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战争的经验和启示
- 格式:pptx
- 大小:739.63 KB
- 文档页数:5
英阿马岛战争简介英阿马岛战争又称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马岛战争、福岛战争等,是1982年4月到6月间,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岛(阿根廷称“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英阿马岛战争简介,希望你喜欢。
英阿马岛战争分析中文名称:英阿马岛战争参战部队:英国,阿根廷战争结果:英军获胜并重新占领群岛时间:1982年4月2日-6月14日地点: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和桑威奇群岛人物:撒切尔夫人加尔铁里英阿马岛战争详情开战到四月中旬时,英国皇家空军在大西洋中的阿森松岛上的威迪亚威克空军基地(Wideawake airfield,RAF AscensionIsland)开始进驻,包括负责护航的麦道幽灵FGR.2战斗轰炸机与44中队的火神轰炸机、还有一个胜利式空中加油机机群。
与此同时,皇家海军特遣舰队抵达阿松森岛水域为战事做准备。
有一小型部队已被派往前线光复南乔治亚岛。
收复南乔治亚岛派遣收复南乔治亚岛的英军,代号“小鹦哥作战”OperationParaquat(关于这个作战任务闹的笑话是其名称常常被误认为“巴拉奎(除草剂)作战”,由于“paraquet”的关系),由皇家海军陆战队盖·薛利丹(GuySheridan) 率领,包含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2突击营(Commando) 的士兵、一小队英国陆军SAS及皇家海军特种舟艇突击队(SBS) 进行侦察登陆为窝在辅助舰“潮泉号”上的海军陆战队员进攻作准备。
任务进行前首先抵达附近地区的是英军的丘吉尔级攻击型核潜艇征服者号,于4月19日到达,进行海域侦查;4月20日具有雷达成像功能(radar-mapping) 的胜利者空中加油机飞越南乔治亚岛进行侦查。
特别空勤队计划在4月21日进行第一次登陆,其余英军预备在次日登陆;显然运气不好,SAS部队原来打算空降到冰河上,然后夺下葛莱特维肯港。
整个计划问题就出在当地风速没有低于每小时32英里以下,而且还越来越强,能见度也低,SAS小队眼看任务是非失败不可,因此发出撤退的讯号。
英阿马岛战争对新体制下我军联合作战的经验启示摘要:英阿马岛战争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爆发的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开启了现代化战争的序幕。
英军联合作战的思维及理念对刚经历体制调整改革的我军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未来的海上斗争和岛礁夺控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也对新体制下如何持续推进联合作战建设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马岛战争;联合作战;岛屿作战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英国和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的主权问题,爆发了一场现代化的岛屿争夺战——英阿马岛战争,由此开启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战争序幕。
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近40年,但对刚经历体制调整改革的我军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研究价值,尤其是在未来的海上斗争和岛礁夺控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做法,也对新体制下如何持续推进联合作战建设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一、力量内聚融合铸牢联合作战制胜灵魂英阿马岛战争充分体现了英国具有较强的联合制胜意识。
在应对马岛危机中,英国在最高统帅层面,根据政府职能不同,跨部门组建专门处理此次危机事件的战时内阁,分别由首相、外交大臣、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国防参谋长以及海、陆、空参谋长等8人组成;在作战指挥层面,英军成立了联合作战司令部,由海军上将任总指挥,另有空军和陆军共2名中将为副手分管空战和陆战。
前者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元一体联动以及后者集三军联合指挥的军事对策,不仅将三军将士,更是将全体英国人内聚融合为一体,为捍卫国家利益而共同行动。
反观阿根廷军队,联合作战指挥人员受军种体制制约,貌合神离,缺乏联合制胜意识,各军种不能形成合力共同抗敌。
这启示我们,多元力量内聚融合、一体行动是联合作战制胜的灵魂。
当前,我军持续推进联合作战建设和发展,必须牢记这一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破除体制惯性思维,将多元力量内聚融合为一体,在联合作战中真正实现神形一体、聚合发力,形成体系优势。
《战场空间环境概论》课程论文联合作战战场环境分析单位:专业:学号:姓名:二○一二年十一月马岛战争及其对南海问题的一些启示九院四大队三队王浩摘要:对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的简要说明,对其电磁空间、渡海登岛、后勤保障等战场环境的分析,以及马岛战争对我南海问题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马岛;电磁空间;渡海登岛;后勤保障;南海现代战场是陆、海、空、天、信息、网络和心理等各种战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的战场。
其特点可概括为战场信息透明、体系和网络对抗、战场多维、快速精确、战场纵深不断扩展、战争时间大大缩短、消耗巨大和不断创新。
