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2,左牵黄3,右擎苍4,锦帽貂裘5,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7,亲射虎,看孙郎8。
酒酣胸胆尚开张9,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10?会挽雕弓如满月11,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1.密州:即今山东诸城。
2.老夫:苏轼自称,时年40。
3.黄:黄犬。
4.苍:苍鹰。
5.锦帽貂裘:锦蒙帽与貂皮裘。
6.“千骑”句:《祭常山回小猎》有“黄茅冈下出长围”,可作此句注脚。
7.为报:传言。
倾城:空城,尽全城所有的人。
8.孙郎:本指孙策(参看《三国志·孙策传》),这里却指孙权。
《三国志·孙权传》说,孙权曾“亲乘马射虎于凌亭”。
9.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开阔,胆气仍豪壮。
10.“持节”二句:前后倒装,即何日派遣冯唐持节赴云中。
节:符节。
云中:汉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一带。
遣冯唐:云中太守魏尚被错误地免官,冯唐认为魏尚有功,不应受这样的处分。
汉文帝接受冯唐的意见,派他持节赴云中赦免魏尚,并复原官(参看《史记》与《汉书》的《冯唐传》)。
诗人用这个故事,表示希望出守边疆。
11.会:预期。
满月:圆月,形容拉开的弓。
12.天狼:星名,主侵略,这里指侵扰中国边境的敌人。
【译文】老夫也暂且来一次少年狂游,左牵黄狗,右擎苍鹰,锦蒙帽、貂皮裘,千余铁骑,漫卷山头。
传语倾城百姓跟随太守,我要像那孙权亲自射杀猛虎野兽。
酒正酣畅、胸怀宽广、胆气豪壮,鬓发稍染白霜,又有何妨?何日遣来冯唐,手持符节到云中宣命魏尚。
那时老夫我呵,定当力挽劲弓如满月,往西北方向,一箭射落天狼。
【赏析】此词题一作《猎词》。
傅藻《东坡纪年录》云:“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后果得雨,于是再往常山祭谢。
归途中与同官梅戶曹会猎于铁沟。
苏轼写有《祭常山回小猎》诗: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鉴赏题考点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1、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采用这种艺术手法的好处。
(主旨)这首词记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主要艺术手法是用典。
主要用了“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
好处:含蓄委婉地表明了作者希望朝廷重新任用自己,以及报效国家,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决心。
2、词的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3、从审美风格上看,这是一首豪放词;全词的点睛之笔是:“老夫聊发少年狂”,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字;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
4、这首词的上片以叙述为主,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一个“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为报倾城随太守”中的“太守”指的是苏轼自己,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5、这首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
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总觉得用"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这些词来形容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似乎还是不够表达出词中散发出的那种难以形容的气势,惟有用"千古绝唱"来给这首豪放词一个定位。
这首词通过冬猎盛况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老夫聊发少年狂",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以"老夫" 自嘲,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
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千骑奔腾,腾空越野,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
古诗江城子·密州出猎翻译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
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
【注释】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聊:姑且,暂且。
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⑹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岗像卷席子一般掠过。
千骑(ì):形容从骑之多。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⑺为报:为了报答。
太守:古代州府的行政长官。
⑻孙郎: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这里作者自喻。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⑼酒酣胸胆尚开张:尽情畅饮,胸怀开阔,胆气豪壮。
尚:更。
⑽鬓:额角边的头发。
霜:白。
【翻译】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原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密州出猎【翻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
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髮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 密州出猎【评析】此词做于熙宁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作者任密州太守时,通过平冈围猎壮阔场面的描写,抒发了渴望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云:「近确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做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可见此词乃作者得意之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注释】江城子:词牌名。
据唐·崔令钦《教坊记》、敦煌曲子词与现存晚唐前文人词,均无载录《江城子》,故是调当兴于晚唐。
王昆吾《唐代酒令艺术》谓是调源自唐著词曲调,即唐时酒令,知是调始流行于晚唐酒筵上,经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词调。
唐五代时为单调,始见《花间集》韦端己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间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诸格。
可见唐五代《江城子》调兴之初,格式尚未定型。
全唐五代以《江城子》词约十六首,由七位词人所作,以端己最长,当为最早依调填词者。
五代时,欧阳炯单调词添一衬字变尾二句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法」。
牛松卿单调词添二字于第二句,开宋词「添字法」。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赏析_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①,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②貂裘,千骑卷平岗③。
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注释]①狂:豪情。
左牵黄:左手牵黄狗。
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
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②锦帽:头戴锦蒙帽。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③卷平岗: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④为报:为之(太守打猎)报告。
倾城:全城人。
⑤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城:“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
古诗名篇解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简介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词。
这首词以形象生动的描写和深情真挚的感慨,展现了作者的对大自然和人生境遇的抒发与思考。
二、词意解读
1. 密州出猎
诗中“密州”指代世间纷扰之地,而“出猎”暗喻着苏轼游历于人世间各地寻求宣泄心中郁闷的方式。
2.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句表达了山水景色与秋夜明月相映成趣,给人愉悦而宁静的感觉。
3. 壮士饥渴变后座
这里揭示了曾经志向远大、才华横溢的壮士在陷入困境后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决心。
4. 龙蟠虎踞绕斗床
将主人公班师回朝比喻成龙蟠虎踞,展示了苏轼的豪情壮志。
5. 系从威胜、罗袜画靴
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服饰装扮的态度,将其视为彰显个性和品味的重要手段。
6. 卧看牵牛织女星
此处描绘了苏轼在寂静的夜晚仰望天空,向往传说中的牵牛织女相会之情景。
三、思想感悟
《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境遇的描绘和反思,抒发了作者豪情壮志与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首词展示了苏轼深刻而独特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他对追求理想和真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坚持信念。
四、结语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创作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以其雄心壮志和内涵丰富而闻名。
通过详细解读并阐述其诗意和背后蕴含的思想,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
