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耦合器的原理、构造、使用和维修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22
液力耦合器工作原理及结构液力耦合器,说白了就是一种通过液体传递动力的装置。
听起来是不是很高大上?其实它的原理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个能把发动机的动力“温柔”传递给其他机械部分的小伙伴。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默默工作的小助手。
大家都知道,发动机转速高的时候,它的动力也就强大,但如果没有什么东西来调节这些动力,那整个系统就会变得很生硬,就像人开车时突然踩死油门一样,车子会猛地冲出去,反应过猛,容易出现问题。
液力耦合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让动力传递更平稳,避免了车辆在换挡时的顿挫感。
液力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其实也不难理解。
你想象一下,有一个像风扇一样的转子(也叫涡轮),它被连接在发动机上。
然后呢,还有一个和涡轮一模一样的转子,它就装在变速箱里,两个转子之间隔着一层液体,这个液体就像是传递动力的小桥梁。
发动机一启动,转子就开始转,带动液体一起旋转。
液体的流动又带动了变速箱那边的转子转,动力就这么“悄悄”地从发动机传递过来了。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想,“那液力耦合器就是个中间人呗?”是的,没错!它就像是一个“调解员”,但它比调解员厉害多了,因为它不仅调解,还能平稳过渡、减震消噪。
特别是在车起步时,液力耦合器的作用就更明显了。
很多车主在起步时,都能感受到车子没有那么突然,起步平稳,这种平稳背后就是液力耦合器的功劳。
它通过液体的缓冲作用,避免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剧烈冲击,也就是减少了我们平时开车时常见的“顿挫感”。
液力耦合器的结构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由几部分组成:泵轮、涡轮、导轮和壳体。
泵轮是由发动机驱动的,它就像是发动机的“手臂”,负责带动液体转动。
涡轮则是由变速箱驱动的,它就像是变速箱的“手臂”,接受动力并将其传递下去。
导轮就负责控制液体的流动方向,而壳体则是把这些零部件牢牢固定住的“家”。
这些部件相互配合,让液力耦合器能够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完成动力的传递。
你是不是觉得液力耦合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还挺神奇的?这玩意儿不仅能让我们开车的时候少点“晃动”,而且还能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液力耦合器一、液力耦合器的名词解释二、液力耦合器的工作过程三、液力耦合器的油系统四、勺管的调节原理五、液力耦合器的运行知识六、液力耦合器的特点七、液力耦合器运转的注意事项一、液力耦合器的名词解释以液体为工作介质的一种非刚性联轴器,又称液力联轴器。
如图:液力耦合器的泵轮和涡轮组成一个可使液体循环流动的密闭工作腔,泵轮装在输入轴上, 涡轮装在输出轴上。
动力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带动输入轴旋转时,液体被离心式泵轮甩出。
这种高速液体进入涡轮后即推动涡轮旋转,将从泵轮获得的能量传递给输出轴。
最后液体返回泵轮,形成周而复始的流动。
液力耦合器靠液体与泵轮、涡轮的叶片相互作用产生动量矩的变化来传递扭矩。
它的输出扭矩等于输入扭矩减去摩擦力矩,所以它的输出扭矩恒小于输入扭矩。
液力耦合器输入轴与输出轴间靠液体联系,工作构件间不存在刚性联接。
二、液力耦合器的工作过程液力耦合器主要由泵轮、涡轮、转动外壳、主动轴及从动轴等构件组成,见图8—10。
液力耦合器和传动齿轮安装在一个箱体内,功率传输从电动机到液力耦合器,再传到泵上。
泵轮装在与原动机轴相连的主动轴上(或第一级增速齿轮轴上),相当于离心泵的叶轮;涡轮装在与泵相连的从动轴上(或第二级增速齿轮轴上),相当于水轮机的叶轮,两轮彼此不接触,相互之间保持几毫米的轴向间隙,不能进行扭矩的直接传递。
泵轮和涡轮的形状相似,尺寸相同,相向布置,合在一起很像汽车的车轮,分开时均为具有20~40片径向直叶片的叶轮,涡轮的片数一般比泵轮少1~4片,以避免产生共振。
这种叶轮的后盖板及轮毂在轴面上形成两个对称的碗状投影,且与叶片共同组成沿圆周对称分布的几十个凹形流道,称为工作腔。
每个工作腔的进、出口均沿轴向,且在叶轮同侧,运行时工作油就在两轮的凹形工作腔内循环流动。
为防止工作油泄漏,一般在泵轮外缘还用螺栓连接旋转外壳,将涡轮密封在壳内。
泵轮和涡轮形成的工作油腔内的油自泵轮内侧引入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油腔外侧形成高速的油流,并冲向对面的涡轮叶片,驱动涡轮一同旋转。