可以说战场环境是衡量战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武器装备和作战行动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下面由我分析一下马岛战争的战场环境及其影响,以及这场战争对我国南海问题的一些启示和经验。
战争过程马岛战争于1982年4月2日阿军占领马岛起,至6月14日英军重占马岛,历时74天,实战一个半月,最终以守岛阿军的投降结束。
英军阵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余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飞机和舰船损失数占参战总数的15%以上,耗资12亿美元以上。
阿军的损失更惨重,阵亡1000余人,伤1300人左右,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余人;参战的地面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被英军击毁或缴获,损失相当于陆军装备的1/4;损失舰船18艘,占海军舰船总数的13%;飞机117架,占飞机总数的15%;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马尔维纳斯群岛基本概况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7°40’,西到西经62°,南到南纬53°,北到南纬52°15’之间的海面上。
该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马岛距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511公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13000公里)。
属寒带气候,气候湿寒,年平均气温5.6℃,年均降水量为625毫米,一年中雨雪天气多达250天左右,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
试析英阿马岛之战的影响与启示作者:杜小璞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0期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
又名福克兰群岛)主权争夺,爆发了一场海上冲突。
马岛战争是一场有限岛屿争夺战,英阿双方都视其为重大的国家利益,并为此投入了大部分海空力量进行作战。
对于这样一场牵动两国重大利益的战争,其战略预见和战略决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事后,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和平解决马岛争议都有很大的前途和希望,很难想象两国兵戎相见。
而特别是发起战争的阿根廷一方在这场战争中的教训,对于很多存在领土争议的国家至今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马岛之战的阿英战略决策第一,阿根廷的战略决策主要建立在想要转嫁国内政治危机上。
自1979年以来,阿根廷经济和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国内经济形势不稳,通货膨胀创世界记录。
正处于国内经济形势恶化、社会政治动荡的加尔铁里政府,为了摆脱国内危机,转移民众视线,贸然发动收回马岛的战争。
军政府在未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铤而走险,总统加尔铁里下令提前3个月实施收复马岛的“罗萨里奥”计划。
1982年4月2日,100多名英国守军全部投降,阿军以伤亡7人,损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领了整个马岛,英阿断绝外交关系。
马岛之战正式打响。
第二,对英国来说,战争来得很突然,对下一步如何行动,政府内一片争论,其核心是要不要以武力夺回马岛。
英内阁多数成员也很消极。
因为英国面临的困难是明摆着的:与阿根廷背靠本国领土作战相比。
英军劳师远征,马岛附近没有基地可用,完全依靠漫长的海上补给,登岛兵力不足,战争链条中任何一点出现断裂,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但是,当危机突然来临的时候,撒切尔夫人却表现出一位战略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是准确地判断形势和迅速地采取行动。
在撒切尔夫人看来,利用马岛事件激起的民族情绪,是重建英国自信和国际地位的极好机会。
在整个战争期间。
作为政治领导人的撒切尔夫人选择了正确的决策模式,她只立足于全局性的战略决策,而对于具体的作战指挥绝不干预,她的职责就是确保军队所能得到它所需要的一切财政、外交和政治支持。
英阿马岛海战对中国陆军的启示英阿马岛海战对中国陆军的启示这是一个迟到的话题。
以往,在研究马岛战争时,人们往往高度关注海军、空军的作用,但是,马岛战争30周年之际再回首,我发现战争的胜败,实际上取决于双方地面部队的表现。
对比双方海战、空战和防空作战的结果,阿军损失各型飞机100架,作战舰艇2艘被击沉,英军损失各型飞机34架,6艘作战舰艇被击沉,另有10艘被击伤。
阿海军、空军损失比较大,但是战果也很辉煌。
再看双方陆战。
整个战争期间,阿军阵亡649人,这其中,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上的水兵323人,还有被击落坠机的阿空军、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数十人(坠机100架,飞行员牺牲起码在三、四十人以上),这样,阿地面部队阵亡人数实际上不超过300人(另有负伤1000多人),而阿军投降人数为1.1万人。
英军损失了258人,777人负伤,扣除英军飞行员和水兵的损失,英军地面部队损失估计不超过200人。
把这些数字罗列出来,你就会感觉到这场所谓的“大战”实在有点可笑!如,“500人的英国第二伞兵营逼近并攻击由阿根廷第12步兵团防守的达尔文港,激烈的战斗从夜晚持续到隔天,最后英军损失了17名士兵,阿根廷损失了55名士兵、另有1050人被俘虏。
”就这水平,我看和WG时期的“武斗”也差不多啊?有人认为,阿军武器落后,事实上并非如此。
阿军拥有的35毫米高炮、“吹管“防空导弹、155毫米火炮等,都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武器。
就在6月11日,阿军投降的前三天,阿军的车载“飞鱼”岸舰导弹还击伤了英军的“格拉摩根”号驱逐舰,表明阿军的战斗力仍在。
