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市历史沿革简表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3
广西桂平靑峰山潘氏祖墓讲解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是一处位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青峰山上的历史古迹,它是当地潘氏家族的祖墓,也是一个见证着潘氏家族辉煌历史的重要场所。
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一座展示古代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建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带领读者一同了解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地方。
1. 潘氏家族历史渊源潘氏家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世家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据史书记载,潘氏家族起源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祖先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之后。
潘家祖坟多为集祭祀、宗族、宗族谱与地方史志资料于一体的古建筑。
潘氏家族代代传承,成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家族之一,其祖墓更是见证了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传承。
2. 祖墓建筑风格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是一座典型的古代祖墓建筑,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古代我国的建筑工艺和智慧。
祖墓的建筑主要以砖石结构为主,雕梁画栋、精美细致,展现出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宏伟。
祖墓内部有着丰富的石刻、木雕和瓷器等装饰,体现了古代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整体建筑风格简约大方,既彰显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又展现了潘氏家族的尊严和地位。
3. 文化价值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不仅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古代建筑,更是一处展示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代表性场所。
在祖墓内部,保存着大量史料、书籍和文物,记录着潘氏家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
这些史料和文物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也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族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潘氏祖墓也是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总结与回顾广西桂平青峰山潘氏祖墓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它展现了潘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不仅体现了古代我国的建筑艺术和智慧,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宗族制度。
以下是莆田的简介:
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福建省辖地级市,位于福建沿海的中部,北纬25°20′—25°47′,东经118°08′—119°17′之间。
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
唐代时为武荣州,由兴化县与南安县组成。
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置,因治于兴化县(今城厢镇),取“莆阳”两字,置“兴化军”,成为闽国政权的起点。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为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降为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升为兴化府,十三年(1735年)升为兴化府直隶州,并从原兴化县分设涵江、题江、兴安三县,与原兴化县合称“四县”。
