至一部分人可能出现类似哮喘的症状,这些都与情绪紧密相关,称为情绪性过敏。
情绪性过敏是由于情绪的剧烈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使机体代谢发生紊乱。
如果这种异常反应是剧烈、持久的,就可能引起皮肤病变,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白癜风、粉刺、斑秃等。
不良情绪以及心理刺激会成为皮肤病的发病诱因。
人在受到精神刺激后会立即发病,还常常因情绪波动、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情加重。
情绪性过敏是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过敏症状会随人体的感受、压力、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当负面情绪得到宣泄或缓解,过敏症状也会减轻很多。
可以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单纯靠服用抗过敏药物,往往难以治愈情绪性过敏。
常见的调节情绪方法有:找亲朋好友倾诉,把心里的“苦”说出来;在家准备一个“发泄”枕头,生气、苦恼时可以打打枕头。
其实,有情绪很正常重要的是学会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发泄方式,但不要伤害自己;听点音乐,营造轻松氛围;看看书籍、摆弄花草。
不过,当过敏症状发生后,第一时间还是应到医院就诊,确定过敏原。
(摘自《生命时报》 7.5)。
人性弱点情绪过敏的心理原因与解决情绪过敏是指一种情绪反应过度敏感的现象,即对于环境中的刺激往往引发过度的情绪波动。
情绪过敏往往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情绪不稳定等特点,给个体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本文将分析情绪过敏的心理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1. 心理原因1.1. 认知偏差情绪过敏往往与个体的认知偏差密切相关。
个体对于外界刺激的理解和解释往往基于个人的认知偏见和扭曲,过度解读他人行为和言语,将其视为对自己的攻击或指责,从而引发情绪波动。
1.2. 自我认同问题情绪过敏者往往存在自我认同问题,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充分的认同,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对他人的批评或指责过度敏感,产生过度情绪反应。
1.3. 心理防御机制情绪过敏者往往倾向于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自己不能接受的情绪或情感。
例如,投射机制会导致个体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归咎于他人,从而引发过度的情绪波动。
2. 解决方法2.1. 认知重构通过认知重构来纠正个体的认知偏差。
情绪过敏者需要学会分辨事实和主观解释,了解他人的行为可能有其他原因,并学会客观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减少对外界刺激的过度情绪反应。
2.2. 自我接纳与价值感提升情绪过敏者需要培养自我接纳的能力,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不用过度抑制或否定自己的情感。
同时,通过提升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减少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
2.3. 情绪管理训练情绪过敏者可以通过参加情绪管理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
这些训练可以帮助个体学会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情绪调节技巧,从而更好地应对外界刺激并减少情绪波动。
2.4. 建立支持系统情绪过敏者可以寻求社交支持,建立一个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倾诉自己的困扰,同时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取积极的支持和建议,有助于情绪过敏者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总结起来,情绪过敏的心理原因主要包括认知偏差、自我认同问题和心理防御机制。
过敏症状的发病率与情绪状态有何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过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健康问题。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因接触过敏原而出现皮肤瘙痒、打喷嚏、咳嗽等不适症状的经历。
然而,你是否知道,除了外界的过敏原,我们的情绪状态也可能在过敏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绪状态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
当我们处于紧张、焦虑、愤怒或者压抑等不良情绪中时,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例如,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特别是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增加。
这些激素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
免疫系统是我们身体抵抗外界侵害的重要防线。
当免疫系统正常运作时,它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应对外来的过敏原,将其排除体外,从而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然而,当情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紊乱。
这种紊乱可能使得免疫系统对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引发过敏症状。
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和压力状态可能增加过敏症状的发病率。
比如,一个工作压力巨大、经常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者哮喘等疾病。
这是因为长期的压力会削弱身体的抵抗力,使得免疫系统变得敏感和脆弱。
另一方面,情绪状态还可能影响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于已经患有过敏症的人来说,如果在发病期间情绪不稳定,可能会导致症状进一步加重。
例如,一个患有过敏性哮喘的人,在遭遇紧张的情况时,可能会出现更频繁和更剧烈的喘息、咳嗽等症状。
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预防和缓解过敏症状可能具有一定的帮助。
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态,有助于减轻身体的压力反应,促进免疫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调整情绪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过敏症状。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现象来支持情绪状态与过敏症状之间的关联。
比如,在考试期间,学生们由于面临较大的压力,可能会出现过敏症状加重或者新的过敏症状。
而在假期或者放松的环境中,这些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
过敏症状的发病率与心理因素有何关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过敏症状似乎越来越常见。
很多人可能会把过敏的原因归咎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或者饮食等方面。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在过敏症状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过敏,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某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了过度的反应。
常见的过敏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呼吸急促等。
这些症状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不适,还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心理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过敏症状的发病率的呢?首先,压力是一个关键因素。
