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516.36 KB
- 文档页数:16
202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80题)1.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A.《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C.课程D.教学3.学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学生()。
A.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B.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C.以获得感性认识为主D.以获得实践体验为主4.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C.做好家长工作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5.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所谓个别教育是指()A.班集体中优秀生的个别教育B.班集体中后进生的转化教育C.既包括优秀生的个别教育,也包括后进生的转化教育D.全班学生的教育6.我国现行课程方案中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A.选修课程B.必修课程C.学科课程D.地方课程7.以泰勒为代表的课程论专家提出的课程设计模式被称为A.情境模式B.实践模式C.过程模式D.目标模式8.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9.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将学堂改为学校的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0.美育即()A.审美教育B.艺术教育C.社会美教育D.自然美教育11.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A.文字记分法B.等级制记分法C.数字记分法D.五分制记分法12.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课程标准B.课程纲要C.课程要素D.课程规范13.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学具,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来认识时间。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高频真题库汇编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由于外界环境变化或者机体内部状态改变面使人产生的无法应对的负性情绪或信念,称为A.文饰B.退行C.否认D.压力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A.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B.自愿性、娱乐性、实践性C.组织性、灵活性、创新性D.组织性、实践性、娱乐性3.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而颁布的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4.在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A.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B.范例方式教学理论C.结构主义教学理论D.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5.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A.德育B.班级带理C.教学D.家校合作6.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是()A.实验法B.实习作业法C.练习法D.实践活动法7.中国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元朝末年B.明朝末年C.清朝末年D.民国初期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A.道德的活动B.品德的活动C.政治素质的活动D.法纪观念的活动9.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A.起决定作用B.不起决定作用C.只起加速作用D.只起延缓作用10.在知觉某一事物过程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这种现象体现的影响知觉的因素是A.兴趣爱好B.理想信念C.知识经验D.需要动机1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A.遗传B.环境C.教育D.社会活动12.思维的最基本过程是()A.分析、比较B.分析、综合C.综合、抽象D.分析、抽象13.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B.后继的活动吸引力大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D.后继的活动意义重大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
A.运动觉B.机体觉C.平衡觉D.视觉15.德国的狄尔泰等人倡导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主张通过“陶冶”和“唤醒”来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库汇编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论语》B.《大学》C.《礼记?学记》D.《理想国》2.人的身体发展是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在心理发展中,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
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的哪一特点?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3.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C.教育机构D.教育功能4.集体舆论是指()A.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B.班主任所提倡的言论和意见C.集体中所有人都一致同意的言论和意见D.集体中优秀分子的言论和意见5.教师的主要任务是()A.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关心学生生活C.关怀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D.搞好教学6.小雨过现察和思考,总结出飞机,轮船、汽车、火车等那维法确物资或乘客,他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抽象B.知觉C.联想D.想象7.在课外校外教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中,以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为基础所开展的活动属于A.个人活动B.研学旅行活动C.小组活动D.群众性活动8.下列不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B.教育方式的情感化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D.教育过程的程序化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上层建筑D.科学技术10.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11.以跑、走、跳、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运动是()A.田径B.体操C.球类D.武术12.“情人眼里出西施”说明人们对一个人某方面的特征形成好的印象之后,还会把这种印象扩展到对其别的特征的认知上去。
这种现象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倾向1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A.生物进化论B.黑格尔哲学C.政治经济学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4.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学生B.教师C.家长D.校长15.张老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采用摸底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学校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A.团队活动B.教学活动C.校会班会D.课外活动2.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并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语义记忆C.动作记忆D.情绪记忆3.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A.情绪B.性格C.兴趣D.动机4.下列关于练习和动作技能进步之问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A.总趋势是随练习次数增加,动作技能的速度和准确性提高B.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技能进步暂时停止的现象C.由于练习方式不同,学习同一技能的进步也不同D.所有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都是缓慢的,以后逐渐加快5.我国古代明确阐述教学相长辩证关系及“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的教育文献是A.《中庸》B.《学记》C.《大学》D.《论语》6.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7.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8.从作用的对象划分,教育功能可分为()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B.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C.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D.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9.在我国近代,“教育救国”的口号曾不绝于耳,但“唤来唤去还是一句空话”。
这是由于()。
A.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决定作用C.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制约作用10.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所倡导的形成性评价旨在()A.对学生进行甄别排序B.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C.考查学生学习的终结效果D.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11.下列选项中属于特珠能力的是A.记忆能力B.绘画能力C.思维能力D.想象能力12.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课外作业D.成绩评定13.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主流文化14.一个人枕叶受伤后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感觉是A.唤觉B.味觉C.视觉D.听觉15.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高频真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中国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A.元朝末年B.明朝末年C.清朝末年D.民国初期2.衡量一个人某种品德是否形成,应主要考察A.道德行为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认识3.在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A.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B.范例方式教学理论C.结构主义教学理论D.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4.读了《红楼梦》中对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描述,头脑中浮现出她的形象。