1912年废府留县。
1980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析莆田县城区及其郊区置县级市,始称城厢镇。
1984年5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兴化县建立兴化市(县级市)。
1986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涵江、题江、兴安三县划归城厢区管辖。
1990年3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城厢区,设立县级市城厢镇。
1991年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涵江、题江、兴安三县划归城厢镇管辖。
199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城厢镇设立城厢区。
唐代杜佑撰的《通典》载:“桂平,汉布山县地”,直接指明布山在桂平。
接着,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张昭远、贾纬等撰的《旧唐书·地理志》中说:“(桂平)汉布山县,郁林郡所治。
”北宋欧阳忞编著的《舆地广记》也说:“桂平县,本汉布山县地,郁林郡所治也。
”还有北宋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明清时期的《一统志》、清初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等文献都以桂平为布山。
直至现代的许多著述,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敬颐、褚兴周编著的《浔州府志》以及民国九年(1920年)程大璋编纂的《桂平县志》,1931年5月臧励龢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内的“布山”条和“桂平”条,都有关于布山在桂平的考证或记述。
就连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1975年中华地图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的《秦时期全图》、《淮汉以南诸郡》和《交趾刺史部》,1979年12月地图出版社出版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中的《秦统一图》等书籍的地图上,都把秦代的桂林郡治和汉代的郁林郡治(即布山县)标注在桂平的位置上。
1978年12月,广西著名史地专家莫乃群主编的《广西地方简史》也说:“(桂林)郡治布山县,在今桂平县境内。
”甚至连1979年和1999年版的《辞海》“桂平”条中,也肯定布山县治在桂平。
这些文献史籍,都出自历代对史学研究有造诣、治学严谨的高素质知识分子之手,他们所持的桂平说之观点,并非空穴来风,当是有史实依据的记述。
如此众多的史籍和连续不断的文献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布山县治桂平说”在历代史学界中存在着一种共识,其真实性当是可信的,毋庸置疑的。
秦始皇设桂林郡汉今县地置布山、阿林两县,隶属郁林郡,此为市境内建县之始。
三国县境为吴国属地,隶广州郁林郡,仍称布山、阿林县。
晋仍沿三国旧制。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置桂平县,属桂平郡(一说有郡无县),郡治、县治设于西山大窝坪。
阿林县仍属郁林郡。
“桂平”之称,始于此时。
/view/415198.htm百科名片贵港市贵港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下辖市,位于广西东南部,西江流域中游,浔郁平原中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门户,贵港港口为华南内河第一大港,地理位置优越,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境,东临梧州、南临玉林和钦州、西接南宁、北邻来宾。
贵港别称荷城,因城里多种植荷花得名,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也是一座充满生机的新兴内河港口城市,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地级市,辖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和平南县,代管县级桂平市,总面积10606平方千米,总人口510万。
特产有菠萝蜜、贵港莲藕、龙眼、桂圆干、覃塘毛尖茶、罗汉果等。