当我们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这些激素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平衡,使得免疫系统更容易出现异常反应,从而增加过敏的风险。
比如说,一个人在面临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家庭的重大变故或者考试的紧张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原本不过敏的东西突然开始引发过敏反应,或者原本轻微的过敏症状变得更加严重。
情绪状态也与过敏症状密切相关。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干扰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长期的焦虑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进而影响免疫系统的调节。
抑郁则可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得身体更容易受到过敏原的侵袭。
有研究发现,那些经常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人,他们发生过敏的几率要高于心态平和、乐观积极的人。
心理因素还会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来间接影响过敏症状的发病率。
当一个人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时,可能会出现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等情况。
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让身体更容易过敏。
饮食不规律可能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的抵抗力。
而缺乏运动则会使身体的代谢和循环变慢,不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此外,心理因素对过敏症状的感知和应对也有影响。
有些人在出现轻微的过敏症状时,如果心理上过度关注和担忧,可能会放大这些症状的不适感,导致症状看起来更加严重。
相反,如果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应对,可能会减轻症状带来的痛苦。
谨防儿童的“心理过敏症”作者:宋宁来源:《祝您健康》1989年第04期电视台正播放儿童教学节目,老师说现在要向大家提几个问题。
坐在电视机前的晓敏脸上笑容顿时消失,神情陡然紧张起来,身子不安地骚动。
爸爸一看:怎么啦?叉不是在课堂上问你。
此后,多次遇到类似情形,爸爸疑惑了:晓敏生病了吗?是的,晓敏心理上生病了,她惠的是“儿童心理过敏症”。
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儿童对一般的刺激多是适度的反应,而心理过敏的儿童作出的则是过分的反应:或则紧张异常,或则惶恐之至,或则骚动不安,或则咬牙瞠目,或则拳脚相加,或则自戕自艾,或则怒吼咆哮。
“心理过敏症”旷日持久,容易消耗儿童体内的能量,紊乱神经系统;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趋向心理变态;容易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不可等闲视之。
据我们的调查研究,小学儿童心理过敏区有如下几方面:生理缺陷:外形上的疤麻斑秃,个头的奇矮,比人多一个手指头,讲话结巴,内脏功能的某些疾患等等。
家庭问题:家庭成员的作风或名声不好,如家庭成员坐过牢,判过刑的;家庭成员的工作“不光彩”,如掏粪工、殡葬工:家庭住房的筒陋,家庭经济的寒伧,也可能成为儿童心理过敏的对象。
校外错误:在校外交过坏朋友;不小心违反交通规则,撞伤了老人;警惕性不高,受他人侮辱。
这些都在他们的心上烙下难忘的印记,他们时时感到隐痛。
学习受挫:学习成绩一贯较低;考分一直较高,偶尔挂了“红灯”;课堂答问,多次受到同学嘲笑;老师不适当的批评、挖苦等等。
如若家长、老师或其他人一而再,再而三地触及儿童的这些0理过敏区,儿童就可能染上“心理过敏症”。
进而不允许任何人涉及,一旦涉及,儿童就会作出过分的反应。
“心理过敏症”形成的原因大致有六:一是需求多次未能满足:儿童皆有自尊的需求,可别人总是嘲笑他脸上的伤疤,他的自尊需求受到严重挫伤,极可能产生过敏心理。
二是屡遭挫折打击,如虽经努力,但考试成绩总不如意,于是对考分过敏。
三是意志薄弱:同样的挫折,意志品质良好的儿童心理稍有波动,不久便可恢复正常;而意志薄弱的儿童则经不起挫折风浪。
情绪不好身体易过敏
当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身体会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进而产生大量自由基,攻击能释放过敏因子的肥大细胞,出现过敏症状。
此外,情绪起伏剧烈时,皮肤中还会释放一些神经递质,加剧过敏反应。
皮肤这个“压力探测器”通常能引起两种反应,突然的压力增加,通常容易引起红疹、瘙痒等速发型过敏症状;而反复的情绪波动,则容易出现过敏性皮炎等迟发性过敏反应。
要想克服“情绪性过敏”,第一,要细心观察自身变化。
如果某一段时间总是出现各种皮肤不适,可能提示压力太大,需要调整了。
第二,在治疗皮肤问题时,不要过于紧张、焦虑,越担心治疗效果可能越不好。
第三,对于经常过敏的人,平时可以多锻炼身体,及时排解压力,尽量让自己处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
陈静/文。
当心情绪性过敏症
大家都知道“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虽说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这绝非说书人的凭空杜撰。
如果你细心观察,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的事例:有一个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的人,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突然全身起了荨麻疹。
可是当他听说是误传时,身上的荨麻疹又奇迹般地消失了。
最近发现,过敏体质的人要避免与过敏原相接触,同时还要管好自己的情绪,往往因为情绪的亢奋,使得出现过敏性疾病的人在不断的攀升。
所以过敏体质者需管理自己的情绪。
情绪性过敏的概念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人在激动时皮肤会潮红发热,在愤怒、紧张时皮肤会苍白冰冷,人的情绪突然剧变,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影响到附在皮肤上的毛发。
为什么会发生情绪过敏呢?科学研究表明,人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统一体。
当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躁、激动、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波动时,会引起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从而影响皮肤表面密布的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的平衡,导致皮毛营养不足,引起皮肤和毛发的病理变化。
情绪性过敏的应对措施
这类情绪性过敏反应,用药物往往难以奏效,只有通过劝慰、开导等针对性治疗,或采取暗示和催眠疗法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患者来说,出现情绪过敏症时,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以稳定“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理
承受能力,真正做到临事而不乱。
专家指出:过敏体质者若情绪起伏剧烈,可影响到内分泌、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导致病情变化。
例如哮喘会在情绪剧烈波动时突然发病;过敏性皮炎发作后,如果情绪烦躁不安,身体更易出汗,刺激皮肤愈发痒,从而导致皮炎难以痊愈。
临床还显示,过敏体质的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病情也会加重。
因此,过敏体质者应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知道,过敏体质者需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免引起过敏性疾病,同时还要注意日常的饮食,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和蔬菜,少吃一些油腻、刺激、辛辣的食物,平时要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增强免疫力。
本文出自: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