这种心理过程属于()。
A.感觉B.记忆C.想象D.思维5.下列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的是()A.教育方法的多样化B.教育形式的集体化C.教育内容的生活化D.教育方式的情感化6.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指导自我教育法7.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尊B.自信C.自我效能感D.自我意识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9.进意具有两个特性,它们是A.准各性和敏境性B.间接性和钡牺性C.则量从本新班D.指向性和果中性10.我国现行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多元性评价11.在教育史上,存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现象。
这说明学制具有()。
A.永恒性B.继承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12.某初中教师在上课时发现男生小明正在给女同学递纸条,没收后发现是一封情书。
为社绝此费现象再次发生,他当堂公布了纸条内容。
该教师的做法程见了小明的A.健康权B.受教育权C.隐私权D.公正评价权13.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A.情绪B.美感C.理智感D.道德感14.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课外体育锻炼B.课间操C.体育课D.运动会15.不同性质和发展水平国家的学制,在入学年龄、学段划分等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
2024年度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是()A.教学指导书B.教学参考书C.教材D.教案2.持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论”等观点的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用主义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3.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记忆属于()A.程序记忆B.情景记忆C.内隐记忆D.陈述记忆4.在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等人代表的学派是A.实验教育学B.批判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实用主义教育学5.在课外校外教育的多种组织形式中,以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要求为基础所开展的活动属于A.个人活动B.研学旅行活动C.小组活动D.群众性活动6.“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等命题的提出者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7.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模仿这一本能的观点是()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交往起源说8.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是哪一种情绪状态()A.激情B.心境C.应激D.热情9.下列不属于家庭教育的特点的是()A.教育内容的生活化B.教育方式的情感化C.教育方法的多样化D.教育过程的程序化10.于1922年颁布,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1.教师借助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组成的“纲要信号”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法是()。
A.导学式教学法B.“掌握学习”教学法C.情境教学法D.沙塔洛夫教学法12.在教育合力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社区教育13.一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指()A.性格B.气质C.能力D.意志14.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A.自愿、灵活、实践B.自主、自立、自愿C.自愿、自主、自立D.自主、自立、实践15.人脑中提炼出各种对象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是下列思维的哪一个环节()A.综合B.分析C.抽象D.概括16.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提出了合作教育学的理论。
2024年度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库汇编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A.原型B.原型启发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2.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体现的教育理论派别属于()。
A.实验教育学B.实用主义教育学C.文化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3.技能的活动方式是()A.合乎法则的B.不随意运动的C.遗传获得的D.知识经验的4.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称为A.观察B.思维C.表征D.表象5.创立了交朋友小组的治疗方法的心理学家是()A.荣格B.罗杰斯C.卡特尔D.阿德勒6.在教育学理论发展中,提出儿童智力发展阶段与教学关系理论的教育家是()。
A.赞可夫B.皮亚杰C.布鲁纳D.瓦·根舍因7.德国的狄尔泰等人倡导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研究教育,主张通过“陶冶”和“唤醒”来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
这种观点属于哪种理论派别()。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合作教育学8.神经系统产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A.反映B.反馈C.反射D.反应9.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B.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C.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0.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除百分制记分法外,还有一类是()A.文字记分法B.等级制记分法C.数字记分法D.五分制记分法1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A.赞科夫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D.布鲁纳12.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合作教学B.复式教学C.设计教学D.分组教学13.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是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的?()A.程序编排的原则B.激发动机的原则C.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D.结构主义的原则1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创造性B.广延性C.长期性D.示范性15.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影响”德育原则是指()。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典型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是()A.访问法B.调查法C.测量法D.观察法2.运用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A.晓之以理B.动之以情C.选好示范的榜样D.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3.决定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水平C.民族文化传统D.人口结构4.试图在心理学基础之上建立教育方*,并提出了的阶段教学法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5.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C.做好家长工作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6.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普通教育学》B.《新教育大纲》C.《论共产主义教育》D.《教育过程》7.在全部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C.教育机构D.教育功能8.某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能够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观念和事物。
他的这种能力属于A.概括能力B.创造能力C.观察能力D.模仿能力9.最早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等教学思想的文献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10.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A.《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11.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B.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C.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12.教育起源于无意识模仿的观点属于教育的()。
A.生物起源说B.心理起源说C.意识起源说D.神话起源说13.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A.自愿、灵活、实践B.自主、自立、自愿C.自愿、自主、自立D.自主、自立、实践14.在教育合力形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社区教育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哪一种需要看做最高层次的需要()A.尊重B.爱和归属C.自我实现D.安全16.关于注意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注意与心理过程没有联系B.注意贯穿心理过程始终C.注意与心理过程交替发生D.注意千扰心理过程17.通过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方法是()。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库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B.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活动C.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D.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2.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领导权的主要因素是A.社会生产力B.科学技术C.政治经济制度D.主流文化3.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4.“说明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体现的心理学研究目标是()。
A.陈述B.解释C.预测D.控制5.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自尊B.自信C.自我效能感D.自我意识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创造性B.广延性C.长期性D.示范性7.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班织税课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现场教8.基本的情绪分类可以将情绪分为四种,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基本的情绪分类()A.快乐B.悲哀C.愤怒D.嫉妒9.掌握学习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卡罗尔B.奥苏贝尔C.布卢姆D.沙塔洛夫10.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活生生的个体,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长期性与间接性B.复杂性与创造性C.主体性与示范性D.连续性与广延性11.最早明确提出“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等教学思想的文献是()。