中文名称: 贵港市 外文名称: G uigang City 别名: 荷城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 所属地区: 中国中南 下辖地区: 港北区、平南县、桂平市等 政府驻地: 港北区 电话区号: 0775 邮政区码: 537100地理位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 面积: 10606平方千米 人口: 510万(2008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畅岩山,南山寺,平天山国家森林公园,龙凤石林,九凌湖等 火车站: 贵港火车站 车牌代码: 桂R 行政区划代码:450800 目录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历史文化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经济发展工业建设基础工业江南工业园农业建设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水路运输铁路公交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贵港特产覃塘毛尖贵港莲藕桂油桂平罗秀米粉石硖龙眼桥圩鸭绒被桂平西山茶平南团罗茶友好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历史文化历史沿革行政区划人口民族经济发展工业建设基础工业江南工业园农业建设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高速路水路运输铁路公交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贵港特产覃塘毛尖贵港莲藕桂油桂平罗秀米粉石硖龙眼桥圩鸭绒被桂平西山茶平南团罗茶展开编辑本段地理位置贵港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的中部,北纬22贵港市地图°39′~24°2′,东经109°11′~110°39′,面向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郁、黔、浔三江交汇,拥有华南内河第一大港口,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江西九江历代行政区划史下列图中虚线内为今九江市行政区划范围。
西汉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
西汉建国后,在今江西省一带置豫章郡。
今九江市地区置有上图中的六县,均属豫章郡管辖。
柴桑县,即今九江市区的起源。
此时县城位于今九江市区西南,因柴桑山得名。
彭泽县,即今彭泽县的起源。
此时县城位于今湖口县境内,以彭蠡泽得名。
历陵县,位于今德安县境内;海昏县,位于今永修县境内;鄡阳县,位于今都昌县境内;艾县,位于今修水县境内。
这四县后陆续被废,未延续至今。
因此,今九江市三区和彭泽县,是县级机构中行政建制最为悠久的。
西晋上图为公元283年西晋时期。
此时的今九江市地区还是存在六个县,只是分属豫章和武昌两郡。
说一说上文没有的县。
豫宁县,即今武宁县的起源。
最初是东汉建安中分海昏县置,位于今武宁县石渡乡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豫宁县。
永修县,即今永修县的起源。
东汉中平分海昏、建昌置,当时县城位于今永修县涂埠镇境内。
以“泮临修水,永受其利”之意命名。
隋朝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
隋朝统一之后,废除大量小县。
于是今九江市地区只存在三县,分属九江、豫章两郡。
主要说一说九江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江州置,治湓城县(柴桑县演变而来)。
江州则是在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置,前期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福建两省。
而且江州治所长期在南昌县,后辖境逐渐缩小,治所才迁到湓城县。
因此,江州可以认为是今九江市行政建制的起源。
但视为建制完全的继承者,有点牵强。
唐朝上图为公元741年唐朝时期。
此时九江郡已改名为江州,豫章郡改名为洪州。
今九江市地区又存在六县,分属这两州管辖。
分宁县,即今修水县的起源。
因分自武宁县得名。
都昌县,即今都昌县的起源。
唐武德五年(622年)析彭泽县地置,县城位于今都昌县北炎乡境内,唐末迁至今址。
北宋上图为公元1111年北宋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分洪、江等州置南康军,治星子县(今庐山市)。
于是此时今九江市地区分属江州、洪州、南康军三地。
古人对桂平的诗句桂平市,别称浔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中部,黔江、郁江、浔江在城区交汇。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始建桂平县。
自唐至清末,桂平县城一直是浔州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
从古至今,不少名人诗客曾不吝笔墨,写下了一首首美丽的诗词表达对桂平的喜爱,以下搜集了一些有关诗句,与君共享!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一)[清末近现代初]巨赞塔影波光映远村,平畴万顷接山根。
春风习习春云淡,一路花香到寺门。
李秀才以山斋早起诗见赠因次韵和酬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二)[清末近现代初]巨赞倦抛心力逐无涯,山色溪声属自家。
吏隐洞壁馀隙地,秋来更欲补梅花。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三)[清末近现代初]巨赞莫谓山居百事捐,清闲未许抱云眠。