印象,并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理想追求的思考。
这首词既是苏轼个人情感的
抒发,也是对于大自然与人生境遇的深刻触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 ng) 苍。
锦帽貂裘(di āoqi ),千骑(j ) 卷(juǎn) 平冈。
为(w 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
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
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
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
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
狂夫老更狂。
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
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
这首词《》感情是如此的纵横奔放,为诗人苏轼所写,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聊:姑且,暂且。
狂:豪情。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黄:黄犬。
苍:苍鹰。
赏析。
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江城子》赏析翻译 1江神子/江城子苏轼北宋梦中了了醉中醒。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
北山倾,小溪横。
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赏析】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
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作品平淡中见豪放,充满恬静闲适而又粗犷的田园趣味。
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反常理,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
此句表明,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
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
苏轼带着沉痛辛酸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于一番议论后融情入景,通过对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情景的描写,隐隐表达出词人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片后四句以写景为主,极富立体感。
这几句中,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遂觉所见亦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更深沉的感慨。
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
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境况,是否也会象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政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焉之意。
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
原文: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姑且抒发一下青年人的豪情,左手牵黄狗,右臂架苍鹰,戴着锦帽,穿着貂裘大衣,带领大队人马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满城传说太守要去打猎,大家都争着去看,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就像三国时的孙权一样。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我痛喝美酒,心胸开阔,勇气更大,(虽然)太阳穴微微变白,(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罪一样(同样信任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会尽力拉满雕弓,像满月一样,朝西北瞄准,射向西夏军队。
注释: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老夫〕作者自称。
〔聊〕姑且,暂且。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黄,指黄犬。
擎,举着。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
〔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
孙郎,指孙权。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
这里是作者自喻。
〔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
尚,还。
开张,开阔雄伟。
〔鬓微霜〕鬓角稍白。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某某某队。
文学赏析: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
他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
某某某治上不得意。
3、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4、思考(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壮观场面。
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狂”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
词作鉴赏:《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作鉴赏一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
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
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
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
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词作鉴赏二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想得到朝廷重用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意思是: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
呢?
《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宋代的苏轼
原文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释义: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
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
出猎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有何妨?什么时
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我将使尽力
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江城子密州出猎名句
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上片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
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翻译
姑且让老夫我表现(展示)一下少年的轻狂(或狂傲),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
随从将士戴上华美鲜艳的帽子穿好貂皮裘衣,率领随从和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
鬓边白发犹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
我将使劲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分)2、从表达方式上看,词的上阕重在叙事;下阕重在抒情。
3.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4、词的上片记叙了怎样的场景?请简要分析。
答:词的上片记叙了一个壮观的出猎场景。
词人装备齐全,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并表现出了像当年孙权一样的少年狂气。
5、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
答:出猎时英姿潇洒,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以孙郎自喻。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答:.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共2分)
7、作者引用“射天狼”的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答:表达了作者要亲赴边疆,抵御外侵,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8、本词表现作者过人的胆略与勇气的句子是亲射虎,看孙郎,表现作者希望再为朝廷重用,以实现宏大的报国之志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9、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答: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意思相近即可)
10、应该怎样理解作者的“狂”?
答:作者的“狂”其实是报效国家,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是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11、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12、从词风上看,本词属于豪放派。
13、以首句中的“狂”字为例,简要分析这首词“豪放”的特点。
(2分)
答:“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
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