A.《大学》B.《论语》C.《学记》D.《孟子》12.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普通教育学》B.《新教育大纲》C.《论共产主义教育》D.《教育过程》13.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A.教学B.社会实践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4.“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下列哪个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来的()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15.由于外界环境变化或者机体内部状态改变面使人产生的无法应对的负性情绪或信念,称为A.文饰B.退行C.否认D.压力16.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202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2.课程可被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对课程进行这种划分的角度是()A.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B.课程管理制度C.课程的组织核心D.课程的存在形式3.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
这种现象说明心境具有()A.稳定性B.弥散性C.广阔性D.暂时性4.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是()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C.《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5.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是A.赫尔巴特B.培根C.康德D.夸美纽斯6.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C.清朝末年D.辛亥革命以后7.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中,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
A.结构主义教学理论B.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C.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理论D.范例方式教学理论8.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9.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锻炼法D.指导自我教育法10.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11.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12.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是()A.兴趣B.需要C.信念D.动机13.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A.《论语》B.《大学》C.《礼记?学记》D.《理想国》14.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A.课程计划B.学科课程标准C.教材D.教参15.了解智力活动的动作结构,明确活动的方向是智力技能形成哪一阶段的特点()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内化D.原型启发16.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暗示D.服从17.实验中要解决8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别配置A、B、C三个容量不同的量杯,要求被试使用它们量出一定量的水。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是()A.确立了班集体的奋斗目标B.选择和培养了得力的班干部C.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D.教育活动的多样性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C.做好家长工作D.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A.说理教育法B.榜样示范教育法C.自我修养教育法D.陶冶教育法4.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情。
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不均衡性C.可变性D.个体差异性5.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包括“三科…‘四学”,其中“三科”是指()。
A.文法、算术、天文B.文法、修辞、辩证法C.哲学、算术、音乐D.辩证法、几何、音乐6.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运动竞赛B.运动队训练C.早操、课间操D.体育课7.小学阶段设置课程的特点是()A.分科课程为主B.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C.综合课程为主D.活动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8.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课外作业D.成绩评定9.《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A.1950年B.1959年C.1985年D.1994年10.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是()A.自愿、灵活、实践B.自主、自立、自愿C.自愿、自主、自立D.自主、自立、实践11.斯腾伯格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是()A.情境亚理论B.成分亚理论C.经验亚理论D.认知亚理论12.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之一。
据史料记载,夏朝的学校称作()。
A.教馆、坐馆B.家塾、私塾C.庠、序D.律学、书学13.凯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A.起决定作用B.不起决定作用C.只起加速作用D.只起延缓作用14.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人本主义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理性情绪理论15.系统阐述绅士教育思想的近代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杜威16.社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B.心理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D.实践起源论【答案】A【解析】A项,教育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B项,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C项,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
D项,实践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2.教育生物起源论与心理起源论都是错误的,其主要原因是二者都否认教育具有()。
A.相对独立性B.社会性C.稳定性D.因材施教性【答案】B【解析】教育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二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他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目的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3.实行“自觉纪律”教育的社会是()。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D【解析】AB两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是“棍棒纪律”;C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饥饿纪律”;D项,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自觉纪律”教育。
4.狭义的教育是指()。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网络教育【答案】B【解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
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详解(二)教育学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信息点上。
1.提倡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夸美纽斯C.卢梭D.赫尔巴特【答案】D【解析】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中心地位,提倡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旧的社会分工B.生产力水平低下C.资本主义制度D.阶级剥削【答案】A【解析】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因此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克服由于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智力和体力的分离,避免“某种智力上和身体上的畸形化”,摆脱那种“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一切自由活动”的劳动状况。
即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旧的社会分工。
3.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的现代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解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是是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以此为指导思想,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1904年1月公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4.校本课程是符合校情而开设的()。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答案】B【解析】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符合校情而开设的选修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我国中小学德育的总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