松阳趺坐读书罢,手采新茶供佛前。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四)[清末近现代初]巨赞空林滴露夜犹香,一片清溶入浩茫。
横笛几番吹折柳,已无残梦到潇湘。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五)[清末近现代初]巨赞烟雨凄迷春意阑,鸟啼花落篆香残。
惊涛拍岸东流急,极目云天独倚栏。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六)[清末近现代初]巨赞朝暾初上影横斜,叶底轻凉透碧纱。
定起关心惟一事,春归到处落山花。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七)[清末近现代初]巨赞鲁阳未必回三舍,誇父空怀恨满腔。
晚课香沉归鸟寂,看移山影过南江。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八)[清末近现代初]巨赞林隙流光月影明,山门寂寂夜澄泓。
扶筇峭立浑无语,恐扰枝头鸟梦清。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九)[清末近现代初]巨赞久雨炎威已敛藏,游人渐少午风凉。
秋来更觉山居好,日满长林黄叶香。
桂平西山山居即事十首(其十)[清末近现代初]巨赞油茶种罢点花生,茄子黄瓜芽已萌。
谁谓僧家多俗事,真诠原不隔躬耕。
过桂平[宋]陈藻岭南太半尚鸿荒,城壁空坚草莽长。
忽到浔州江上饮,喜他风物近吾乡。
并蒂莲为桂平陆明府赋[明末清初]屈大均鸳鸯元共命,菡萏亦同心。
朵朵双头重,房房一薏深。
桂平市简介桂平市简介桂平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东和东北与平南为邻,东南接容县,南邻北流、玉林,西接贵港市,西北是武宣、金秀县。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总面积4073﹒8平方公里。
辖26个乡镇,426街村。
有汉、壮、瑶等民族共188万多人(2010年统计),是广西地域最大、人囗最多的县级市。
桂平历史悠久。
近年多处发现约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
夏、商、周为荆、扬(州)儌外,春秋战国属西瓯百越地,秦于公元前214年建桂林郡。
据《广西简史》和府、县志等史书记载,郡治在桂平县境内。
汉改称郁林郡。
公元前111年,县境内设布山、阿林两个县。
三国时属吴国统辖,晋接吴统。
南北朝时属南朝梁国,梁(502年)置桂平郡。
“桂平”之名始入史册。
清道光廿三年版《桂平县志》称“县以桂名,桂其土产也”,并有县内无地不产桂的记载,同时地处浔、郁两江平原,故有此名。
隋废桂平郡,在县境内设置阿林、桂平、皇化、大宾、武平五个小县,分属郁林、永平郡。
唐隶属岭南道容管,在县境内置绣州(州城所在今罗秀)和浔州,下设阿林、常林、罗绣、皇化、卢越、桂平、大宾、陵江、归诚九个县。
五代为绣州、阿林、常林、罗绣县和浔州,桂平、皇化县。
宋并州县为桂平县。
宋朝嘉祐七年,县城由西山大窝坪(今洗石庵前面山坡)迁今桂平城区。
自宋及清朝均称桂平县,隶属浔州府辖。
(清咸丰五年,广东人陈开、李文茂反清,卒众攻陷浔城,定都建大成国,称秀京,改桂平县为永秀县)。
县辖境至今有小许改动,但大体不变。
民国及解放建国后,一直称桂平县,先后隶属浔州府、梧州行政监督署、梧州、容县、玉林行政专员公署。
至1994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桂平市,为广西区直辖市(现由贵港市代管)。
桂平地处岭南,东南部为大容山北麓,西北部为大瑶山余脉和莲花山山脉环绕,中部大江横流,两岸百余里平川旷野,浔、黔、郁三江斜横贯穿东西。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4℃。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本市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一广西省何宗海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部省份之一,地处粤江流域中部。
宋代先置广南西路,后置广西路,由此传承为省名,别称桂。
先秦时期属骆越国。
战国时属百越地。
秦始皇33年(前214年),统一百越,在岭南设桂林、象和南海3郡,境内以桂林郡为主体,还包括象郡和南海郡的部分地区,时桂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南)。
汉初,南海郡尉赵佗占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南越国,时属南越国。
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平定南越国,在岭南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9郡。
境内大部分地域分属郁林、苍梧、合浦3郡的21县。
其中郁林郡治布山县,苍梧郡治广信县(县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合浦郡治徐闻(在今广东省徐闻县西南,光武帝建武19年,即公元43年,迁往合浦)。
东汉末,大部属交州。
三国时,大部属吴国,西北地区小部属蜀国,境内置桂林、始安、临贺、苍梧、郁林、合浦6郡。