有人认为阿军守岛部队的投降是孤立无援的无奈选择,事实并非如此。
从英国人披露的资料看,英国撰文说,“战役期间每天晚上,C-130运输机总会降落在斯坦利港,带来一切岛上需要的补给,包括粮食、弹药、车辆,甚至是‘抵万金’的家书以及撤运伤患。
由于英军的‘海鹞’过于稀少,加上海鹞机上的‘蓝狐’雷达的‘下视’(look-down)功效不佳,因此指挥高层不愿在夜间出动海鹞式执行封锁,所以整场战争中在6月1日仅有一架充当反舰机编号TC-63的C-130在马岛东北方白天被英军被击落。
英阿马岛战争对中国的启示高技术局部战争分析课上,老师着重讲了英阿马岛战争,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结合老师上课的分析,以及自己对中国军事力量的了解,我想谈谈英阿马岛战争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
英阿马岛战争是英国和阿根廷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开展的战役,是二战之后最激烈的海陆空联合作战之一,是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现代战争之一。
中国现在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但是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及许多需要发展的方面。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论述。
中国缺乏海陆空集体作战的现代战争的经验,尤其是在海上和空中。
1962年的中印之战和1979年的中越之战,但这两次纯粹是陆战,没有涉及空战和海战。
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时期,也是基本为陆战。
中国陆军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是中国海军实力现在并不是很强大,没有形成航母作战群,杀手锏也不够多。
第二,马岛战争与假想中的台海冲突有很强的战略相似性。
和台湾一样,马岛是一组岛屿,离大陆海岸线不远,而且冲突发生后,都可能面临一个军事强国的介入。
所以说英阿马岛战争为假想中的台海战争提供了一个模板。
中国急需发展先进的军事战争武器,尽快与国际接轨。
例如巡航导弹可破强敌。
在研究马岛的空战时,有一个战例对我印象特别深。
阿根廷的超级军旗式攻击机利用飞鱼反舰巡航导弹,击沉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商船,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谢菲尔德号被击沉,是海战史上首次使用反舰巡航导弹对舰艇发动突袭的战例,改变了海战的手段。
所以说先进的军事武器能够对未来的战争起到关键性作用。
阿根廷空军本来可以彻底摧毁英国的航空母舰,但是他们的飞鱼式反舰巡航导弹数量不足,这也反映了阿根廷准备不充分,对中国来说,打每场战役都要有充分准备,要高度重视,并且秘密武器要用在该用的地方,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
阿根廷反舰巡航导弹的成功运用,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海军认真研究阿根廷的作战经验,随后在近战武器系统方面的研制支出大幅度增长,开发新型巡航导弹、电子干扰系统。
马岛战争给我们的启示马岛之战,以阿根廷的失败而告终。
这场战争,英阿双方动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武器,出现了不少新的作战方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应当就是导弹大海战。
双方使用的空对舰、舰对空、地对空、空对空导弹等10多种型号,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历时74天,阿军阵亡1000多人,伤1300多人,失踪数百人,被俘11800多人,损失舰船11艘、飞机117架,共耗资10亿美元,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更为沉痛的是阿根廷再度失去了马岛,在等待了150年之后,他们还将等待下去。
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多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
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 这些惨痛的教训,值得我们永久的回忆。
或者说通过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一是在现代条件下,领导者的战略决策和战争指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条件。
双方的战争情况表明,阿方对形势的估计和战略决策有失误之处。
阿军认为英国远隔重洋,鞭长莫及,出兵不仅劳师费时,而且也会影响北约的防守,所以不会为争取马岛而进行战争。
在国际上,阿认为美国不可能支持英军,最多只能保持中立;北约其他国家不会有太大的反应;在国内也过高地估计了作战部队的能力。
而结果却恰恰恰相反,在战争的准备阶段,阿军有决心占领岛屿却没有组织演练坚守抗击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准备。
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特别是在英军宣布出兵后,不得不仓促向岛上增兵运送物资,从而处于被动局面。
在武器上,主要是依靠进口,当受到一些国家的经济制裁后,中断了武器来源,便难以进行持久作战。
更没有想到英军会向阿本土进攻,这些失误,是造成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是高度的战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由于英军平时在北约担负着重要的值班、值勤任务,再加上日常训练有素,仅三天时间就组成舰队,向大西洋开进,边行军、边编队,并征用了大量的民间商船,有的还进行了改装,足可以说明其训练有素、战备落实等情况,是值得各国军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