A.共产主义接班人B.社会主义建设者C.好公民D.好儿童【答案】C【解析】1988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是遵循()而提出来的。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答案】A【解析】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3.“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德育原则是遵循()的规律而提出来的。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过程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答案】C【解析】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加以组织和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德育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遵循了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的规律。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它决定着德育过程的本质,也有利于正确把握德育过程的性质及其内部的客观规律,从而有利于德育过程的实施和开展,对于德育过程机制的建立也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十七章需要与动机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A.生理与安全需要B.社交与自尊需要C.求知与审美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解析】马斯洛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由低到高五个不同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根据动机的来源不同,动机可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C.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D.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答案】D【解析】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①内部动机,是指因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②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此外,按需要的种类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3.根据需要起源不同,其可分为()。
A.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C.爱与隶属需要D.成就需要与交往需要【答案】A【解析】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①生理需要,是指与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一些需要;②社会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需要。
此外,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认为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的理论是()。
A.成就动机理论B.耶克斯-多德森定律C.成绩结构理论D.强化理论【答案】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5.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家是()。
A.耶克斯和多德森B.马斯洛C.韦纳D.多伊奇【答案】C【解析】韦纳,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将人经历过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教育的途径?()A.社区B.校外机构C.大众传媒D.课外兴趣小组【答案】D【解析】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社区;各种校外机构;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
2.课外校外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A.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B.学校以外C.课堂教学和学校以外D.课堂教学以外【答案】A【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A.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答案】B【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内教育是指师生在课堂内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二者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
4.学生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
这反映了课外校外教育的()。
A.操作性特点B.灵活性特点C.自愿性特点D.实践性特点【答案】D【解析】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其主要特点有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学生在教师或辅导员的指导下,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就反映了其实践性的特点。
5.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
A.发展学生个性B.促进温故知新C.加强“教学相长”D.坚持“循序渐进”【答案】A【解析】课外校外教育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较于统一的课堂教学而言,课外校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十三章注意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1.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答案】B
【解析】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对客观事物的选择;②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在特定方向上的保持和深入。
2.教师可以边讲课、边板书,这种注意品质是注意的()。
A.范围
B.稳定性
C.分配
D.转移
【答案】C
【解析】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象的能力。
3.属于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征的是()。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答案】C
【解析】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这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
4.不属于注意的品质特征的是()。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敏捷
C.注意的稳定
D.注意的分配
【答案】B
【解析】注意的品质特征包括: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
5.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可二用”,从注意的角度来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
【答案】D
【解析】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它是可能而且是有效的。
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①有熟练的技能技巧;②有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一心二用”指一个时间段同时进行两个事情,属于注意分配,因此是可能的,但也是有条件的。
6.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答案】C
【解析】AD两项,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B项,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C项,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7.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这是下列哪种注意品质?()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转移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广度
【答案】C
【解析】注意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A项,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比较稳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的对象与活动的能力。
B项,注意力的转移是指一个人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及时将注意力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调整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
C项,注意力的分配是指一个人在进行多种活动时能够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活动当中。
D项,注意力的广度即注意力的范围,是指人们对于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间内清楚地察觉或认识的对象的数量。
8.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随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A项,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B项,随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C项,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不由自主地对某些事物发生的注意。
D项,不随意后注意,没有这种说法。
由事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属于不随意注意。
9.注意转移比较困难的情况是()。
A.事先有注意转移的信号
B.后继的活动吸引力大
C.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
D.后继的活动意义重大
【答案】C
【解析】注意转移困难是指难以主动地、迅速地根据新的任务把心理活动从一个事物的指向转为对另一个事物的指向的注意失调。
注意转移困难通常发生在对自己毫无兴趣的事物或活动上,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会发生,这种选择性的标志就是新从事的活动是否具有吸引力。
先前的活动吸引力大会出现注意转移困难。
10.“万绿丛中一点红”,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这主要是由于刺激物具有()。
A.强度的特点
B.新异性的特点
C.变化的特点
D.对比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两个方面。
其中,刺激物的特点包括: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④刺激物的新异性。
其中,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显著,特别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如孩子群中站一个大人、万绿丛中一点红,都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11.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注意
B.知觉
C.想象
D.观察
【答案】A
【解析】A项,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B项,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C项,想象是指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D项,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2.“矫正错误”是注意的哪一项功能?()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注意的稳定
D.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调节监督功能是指注意可以提高活动的效率,在注意集中的情况下,错误减少,准确性和速度提高。
因此,“矫正错误”体现的是它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13.学生上课时,边听边记笔记是注意的哪种品质?()
A.广度(范围)
B.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