两晋时,境内设置苍梧、郁林、桂林、合浦、始安、临贺、晋兴、宁浦、永平、西平10郡,分属广州、交州和湘州。
南朝属宋、齐、梁,后大部属陈地,西北小部分地域属北朝周。
隋代大部分地域属杨州,零陵、熙平2郡属荆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10道,境内大部分地域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小部分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和黔中道,分属黔中道和江南西道;懿宗咸通3年(862年),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境内大部地域属岭南西道,治所在邕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所辖地区包括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境及海南岛、雷州半岛一带。
从唐代起,境内在少数民族地区置羁縻州50个、羁縻县51个。
五代时,大部地区先属楚国,后属南汉,小部地区全属南汉。
宋太宗至道3年(997年),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路,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南西路治所设在桂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所辖地区还包括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一带地区,分荆湖路为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今全州、灌阳、资源一带属荆湖南路;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析广南西路置黔南路,3年(1109年),黔南路并入广南西路。
桂平垒山李氏族谱1、遗谱序尝思人生于世,其来者有根源,其去者有始流.稽我陇西古郡.自汉以后,元宋以前,派别支分,流长源远,殊难悉述,但闻耳孙分派我之此支,而绵绵瓜瓞者,实起于浔州府,桂平县,中都里,木根圩之西岸村是也。
而西岸之始祖,又起源于有明景泰五年,甲戌会试进士,官主事,讳常公.其后裔讳扶兰公,暨德配倪孺人,之厥初生民也。
迄于今五矣。
乃生逢乱世.余与兄弟子侄,历济时艰,及国朝定鼎.始获平康,至康熙之年.携诸子迁居罗播.长子甘华,侄忠言,仍居西岸,第恐家宗支绵瓞.代远年湮,讹传祖德,谨将先祖之来历分支,并生平行实葬所,切注簿内.俾内子子孙孙,开编检阅.一目了然,庶历代之宗源,流传不朽,而奕世之支派,名分无讹.还以冀中兴之肖子贤孙,善体余志。
继修族谱,以别尊卑,鼎建祠室,以序昭穆.是所厚望焉耳。
是以为序。
时,大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岁仲春中浣五世孙郡庠生宗文熏沐谨志。
2、四修族谱序吾宗祖李氏,为颛顼之后,越十一代孙老君,一居赵郡,一居陇西,生广,广之后生渊,支派遂日以蕃衍。
考广为汉陇西成纪人,文帝时,以击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历上谷、北地、雁门、云中、诸郡,逮及武帝,复为北平太守,匈奴畏之,号为飞将军。
嗣后沿晋随唐宋元明,以迄逊清,历世贵显,史不绝书。
我李氏之在中国为着姓,为历史上最有名之氏族,无庸逊言。
吾邑李氏宗族,出自有明洪武勋臣善长公后,其子孙播迁岭南珠玑巷,此为李氏入粤之始。
迨岭南土寇反,公后裔天惠公,复于成化间来粤西,择处居浔厢内,其后裔扶兰公,又迁居永和里之官候村,随由官候,再迁居中都里之西岸村,此为李氏由粤入桂入浔之始。
窍思粤寇之乱蹂躏几遍,珠玑巷祸最酷者也,故当时流离失所,由此迁入粤西者,不特我李氏为然,名子姓亦多有之。
尝得之各里长老,称述旧闻,往往如是,只以代祀湮远,宗党滋繁,我李氏之先后偕来,聚族而居者,已不能一一溯追数百年前之派别。
惟我西岸罗播宗族,世阀相承,源流可考。
盖自其五世祖,宗文公分迁罗播,后民特康阜,瓜瓞绵延,而且家史青箱,继绳勿替,钩稽系统,代有传人,用能溯远绪于黄神,沦分流于碧海,以斯望族,信为吾宗之泰斗,今世之国高,非揄扬失实也。
桂平(广西下辖县级市)—搜狗百科秦代桂平属桂林郡地。
秦(前214)秦始皇平定岭南后,以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桂林郡领十二县:布山、安广、河林、广都、中留、桂林、谭中、临尘、定周、领方、增食、雍鸡,其中布山县在(今桂平市),阿林县(县治在今桂平东南一带)的县治所在今桂平,此为桂平境内建县之始。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桂林郡改名为郁林郡,后又恢复为桂林郡,布山县仍然作为桂林郡的郡治;汉,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击灭南越国,原来南越国的三郡增至九郡,桂林郡更名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县;三国,县境为吴国属地,隶广州郁林郡,仍称布山、阿林县,郁林郡治在布山县;晋,仍沿三国旧制;南朝,公元502年,南方的梁朝从原郁林郡的布山县分置一部分出去设立桂平县和郁林县,布山县、阿林县仍隶属郁林郡,桂平县隶属桂平郡,郁林郡郡治设在郁林县,桂平郡治设在桂平县(今西山大窝坪,即功德山庄附近),“桂平”之称,始于此时;8张桂平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桂平郡,先后置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大宾五县。
桂平、阿林、皇化、武平四县属郁林郡;大宾县属永平郡。
其中武平、皇化两县分别于大业元年(605年)和二年废;唐,今县地分置绣州、浔州,辖九县(后并为六县),属岭南道。
这是境内分合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绣州,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原称林州,《新唐书·广记》作陵州,越二年改称绣州。
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常林郡,后复为绣州。
辖阿林、常林、罗绣、皇化、归诚、卢越六县。
浔州,唐贞观七年(633年)置,因地处浔江水涯之地,故以“浔”名。
辖桂平、大宾、陵江三县。
贞观十二年(638年)废州,长寿元年(692)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称浔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浔州。
桂平、大宾两县辖地均沿隋制不变。
陵江县与浔州同年置;五代,今县地属南汉,境内有五县。
其中阿林、罗绣、常林属绣州;桂平、皇化属浔州;宋,开宝五年(972年)废绣州,其辖地并入容州普宁县(今容县)。
广西桂平地理考察报告桂平市位于广西的东南部,黔江、郁江、浔江在城区交汇。
桂平拥有丰富的旅游景点,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地质公园”称号;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城市之一,华南地区首个以“佛教文化”为主导的旅游城市。
如北回归线标志塔、西山、白石山、大藤峡、龙潭国家森林公园、金田起义旧址等。
再次考察中我们北回归线标志塔、西山、大藤峡、金田起义旧址、龙潭国家森林公园这四个景点。
每个景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地映象,学到和明白了很多知识点。
时间:11月20日上午这一天,我们八点过点在桂平的广场出发去北回归线标志塔。
它位于广西桂平市城东约5公里石咀镇小汶村南梧二级公路旁。
北回归线标志位于东经110°08'36",北纬23°26'17"。
此标志占地2462平方米,塔高17.2米,跨度26米,象征极线,犹如长虹般美丽的弧柱穿过象征地球的直径为6米的大球体,球体中间有一个10公分的窥阳孔。
每年的夏至日当太阳高度角达到最高时太阳光从窥阳孔中直射下来,照在地面上的广西地图上的桂平点上,这时站在北回归新标志指示线上就会出现无影的现象。
除了向我们讲解黄道十二宫之间转动,同时老师通过然我们玩传声游戏让我们了解北回归线的回声效果及原理。
通过这次身临其境,使我们加深了对黄道十二宫之间转动的理解。
11月20日下午西山西山园区是桂平地质公园的四大园区之一,以独特的花岗岩环形影像和崩塌叠积型地貌为标志性地质遗迹。
佛教文化和保存完好的古树名木也是本区的一大特色。
位于桂平市西郊的西山景区,以“石奇、林秀、泉甘、茶香、佛圣”而闻名,被誉为“南天第一秀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浔城半边山”,说的就是桂平西山。
西山岩体是我国小范围、多期次、地表呈同心套环状侵入岩株的典型代表,面积64平方公里。
侵入年代为距今约1.8亿年的中生代早期,以黑云母斑状花岗岩为主。
千百万年来,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西山花岗岩不断剥蚀、崩塌、堆积,逐渐形成了造型奇特的崩塌叠积型花岗岩地貌景观,碧云天、吏隐洞、姚翁岩、会仙峡,巨石叠嶂,鬼斧神工,是研究重力崩塌的绝佳场所。
桂平市在清朝及民国初期里甲划分清代桂平县划分21里(城厢除外)为四区:西七里,东三里、南八里,北三里。
(1933年9月里改为区乡)西七里为永和、赵里、甫里、武平、厚禄三里。
永和里:分西南两岸。
南岸有:良莫村、罗村、黄村、新旧官候村、社步村、水流塘、福山村、细长塘。
西岸有:官桥村、蕉木冲、上下沙冈村、新村、拆岭村、丹竹村、岭头铺龙村、鹿塘村、洞心村、马黄村、福庆村、莲塘村、起村、全村、上甫村、蓬浪村、乌杨村、大湾村、顺昌村、欧村。
自西山右石灰岭进山窝为石羊甲,有长田村、佛于村、枫木坪、荔枝洞;自西山左冯爷庙进山有炮竹坪、蓝山;北河(岸)有新安村、脚石村、土地村、烂泥村、白额村。
赵里:有蒙圩,村落分民狼四甲。
民甲一:棉塘村;民甲二:流兰村;民甲三:新宁村、岭脚村、寨村、黄茅村、石板村、新安村、黄敬村。
狼甲:林村、施村、罗村、罗容村、石桥村、新圩村、古城村、鸡母村、运耀村。
甫里:村落分四甲。
寨头甲:寨头村、石脚村、摭碑村、瓮窑村、官桥村、平阳村;莫底村甲:莫底村、白泥村、洞树新村、高洞村、如榨村、六乡村、福禄村、清水村;石排甲:石排村、河塞村、秋盘村、石冈村、黄寿村、中湾村、寨眼村;新民甲:屯岭村、平岭村、平塘村、马江村、白鸠村、福龙村、新镇村、沙洞村、平田村、黎村、湴蓬村、扶庙村、新岭村。
狼甲有:清泉村、全塘村、马王村、上旋村、上贯村、官桥村。
武平里:有石龙圩。
村落分三甲。
新民甲:东河村、马村、黄塘村、平安村、平地村、大稔村、独石村、大盘村、三陀村、思愿村、平田村、大蒙村、六社村、那冈村、六那村;冬甲:想思村、上黄村、思彬村、黄西村、雾浪村、白洞村、欧村、谭岭村、梁山村。
石龙圩上下狼甲有:盈丰寺、那逢、都棉、三江、新寨、罗拔、旺水、寺面、独木、六村、下黄等村;石梯山里有:六蒙、六斗、山心、寺村、独田、亚八、古岁、古文等村。
厚禄三里:有白沙圩,在一里;岭尾圩,在二里;振龙圩,在三里。
一里:厚禄、信圭、寨村、辰山、梁河、满堂、坊洞、下团、敬焦、福临、白沙、田窦、下营、中团、上团、平洞、陈村、黄塘等村。
广西桂平市壮族民俗文化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ghten),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我们桂平市的壮族除部分土著外,其余均从外地迁徙而来。
另一部分来自贵州,另据壮族民间族谱记载,一部分则从广东迁到平南再迁入本市。
民族概况1990年人口1548万。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
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
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依”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人民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创造了壮戏。
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
壮锦是壮族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独特的织锦艺术,已有一千年的发展史,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风俗习惯一、歌圩壮族称“圩卧”。
本市壮族歌圩始于明末,持续约三百多年。
逢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十五,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十四,八月初二、十五,九月初九,村民不约而来,集成歌圩,尤以三月初三歌圩最为隆重。
过去最热闹的为武平里(今石龙乡永兴村背岭)歌圩。
歌圩设有饮食摊、杂货摊、百货摊、染布摊等。
每逢歌圩,男女身着盛装赶圩,途中即兴唱起山歌,所谓“一路欢情一路歌”。
对歌者多为男女青年,以对歌寻找终身伴侣。
广西横县历史沿革广西横县历史沿革横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
在横县西津竹坑和平朗乡秋江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以及出土的大量石器、骨器和粗陶器表明,在距离令天约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横县这块神奇的地土上劳动生活了。
从出土的铜钟、铜矛来看,早在西周时代,中原文化就已经传到了这里。
后来经秦始皇出征岭南,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安广县起,横县建置至今已历2100多年。
秦以前,横县属岭南百越的一部分。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
今横县北部属桂林郡辖地,南部则属象郡辖地。
秦未汉初,横县属南越国地。
汉元鼎六年(元前111年》,在平定赵陀的南越国后,今横县境内属广郁,合浦,安广,平山等县地,分别隶属于郁林郡,合浦郡。
安广县,故治在今横县治,是横县建置之开始。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连道县为兴道县。
太康七年(286年)置宁浦郡,治所宁浦,在今横县境内。
梁天监年间(502年至519年),分宁浦郡地,增置简阳郡、简阳县,隶广州。
隋开皇十一年(519年),撤宁浦郡、简阳郡,改为简州。
开皇十八年,简州改为缘州。
隋六业二年(606年),撤缘州。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复置简州,仍领宁浦,岭山二县,并析置蒙泽,淳风(后改为淳化)、乐山三县。
同时,在令横县境置淳州,治永定、领武罗、灵竹二县。
武德六年(623年),改筒州为南简州。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634年),又更名为横卅,霸寥泽,轴二县(省蒙泽、岭山二县).唐明皇玄宗时,为宁浦郡。
至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横州,领宁浦、从化、乐山三县。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改淳州为峦州,治所仍在永定。
但峦州、横县均隶岭南道。
宋赵匡胤开宝元年(972年),方撒峦州,废乐山、从化二县,以永定县改属横州。
开宝六年(973年)废武罗、灵竹二县,并入永定。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l年)撤永定县,并入宁浦县。
哲宗元佑三年(1088年),复置永定县,后更名永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